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十一)| 815、816 号界碑
作 者:鲍 智、 康皓隆
摄 影:张文明
页面设计:木叶沙
有这样一群人,与孤独为伴,同寂寞共生!在巍巍昆仑挺立,在远海岛礁坚守,用青春描绘祖国的年轮,用岁月印证满腔的热爱……与界碑为伍,与边境线为伴,以岛为家,用生命捍卫庄严的国门,脚下是寸步不让的土地,心中是永恒不变的信仰,他们用付出与奉献诠释着一名名边海防军人的责任与担当。陆军边海防学院与《政治指导员》(CN44-1154/D)联合开办全新栏目《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边海防,了解边海防,读懂边海防,热爱边海防。现推出第十一期:815、816 号界碑。
815、816 号界碑
二连浩特市是我国首批开放的一类口岸,既是中国与蒙古国客货运的主要通道,又是中蒙最大的陆路口岸,中蒙边界线上独一无二的同号双立双面界碑——815、816号界碑,就屹立于此。
中蒙边境的815、816号界碑,是根据2002年中蒙边界第二次联检委员专家组第一次会谈会晤决定,由原来的357同号双立界碑原位更换的,并将原有的混凝土碑体更换为现在的花岗岩碑体。碑体面对我国境内的一面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中国”字样,下面刻有界碑的编号和年份;面对蒙古国的是蒙古国国徽、国名缩写及界碑编号和年份。
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旅“国门六连”,是中蒙方向与界碑垂直距离最近的连队,前身为内蒙古公安总队二连浩特边境工作站的班哨,1976年正式建连。沐浴着党的创新理论,卫国戍边46载的六连,曾被原北京军区授予“基层全面建设模范连”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4 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18次。
“祖国正北国门边,驻守着英雄边防连……我们就是国门利剑,双手时刻攥成铁拳,不怕苦累不怕流血汗,筑起一道钢铁边防线。”连歌《国门利剑》响彻云霄,在边境线上久久回荡。如果把中国陆地版图比作俯瞰太平洋的雄鸡,六连的官兵就驻守在雄鸡脖颈扬起的折弯处。
刚建连时,这里环境十分恶劣。“三块石头一口锅,两捆稻草一个窝,一口凉水一口馍,顶风冒雪去巡逻”便是当时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个别战士面对艰苦环境有了思想波动,时任副连长高奇云带着全连官兵在距离界碑400米的营区边上种下了一棵榆树,说道:“这里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我们要呵护小树一起成长,像它一样扎根边疆,跟它一起戍守边疆!”
与界碑遥遥相望的这棵小树,从此便种在了战士心坎上,让大家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找到了精神寄托。战士自己少喝一口水,也要给树浇一点儿水,这一浇就是46年。如今,这棵象征忠诚的榆树, 也从当年的小树苗长成了环抱粗的大树,被战士称为“戍边树”。
随着边境贸易的繁荣发展,815、816 号界碑间跨境客运、货运列车穿梭往来,人员、货物通关日益频繁,常有不法分子试图铤而走险。为此,连队探索了“一点报警,联合响应”的预警快反机制。
去年6月的一个黄昏,日头贴近地平线。突然,连队执勤哨兵通过边防监控发现,一个可疑的身影出现在距离界碑不远的地方。“不好,有不法分子企图偷越国界!”当班哨兵谭斌发现情况后迅速报告,带班员卢福均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连长陈鹏带领应急分队全副武装赶往事发地域,成功堵截不法分子并移交公安部门。
边境是边防军人的战场,界碑则是边防军人心中的圣物,给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是最让连队官兵激动的仪式。每次新兵下连,连长陈鹏总要带领新兵来815、816号界碑前,组织全体新兵向界碑宣誓,并由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的新兵作为代表为界碑描红;每次老兵退役,最后一项活动也是描红界碑、告别界碑。
2020年,蒙古族战士阿钴达木新兵下连被分配到二连浩特口岸的连队。第一次考核时,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战士瘦小的身体内仿佛潜藏着无穷的能量,光是单杠引体向上就拉了30个,一举拿下了综合第一的好成绩。于是,阿钴达木赢得了为界碑描红的“殊荣”。那天,当他用毛笔蘸着红漆描红界碑上“中国” 两个字的一瞬间,热泪涌出:“30多年前,我父亲就是六连的兵,如今我也来到了六连。我和父亲守着同样的界碑,我相信父亲也会为我骄傲的!”
接续父亲卫国戍边的事业,去年8月底,阿钴达木放弃回到地方就业的机会主动申请留队,忍着腰伤坚持考核并取得优异成绩,光荣地成为一名军士。戴上新军衔,阿钴达木第一件事便是跑到界碑旁拍了张照片发给父亲。
界碑无言,英雄不语。一茬茬六连官兵将坚定如磐的信念深深扎根在边关沃土,静静矗立的815、816号界碑,在岁月变迁中见证着他们的执着坚守,默默聆听着“身前是界碑、身后是人民,领土不失一寸、尊严不丢一分”的铮铮誓言。
往期精彩
主 管:陆军边海防学院政治工作处
主 办:陆军边海防学院“融媒体”
期 刊:第703期
监 制:杜绍坤
编 审:李 磊
主 编:槐 静、王 珮
责 编:张 辽、王梓妍
邮 箱:ljbhfx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