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月十五话赏梅(文字版)

许联瑛 信芳随笔
2024-09-05


//让我们拥抱森林//



今天分享这个主题对大家来讲,可能会带来一些趣味和新意,但对我来说的确也很有一些挑战。这是因为按照社会通常的认识,是没有正月十五赏梅这个话题的,另外把蜡梅和梅花放在一起谈论的也不多见。之所以我用这个话题与各位共享,一是因为南梅北移以及冬季气候变暖使广大北方北京地区蜡梅、梅花不断增多,花期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变化。近年来在明城墙遗址公园、崇文门一带出现过几次正月十五二梅共开同赏的现象。二是本人随着对梅花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免也对蜡梅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在元宵佳节期间,现在不论长江流域的南方或是黄河流域的北方,确实都有蜡梅和梅花的普遍开放。

让这个分享成为一个尝试和祝愿吧,作为尝试,属一己之见,不过抛砖而引玉而已,欢迎质疑、商榷和批评;作为祝愿,“期望北京的将来,能够逐步形成‘元宵佳节伴月(观灯)赏梅’这样高雅优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群众性花事活动时间的进一步提前。”




1.我与梅结缘



我与梅花结缘,是从2003年开始追随陈俊愉先生开始的

“南梅北移”,是陈俊愉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科学构想,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极大地拓展了梅花在全国的栽培分布。始自2005年北京植物园的赏梅会和2008年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冬春之交(2008年3月15日)群众性梅花文化节成功举办,结束了北京无梅、少梅的历史。开始促进梅花文化由江南至北国,向着更加普及和大众的方向发展,向着促进中国现代精神文明和重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方向发展。

北京人终于实现了车不出城即可赏梅的夙愿,景观年胜一年,现在赏梅已经成为了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北京梅花具有的重要意义:实现了文人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继承和发扬了前人先贤所说,进一步归纳了雅俗共赏的赏梅六诀、提炼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梅花精神、提出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的观点。



2.蜡梅与梅花



自古以来人们经常对这两种梅花是混为一谈的,虽然宋代范成大明确说过:“蜡梅本非梅类”但这种说法对民间影响不大,从蜡梅又被叫“黄梅花”(清.广群芳谱)就是一个佐证。所以说,一方面是由于古代植物分类学和社会传播发展的局限,另一方面的确也是由于它们在称谓、形态特征、文化地位以及景观意象等很多方面存在相像或相近之处,令一般人很难区分,以至于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太多的人们不能区分它们的异同。

前几天,梅花爱好者微信群对蜡梅是不是梅开展过一次讨论,就是因为一则科普资讯“才知道 蜡梅竟然不是梅”引起的。

我们认为,梅花和蜡梅都是中国特有著名传统植物,都是名贵观赏花木和经济树种,虽然从现代植物分类上看,梅花、蜡梅是完全不同的2个物种,梅花是蔷薇科李亚科李属,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梅花是落叶乔木或小乔木。蜡梅是常丛生的落叶灌木。但也应该承认它们都是梅花,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梅花。


蜡梅、梅花不同点、相同点和相近点 2022-02-14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从生物学或是社会学方面考量,这2个物种确实存在着一些重要的交集,蜡梅和梅花自古以来共用了一个梅字,只不过此梅非彼梅。相信随着全民博物学普及程度的提高,这种在分类学上的不同与实际应用中的相通是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和接受。在中国花协专业学组划分上,也把他们分到了一起,这与牡丹芍药分在一组是或相同的。

有意思的是,它们开花的姿态非常相近,都是花朵颔首向下,都素有谦逊自信的美德,所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我觉得绝不仅仅是说梅花,也同样说的是蜡梅。这两种梅花在花期还表现了首尾相随相接的特点,虽然正说是蜡梅,但由于标志花期是冬末的腊月,而梅花的标志花期是年首和早春。当然,在现在的实际应用中,南方或北方是可以看到它们可以在一起开放供人们欣赏。随着气候变暖,这2种梅花从南到北各地开放的时间差不多可以有半年以上,他们可能属于栽培分布最广泛的木本花卉了。

