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这10份档案,唤醒你的青羊记忆!
从指尖划过还来不及感受
时光早已偷偷溜走
那些闪闪发光的老物件
不声不响
却将岁月的印痕轻轻擦亮
在青羊,复古风又刮起来了!
近日
首届青羊区档案馆馆藏十大珍档
正!式!揭!晓!
见证城市变迁,唤醒青羊记忆
每一份都意义非凡!
四川红色革命的摇篮——
四川省立第一中学老照片
红色旗帜——
《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处老照片
红色餐馆——
祠堂街上的努力餐老照片
红色号外——
《平原日报》成都解放号外
青羊航空发展的印记——
歼-7战斗机改型设计定型立功奖状及奖章
一封家书——
1986年10月3日巴金给侄儿李致的信
西南财大第一刊——
《光华年刊(己卯级)》
城市变迁的见证——
不同历史时期的成都地图
消失的成都老字号——
民国福德堂契约文书
青羊第一“档”——
成青委【1991】1号
青羊档案
这10件档案
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吗?
走,一同去找寻
老物件里的青羊记忆!
四川红色革命的摇篮
原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历史照片
【馆藏档案编号】
0004-sx.2020.TC-永久-0012
四川省立第一中学(现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的前身)初创于1913年,民国时期该校是中国共产党在成都的重要基层组织、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基地和主要活动据点,有“红色学校”、“成都的陕北公学”的美称。革命烈士李硕勋、赵君陶,党政领导干部阳翰笙、陈离、张秀熟,作家沙丁,院士黄汲清、李小文、钟山、石碧等杰出人物曾在此就读。
该照片系新华社记者随阳翰笙回母校时拍摄,据阳翰笙回忆,校门与其读书时(1921-1922)毫无变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原有建筑早已不复存在。由于目前留存的反映原四川省立第一中学的历史照片数量极少,此份历史照片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成都革命奋斗历程少有的真实历史见证,可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档案支撑。
红色旗帜
《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处历史照片
【馆藏档案编号】
0004-sx.2020.TC-永久-0013
1938年1月11日创刊的《新华日报》是抗战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后创办的第一张全国性政治机关报。充当了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被毛泽东和周恩来誉为“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为扩大影响,1938年3月3日,新华日报成都分销处在祠堂街103号(后改编为88号,现为38号)挂牌营业,直至1947年3月被迫停业撤退。这个人数不多的新闻发行机构,在国民党当局的白色恐怖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惨淡经营,艰苦奋斗,坚守达九年之多,为成都及川西在黑暗统治下的人民打开一个通向真理的窗口。
这份图片档案作为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处现存的唯一影像资料,折射出一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英勇斗争的红色历史,弥足珍贵。
红色餐馆
车耀先创办的“努力餐”历史照片
【馆藏档案编号】
0004-sx.2020.TC-永久-0014
1929年5月,川军出身的车耀先(当时是中共四川特委委员,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在加入共产党后,在成都三洞桥南街创办了“努力餐”,次年5月搬迁到祠堂街。从此,这里成为中共四川省委一个秘密的党组织联络点,车耀先在这里创办救亡刊物,宣传抗日,传播革命。1946年车耀先被捕就义。
该历史照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是现存极为少见的全景展示祠堂街上“努力餐”餐馆门面及后楼真实布局的历史照片,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四川的革命活动及祠堂街区历史风貌,讲好青羊革命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号外
《平原日报》“成都解放”号外
【馆藏档案编号】
0004-SW.2020-永久-红色历史.黄绍银-0005
