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关于裸芽的疑问(一)
在23年末突然能够直面常青树,查资料的过程遇到一些专业名词,经过近两年对植物的观察,对这些名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是在观察,思考基础上逐渐积累的,突然有一天又明白一点儿。
今年第二次参加观察一棵树活动,一边观察一边在查资料中遇到的名词进行整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才容易理解。
现在正是树木休眠时期,它们就像熟睡的宝宝,可以慢慢地端详,找找它们的特征,一旦春天来临,就像睡醒的宝宝活跃得很,应接不暇。
冬态的树木,为了睡得舒服,脱掉了一身的叶子,在枝枝干干间如何认清它们?可以通过树皮、枝条、叶痕、芽鳞痕、冬芽等等。
有的树木想在早春开花,展叶,就要早早准备好冬芽,而暮春或夏天开花的就安心自顾自睡觉或者意思意思而已。
既然准备好冬芽,就要费心思去保护,早春才能开花展叶。要想渡过寒冷的冬季,羽绒服,大皮袄,尽管拿来,什么大棉袄二棉裤通通穿上,北风呼啸的夜里哪管臃肿,护好里面的胚珠才是正经,否则哪有叶,哪有花。
可是在东北的落叶树林里总有意外的妈妈,特别的带娃方式。怎么能不怀疑它们是南方的小土豆混在东北的林子里,是真的不怕冷!它们的冬芽外面没各色棉衣,仅仅是幼叶!看着都哆嗦,这群就是裸芽。
去查裸芽一定提到枫杨和胡桃的雄花序,幸运的是这里有枫杨,胡桃没有,有它的亲戚-核桃楸。
附近树木的冬芽,发现它们像裸芽,但不是这些冬芽都被资料明确,疑问先存着,先看看裸芽的代表枫杨。
中志上说“芽具柄,密被锈褐色盾状着生的腺体。”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腺体,一般指透过光能看到的透明点。而平日里观树经常见的是腺点,是那存在于各处的突起,它们都是一种分泌结构,代谢物起到防御功能,江湖险恶,想方设法保护自己。
而这个枫杨的冬芽,怎么对着光也没看到透明点,倒觉得像毛的存在,难道就是通过它分泌啥来保护自己的?我的手没发现有啥不适,没看到黏液、乳汁或糖类,难道是看不见的化学物质?发出信号啦已经?怎么看都是褐色的短毛,虽然摸不出来。
这是枫杨的雄花序冬芽,有的下面有同款外表的苞片,对,保护花的,它们太小,容易被忽略。
一片苞片(应该是总苞,在花序下。)和一个雄花序,特别像一个手闷子,一种单独分出大拇指,其余四指在一起的棉或毛的手套,要比五指手套暖和,现在不常用。
四指部分被绗成井字格,牢牢地固定了里面的棉花。
继续向上一级搜索,枫杨组:“芽无芽鳞而裸出,数枚重叠生于叶腋;雄花序由去年生枝条的顶端以下叶痕腋内的裸芽发出;花蕾在去年秋季即已形成。”
在这里出现叠生于叶腋的无柄潜芽,这种情况不普遍。
那么出现在枝顶端的,与雄花序冬芽相同材质的,像鸟喙一样的不也是冬芽吗?
所谓的裸芽是没有鳞片,被幼叶所包裹。而这个冬芽将要展叶,开花,它有可能是抽叶之后,雌花序从里面袅袅婷婷地出现,是个混合芽,有的可能是叶芽。看现在的状态,它有准备衣服吗?没有,是裸芽。
同一个小小的冬芽依据它的位置、方式、大小、形状、芽鳞的有无等,可能会有几个身份,就像这个冬芽同时是顶芽、混合芽、裸芽,像一个社会打工人一样具备多重身份,没啥好惊讶。
与枫杨同科的核桃楸,冬芽与它的冬芽相似。那幼叶要壮实一些,站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失足跌下枝头;虽然雄花序冬芽不易见,总苞出镜概率颇大;叠生的叶芽多。
昨年初春发现的,安息香科安息香属的玉铃花的冬芽也是毛绒绒的,很明显。
中志上关于它的冬芽是这么说的:叶柄“基部膨大成鞘状包围冬芽”,可现在那大大的叶子已落光光,只是冬芽形成时是藏在膨大鞘里而不是在叶子的咯吱窝里罢了,与梣叶槭和火炬树的柄下芽不同,那个柄是要陪冬芽越冬的。
瞧见膨大部分里面隐隐约约孕育的冬芽没?
而“生于小枝最下部的两叶近对生,叶柄基部不膨大。”这一对叶正是现在冬芽外面暗黄色,毛绒绒的幼叶,一直都不脱落的幼叶。
在中志中没找到黄檗冬芽,上级黄檗属:“无顶芽,侧芽为叶柄基部包盖,位于马蹄形的叶痕之内,叶痕上有明显的兰堆维管束痕。”
黄褐色的冬芽很小,藏在蹄窝里,春天展开幼嫩的叶片,运气好能发现与叶片颜色相似的小米粒,那是柑橘凤蝶的卵,这里没柑橘,同为芸香科的黄檗幼叶也可以,所以幼虫像鸟粪一样的,又被叫做黄菠萝凤蝶。
还有一种灌木,红瑞木的冬芽也是幼叶,被灰色毛。在中志上没提到裸芽,但展叶时是现在冬芽外面的幼叶开始展开,是混合芽。
严寒的冬季不穿衣服或着单衣,除了栽种的,生活在这里的,是不是表明曾经这里的气候没现在寒冷?
大连骆驼山遗址发掘出的喜暖动物化石,古生物学家初步判断大连在远古时代属于亚热带气候,那么生活在这里的树木的冬芽可以不考虑羽绒服,随着冰期的到来,上演了一个适者生存的故事,它们在哆哆嗦嗦中适应,还保留着远古的记忆,生命是脆弱的,又是顽强的,隆冬中,小小的冬芽演绎着生命的伟大与坚韧!
待到初春,看这裸芽或裸露着的,它们怎样迎接春天,开启新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