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六九”做大水——孩童印象
《往事》32
《老漳州记忆》11
“六九”大水是漳州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发生在1960年6月9日,已经过去了一甲子。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家里淹水,实验小学也淹水,这是我这辈子唯一亲历的“做大水”,至今记忆深刻。
清末大水:汀漳龙道衙内赈灾发米处(现延安北路)
厦门路街道行船
香港路路口
家里的井水已经和洪水浑然一体,只好潒水(吊水)倒入水缸加明矾澄清后煮饭烧水。我从家里后门出去,站在延安北路路边地势较高的土堆上(该位置在1964年建了市物资局),惊奇地发现,宽阔的延安北路大街成了激流滚滚的大河,洪流中漂浮着很多木材,树枝,还有活猪在水上挣扎,人已过不了街对面的百货大楼。奇怪的是,水流是从北往南流。与我们印象相反,漳州市区北面是丘陵,地势高,南边是九龙江,大家都叫南门溪,以往的大水,都是南门头(厦门路)、马坪街(延安南路)、少司徒(北京路)一带淹水,小时候打听到哪有淹水,特别高兴,小伙伴们就会相邀去遼(涉)大水。
这次大水不一样,竟从北面而来。过后才知道,九龙江有两大支流,南门溪是西溪,郭坑浦南的那条是北溪,流量更大,水从北来,是因为北溪在北面浦南的吴浦村决堤,洪水冲进了漳州市区。工作后参与漳州二水厂项目审计,到过二水厂取水口工地,就在吴浦村,还特地去看了当年洪水决堤口,决堤后堤下形成了一个大水塘。
漳州受淹街道
10日晚上,不时听到有倒茨(厝)的响声和大声喊叫的救命声,附近延安路、北京路、太古桥有成片房子倒塌。洪水过后延安路北段东侧倒厝废墟上建了漳州照相馆,太古桥倒厝拆了并填了后河仔的池塘,形成大众电影院对面的广场。先祖买下的后进平屋,抗战后父辈直接在平屋旧土墙上面搭楼,新屋落成时,钟纯礼、高慧农等友人送了写有“建于磐石”、“美哉斯屋”的两块贺匾挂在墙上,表达祝贺和愿望,其实房子的基础并不牢靠,这时土墙浸泡水中,大家都很担心房子的安危,长辈日夜不停地祷告,好在家里泡水不到两天,就退了,有惊无险。后来知道这次洪水是台风云团带来的暴雨,所以不像长江洪灾会有大半个月浸水,记得雨只下两天就放晴了。
空军还出动运输机在市区低空盘旋,清晰看到舱门里的人,有说是向灾民空投食品。街上还有积水时,我就溜出门,地上到处都是垃圾淤泥,走到中山公园,看见公园东侧少年之家门外的草地上,摆了一排尸体,有十来具,不知是抢险牺牲还是洪水落难?还来不及处理。
灾后清淤
修建防洪堤
灾后不久开始修筑防洪堤,城区建石堤,市郊建土堤。石堤并不是全部用石条垒筑,双面是石头,中间是用小石块、小砖头填充再灌泥浆。小学生也都发动起来捡小石头,敲小砖块。土堤也不全是泥土夯成,中间是从九龙江挑来的河砂,小时候一直不明白,沙堤竟能抵挡洪水。各单位都要到防洪堤工地劳动,从靖城、天宝、康山到洋老洲直到步文,建起了浩大的长堤。防洪堤大家都叫“溪堤”,建成后有过几次做大水,我都会特地跑到石堤上去看光景,这时防洪堤各路口闸门已关闭,堤外洪流滚滚,洪水被挡在堤外,形成“地上河”;堤内并没有积水,澄观道、厦门路仍车水马龙。
九十年代在水利局防洪堤加固工程审计,工程加固内容之一就是在土堤上建防渗墙。这是一种新工艺,不用挖开堤坝,直接在土堤中间垂直向下直抵基础用高压喷射灌注水泥浆形成水泥防渗墙,很好解决了土堤的隐患。之后城市建设结合防洪,建了北江滨路,成了市区美丽的景观大道,旧防洪堤部分遗址被特地保留,成了江滨公园的纪念文物。
六月是漳州通常的雨季,俗话叫“龙船水”,同样在这个雨季,时隔整整10年,就在我下乡的第二年的1970年6月10日,铁路因雨季暴雨造成塌方火车出轨,我从长泰坂里沿铁路徒步回漳,曾目睹华安潭口列车冲出铁路下探九龙江的惨烈场面。而“六九”大水不是龙船水,是台风雨惹的祸,6001号台风在香港登陆,竟给远处的漳州造成百年一遇的洪灾。台风在广东尤其是粤东登陆,往往会给闽南带来暴雨,但如在漳州以北甚至很近的同安泉州登陆,雨一般都很小。
“六九”大水过程雨量并不是特别大,上游南靖平和等县雨量才300mm,而对岸年年台风,每次雨量都500以上,有的甚至破千,似也没有特别严重的灾情。下乡时农民反映1958年大炼钢,山上树木都砍去烧木炭,严重水土流失也许是这次水灾的一个原因。7503号台风尼娜也是登陆点和受灾点远离的一次灾难,台风在台湾和晋江两次登陆,却给远在千里的河南带来暴雨,造成75.8世界破坏程度最大的水库溃坝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