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社企龙门阵第13期:公益与商业的“三八线”:从“争议”到“推崇”
社企研究青年学园YASER
特别声明:文中观点仅供交流,不代表学园立场。
导语
“社企龙门阵”是「社企研究青年学园」推出的一款直播连线栏目,尝试在青年群体中碰撞关于社会创新的思想火花,让更多青年关注社会企业,参与社会企业的研究与实践。
创立这个栏目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在疫情的阻拦下,依旧能够给社会企业研究者、实践者、求学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但令人惊喜的是,通过上一季的实践中,社企龙门阵不仅吸引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而且还在交流和碰撞中共同构建了社会企业的风貌。
风雨无阻,我们再会今朝。这一次我们期待更多的可能,更深的讨论,更多的思想,和拥有可能的你。
嘉宾信息
Information
张书平
中国杰出创业女性
团中央青年创业导师团导师
四川省人社厅创业指导专家
四川省青年创业促进会副会长
四川省旭平兔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兔王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姚克俭
社企星球(成都)CEO
四川省企业家研究会
社企发展委员会执行秘书长
社企研究青年学园联合发起人
黄琦宇
中国政法大学创业互助校友会秘书长
法大仁·社企法律联合创始人
社企青年联合发起人
直播内容
会议讨论
Discussion
活动剪影
直播照
直播照
滑动
1、两位嘉宾如何理解“公益与商业的‘三八线’”?
张书平:我和先生开始养兔其实只是为了解决温饱,后来做成了产业、事业。1986年春节,在成都金牛坝宾馆的团拜会上,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主席叮嘱我家先生“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了伟人的叮嘱,我们决定一边发展产业,一边帮助我们的农民朋友脱贫。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两个农村穷娃娃从初心不改和用感恩与发展的行动一路走过来,最后成功用兔子产业带动了40万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将公益与商业相结合,形成了特别的商业发展模式。
公益就是非盈利,用公益资源就是做好事所以不能赚钱,就称为“公益人”;商业就是生意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就出现了“黑心商人”的说法,再后来“良心商家”出现,做企业的除了利润最大化以外也开始担当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成了有责任的企业家,有了“大善人、慈善家”的说法。再然后就出现了公益与商业“三八线”划分的争论。
聚焦最热烈的时候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既要救我们自己的企业,也要帮助更多地震带上的居民恢复生产。基础设施重建、社区重建有政府,邻里关系重建/生活救助有公益组织,我们发现,生计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能支撑灾区人民对未来有希望的就是生计重建。我们启用了过去带动农民朋友脱贫的经验和模式,决定站出来,用产业带动灾区村民生产自救和产业重建。
一开始,我家先生对媒体说:“政府肯定我,农民朋友喜欢我,我自己很快乐,我为什么必须要去画这个“三八线”呢?”,我则坚信“生意让我的公益可持续,公益让我的生意更长久。”
姚克俭:今天白天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近几年民间公益在走向没落,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商业的替代,以及社会需求在消退。确实,我也认为,公益和商业的界线一定会越来越模糊。这是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无论是用“公益”还是“商业”,都只是让社会更加美好的手段和行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哪种方式更友好,就用哪种。
2、两位嘉宾在推动社会企业实践中曾遇到过那些问题?
张书平:做企业不易,做社会企业更难,因为社会企业需要将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好贡献社区,需要拿股东的钱出来去进行二次分配,包括社企星球倡导的三三制,因此很多人觉得更难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坚持初心,可持续的去做。2006年,我和我家先生决定成立兔王扶贫研究中心,就是希望能够组织化、专业化、持续性的开展公益活动来替代个人的偶尔为之或很随性的公益活动。
姚克俭:之前有不少案例,企业前期以公益的名义去做事情,大家都以为它背后是公益组织,但它后面开始收费的时候,就遭到了舆论的攻击。企业以公益身份对外,看起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有时候也会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当然,这也说明,公众对于企业做公益存在偏见,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也不够,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普及社会企业理念,为社会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3.张老师是您是怎么看待平衡企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这个问题?
张书平:这可能是一种选择吧,不是说我们自己内心有多强大,或者说我们自己有多伟大,而是多种原因促使你要去做出选择,你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还是要过得更快乐,利润最大化也很快乐,但是你要不要带着别人一起走?其实这个是你个人的选择啊。不是说你挣到最多的钱就是快乐,也不是说你做社会企业,你就会很快乐,或者说你完全去做公益人,你就很快乐,因为公益人还是有公益人的痛苦,也有公益人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我们当年两个穷孩子,一个失学少年一个落榜青年确实没有太多的选择,只是我们一路艰难走过来,无论是党和政府,专家学者还是农民朋友,社会各界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们心地善良,怀揣一颗感恩心,真的是就传承了我们老祖宗说的滴水之涌泉相报,谁帮了我们,我们都想用什么方式去回馈别人,因为我们穷,没有读多少书,没有更多的方法和渠道去帮助别人,所以选择了用自己成熟的技术,用自己熟悉的产业,用自己农民朋友或者说其他社会各界乐于接受的一种模式,然后大家一起走,没有刻意选择,也没有刻意要去做。我的名片上有一句话“用一颗最善良的心向社会索取一分,再用一颗善良的心向社会奉献一百”。其实就像我们今天主题一样,没有必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划分三八线,我们要做的就是利己利人利社会的事情。公益、商业、社会企业这是必要要走的一个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初“解决温饱”到改革开放中期“脱贫致富”再到“建设新农村奔小康”再升级到“乡村振兴共富”国家战略,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使命。社会企业从“争议”走到“推崇”,真是社会一大幸事,也是我们的又一个春天。
4.请问认证为社会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姚克俭:在我们看来,社会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需要具备商业常识,企业得活下来。当然不是说,先活下来再做社会企业,而是在做社会企业的同时,把企业给做好。创业本身是件很难的事情,社会企业同样,并不是说你成为了社会企业,就有一个金刚不坏之身。可能因为你没有做好团队工作,你想做但团队不理解,本来你团队没什么问题,但是你做社会企业,可能把团队搞没了。所以,做社会企业前,团队要达成共识,要充分认可理解。对于如何成为社会企业,必须要确定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而不只是挂在墙上。第二,要去发现社会的问题,如果企业赚了钱,要有一些实际行动,带着大家一起富裕。第三,企业团队伙伴一定要幸福,企业的使命再伟大,如果团队伙伴都过得很苦,薪资甚至都没有达到基础的标准,团队幸福感不高,哪怕企业做成社会企业,我认为也是不成功的。我们认为一家健康的社会企业,应该重视企业相关方利益,包括员工内部,上下游企业,消费者,所在社区等。企业做重大决策时,需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通过一套机制,让他们能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也就是现在我们政府提倡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企业不能够变成少数人的企业,不能够变成少数人享有成果的企业。
文 / 杨志恒 李陈忻
编 / 黄乃馨 邵祺
审 / 黄琦宇 邵祺
社企研究青年学园
Youth Academy for SocEnt Research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