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月随想25:《不学八哥》原创文章百篇有感

何家天 不学八哥
2024-08-29
《往事》100
前些年,老夫曾在家族群里,以“Fourth-Uncle讲古”为题,三不五时发些家史旧闻或荒唐年代里个人的磋砣经历,还晒晒老相册里的旧照片。这些文字和照片引起家里众多晚辈的兴趣,他们既了解到家乡漳州的过去,也看到了祖辈和他们父母的身影,加深了对上辈人的认识,还夸我这个四舅(四叔)记性好,做了对家族有益的事,认为私人史是构成整个历史的一砖一瓦。
晚辈提议,可以将这些内容整理一下,发到微信公众号,既容易保存和查阅,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去年7月我试着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名字和微信一样,也用《不学八哥》。我在家里排行第八,文化不高,虽叫高中毕业其实只读一年,后来又没上过正规大学,当属知识欠缺不学无术;也可表示:不去学八哥(鴐鸰,有写加令)的样,只会学舌不懂思考。
每当思绪到来,顺手写上几段往事,夹杂些老城记忆,并附上自拍的应景图片或历史老照片,觉得很有意思。本人生在民国末日,与新社会同步,挨过饿,停过课,种过田,挖过煤,教过书,记过账也查过账,经历曲折,讲古的素材信手拈来。老人的特点,对久远的往事记忆深刻,眼前的事却经常丢三落四。这些文章,引起很多同代人的共鸣,不少年轻人也加了关注,亲朋好友们纷纷打气,也得到不认识的读者朋友点赞鼓励。我的文字缺少文采,但力求纪实,记忆或许有误,但绝不为了博眼球而随意“土桶”(杜撰)。
挖过煤的陆家地煤矿
有一阵子网上“时行”开设博客,平民百姓也能当上“作家”。现在有了公众号,自己也玩上了,而且越写越来劲,保持每周“激”(挤)一篇《难忘往事》系列原创新作。一年半不到,一共写了99篇文章,加上今天的《百篇有感》,刚好凑上100篇!按每篇2000字计算,足足有20万字。看来我当初的设想没有落空,甚至还超额完成了。
我从小比较兴趣数理化,不喜欢文史,尤其怕写作文,老师布置的作文总是一拖再拖。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无缘革命的大风大浪,没写过大字报或批判文章,失去动笔锻炼的机会。而后从事的财经工作,整天都与数字打交道,如有文字表述也无需任何文学色彩。退休后赋闲,真没想到七老八十了,却迷上敲打键盘,回顾记录过去的岁月,成了我人生的第二乐趣,当然动手玩电仍是稳固的第一兴趣。
动“脑”比动笔好处多多,在电脑上写作比写在纸上方便,有时想到一个可以凑成文章的话题,随即在电脑或手机上记下几段话,清闲时再接头续尾。写作时能够随意剪切,复制,粘贴,以前用笔写,修改就很麻烦,那时写得不满意,常将已写了大段文字的稿纸揉成纸团扔掉,重新再来。开始的时候,功能不熟悉,比较费劲,也觉得没什么好写,没想到后来慢慢顺手了
打过工的鹰厦铁路
这100篇文章,分为几个系列。

《知青经历》是我人生最无奈也最难忘的一段,农村条件艰苦,思想迷茫日子难熬,留下的记忆不可磨灭。其中:有苦中作乐的《下乡时快活的一天——蘸秧》和《知青生存的再教育》;有自曝不光彩之举的《下乡时的回家路——逃票记》;有探索谋生之道的《下乡时甜蜜的回忆——学饲蜂》、《下乡时我也当过农民工》、《下乡时曾做过水电梦》;有记录当年农村经济政治生态的《下乡时“直选”全国人大代表》、《生产队经济学》和《九一三事件的前后》;还有描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下乡时亲历的动物奇观》、《下乡时防不胜防的叮咬》和《龙眼情深》。