原平原省地跨河南和山东两界,曾经是新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1952年被撤销。《平原日报》是中共平原省委机关报,是平原省信息量最大、发行覆盖面最广的报纸。创刊于1949年8月22日,以刊载国内外时政要闻、中共路线方针政策为主。1949年12月6日,邓小平、刘伯承下达命令,作出“继续西进,完成切断敌之退路”部署,拉开成都战役序幕。12月9日,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候、潘文华等所属部队通电起义,打乱蒋介石“川西决战”的战略部署,阻断了胡宗南集团主力的南撤通道,促进了成都战役的顺利实施,1949年12月27日成都宣告和平解放。历尽沧桑的古城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启了崭新航程。“成都解放”这一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被各地报刊竞相报道,《平原日报》在1949年12月31日专门发行了号外。
该份档案是由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红色藏品专委会会长黄绍银先生捐赠给青羊区档案馆,因其页面保存完好、字迹图表清晰、品相完整,在整个四川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稀有。档案内容详细报道了成都解放的背景、进程及其影响,为研究成都解放的革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平原省和《平原日报》的珍贵历史档案。
青羊航空发展的印记
歼-7战斗机改型设计定型立功奖状及奖章
【馆藏档案编号】
0004-SW.2020-永久-航空新城.刘常德.实物-0027
和0004-SW.2020-永久-航空新城.刘常德.实物-0028
歼-7战斗机是中国第一种两倍音速喷气战斗机,20世纪60年代由沈阳飞机制造厂研制,后转产至成都飞机制造厂(132厂)进行后续改进改型、批量生产。1961年刘亚楼代表中方与苏方签订了《关于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有К-13导弹的米格-21Ф型飞机(歼-7原型机)的生产许可权、技术资料和关于生产带有К-13导弹的米格-21Ф型飞机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随着中苏交恶,苏联没有完全履行协议,中国实际并没有获得大部分技术资料,到手的文件又有很多错误,只有几架样机。这给歼-7的试制研发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经过科研人员艰苦攻关,1964年初终于研制成功。随后,航空工业部确定由成都飞机制造厂进行改型设计,衍生了众多的改型。歼-7系列战斗机的研发生产已有40年历史,总产量超过4000架。是中国自行研制、大量装备并批量出口的一型优秀的第二代战斗机,是中国最知名的军机出口品牌。
这两件实物档案就是当时成都飞机制造厂的科研人员在歼-7战斗机进行改型设计过程中,付出无数心血,经过艰辛努力,终于成功定型的有力证明。这两件实物档案由中航成都飞机工业公司80多岁的退休工程师刘常德同志捐赠。据刘老回忆,当时因此项目获得一等功奖励的仅有两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弥足珍贵。老一辈科研人员“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航空精神”时刻激励着新时代全体青羊儿女砥砺奋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建设幸福美好生活。
一封家书
1986年10月3日巴金给侄儿李致的信
【馆藏档案编号】
0004-WS.2020.TC-永久-巴金.手稿-0184
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寒夜》《随想录》等,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此信写于1986年10月3日。当时四川省委、省政府计划重修巴金故居并修建巴金纪念馆,巴金却不同意。在这封信中写到“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我的一切都不值得宣传、表扬”“我的作品存在,我心里的火就不会熄灭”,体现出一代文豪淡泊名利的崇高个人品格。
巴金生在成都正通顺街李公馆(现青羊区草市街道双眼井社区),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青羊历史文化名人。巴金档案资料是人文青羊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创建世界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撑。此信从馆藏的200余份巴金给其侄子李致的家信的原始手稿中精选而出,是研究巴金和巴金文化思想的珍贵第一手资料。同时,信中巴金展现出的谦抑真诚、淡泊名利的个人品格给新时代的人们以深深的启迪,发人深省。
西南财大第一刊
《光华年刊(己卯级)》
【馆藏档案编号】
0004-wx.2020.TC-永久-0054
光华大学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成立于1925年,是民国时代上海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1938年初,光华大学因抗战爆发内迁成都,设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5年,抗战胜利后归入四川省地方管理,后改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出大批金融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该实物为1939年(己卯年)光华大学迁往成都后出版的第一份校刊,文献保存非常完整,字迹清晰可读、内容详实、图片丰富,全面展示了光华大学上海及成都分校的建校沿革、校舍设施、师资配备、学科门类、学员情况等,是研究光华大学历史文化、中国财经史的极其重要的资料。
