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人老登台演童谣

何家天 不学八哥
2024-08-30
我退休十多年,“老不休”有事可干,空闲不多,直到两年前才报名漳州市老年开放大学,参加闽南方言文学班学习,听闽南方言文学专家张嘉星教授讲授闽南方言文学,时间不长却获益良多。现代人追求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人不解,一辈子说闽南话母语,还有什么好学?其实,闽南语是保留古汉语最多的方言,其读音、用字、词汇、声调等都是语言学大学问,让大家学得津津有味。闽南童谣谚语更是世代相传的文学瑰宝,学龄前熟悉的”点咾点叮咚“等童谣居然也编入教材。

这个班在张老师带领下,闽南方言文学教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展示了老年学员“老有所学、老有所成“的精神风貌,其中《古诗闽南语诵读》获首届全国老年教育教学成果奖朗诵类三等奖,童谣轻剧《刣十二生肖》、《安怎伊甲会唱歌》获全省老年教育教学成果奖。

获奖的《古诗闽南语诵读》

最近漳州一些有志闽南文化的年轻人创办的《糖仓》文化平台,举办了题为“心适▪闽南生活展”的活动,邀请老年开放大学的“老伙儿(仔)党”去“斗闹热”,表演“闽南童谣谚语演绎”。因几个资深学员有事来不了,张老师就要我们几个菜鸟学员替补上去,也算另类的救场。我为难地告诉张老师,身上缺乏文艺细胞,确实不会表演也从未上台,“漏气(愧)”是必然的,会影响大家的演出效果。后来推脱不下,只好硬着头皮接受,还好大部分节目可以看稿照念,自古就有“滥竽充数”的步数,到时开口跟读应付就是。

糖仓库变身BONBON TOWN

表演现场

在电大教室里排练了几次,总算找到感觉,但确实沒有表演天赋。同学们指出我的不足:缺乏表演手势,表情也不投入。手势动作虽不难,但似有样板戏“做戏仔”造作的姿势,总觉得别扭。豁出去了,反正出丑也没熟人朋友在场。

闽南方言古诗诵读

那天晚上,穿上周班长专门为我“设法”到的、印有“开大标识”的统一服装,骑车来到位于城郊漳州糖厂附近的糖仓,这是利用旧食糖仓库改造的文创空间,很有闽南文化品位。门口斜插着一支特大号“棒棒糖”,上写BONBON TOWN,这是糖仓的LOGO。现场很热闹,来的“大咖”不少,各媒体也到场。在张老师和老学员的指导下,我跟着大家,按照节目单,把闽南语古诗诵读、闽南谚语展演、闽南语童谣轻剧《刣十二生肖》以及闽南传统童谣表演《安怎伊甲会唱歌》等节目依次表演完,小老鼠因“细只剥无肉”逃过一劫,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

还好,我没“漏气”(出丑),古诗诵读中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用地道的闽南话念过,所以我能流利诵读字音纯正。同时大家还用古曲吟唱。十二生肖表演时,为弥补手势表情的不足,我只好临场发挥,学了几声狗叫来应付,引起台下一片哄笑,始料未及。本以为家人不会知道,没想有好事者将现场照片传给女儿,孙子也知道阿公上台表演节目。漳州很小,是很难不碰到熟人的,现场就遇到几个熟人,表演后有幸还和各位“大咖”合影。

表演后合影

《糖仓》里真心适

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上台表演。1965年我初中毕业,省教育厅长王于畊亲临我就读的漳州三中视察,我们在校图书馆聆听了女首长的报告,第一次近距离目睹高官风采。当时学校突出政治,但也很重视教育质量。

1965年漳州三中初中毕业

我上了高中,开学时正值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学校组织了一场晚会,班级表演了舞蹈《游击队之歌》,大概是模仿当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我居然也被选到。节目在“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音乐声中,做出游击队员夜行军和甩手榴弹的舞蹈动作。这个充满革命朝气的节目,一年之后,因贺绿汀被打成黑帮,他的《游击队之歌》竟变成了毒草,而那位当面教导我们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厅长,也被厦门八中革命小将揪斗,从而爆发了轰动全省的“八二九事件”。

我一生两次上台表演,相隔整整一甲子。最近我们又参加漳州市2023年“9.28终身教育活动月”文艺汇演,再次登台献丑,表演《诗经 蒹葭》和《明月几时有》两首古诗的闽南语吟唱,热闹一场,也享受到老年终身教育的乐趣。

昨晚终身教育文艺汇演

文艺汇演节目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学八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