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辛格去世!100岁高龄,他为中美关系付出了太多…一个时代终结了!

编辑部 阿波罗海外生活网 2024-05-01

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基辛格一生传奇,曾于上世纪70年代担任美国务卿,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重大,被美国前总统福特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也为中美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这位眼光犀利、看透世事风云的“中国人民老朋友”,走完了传奇一生。

基辛格生于1923年德国,因纳粹迫害逃至美国。他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逐渐成为美国政治与国际关系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见证了冷战时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作为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后来的国务卿,基辛格扮演了关键角色。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这次访问为结束25年中美隔绝的历史奠定了基础。随后,尼克松总统的1972年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基辛格博士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中心作用,他不仅是架起中美桥梁的重要人物,也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推手。

周恩来总理和基辛格

1971年7月9日凌晨,基辛格乘坐巴基斯坦民航直飞北京。基辛格的这一次秘密访华,虽然只在北京呆了48小时,却可以称为意义非凡。

首先在此次会谈中,基辛格向中方表示:

“不支持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但希望台湾问题能和平解决”,

“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

“美国不再指责和孤立中国,美国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但不支持驱逐台湾代表”。

当然,基辛格的这次访华,除了进行预备性会谈,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商谈尼克松访华的公告。

基辛格访华 图源百度百科

这份公告改了又改,最后公之于众的版本不足200字,但从起草到达成协议实属不易。

关于尼克松访华的公告发表于当年7月15日,随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基辛格与周恩来在晚宴上旧照
“我是带着希望而来,带着友谊而去”,访华结束后基辛格这样说道。关于此次的访问成果,在基辛格看来也完全是超越了原本的期望。
美国总统尼克松于次年访华,最终促成中美建交。
尼克松访华 新华社记者 杜修贤/摄

后来的40多年间,中美关系几经波折。建交后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是中美关系蜜月期,

两国的外交、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飞速发展,就连现在很难相信的军事、武器装备技术方面,竟然也进行过交流与合作。

美国总统老布什及夫人在天安门城楼前
然而到了89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两国关系完全停滞,高层交往完全中断。
西方国家也和美国一起,集体封杀中国。
可同年深秋,基辛格却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再度访华,为推动两国关系缓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0多年岁月,转瞬而过。
每当中美关系紧绷,基辛格都会像一艘破冰船一样,行驶在中美高层之间。
最近20多年中,他一再呼吁,两国不能成为敌人,否则对双方都是毁灭性的。
2018年11月8日,95岁高龄的基辛格再次访华。
2023年7月20日,百岁老人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中方将会见地点放在了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那是半个世纪前基辛格第一次见到中国领导人的地方,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
这位曾为中美关系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前国务卿,作为亲身参与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人物,基辛格一直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基辛格  图源:澎湃新闻
在7月的访问中,面对中美关系,“老朋友”基辛格表示:“无论如何困难,美中双方都应平等相待,保持接触,试图孤立或隔绝另一方都是不可接受的。他强调,自己虽不担任公职,但关心美中关系,支持双方致力于改善关系的努力。”

此外,基辛格在多个国际事务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外交政策理念和实践,被称为“现实政治”,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平衡。他对越南战争的处理、中东和平进程的推动,都体现了他的外交策略和独到见解。


尽管基辛格的一些决策和作为在历史上引发了争议,但无可否认,他对20世纪后半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去世不仅是美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国际政治思想家,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和平使者。


基辛格的贡献不仅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政治理念、国际关系观点以及对中美关系的贡献将继续影响着未来世代。


或许诚如他自己所说,此刻我们唯有回顾历史,再送这位“老朋友”最后一程。

海外华人服务第一品牌

17个国家 60多个城市

100万华人的共同选择

·移民留学     ·招聘求职

·出租求租     ·商业推广


微信公号ID:aboluogroup

暴风雪预警!纽约州迎来强风+暴雪,能见度极低,注意保暖,民众尽量避免外出!


37岁女星拍戏时猝死!去世前突然头痛呕吐,这些症状需警惕!


很多华人都喜欢干的这件事被警告!别在朋友圈晒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