城市变迁的见证
成都市区地图
四川省城街道图(1895年)
成都街市图(1933年)
成都市街道地图(1948年)
【馆藏档案编号】
0004-SW.2020-永久-0065
0004-SW.2020-永久-0066
0004-SW.2020-永久-0067
成都历史悠久,具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此份珍档为成都在光绪二十年、民国22年、1948年三个时期的市区地图,均描绘了当时成都老城的地貌和街市,是见证成都发展变化的地图类珍贵档案。
第一幅是光绪年间的四川省城街道图(1895年),东起三官堂,西至抚琴台,北起万福桥,南至浆洗街,采用手绘的方式,主要标记出主干街道、河流、护城墙等。第二幅成都街市图(1933年)颜色鲜亮、图标信息丰富,在地图标记上更为详尽,除了街道、河流外,用红色标线划分区界、县界,蓝色绘制护城河流,对官署、电话局、学校、庙宇等行政和社会场所均用颜色和图标进行了标注,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政治文化生活的逐步丰富。第三幅成都街市图(1948年)街道纵横交错、行政社会场所更密织,护城墙以外的区域逐步进行开发发展,展示出成都市区的发展变化。
三幅成都地图中,最长距今已有127年历史,通过古今街道旧址的对比,跨越百年时空去寻找老城记忆,彰显出成都发展的变迁,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同时,三幅地图均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测绘技术,对传统的地图测绘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消失的成都老字号
民国福德堂契约文书
【馆藏档案编号】
103-永久1926-0001
青羊区档案馆馆藏的这三份珍贵民国档案分别为福德堂的官契、地契及房屋买卖契约,民国15年,即1926年,福德堂业主侯长顺(侯振云)从政府处以四十元六角六分购买了一处官产,该官产坐落于今青羊区骡马市,十余年后,民国26年,即1937年,民国四川省政府向其颁发了这份官契,使得其财产有了法律保障。该官契为青羊区档案馆馆藏年代最为久远的一份档案,文字清晰、格式精美,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成都的社会风俗,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书格式,政府组织形式等有重要历史意义。
到了民国33年,即公元1944年8月,侯振云(侯长顺)于成都市土地整理处获颁土地所有权状。该权状上盖多处篆书官印,分别为“四川省地政署印”、“成都市市政府印”、“成都市土地整理处印”,彰显其真实性、权威性。权状的格式、内容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书写为从右至左,从上往下,详细记录了其土地所属位置为“成都市四区天府镇骡马市卫营里路124号”,权状还对土地的大致界限、方位进行了记录,并对其价值进行了估计,标注其土地价值630元、建筑价值500元,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而到了民国37年,即1948年6月,解放战争正以席卷之势涌向西南,侯长顺将该房屋出售,此时地址已变更为“成都市七区二保六甲骡马市街124号”,契约中写明房屋价值9000万元,请神下匾等社会礼节仪式费用1000万元、各级税收3000万元,两相对比,三年多的时间里房屋升值近十万倍,反映出当时国民党败局已定,社会混乱不堪,经济处于崩溃状态,物价飙升,货币已接近于废纸,同时苛捐杂税沉重,买卖房屋各类税费、给区、保、甲各级负责人及证人的费用竟占房屋价值的三分之一,且堂而皇之地写入文书当中,可见当时政府、制度的腐败已入膏肓,人民群众迫切渴望解放、渴望新中国的到来。这两份档案年代久远,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成都的社会风俗,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对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青羊第一“档”
成青委【1991】1号
【馆藏档案编号】
1-1991.14-0025
这份珍贵档案是1991年区划调整后青羊区委的第一份文件,即《成青委【1991】1号》文,内容是关于中共成都市青羊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及青羊区第一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的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青羊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区委候补委员,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选举产生了书记(蔡毓㴉)和副书记(胥洪秋、严红飞、姜顺章)。标志着青羊区委第一届领导班子正式成立,对于研究青羊区党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