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十二)| 10号界碑

陆军边海防学院 陆军边海防学院 2023-06-2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作  者:李小龙、谢金明
页面设计:松   赞

  有这样一群人,与孤独为伴,同寂寞共生!在巍巍昆仑挺立,在远海岛礁坚守,用青春描绘祖国的年轮,用岁月印证满腔的热爱……与界碑为伍,与边境线为伴,以岛为家,用生命捍卫庄严的国门,脚下是寸步不让的土地,心中是永恒不变的信仰,他们用付出与奉献诠释着一名名边海防军人的责任与担当。陆军边海防学院与《政治指导员》(CN44-1154/D)联合开办全新栏目《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边海防,了解边海防,读懂边海防,热爱边海防。现推出第十二期:10号界碑。


10号界碑

巍巍帕米尔,界碑见忠诚。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云彩触手可及;这里奇寒缺氧、气候恶劣,不断挑战着生命极限;这里冰山绵延、人迹罕至,官兵与日月为伍,与星辰作伴。这里就是“血染的通道”——红其拉甫。新疆喀什军分区某边防连常年驻守此地。
边防巡逻中,稀薄的氧气、严寒的气候、陡峭的山崖让每一次执勤任务都充满惊险与挑战,而对于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而言,通向10号界碑的巡逻路更是难上加难。
10号界碑位于中巴边境的再勒阿甫达坂,海拔3800多米。这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1964年,10号界碑开始矗立于此,界碑稳重厚实的碑体像忠诚的士兵,日夜守护着中巴边境线的安宁与稳定。
如要亲眼见到10号界碑,需穿行素有“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
官兵常说,通往10号界碑的巡逻路是培养勇敢者的沃土,是试炼边防军人的“挑战书”,走一趟吾甫浪沟,亲眼见到10号界碑,才能懂得边防军人的尊严,理解戍守边关的含义。

红其拉甫边防连巡逻官兵骑乘牦牛涉水强渡冰河(作者提供)

通往吾甫浪沟的巡逻路全程近百公里,来回一趟需要多日,途中要翻越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山达坂,穿过30多条冰河,一路上断崖林立、乱石丛生,沿途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2022年7月,该边防连官兵巡逻行至深夜,正准备宿营休息,突遇不速之客。“连长,有狼!”班长丁文涛压低声音提醒。此刻,几双冒着绿光的眼睛正潜伏在黑夜中,对他们虎视眈眈。“别慌,点燃篝火!”连长娘布加举着钢枪警戒四周,官兵顺势靠拢,与狼群紧张对峙。所幸,狼群不久便四散而去。但那夜,无人入眠。

除了狼群的威胁,一路上陡峭的崖壁、刺骨的寒风、湍急的冰河,重重危险如影随形。连长娘布加说:“几十年来, 连队先后有30余名官兵在这条巡逻路上受伤,15头牦牛跌入山谷。”连队班长姬文志因为牦牛受惊差点跌落山崖,护边员加尼丁被冰河冲走200多米,陪伴“时代楷模”拉齐尼数十年之久的白牦牛也葬身于此。

2014年9月,在穿行冰河时,拉齐尼的白牦牛突然脊椎受伤,无法继续前行。他不得不将这位“老战友”送到一处水草丰盛的地方,期待着奇迹能够发生。但最终,白牦牛还是永远离开了他。

历经千难万险后,通往界碑的最后一处高地才是终极考验。这里坡面近70度,无法依靠牦牛前行,一步滑落便可能万劫不复,这片“绝地”见证了每年一次巡逻路上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2022年9月,新兵张峰在巡逻途中因为双脚几近麻木,突然踩空滑落。若不是班长周林平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看着摔倒划出的印记,再回望脚下近乎垂直的山崖,张峰有些愣神,不停喘着粗气,久久无法平静。队友们劝他原地休息,张峰却说:“见不到界碑我就不回去。”丢下这句话,张峰便起身向前进发。怀着这股锐气,作为新兵的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神往已久的10号界碑。

有记者曾经问起:“究竟是什么让你们有这样超越生死的勇气?”“界碑。”官兵的回答朴素而深沉。当年因为海拔过高,制式界碑难以运送到点位,红其拉甫官兵便一人背负着一包水泥,现场筑成10号界碑。时至今日,这块界碑早已融入红其拉甫官兵的血脉,成为每名边防官兵的精神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红其拉甫边防连全体官兵表示,将继续用生命浇铸这份忠贞信仰,以血肉之躯铸就守护国家主权的钢铁长城。

往期精彩

       管:陆军边海防学院政治工作处

       办:陆军边海防学院“融媒体”

       刊:第712期



监  制:杜绍坤
编  审:李 磊
主  编:槐 静、王 珮
责  编:张 辽、姚思思
值班编辑:邱 容
邮  箱:ljbhfxy@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