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这首劳动交响曲

青羊君 锦绣青羊 2022-08-27







- 你听 -

餐厅后厨里

厨师将菜倒入锅中

传来“噼里啪啦”的猛火翻炒声


飞机生产线上

飞机铆装钳工将一颗颗铆钉打进飞机蒙皮

发出“呲呲呲”的钻孔声


琴行里

乐器老师拨动尤克里里的琴弦

清脆欢快的旋律声,瞬间在屋里流淌


写字楼的格子间里

上班族双手飞快地敲击着键盘

“哒哒哒”的声音急促而紧张

……






1.0x1080P


每一种职业

都有着属于它自身特有的声音

这些声音的背后,是无数辛勤劳动者的身影

是一个又一个挥洒汗水与激情

用双手拼搏未来

创造美好生活的奋进故事

这些劳动的声音

属于你,属于我

将它们汇集在一起

便是这个世上最美最动听的




今天是国际五一劳动节

让我们一起聆听

一首首动人的劳动交响曲

走近这些平凡的劳动者

倾听他们的声音






目光透过玻璃屋,整齐摆放的各种乐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一盏昏黄的吊灯下,侧身而坐的姑娘怀抱着一把尤克里里,叮叮咚咚清脆跳跃的旋律和低低的哼唱交织缠绕。

这位抱着尤克里里的姑娘名叫张婉鑫。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定义自己。于是,她的身份常常在不同场景里切换……直到遇见了一群人,让她不想被“定义”的人生有了新方向。她说,想带着这群人,一起努力实现那个充满希望的可能。“目标有点大,一步步慢慢来,万一实现了呢?”


↓ 上下滑动,了解TA的故事 ↑


不想被“定义”的95后
“我大学学的是市政工程专业,但我很早就知道,不会走这条路。”95后的张婉鑫说,早在高中时期,她对音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大学后,便利用休息时间去一家小琴行做起了兼职。“在琴行干了很长时间,后面老板不干了,我就把店面盘下来,一毕业就自己开店了。”
张婉鑫口中的小琴行,是一个位于天府广场今站购物广场的一家专卖尤克里里的小店。因为喜欢音乐,她接手了这家店,但最初却并没有想过要将小店一直做下去。
后来,西华门社区在今站购物广场成立青羊区民间音乐协会,张婉鑫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张婉鑫看来,能这样“随心所欲”地尝试不同的生活,不仅仅是95后身上的“共性”,不会在意外界给予的“标签”和评价,更主要是有宠爱她的父母,给了她最坚实的后盾。


助特殊儿童在音乐中找到快乐
张婉鑫的小琴行对面,有一个小小舞台,不定期会有一些机构或团体在这里演出。在一场由特殊儿童组织的表演时,一名中年妇女来到了她的小店外。
“她问我,能不能教她的孩子学习尤克里里。”张婉鑫回忆道,那个女人的孩子就是正在台上表演的一名特殊儿童。看着女人期盼的目光,张婉鑫不知为何答应了。“让他来试试吧。”从这句话开始,张婉鑫的音乐之路便开始与“公益”相伴

“可能是家长们口口相传,后面陆陆续续又来了二三十名。”“特殊学生”多了,张婉鑫开始让一些没有基础、手指功能较弱的孩子学习相对容易的打击乐器;让有一定基础,手指功能较好的孩子学习钢琴或尤克里里。
为了给这些家庭减轻负担,张婉鑫从收第一个特殊孩子开始,便减免了费用。而家长们为了感谢张婉鑫,总是会在带孩子上课时,捎点好吃的东西给她,甚至还曾主动给分身乏术的她“看店”。
孩子的进步,家长的感恩,让张婉鑫也开始想得更多、做得更多。
两年前开始,张婉鑫便在思考他们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她选取“治疗”的谐音,给孩子们组建了“知了小乐队”,开始尝试带着接商演,做手工义卖,挣来的钱除了留一点用于购买手工材料,支付孩子们的路费外,还能给孩子们分一点。在张婉鑫眼里,这些特殊儿童是闪闪发光的。