种过田的高层村
《老漳州记忆》系列中,涉及五花八门,文章也最多。记录市井生活点滴的:有《百姓点灯》、《百姓“燃火”》、《百姓吃水》、《百姓洗汤》、《百姓剃头》、《百姓“衫穿”》以及《补锅补脸盆——消失的老行当》、《“粗尿”趣话》、《“鸡毛肉骨”——小孩子的生财之道》、《脚踏车情深》、《垃圾的下场》、《疫苗的故事》等故事。
挨过饿的小城
还记录了一些老漳州的故事:《漳州“六九”做大水——孩童印象》、《亲历击落U2飞机——家藏U2飞机黄金甲》、《糕饼厂怀旧——家有姨甥俩童工》、《旧时漳州工业的印象》、《中山公园怀旧》、《芝山忆旧——寻源中学与福建二师院》、《儿时琐忆——道口街与公爷街》、《天线趣忆》、《与照相结缘——老照片怀旧与学艺谋生》、《饥饿印象》、《桌球琐忆》、《“新正”忆旧》等。
九龙江是漳州的母亲河,我比较熟悉,就特意介绍了九龙江上的大桥,分为:《南门溪上的大桥——今昔印象》、《北溪上的大桥——天堑变通途》、《南溪上的大桥——九龙江的“续尾囝”》。
这一系列老漳州的故事让老一代倍感亲切,年轻朋友了解了漳州的过去。

《我的母校》讲述我的一生断续30多年的上学路,不忘这些母校和老师培育之恩。包括:《漳州实小:漳州最早的近代小学》,这是我们全家两代人共同的母校;《五姐弟都读三中——我与漳州三中的故事》;《电大有缘——蹉跎一代重返课堂》,读书、教书、职业三个环节密不可分;《民立小学和双十中学的故事》,描述小时候“厦漂”的感受。如果“再教育”也算教育,这所广阔天地的“母校”已在《知青经历》中展示。以后打算写写我学龄前的两所母校——东铺头幼儿园和嘉禾小学幼儿园。

停过课的漳州三中
《蹉跎岁月》回顾荒唐年代中下乡前和矿山两个阶段。有:《1966年杂忆——梦断串联路》、《从小在校学生就要下乡劳动》、《小时候“泅水”叫“洗浴”》、《难圆大学梦——纪念1977年未遂高考》、《特殊年代摆摊记》、《矿山生涯杂忆》、《四十多年前,“调资”引发的惨案》、《矿难41年祭》、《耄耋老矿友重阳相聚侧记》。
教过书的四厂学校
《岁月随想》不受框框限制,想哪就写哪,有天气气象:、《漳州雨季——“五月五焦(干)土”》、《酷暑的记忆——“六月火烧埔”》、《台风随想》、《短袖立冬是常态》;有日历随想:《难忘的中秋》、《教师节有感——粉笔生涯》、《圣诞节奇想》、《元旦有感——日历乱想》、《知识就是力量——世界读书日有感》。还有《退休金随想——谁养活谁》、《玩电,我的终身乐趣》、《童梦成真——“老伙儿”的大玩具》、《有感文章变铅字——老年写作之路》、《“老伙儿更(又)读册”——闽南话有音就有字》、《老伙儿换驾照——遭遇三力能力考试》、《夏时制随想——一场“拨弄”时间的游戏》、《时隔半世纪的两次登台表演》、《老夫为漳州话“代言”》、《微信里的“镭”(钱)竟然不翼而飞/闲话钱包》、《空调怪病被我医好了》。
《职业拾遗》记录中年以后审计职业经历,视角独特:《“风水”趣话》、《印象中的两次盘活资产》、《神奇“算命”》、《“公饭”印象》、《古雷审计意外——英年早逝的同事》、《屿仔尾南炮台遐想》、《京城杂忆》、《公差港澳》、《出外培训》、《一个小村子四个审计人》、《重操旧业》、《奇特罕见的贪污案》。
《游山玩水》系列,玩到哪写到哪:《新正时四处玩》、《截断云雨,高峡平湖》、《华安银塘村:真正的赵家人》、《长泰高层村:漈头/正港的畲族村》、《仙字潭和汰口古兵寨》、《欲穷千年史,走进古云霄》、《漳浦寻古——往事越千年》、《松洲书院——中国最早的书院》、《千年龙溪县名出自九龙潭》。
我也将这些文章同步发在《今日头条》,有浏览《头条》的朋友不妨也关注我在《今日头条》开设的个人用户《不学八哥何家天》,那里有评论留言功能,方便互动。
下阶段打算把这些图文编辑成电子书,也许更好玩。今后还将继续写下去,虽然可供讲古的素材快用完了,但愿身体还能保持现状,争取此生再续百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学八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