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随想20:酷暑的记忆——“六月火烧埔”
《往事》86
“六月火烧埔”的酷热天气,已经持续了二十几天,高温持续不降,大暑(7月23日)前后那几天,居然飚到39.5度,全市范围内甚至出现了42度的极值,这在印象中是少见的。下午出门,热浪滚滚,地表温度破表,烈日当空,南方夏天天气的主角——“副热带高压”牢牢地盘踞在华南一带,丝毫没有退却的迹象,这与“五月无干土”的雨季形成水火两重天的强烈对比。今年的雨季偏长,7月初又受登陆粤西的台风残留云系影响,一直延续到7月9日才结束,也算破了纪录。
一生中的对“六月天”的感受,持续酷暑总是新历七八这两个月的主旋律,在这期间,酷暑难熬,人们只能期盼来场台风,才能带来风雨和降温。前天(8月4日),南海突然冒出个小不点热带低压,虽才只有6级,够不上级别,也还没给编号,登陆广东就消失了,但却给千里之外的漳州带来早晚两场大雨和阵阵凉爽。真是“好雨知时节”,大家感到这是天下最温柔体贴的台风!但台风“有一好无二好”,更多时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它可怕的一面,强台风如果正面袭击,狂风暴雨,刮倒房屋和大树,会造成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小不点台风带来凉爽
赤日炎炎的“六月天”,除了寄希望台风降温,偶尔也会来场“饭时雨”,给炽热的大地冲冲凉。“饭时雨”通常发生在午后,先在西北方向的天空聚集乌云,刚刚还晴空万里,突然就乌云蔽日,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会儿大雨骤降,但往往范围不大,下乡时就常见到“大雨不过田岸”的景象,时间也很短暂,也叫它“西北雨”。这是地表高温造成的强热对流天气,有时接连几天,午后都会下场大雨。但今年7月中旬后就大半个月,不见一片乌云,更没有下过一滴雨。还好,现代人好命,只要愿意烧钱,不论在家或在外,室内都有空调伺候度夏。
回想过去,没有空调,连风扇也很少人有。但“六月天”大热天,大人小孩也就这么挺过来,不清楚是以前没现在热,还是当时耐热本领强。当年避暑的各式小伎俩,已经成了渐渐模糊的记忆。
那时的夏天,每家每户床头桌尾都必备各种扇子,漳州人将扇子都统称“葵扇”,包括竹篾扇、咸草扇、鹅毛扇、折叠纸扇,而真正的“葵扇”,是葵叶晒干后修剪边沿再用布边缝起来,就成了一把好用的扇子。
葵扇已很少见
在家里,天热满身是汗时,可随时抓起身边的扇子狂扇几下,立马舒服多了。客人来了,赶紧递上一把家里最体面的扇子,让他“煽风降火”,然后再端茶礼数。无处不在的扇子也会变成戒尺,调皮的孩子要提防“序大人”(长辈)用扇柄“教示”(教训)不乖的囝仔。50年代只有极少数人家有电风扇,世交钟家在芳华北路开设漳州第一家无线电修理铺,他家里就有一台电风扇,让我们觉得神奇。
电风扇很稀罕,人们进电影院能见到电风扇。太古桥的大众电影院,楼下观众席头顶净空很高,天花板上伸出几把大吊扇,缓缓转动,给看电影的观众带来丝丝凉意,小时候总是担心晃动的风扇会不会掉下来。电影院后排或楼上,空间受限,只在边上的墙上装有会摇头的电风扇。大众电影院主要靠自然通风,通风系统别有特色,大厅的天花板上前后有两个直径数米、高耸的锥形通风井,让电影院空气对流又不会透光和漏雨。
当年的理发店没有电风扇,大热天顾客理发时身上披的外罩里面还要撑了个圆形竹箍,以便保持通气,为让顾客凉快还特地装了一种奇特的人力风扇,有绳索联动装置,几块毯样厚布块悬在顾客头上,布块中间穿有一根小竹竿,类似室内体育比赛升国旗的挂法,雇佣专人不停拉动绳索,几片布片同时扇动,给剃头客人带来凉风习习。
漳州人的“眠床”铺的席子有两种,草席和篾席,冬夏轮换。草席大多为“天宝席”,名扬四处,比其他草席结实耐用,它是用蒹草(蒹,古字,大家都说咸草,其实并不长在咸水边)编成。而篾席是用毛竹柔软的外层皮编成,接触皮肤散热好,篾席越睡越光滑,效果更佳。草席和篾席尺寸分为六格、八格、十格几种规格,适应同尺寸的眠床。而夏天大家更青睐具有闽南特色的“披椅仔”。披椅儿是竹床而不是椅子,它全部用竹子做成,竹床枝骨的弯曲靠火烤弯,固定不用铁钉铁线,全部靠竹钉。竹床的床面,就不知如何将竹子劈成可以弯曲又连接成片而且不会夹到人的床面。竹床有两类“披椅脚”作支撑,一种带有“屏风”,一种只是简单三脚架。披椅儿两侧是粗实的大竹管,可以支撑竹床上的多人重量,上面有个小孔与披椅脚契合固定。一到晚上,街上摆起披椅龙门阵,家家户户都把披椅铺在街上,露天的晚上很凉快,很多人就在街上睡到天亮。
街上的披椅儿阵
“霜条”(冰棒)是小孩夏天的最爱。马坪街有家冰棒厂,小贩背着装“霜条”的保温罐,摇着小铃铛到处叫卖。“水霜”最便宜一条2分钱,估计是水加色素,甜味来自糖精。红豆霜条高一等级,冰棒内掺有红豆要3分。牛奶的霜条有5分的,也有1角的,应是真材实料吧,能吃上牛奶霜条最派头。店里50年代就有卖汽水,装在可乐外形的玻璃瓶,颈部有个小玻璃球,防止汽水中的碳酸气外泄,要喝时瓶子倾倒,汽水即可流入口中。小时候只买过一次,喝过肚子会气从口里出来,说汽水中的碳酸气能把热量带走,但价钱忘了。后来曾在家里自制过汽水,二哥在糕饼厂拿回柠檬酸,把家里备用的小苏打药片研成粉状,融入凉开水中,再加白糖或蜂蜜,随即有小气泡徐徐上升,就自制成土汽水,味道不地道带点苦,倒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记住了。
那时街上卖的莲子圆倒是经常吃,一两分钱就可“交关”,莲子并非莲藕的籽,只是用木薯粉番薯粉做的小圆丸,汤水掺有乌糖(红糖),味道特好吃,是否能消暑降温就不重要了。
弹珠汽水
上山下乡时的“六月天”,最难熬,知青与农民一起忙着抢收抢种,号称“双抢”,是农村一年中最苦的日子。烈日下头戴斗笠,任由阳光暴晒,全身皮肤黑黝,苦不堪言,也只能咬紧牙关坚持这种超限的农业劳动,往日不堪回首。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