又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上午,在位于人民中路3段2号成都银行华兴支行营业室大厅里,点钞机点钞时发出的“呼呼”声,银行柜员飞快地敲打着小键盘,发出一连串的“哒哒哒”声,还有隔着厚厚的柜台玻璃,柜员透过麦克风与客户的交流声。这些声音,对于30岁的刘建波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仿佛融入了他的生命。

刘建波在这家银行网点做了5年的银行柜员,在这份看似枯燥重复的工作里,收获了诸多来之不易的信任,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就在去年,他荣获了成都银行2021年度十佳柜员荣誉称号。


↓ 上下滑动,了解TA的故事 ↑


确保每一笔账准确无误
“阿姨您好!请问您是想办理存款业务吗?我可以向您介绍我们的利率产品,您可以根据您的需要来选择。”刘建波身穿笔挺的深蓝色工装,戴着金丝边眼镜,1米7几的个子,瘦瘦的,看上去干净斯文,和客户交流时,他的声音温柔中带着些许腼腆,笑容亲切有加。
大学学电气专业的刘建波,完全是银行业的门外汉,他从零开始学起,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刚开始点钞时,手法不够熟练,点得很慢,刘建波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用点钞券拼命练习,常常练到双手酸痛。现在,他已经能在5分钟的时间内,轻松地点800张钞票,达到了银行柜员4级的水平。
银行柜员工作每天和钱打交道,容不得半点差错。每天从早上8点半上班,到晚上6、7点下班,刘建波的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每天早中晚三次扎账,清点现金的数量是否与系统显示的金额一致,必须确保每一笔账都准确无误。从业5年来,刘建波只出过一次差错,将一位客户取款1000元,办成了存款,发现问题后,他立即联系客户,及时弥补了过错。从那次以后,刘建波汲取了教训,办业务时更加严谨细心,绝不容许自己半点粗心大意。


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客户

“走进成都银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老弱病残帮大忙……”今年2月,88岁的喻婆婆将一封自己手写的感谢信送到了成都银行华兴支行营业室负责人手中,感谢刘建波一直以来对自己关心与帮助。
原来,喻婆婆就住在银行网点附近,每隔一段时间老人就会到网点来取工资,刘建波为她办理过多次业务,一来二去,就和喻婆婆熟悉了起来。得知老人平时独居,刘建波常常抽空帮老人提重物,买东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老人。喻婆婆对刘建波也越来越信任,遇到事情,总会想起找他。“小刘真的太好了,对我们老人非常有孝心爱心,真的像我亲孙儿一样。”
在工作中,刘建波也遇到过一些不太讲理的客户,面对客户的不理解,甚至无礼的指责,刘建波总是笑脸相迎,不厌其烦地与客户沟通交流。“我们在里面,客户在外面,中间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会让客户有一种隔阂感,这就更加需要极强的亲和力和耐心地沟通。”每次帮客户成功解决问题,看到客户脸上的笑容,获得客户的信任时,刘建波都会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他职场快乐的源泉。






如果在大众点评或者美团上输入“芙蓉凰”三个字,会出现很多关键词,“米其林必比登推荐餐厅”“黑珍珠餐厅”……这些耀眼的荣誉背后,代表着“挑剔”食客对“芙蓉凰”菜品的认可。

上午十一点半,位于光华村的芙蓉凰花园酒楼陆续开始上客,老板温星穿上白色厨师服,系好围裙,走进厨房,切菜、拌料、下锅,翻炒……五条线的后厨同时开火,唰唰,铿铿,滋滋,噼里啪啦,铛铛……各种声音交织一起,构成了一首“厨房交响曲”


↓ 上下滑动,了解TA的故事 ↑


30多年坚守做传统川菜
谁都想不到,能烧得一手传统川菜的温星以前居然是学审计的,“我们一家人都是做金融的,我就很叛逆,中途退学。1987年,我刚好18岁,就进入成都国营传统川菜中的王牌餐厅芙蓉餐厅当学徒。”温星回忆,进入厨师这个行业的初衷是因为爱吃,进来之后才发现,川菜并不是那么简单,从学徒到厨师至少要经历5年的摸爬滚打。
90年代中期,位于人民南路的芙蓉餐厅拆迁了,温星自己干了几年后,2004年在光华村开起了芙蓉凰餐厅,旨在继承芙蓉餐厅所代表的传统川菜,坚持做老菜,也就是家常炒菜。
“开业最初的十几年里,芙蓉凰被称为‘老人餐厅’,基本每桌客人平均年龄都是40岁以上,特别是到了周末,放眼望去,餐厅里满头花白的食客比比皆是,直到网络发达之后,才陆续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芙蓉凰在光华村一开就是18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芙蓉凰打卡,高峰期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吃上饭。已经53岁的温星,也依然每天进后厨,守着他的一片天地。


