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Web3在大理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说,“乌镇互联网之局,大理Web3之路”——这里正在发生的,热烈、振奋、超越想象,就像是大理Web3版本的「乌镇互联网大会」。
这个形容可能一点都不夸张。
活动虽然19号开始,但从一周前,就有Web3的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开始向大理聚集。2天主会场所售的1500张门票被迅速一抢而空。
但活动一波三折。
因为昆明疫情的爆发,活动被临时叫停,主会场无法按照预期举办。但这个活动并未因此消失,活动的主办方迅速改变了组织方式,决定用一种很Web3的「去中心化」形式让活动继续进行,并喊出了#确保Web3仍然发生在大理#的口号。「去中心化方式」——就是让组织方将活动交回给每个嘉宾和合作方,大家以小规模的、自发性的组织形式,来举办相关的活动。
这个新的活动组织方式,在正式活动的两天里,被证实非常成功。
在被通知不能在主会场举办后,所有的参会方迅速寻找场地,除了原定议程外,甚至临时自创主题,让各种活动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大理的酒吧、餐吧、集合空间、草坪、海边等等地方冒出来。
“Web3流淌进了大理的街头巷尾
在苍山洱海间爆炸式生长“
活动靠着微信群里的信息通知、各种预告的表格汇总得以继续进行。这些活动没有预热,没有刻意的宣传,甚至连主题海报都是临时制作的,但每个场所都被Web3er踏破门槛,室内放不下那么多人,就继续占领街道。
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瓦猫之夏让我看到了共建随时可以推翻重来的底气、随机应变的效率以及太阳照常升起的乐趣”。
这种随机应变,激发了人们随性、有趣的想象力。
有的人买了两打啤酒,拿了一个纸盒,就以DAO(去中心化组织)的形态,在古城的某处角落开启了一场街头酒会。
去中心化在大理,不仅仅是讨论的议题,更是成为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组织方式。
这种去中心化的实践,已经在真实的生活中用一种实验的形式开始。
而在大理见证的一切,已经让我们看到:
共识以怎样一种强大的、自生的力量,来影响着人们,聚集着人们。
#Web3是大理这个夏天最chill的事#
从18号晚上到20号,百余场的活动被自发组织、聚集、开展。让那些来到大理的2000多人,从早晨9点出门,四处赶场,到深夜4/5点都还在街边热情地畅聊。
在大理的这个夏天,当Web3er穿梭于酒吧、草坪之间,谈论Web3已经成为最chill的事情。
怎么总结这些会面的气氛呢?
大概可以说是:
无数会面/无限畅想
无数讨论/无比热情
这些人里,有带着项目来的Web3创业人,有寻找项目的投资人,有Web3社群组织者,也有媒体人、社会研究学者、哲学研究者,还有很多完全没有行业相关背景的好奇星人。
每个人在这里都从社恐变成了社牛,开放式的交流氛围,让每个人都希望跟对面的人聊聊——“你做什么项目”是开头,“咱们加个微信吧”是结尾。无数人用这种不断交流的方式,在这个难得的行业聚会中寻找和探索自己的机会。
而在这些交流中,更难得可贵的是——没有人在定义Web3是什么——Web3的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开放地任由所有人书写。
每一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眼中的「Web3世界」发表意见,每个人都可以讨论什么是合理的「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和评价「去中心化方式」的优势与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大胆设想如何运用新的技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理想。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让我们有机会改变世界的样貌。或许是改变工作的方式、改变组织的方式,或许是改变原有的世界格局。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Web3的新机会将在哪里显现,又将如何重塑世界呢——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所以在大理,1.435Club参与了Web3亚非拉会场和Web3创业会场的策划。我们希望和更多行业内的人交流和探讨这些可能性。
在亚非拉专场,数百名 Web3从业者对亚非拉的Web3 发展机会进行了交流,包括不限于「亚非拉 web3 发展宏观扫描」「超主权数字货币在第三世界展望」等数十个主题分享。
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王建硕老师在「亚非拉专场」的演讲中,拿互联网早期对比了当下Web3的发展。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今天瓦猫之夏的活动,就像2005年的「中文网志大会」。
当年聚集了众多知名博客作家、网络评论家、网络设计师的「中文网志大会」与现在一样,也是非官方组织的活动,也充满了理想与自由的讨论。当年在「中文网志大会」被讨论的产品和愿景很多也已经在Web2时代被实现、并成为了主流。
而今,在大理的瓦猫之夏,或许我们已经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大理为所有Web3er留下了一个火种,这个火种将开始星星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