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线趣忆

何家天 不学八哥
2024-08-29

《蹉跎岁月》9

(写于2022年2月12日)

玩无线电是当年青少年的时尚,趣味相投的爱好者也会组成“无线电朋友圈”,每当《无线电》月刊一到,大家争先传阅,成了爱不释手真正的“红宝书”。“电友”经常一起研究新电路图,切磋技艺,展示成果,并互通零件有无。早期玩无线电离不开天线,必须架设室外天线,随着科技发展,淘汰矿石机,晶体管替代真空管,又有了能汇聚电磁波的内置磁棒天线,收音机实现了便携式。后来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各类天线,成为收听收看节目的利器。我从小爱玩电,见证了这段有趣的经历。
矿石收音机必备的室外天线
收音机内置的磁性天线
那时风靡一种矿石收音机,这是天下最简单的收音机,只需线圈、可变电容、矿石检波器几个零件和一副耳机,就可以收到无线广播。天线感应到的微弱电波信号不经任何放大,通过矿石晶体检波后变成音频信号直接推动耳机,能勉强听到声音,但必需架设室外天线,天线越长越高越好。1963年延安北路的物资局大楼还没建,我家的砖坪(阳台)可直通隔壁东铺头眼科诊所的围墙,我爬上围墙,走到对面一棵大树上扎好天线的一端,在砖坪墙角固定好天线上,还讲究用瓷质绝缘子隔离,长度约有30米,并埋好导电良好的地线。第一次从耳机上听到极其微弱的广播声非常兴奋,收听时还要不断拨动矿石检波器上的活动触针与矿石晶体表面的接触点,以找到最灵敏的一点。记得能听到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前线台有闽南话节目,那时还奇怪对岸怎么也能听懂我们本地话。半年后大姐夫从北京用信封寄来两个火星人模样的苏制三极管,矿石机升级,在耳机端加了一级三极管低频放大,四节电池供电,就可带动舌簧扬声器,尽管音量很小,从此摆脱耳机束缚,但还离不开外接天线。
之前在厦门读小学时,我就开始玩矿石收音机,住的地方条件受限拉不了室外天线,就大胆地按书上的介绍,找了一个几百pf的纸质电容器做隔离,直接接到电源线上,当做天线,大哥看到后连忙制止,说这很危险,要是电容击穿或漏电,会触电的。后来改用一段塑料电线缠绕在电灯线外面,但效果并不好。

矿石收音机

1964年左右,漳州五交商店有卖晶体管了,但很贵,我买了一枚高频管处理品,在原来低频放大的基础上加了一级再生式高频放大,就是一个晶体管既当高频信号放大,又做来复式低频放大,一管当两用,可见当年晶体管多珍贵!攒钱后又买了磁棒,装了机内的磁性天线,灵敏度增加,对外接天线要求不高了,有一米的拖线就行。1965年读高一时学校组织到过塘公社盘谷大队劳动,我带了自已装的四管再生式半导体收音机,很惊诧农村的收听效果与市内差别太大了。原来能收到的中央台福建台都收不到,反而能收到省外甚至对岸的电台。回来琢磨了一阵,山寨家伙虽灵敏度不高,在市区只能收到2个台,郊区受干扰少反而收的更多,原来在市区苍园一带有一个干扰台,估计发射的电波频带很宽,作用范围很小,只能影响市区,不及郊外。

60年代末,上山下乡长泰偏远的祖寮村,生产队从8公里外拉了一条广播线通到队间,接了个舌簧喇叭,这是小山村对外唯一的信息通道,可以听大队的广播。架设时,为防白蚁用石条埋在地里做电线杆底部,上部再绑上电线杆,为节省,只拉单条镀锌铁线(俗称铅线),用大地当回路。我直接用废漆包线接那条广播线,拉到床边,用这条线听广播,同时当成收音机的外接天线。1970年春,一个下雨的夜晚,我睡觉时突然床边闪起电光和响声,原来这条电线竟引雷到我床边,好在是小型闪雷,没有伤人,连忙拆掉。通过天线和收音机,我及时了解一些还没报道的消息。1969年7月让我知道有阿波罗登月,惊叹人类的一大步。在1971年9月13日,当天晚上就知道有架中国飞机凌晨在蒙古失事,但广播并不知道机上载有2号人物。直到后来传达文件,才想起与之前听到的广播相吻合。后来收音机升级到超外差线路,完全不用外接天线,可伸缩的拉杆天线成了收音机的标配。
70年代,刚有了电视信号,只有个别单位买了电视机,大家都好奇地争着去看。那时信号很弱,图像模模糊糊,满屏雪花状,用本地话更形象:“拢是饲龟”(或“池龟”,也叫“水蚤”,一种池塘水中的小红虫,可捞出喂金鱼),要架设良好的室外电视天线才能收看,常见有人站在屋顶,室内的人一边观看屏幕效果,一边不断喊话让屋顶上的人调整对准电波方向。那时各家各户还少有电视机。1976年我招工到煤矿,有了经济基础,能购置显像管等零部件,开始学着组装9寸黑白电视机,电视电路分信号通道、扫描电路和电源三部分,在装配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也系统学习了电子电路知识。
80年代初,我从龙岩调回漳州,电视机也组装成功。漳州也还没建转播台,只能收看长泰吴田山转播台和厦门台的信号,我参考图纸尺寸用粗电线和方木条做了天线,包括折合振子,反射器,引向器几部分平行排列组成的八木式天线,天线有方向性,不同频道对应不同尺寸。那时平民家庭已经有了黑白电视机,都在收看四频道厦门台的《姿三四郎》和《射雕英雄传》等热门节目。当年本地也热衷对岸电视,算超距接收,大家都叫“收过溪”,能收到十频道的华视节目,靠南门溪厦门路一带,信号较好。都属VHF频段,不经放大,因制式不同还要改装音频解调才可以听到声音。不久改为UHF频段发射,就要使用鱼骨天线,还得加信号放大器,能收到华视中视台视。有一次出差漳州港,甚至用拉杆天线就可收到。
老式室外电视天线
后来“时行”(时兴)卫星电视,我也赶了时髦。C波段俗称大锅,尺寸太大,我没用过。只买了ku波段小锅,锅面直径60,装在顶楼,对准南面的东经76.5的亚太2R(现亚太7号)和138亚太5号卫星。免费节目不多,盗版卡会经常失效,不过在摆弄安装天线过程中乐趣不少,只要卫星所在经度接近,如经度138、136的卫星,就可以玩“一锅多星”、还试过“多锅多星”,并学会天线的正装和倒装,避开障碍,甚至将锅放在卧室内窗门下。那阵子满脑是仰角、方位角、水平极化、垂直极化、高频头等术语。
ku波段小锅卫星天线

小锅的一锅三星

有了网络电视以后,玩卫星天线的少了,农村还常见到,主要是方便又免费,而广电除了初装费机顶盒,每年还要不菲的收视费,锅就屡禁不止。网络传播电视节目,光纤可算是一种另类的天线。据说现在各地都要发射电视“地面波信号”(DTMB),新款的彩电也强行配备DTMB接口,信号强又高清,免费服务城乡群众,目前地面波节目不多,相比传统电视发射信号和有线电视有明显优势,有室外天线和室内天线两种,因宣传不多,使用者也寥寥无几。

现在人们虽然很少使用天线,但遇到某人突然被提拔时,常说他有天线,这就不是用来接收电波的天线啦。

DTMB地面波数字电视天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学八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