光华村的温暖“周末食堂”
不仅食客喜欢芙蓉凰,芙蓉凰的员工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跟着温星一干就是18年的厨师和工作人员大有人在。
芙蓉凰的001号员工王雪兰,如今孩子都20多岁了她还在芙蓉凰上班,很多老顾客见证了她从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到四十不惑的历程。在王雪兰及其他员工眼里,温老板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而且很幽默,经常做一些让人感动的事。

在芙蓉凰,有一道菜只有周末才能吃到,“锅巴肉片,是再寻常不过的一道川菜,但我们店里的锅巴是自己做的,量就很少。很多老年人怀念它的味道,会在周末和家里人来我们店里吃饭,于是我们就在周末限量供应这道菜,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青羊区黄田坝这片土地上,飞机轰鸣声是这里的“主旋律”,而这支“旋律”是由飞机生产线上各种机械设备的打磨声、运转声“交织”而成。

4月24日早上八点,航空工业成飞首席操作技师冯攀龙像往常一样,戴上耳塞、手套、护目镜,拿上铆枪,熟练地将一颗颗铆钉打进飞机蒙皮,“哒哒哒”的铆接声犹如欢乐的踢踏舞曲在整个生产线回荡


↓ 上下滑动,了解TA的故事 ↑


每一个孔的精准“出击”


飞机的蒙皮是靠一颗颗铆钉连接起来的。铆接的质量好坏,关系到整个飞机的质量安全。因此,作为飞机铆装钳工,需要把每一次铆接、每一个部件做到极致。这样的活儿可不好干,92年的“航空新锐”冯攀龙却把这项精细活练成了“绝活”
戴上手套、塞上耳塞、固定好蒙皮,冯攀龙立马变得“严肃”,双手在锪窝钻、气钻、顶铁、弓形夹等工具中来回“切换”,全身心投入到飞机装配过程中。

他快速地制孔、锪窝,操作着气钻,一鼓作气钻入蒙皮,形成一个孔,再选择与孔眼直径相匹配的铆钉打入孔内,右手拿着铆枪,左手拿着顶铁顶住铆钉,防止“冲”出孔外,让铆钉准确地“镶嵌”在孔内,整个过程不足一分钟。冯攀龙举起蒙板与眼睛平齐,一边看一边用手摸表面是否平整,他说:“要多看多摸,保证铆钉与蒙皮严丝合缝,才符合要求。”

自创“绝活”零件装配提速
2015年,冯攀龙从西安航空学院飞机制造技术专业毕业后进入航空工业成飞,成为一名飞机铆装钳工。
作为新一代航空人,冯攀龙不仅技能超群,还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之余,冯攀龙除了主动学习一些数控技术、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还经常与同事交流探讨装配技术的优化改进。近年来,冯攀龙先后申报创新创效课题7项。其中,自创一种绝技绝活,使得该零件的装配速率提升约20倍,有效推进了装配工作的开展。
在进入飞机装配行业短短数年,冯攀龙获得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航空工业青年岗位能手”等众多荣誉。如今的他,已经不是刚进厂的那个毛头小子,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已经先后带出了多名徒弟,承担起了技艺传承的重任。


【往 期 回 顾】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http://www.cdjubao.gov.cn/
举报电话:86255326;举报邮箱:3282473650@qq.com


记 者 | 张 静、杨雪怡、黄成薇、陈 静
视 频 | 雪钰皎、孙鸣圆、齐 安、汤郁彬、游 露、张 涛
摄 影 | 闫 青、周 颐
设 计 | 周 颐
编 辑 | 何梦里
责 编 | 胡瘦影
* 转载请注明来源锦绣青羊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