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持续表达|一个在城市里讲述土地和自然的青年

天府社创中心 天府社创中心
2024-08-23


Zebra是带着乡土气息长大的,童年时期春耕夏种秋收都在老家的地里帮忙。在城市,她身上关于乡土和自然的气息没有被冲淡,反倒愈发浓密,这些印记让她很自然地从事了自然、环境相关的工作。但她没有和我们聊她实践的一个个具体项目,而是关于生活中吃饭、阳台种菜、逛菜市场、捡垃圾再利用....这些日常且简单的行动。她的思想和她的观点也在这些细碎的行动中冒出了芽:尊重土地、尊重双手的力量、尊重粮食、尊重自然。以下是Zebra的叙述。



我是95年出生的,今年28岁。小一点的时候,农忙时候有时刚好会回老家,割过麦子、插过秧、打过油菜、背过苞谷诸如此类的。我妈认为小孩应该去了解老一辈“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劳动情境,也想让小孩体验身体具体劳动的过程。这件事情对于我父母来说是教育,对于我来说更多是体验和感知的过程。


我的家乡


烈日炎炎的时候,在山坡最向阳的地方和外婆、妈割麦,大多数时候我一热就会坐到田埂边的桑树下戴着大草帽、喝折耳根叶泡的茶,风一吹,汗就凉了,脸还是烧的。


左图右一是我


下地干活受过不少伤。油菜开始收割的时候,有一年在地里和奶奶割油菜,一晃神就踩到不知道谁不小心放置在地上的镰刀,脚板心一道划痕。到了插秧的时候,跟着下过田,也同样是晒得人心慌,抬头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蒸腾的热,运气不好踩到醉鬼狂掷的酒瓶又要心里骂半天。


西南乡下自己家吃的地,很少会请麦客,倒是周围四邻会来帮忙,晚上再喝点酒吃点菜权当道谢。想起以前和堂哥、姐姐躺在山梁上折弯的树下等着大人收苞谷,什么也不做,也不会再有什么欲望。现在,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了。


我的家乡


所有这些场景将我与土地紧密相连。虽然当时并未深入思考,但随着我从事相关工作,我开始回顾自幼以来的经历,明白为什么仅仅是触摸植物这件小事都会让我很开心。


家乡的土地



大学时期,我了解到一些公益机构后就开始做志愿者。在毕业前第一家工作的公益机构是做青年行动倡导,第二家机构是做青年环境教育,都有一个比较核心的词是青年。我和共事的核心伙伴都是 90 后,我们希望让环境教育实践可以变得更有趣。资助方也强调年轻人在项目中的成长,支持我们深入学习相关议题,那个时候了解到可持续生活及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影响和可以去实践的方向。


提着竹篮子逛菜市场


我们希望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去体察,理解他们无法做某些事情的原因,同时我们希望他们能理解到自身所处的处境,如果他们想改变,可以做的第一步是什么?


去菜市场吧!看看别人的日常经验,感受一下食物的色彩、味觉冲击。我和伙伴做了一些菜市场相关的活动,带大家逛菜市场,去了解时令。也会带大家去农场看看真实的种植者,去了解食物从田地到餐桌的完整过程。


我画的


还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饭局,邀请年轻人来我家里一起做饭、吃饭、聊天,分享关于食物的感受,也会交换二手闲置和其中的故事,当时购买这件物品是以什么样前提来消费它?现在为什么我觉得我不需要它了?为什么我又觉得可能会有别的人会需要它?如果现场也没有别的人需要的话,它可以怎么样被处理?


饭局主厨我本人


我不喜欢告诉别人“你应该如何如何”,一个人没有去行动,一定和目前的处境有关。我很喜欢关注大家目前面对的处境,困境的具体内容。我也很喜欢分享我的尝试,然后再告诉他们只要你愿意,会有哪些切口可以去尝试。


如果你不愿意或者学不会做饭,没有时间,可不可以尝试到线下去吃饭,每周有三五天时间认真对待吃饭。实在不行也可以点外卖,不必过分苛责。我想让他们知道的是,可以通过一点一点的尝试,让自己意识到,好好吃饭也是对自己好的一种方式。

阳台种菜、和朋友食物交换



我自己也会在阳台上种菜以及阳台堆肥,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去定义垃圾。鸡蛋壳、水果皮、各种厨余垃圾对我来说可以不是垃圾。我会由此去观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垃圾,比如食物的塑料袋、包装袋、饮料瓶、快递袋、餐厨的一些垃圾。也会观察到自己垃圾产生的量会阶段性地起伏,比如没时间精力做饭点外卖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垃圾。


捡“垃圾”自制洗涤剂 用菜市场菠萝皮


观看自己生产了什么,它是怎么样被我制造出来,我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后面又会怎样去处理这些垃圾。我还会有意识地观察他人是如何处理垃圾的,观察门卫、保洁工作人员他们在怎么样处理小区的垃圾,观察到他们会分类收集好后,我制造出来的饮料瓶也会洗干净分类累计一些一次性给他们。


这些可持续的行动都是对自己生活的观察,不仅仅是议题性的——我意识到这个东西和我自身的感受有关系:我如何在生活?我的生活促成了哪些变化?观看垃圾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对我自己来说,“回望自己的生活”是必要的事情,当没有去做自我的观察,就会觉得“浪费”这件事情和我没什么关系,反正大家都这样生活——不管是在哪里。


我的回望


有意识地去观看后,会问自己这样做可以还是不可以?要不要改变?愿意尝试另外一种方式吗?后来在尝试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所以最开始只是自己在体验,体验之后就会意识到原来每个人进入这样的行动中不是那么简单的。


当我意识到好像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会去记录和分享,不管是微博还是朋友圈,还是一些公共活动,当我分享出来后有人就会说,他也觉得好像不对劲,也被这个事情困扰,他们也会愿意再一次去做出新的体验。


我自己觉得我的生活很重要,所以我才会去不停地观察好奇体验,然后去行动,就是那种他人角度看来是“影响”的东西会自然而然释放散发出来。


参与公共活动


有一个不是很恰当但是可以很快速表达一些行动意识的比喻——海边捡小鱼:海浪把很多鱼吹到海滩搁浅,一个小孩一直在那里把鱼丢回海里面,然后有一个人就说那么多鱼,谁会在乎你?谁会在乎这些鱼的死活?然后那个人就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


我觉得我的想法就是这条小鱼在乎我,我也在乎这条小鱼,不用给自己定KPI或者做huge dream,我从来没有那样想过,也没想过要传递多少,只要我在传递就行。我自己的行动概念是在行动中行动,用行动去开启下一次的行动。


接着去打工了




“持续表达”是天府社创中心响应《成都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的“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政策而建立的支持青年群体为社会创新发声栏目。

青年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创新支持的对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让青年群体积极发声,自我表达关注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推动青年与社会共成长

如果你是青年并想表达
可以“扫我发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府社创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