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表达|环保倡导是一个可能会失败但想坚持做的事
跟蒋子翰聊天的过程中他事先点的外卖到了,下午4点,在成都难得的阳光里吃着他的午餐。我说你是做可持续的,怎么对自己身体不可持续呢?他开玩笑说:对啊,什么都可以持续,就是命不可持续。我问那你后悔吗?他想了想说,从来都没有后悔过。
毕业后一直在上海的全国500强企业里工作了八年,14年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选择了辞职,周围亲朋好友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我只是在我多年的工作里,一次又一次地确认了这份工作与我自身价值观的背离,以及我并不快乐,我想做自己认为“正确”且快乐的事。后来我走上了自己热爱的道路,虽然不如想象中的快乐,且伴随着一定的痛苦,也经历了巨大的失败,但它一定是正确的。
gap时在海边
辞职后我先gap了一段时间,四处旅游。出海游玩的时候看见海面上漂浮的各种海洋垃圾,看见铅笔芯插在海龟鼻子里,看见身体被网割成两段的海龟,亲眼目睹这些未经处理的垃圾对海洋生物造成的伤害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青岛某处海湾
某一天,一则新闻弹进我的手机里,报道了公园的一只大象,监控画面显示大象用鼻子捡起草地上的空罐子并扔进了垃圾桶,人们发现这只大象在此之前一直在默默地处理灌木中发现的垃圾。我相信没有人刻意训练大象捡垃圾,我认为这是动物对于生态保护的灵性,我开始反思既然大象都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我们人类呢?
大象扔垃圾
于是我决定创业去做环保公益相关的事情,做了一个垃圾分类的互联网平台,叫小象回收,来源于那只公园里的大象。我想力所能及的做一些跟环境相关的事情,用一些技术手段,让大家把垃圾分类做得更好一点。
后来去考察了国内外各地的垃圾分类情况,看到一些做得非常好的城市,也了解到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受到了很大感触,他们做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花了几十年时间,非常注重公共教育尤其是对孩子的引导。
在上海某中学参加垃圾分类主题升旗仪式
我们于是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向居民普及源头减量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例如厨余垃圾做成染料,比如扎染,一些厨余垃圾可以用作扎染的原材料,如洋葱皮、茶叶、火龙果皮等等,它们都是天然染料里最丰富、最环保、最经济的植物染料来源。通过把厨余垃圾做成染料,既避免了浪费与环境污染,又能制作出漂亮的手工艺品,还能让居民意识到源头减量的真正含义,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创新。
带领居民做扎染,右图是妇女代表肖妈
团队还研发了智能垃圾分类桶,但是因为研发成本投入过高以及后续资金链不足以铺开点位,没有找到商业和公益之间的一个结合点,只是满腔热血想做垃圾分类这个事情,风投在那个年代的关注点更偏向智能机器人,对环保领域不了解也没有太大兴趣。不过其中也有品牌让我们转型做3c数码产品的回收与售卖,但我当时一心只扑在环保上,宁愿失败也不愿意妥协,果不其然最后真的失败了。
互联网垃圾回收项目BP截图
之后我尝试过教培行业、医疗行业等,但没有获得特别好的效果。在此期间,我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对环保公益的热爱。无论是做志愿者,还是参加专业的公益咨询服务,我都坚持不懈地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人或者机构。
后来兜兜转转来到成都创业,选择成都一是有客户基础在这边,二是成都良好的社群氛围,三是成都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状态,这三点是我选择来到成都的原因,也是我在成都定居的理由。现在这家机构的愿景是让可持续回归生活,听起来会很大,但我们希望可持续议题变成无数个活动、项目、产品、课件、分享,让更多的居民能参与到可持续的议题中,慢慢地从不理解、误解到最普通的认知,再到能够身体力行的参与,最后变成可持续的推广和倡议者。
给学生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我会从一张纸的生命周期讲起,一张纸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又是怎么样的使用场景,以及最后使用完后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如果想要减少不焚烧,减少垃圾处理量需要怎么做?这就能自然引出石头笔记本:可降解、可回收、生产过程碳排低。过程中不会专门提到负责任的生产与消费这个议题,但是落脚点却始终在这上面。还有居民比较喜欢的堆肥,年轻人喜欢的旧物改造,我都是用相同的逻辑去切入。人们不是需要文字、理论,而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用行动去带领大家,在做的过程中感受。
坐落在彭州的生态循环屋项目
从居民本身出发,以居民为本,以生活为本,而不是单一得只是以推动议题为本。议题本身就是希望居民知道、了解而改变,不能仅仅从议题的角度去看居民为什么不愿意做出改变,却从未思考如何引导居民去拥抱议题。
给卫星村的妇女们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
我这个人可能天生就适合做社会工作,以前出差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去当地的菜场,再去附近的老社区逛,一路走一路聊,坐出租车跟司机天南海北的聊,除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聊得比较多的是当地哪家早餐铺子好吃、哪家菜地道、哪个宵夜美味,那个年代各类美食探店app也不流行,全靠和当地人打听。
和当地人交流
我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特别乐意和人交朋友,也很愿意与不同的人建立连接,心态特别开放,就是一朵行走的交际花。我自己创业会先去从0到1探索,发现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和创新行为,在这个过程与不同的人发生连接,再将与我连接的不同的人串联,形成网络,最后即使是我退出连接也不会影响这个网络关系。我从来不会想闭塞得一个人闷头干完所有事情,我希望的是因为我或者我做的事情可以让更多的人产生连接,不是以利益出发,而是思想理念的同频,和相互间价值的交换,以及关系的可持续。
给企业分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平时也会做很多分享,不管公益还是商业有钱或者没钱,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能够通过我激情的分享,吸引更多新的小伙伴参与进来。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公益共创社分享
成都可持续社区串门计划
可持续这件事情我是一定会坚持下去的,不是一定要求成功,只要我在做事情的路上确实影响了一群人,一些组织,一些机构,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就是有价值的。
“持续表达”是天府社创中心响应《成都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的“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政策而建立的支持青年群体为社会创新发声栏目。
青年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创新支持的对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让青年群体积极发声,自我表达。关注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推动青年与社会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