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羊带你们认识这群“男”丁格尔!

青羊君 锦绣青羊 2022-08-27


INTERNATIONALNURSES' DAY国际护士节

在以女性为主的护士群体中,男护士是“珍稀物种”,虽然男护士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女护士,但男护士正逐渐成为大医院护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急诊科、重症科、精神科等科室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不少男护士进入了妇产科。
男护士的宽厚强壮与女护士的温柔细致,一同呵护着患者的健康。
今年护士节,我们一起走进青羊区各大医院的男护士,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日常,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是一件充满了仪式感的事情,医院产房便是这件事情的集结地。产房的门,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门内门外,有生与死的挣扎,有舍与得的纠结。每天穿梭在这扇门之间的,除了孕妇和新生儿,还有产科的助产士。
在传统印象中,助产士大多都是女性,但在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男助产士加入了这个队伍,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男助产士曾垂杨便是其中一位。


走近,我身边的“男”丁格尔




1/125的“特殊人群”


蓝色的帽子,粉色系的短袖助产士服,25岁的曾垂杨走在产科的画满卡通图画的走道里,大门打开的间隙,他瞥见了在外等待的家属。他们相貌身份各异,却拥有相似神色:喜悦、期待、忐忑、担忧等复杂情绪交织。仔细消毒后,曾垂杨拉开分娩室的大门,他带着笑意的眼睛看着忍着宫缩疼痛的产妇,柔声地介绍着自己。屏息、用力、深呼吸、加油鼓劲……接下来的产程,无论对产妇还是他来说,都是一场激烈的“战争”。


2015年,曾垂杨填报志愿选择了助产学。“因为家里很多人从医,所以父母也希望我走这条路,考虑到就业,所以选择了助产士专业。”


一进学校,曾垂杨便体会到了自己读这个专业的与众不同,也让他的大学时光多了很多趣事。


“全班125个同学,只有我一个男生。”曾垂杨说,他从未逃过课,因为“目标太明显”,所有的任课老师课堂上总能一眼便“锁定”到他的位置。他还需要去其他系的男生共住寝室。而最让他尴尬的,莫过于练习“臀部注射”,因为同学之间要互相作为练习对象。“一开始还是很尴尬,但时间长了,大家就习以为常了,毕竟医生护士眼中没有什么性别之分。”


■迎接200多个生命 他更钦佩女性


2018年,曾垂杨通过招聘考试进入了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工作,他也是这里唯一的一名男助产士。在很多影视剧中,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患者因为“性别意识”会拒绝异性医护人员服务,但曾垂杨却坦言,人们的观念在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尴尬。


“产妇在那种情况下,只希望快点平安的‘卸货’。”曾垂杨说,工作几年里,他的确被少数产妇拒绝过,但大多数产妇在沟通后,都能接受他来助产。在他看来,男助产士在工作中反而更有优势。因为许多产妇临产是在晚上,和其他专科的护理相比,助产士要上的夜班会更多,加之有不少产妇产程比较长,助产士会更累。助产士还会要帮助产妇“过床”,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就比较大了。


成为一名助产士,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需要通过接生、新生儿抢救等多项“魔鬼训练”。这样才能在出现危急状况时,立即投入抢救,保障母婴安全。曾垂杨至今还记得,他遇到的第一个“大出血”产妇的名字。


“突然间大出血,她脸色瞬间白了,人也失去了意识。”曾垂杨回忆到,当时的他一下子懵了,只能听到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直到医生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才瞬间回过神,立即投入抢救中。最终产妇转危为安,脱离了危险。这一次的经历,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迎接新生命,让产妇和新生儿都平平安安,这个职业给我带来了荣耀感和成就感。”


或许是见证过成百上千的母亲生产的艰难和苦楚,性格温和的曾垂杨对女性愈加钦佩和尊敬,也让他和同龄男孩相比,多了一份细心和温柔。曾垂杨说,他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到目前,他已经迎接了200多个生命。

<<<滑动查看他的日常>>>



头戴蓝色医用帽,身着后背印有“成都120”字样的白色短袖急救医护服,背着红色的急救包,手提除颤仪,每天与救护车和抢救室为伴,不是在急救现场,就在是赶往急救现场的路上,这是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青羊区医疗中心医院)男护士郑洪黎的生活常态。
郑洪黎说,他几乎不看关于急诊科的影视作品,觉得太假了。真正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每天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争分夺秒地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赛跑,尽最大努力让病患转危为安。“每天都在拼命,只为留住生命。”


走近,我身边的“男”丁格尔


一个月出诊300多次 每天上演“生死时速”


“医生,我脑壳昏得很,想吐,不晓得是不是高血压。”五一大假里的一天,下午两点,刚和同事处理完一位外伤急救病人,还没顾得上吃午饭,郑洪黎又开始忙着为病人量血压,做身体检查。“高压150,低压95,属于高血压,你要遵医嘱吃降压药,平时要保持情绪平稳……”五一大假期间,医院的急诊科是最忙碌的,不仅120出诊次数比平时多,来看病的病人也多。有醉倒不省人事的,有交通事故受伤的,有突发疾病的……各种状况应接不暇,郑洪黎和他的同事常常忙到忘了吃饭、喝水、上厕所。


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之前没有急诊科,青羊新城院区建成后,筹建了急诊科。急诊科今年2月正式成立运行,科室共有19名护士,其中男护士有8名,是医院男护士最多的科室。急诊科的救护车每天在医院半径五公里内上演“生死时速”,平均每天出诊10余次,上个月出诊300多次。郑洪黎和他的同事们,每天绷紧神经,严阵以待,接到电话就立马出发,常常梦里响起的依旧是救护车的声音。


