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国家战略传播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
论坛现场
11月19日,全球视野下国家战略传播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上海海事大学圆满举办。论坛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指导,上海海事大学、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教师及研究生代表近100人现场参加论坛,超1万人次观看线上直播。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作开幕致辞,开幕式由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滟主持。
宋宝儒致辞
宋宝儒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上海海事大学多年来充分发挥自身教学和科研优势,为国家港航、物流和海洋等领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前,在我国参与并引领国际海洋海事治理的过程中,加强国家“海洋战略”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他表示,上海海事大学愿充分发挥海事类高校优势,积极对接需求,培养国际海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他希望与会专家为上海海事大学外语与翻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出谋划策,共同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姜锋致辞
姜锋指出,外语学习与知识学习、文化体验、技能提升、素养提高相辅相成。翻译是知识的传输,是文化密码的破解,是思想交流融合的过程与载体,是全球视野的灵魂。他认为,上海海事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应当立足服务国家大局和海洋海事航运,围绕新时代需求,以实践为导向,发挥专业特色优势,通过产教协同培养、平台化培养、专题化培养和科技化培养,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定力、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话语能力,建设高水平翻译人才队伍。
王飞视频致辞
王飞指出,要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传播好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治理理念,离不开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翻译行业各方应充分对接国家和行业的发展战略及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更多技术赋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良好外语素质、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素养的海事领域复合型翻译人才,更好服务于我国海洋话语国际传播。他表示,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愿继续与各方协同联动,携手加强我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术赋能国家翻译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张滟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包含圆桌论坛、主旨报告、主编论坛和研究生论坛四个环节。圆桌论坛环节,大连外国语大学《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胡开宝、字节跳动火山引擎生态伙伴产品经理刘坚、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任东升、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罡、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滟围绕“海事海洋国际传播”议题作交流发言,分享了外语学科发展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涉海翻译教学与海洋文化传播、海事术语自动抽取与数据库建设应用等方面的观点。
圆桌论坛
主旨报告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启亮、同济大学教授李梅、复旦大学翻译系主任陶友兰、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汪顺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王华树、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袁煜围绕“技术赋能翻译教育创新”议题展开交流,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教学实践、翻译教育创新以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等内容,并就技术传播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翻译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语义网络与翻译质量评价、海事领域机器翻译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主旨报告
主编论坛环节,《外语界》执行主编孙玉、《外国语》编审谭业升、《当代外语研究》副主编甄凤超、System联合主编郑咏滟作交流发言,简要介绍了相关期刊的稿件要求、审稿流程、常设栏目和主题范围等,并围绕“ChatGPT时代翻译研究创新”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系统对语言服务行业和翻译学科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研究生论坛共设六个小组,每组有两位专家点评。参会师生围绕“(海事)翻译技术实践创新与语言资源建设”阐述观点、积极互动,专家点评细致中肯,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论坛旨在更好服务国际海事和海洋话语传播,培养AIGC时代国际海事和海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通过探讨以海事英语为代表的特殊用途英语(ESP)与国家战略、翻译技术、语言服务、国际海事及海洋话语传播融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拓宽学科发展思路,提升翻译人才技术素养、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学术科研水平,为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和语言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