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月随想10:元旦有感——日历乱想

何家天 不学八哥
2024-08-29
《往事》54
今天元旦,小时候叫“番儿正”,是每年换新日历的日子。日历,闽南话叫“腊历”,是当年家家必备的印刷品,小小厚厚的一本,每日一撕,也有舍不得撕的,当成日记本,翻过的就用夹子往上夹,过后还是完整的一本,又能查找一年里的大小事。七十年代后才开始流行印有世界风光或明星美女照的月份挂历,日历才渐渐淡出,现在已很少见了。

民国廿六年(1937年)日历

元旦,自古就有,从汉朝起定为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才把“元旦”让给公历的一月一日,而旧历“新正”则改叫为春节。公历,闽南话叫做新历,也称阳历,是因为它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一年,每年有365.2425日,分配给12个月,7个大月每月31天,4个小月30天,还有二月最特殊,平年28天,闰年29天,又规定世纪年不设闰年,除非能被400整除,这样每3300年才误差1日,比先前已使用一千多年的儒勒历更准确。

中国传统历法以前都叫夏历,破四旧以后才改称农历,那时养的猪因犯忌也改叫“生猪”。旧历也有人叫阴历,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但同时又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是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说农历是农民干农活的日历,并不太准确。农民并不能依据旧历月份来安排农活,平时大家说的“三月播田”、“六月割稻”、“十月割稻”,都只是约数,与阳历大约差一个月,但每年的误差会大于19天,如真按农历月份插秧播种,就会误了农时。农历与太阳的误差,要通过设置闰月来调整。好在农民是凭节气种田,24节气完全是按太阳的运行轨迹制定的,是阳历,与阴历无关。

很多人不知道现行的农历是洋人汤若望编制的。他是天文学家,17世纪以传教士身份进入中国,经徐光启推荐为朝廷气象官员。在编制历法的的同时,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介绍到中国,明崇祯皇帝委托汤若望编制历法。清人入关后,汤若望依旧被重用,1644年他编制的历法被朝廷正式颁布使用,叫做《时宪历》,他本人也因此官至一品大员。以前的老夏历,虽然用了几千年,但不准确,常常会差错,汤若望的《时宪历》以天文观察为基础,并经过几次月食日食的检验为朝廷上下所认可。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了47年,1666年8月病逝于北京。曾被诬陷后康熙皇帝为汤若望平反,1670年再度发诏,颁用《时宪历》,沿用至今。

科学没有国界,先进技术世界通用,不必计较是不是外国的。公历来自西方,虽然元旦和圣诞节一样,都是洋节,也多少和耶稣降生的传说有关,但不影响全世界使用公历,不影响大家今天共同庆祝元旦,互相祝贺新年。

人生经历了许多只讲立场不讲逻辑的场合,让我从小就深有体会。以前每次开大会,开始时要唱“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结束则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怎么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前面的歌说幸福靠他,后面的歌说幸福全靠自己?这种困惑很小就有,可能是喜欢数学常运用定理逻辑做几何证明题惹的祸?

诸如此类前后矛盾的还有很多,经常见到反常理的比喻:“大河沒水小河干”,怎么不说大河的水哪里来?;号召上山下乡时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会儿说“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搞不清楚究竟要教育谁?平时这种的逻辑混乱现实中比比皆是,就像前几年有张照片,一群抵制日货要砸日本车的人里,有个脖子背着canon标识吊带相机的人,好像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相机也是日货,也不怕被其他人当场将相机砸了。

元旦随想成了胡思乱想,杂乱无章,缺乏条理?草草了结,赶作新年的第一篇文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学八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