作为急诊科的护士长,郑洪黎除了负责日常的医务工作外,还要负责团队建设管理,带好团队,从建立规章制度到护士技能培训等,他都全权负责,对于他来说这是全新的挑战。


抢救病患不言弃 努力见证生命奇迹


从成都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郑洪黎干了12年的急诊科护士,365天每天都在和生与死打交道,与死神“搏斗”。来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急诊科之前,他一直在华西医院急诊科。


多年前,省体育馆附近修地铁,一名工人掉进了10多米的地坑下,郑洪黎和同事一同出诊,赶到现场后,119消防员还没到达,初步判定摔伤工人情况较重,郑洪黎顾不上自身安危,套着安全绳就顺着架子往下去了,工人大腿受伤非常严重,郑洪黎在地下紧急为他进行包扎处理,让伤口避免受到二次感染。有效的紧急处置,让工人保住了大腿。


一位20多岁的男生由于溺水被送到医院,郑洪黎和同事争分夺秒地采取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着年轻的生命渐行渐远,郑洪黎和同事不愿意放弃,和死神拼死搏斗,在抢救了两小时40分钟后,生命出现了奇迹,男生终于有了生命体征。上万次的胸外按压,让郑洪黎的手过了很长时间依然酸痛。


“作为急救医护人员,我们的每一场奔跑都是朝着生命的方向。”郑洪黎从医的初心始终未变,病患在救治下转危为安,他会感到有成就感,发自肺腑的高兴;面对病患不幸离世,他会感到遗憾和难过。


在急诊科,这个每天直面生死的地方,郑洪黎看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在他看来,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作为医务工作者,我非常认同一句铭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滑动查看他的日常>>>



寸头、娃娃脸、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若不是见到穿着蓝色工作服的李可,很难把他与护士联系在一起。出生于1993年的李可是市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一名男护士,从业6年。
喜欢健身的他是科室里的肌肉型男;在业务方面,他精通各种精密仪器操作,给患者翻身、转运患者、搬动仪器等样样在行,是个心思细腻又眼明手快的“多面手”。


走近,我身边的“男”丁格尔


从业6年 练就 “顺风耳”本领


走进重症医学科病房,安静得只听见各种监护仪的滴答声,这个病房神秘、特殊,医护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病房里,是浑身插满各种粗细管子的重症患者,他们与死神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ICU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因此,病人的进食、翻身、清洗和擦拭大小便等所有护理,都由护士完成。


“陈叔叔,我现在给你注射一点流食,我推慢一点哈。”下午2点半,李可走进病房,戴上一次性手套,给一名因车祸导致重伤的患者喂流食,喂完食,把患者身体上插的引流管擦干净,再记录喂食时间和食量;记录完,李可又去到另一间病房,“谭阿姨,你明天就可以取引流管了,我给你按摩下手指,你尽量用力捏我。”李可握住做了淋巴切除手术患者的手,让她锻炼手指力量,捏完手指,李可又在诊断本上记录下各种监测仪器的数值……从一个病房到另一个病房,他的脚步一直不停歇。


重症医学科共有12张床位,这里的重症患者病情随时可能变化且没有家属陪伴,这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细心程度要求更高。在ICU病房,有呼吸机、CRRT、ECMO等各种复杂的医疗仪器,专业准确地操作仪器对患者病情尤为重要,李可不仅能熟练操作使用各种仪器,还练就了“顺风耳”的本领,他可以通过不同仪器发出的声音“诊断”机器是否正常运转。李可告诉记者,每个仪器发出的声音频率和波长不一样,这样就可听音辨,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完成各项基础护理及专科操作、核对信息、更换输液药物、记录尿量……每个护理环节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对此,李可在工作时尽量少喝水,避免上厕所耽误时间。


重症室的“肌肉男” 患者的“开心果”


6年前,22岁的李可从大学毕业进入市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一名护士,是科室里唯有的两个男护士之一。在这个与死神较量的科室里,作为男护士的他承担着更多任务,给患者翻身、转运患者、搬动仪器等重体力活,他总是冲在前面。


业余时间喜欢健身的李可练就了一身硬朗的肌肉,他时常和患者开玩笑,让患者和他比比手劲、摸摸他的肱二头肌。曾经,有一名做了心脏手术的女性患者,硬是不让李可护理,甚至绝食,李可却拉着患者的手,让她摸摸自己的胸大肌,他说:“阿姨,你不要害羞,我的肌肉这么结实都是锻炼出来的,你要配合治疗,按时进食,才会尽快康复。”听了李可的话,患者放下了抵触情绪,配合治疗。


患者的心情对病情恢复很重要,曾经一个男病患因病情一度消极想放弃治疗,李可看病历发现患者和他是老乡,他和患者的儿子年龄差不多大,他对患者说:“叔叔,你要快点好起来,我还等到吃你儿子的喜酒哈。”李可每天都陪男患者聊天,一来二去成了朋友,该患者在治疗出院后一直和李可有联系,还给李可寄来了儿子结婚的喜糖。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守护生命”。李可说,每次看到患者从ICU转入普通病房,转危为安就特别欣慰。


<<<滑动查看他的日常>>>


///////////////

天使在身边
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
那些无微不至的照顾
永不放弃的精神
时间会记得,我们会记得!

护士节快乐!

【往 期 回 顾】

记 者 | 张 静、杨雪怡、黄成薇
摄 影 | 闫 青、周 颐
编 辑 | 何梦里

责 编 | 胡瘦影


* 转载请注明来源锦绣青羊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