有人对我说:“从文化上说,人们赞美梅的精神,一直是把蜡梅包括在内的,因为最严寒的时候是蜡梅在开放;从现实情况看,各地梅园在以梅花为主的基础上,普遍扩大蜡梅的种植面积,为的就是延长花期,提高经济效益。既然这样,为什么总是有人在谈到梅花时排斥蜡梅,总是有人强调蜡梅不是梅呢?”我对这种说法似有同感。

关于“蜡”与“腊”字的使用:唐代有“腊梅”而无“蜡梅”,赵天榜认为蜡梅栽培史大约远于唐代,而直至明代蜡梅才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学著作所收录。另外在一般书写应用中,蜡梅,腊梅都不能算错,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蜡梅是最准确的。

我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为的是方便更多人理解和记忆

蜡梅梅花姊妹花

蜡梅非腊梅,

与梅(Prunus mume)是两家,

虽无血缘亲,

却都叫梅花。

开花俱颔首,

谦逊不自夸。

一样耐苦寒,

冰雪中开花。

品性俱高洁,

芳香为天下。

虽是两家人,

胜过姊妹花。

梅花精神啊,

说的是她俩!



3.冬去春来梅正好,蜡梅梅花次第开


由于气候变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促进,现在的梅花栽培分布非常广泛,在我国从西南到东北都有栽培,由于各地气候差异,从西南的昆明的12月份到东北的吉林的5月初,梅花、蜡梅观赏期差不多可以有半年之久。

除了传统经典名胜“庾岭南枝”、“罗浮梅花”“西湖孤山”等外,现在各地赏梅胜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梅花名胜考》(2014)研究统计就有163处。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有分布。

其中北京的赏梅景区,自2008年以来,数量快速增加,不仅北京植物园、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龙潭公园等地现在已经植梅成林,而且中山公园、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前门箭楼绿地、北京大观园、龙潭西湖公园,在西北郊区的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鹫峰、以及城区内外诸多居住区、庭院、河道以及道路绿地等,甚至钓鱼台国宾馆和中南海,共有40多处都有梅花可以欣赏了,但这也仅是2014年以前的统计。现在是多少处,恐怕是不好确切计数了。2015年出版的《北京梅花》记述了露地栽植有125个品种,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实际栽培的优良品种又有不少增加。

云南、南京、武汉、浙江、江苏、河南等地从年前12月到现在,梅花从南到北正在迤逦开放。2月14日,南京启动了一年一度的梅花节活动,早花品种如南京红、江南宫粉、南京复黄香、寒红、南京红须等20-30个品种正在陆续开放。南京、贵州、重庆、武汉、浙江、河南的都陆续进入了赏梅期。

从历史上看,正月十五赏梅虽不成说,但唐代以来还是出现了一些正月十五赏梅的诗歌。其中明人王淮《元宵踏歌》有“梅花雪洗香尘陌”句。清人法若真有《正月十五日梅下六首》

消受梅花绕树香,纷纷应接伴花忙。

莫愁白雪春风妬,天上还留明月光。”


烂熳春浓次第开,轻香一片满山隈

非关花蕚宫中出,疑傍广寒夜半来。”


“相怜月色上屠苏,淡淡花香问有无。

不是飞蛾刀尺响,为谁惹恨倚珊瑚。”


月淡花浓雪未晴,起寻花影渐分明。

轻寒坐久冰肌暖,又作飞楼白雪声。” 


“香沉酒尽影婆娑,惨淡梅花傍月多。

夜半空山灯一碗,谁家妙曲入笙歌。”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民俗节日,有热烈喜庆的观灯望月习俗。

今年,北京城里种植蜡梅较多的崇文门西大街,大年初一就迎来了蜡梅初开,2月13日又赶上上了踏雪寻梅的绝佳美景。现在那里的蜡梅正是好景观。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天然图画感动了很多的北京人

这些年,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年年都有正月梅花开放的现象,从目前明城墙遗址公园梅花花芽膨大情况看,广大市民对今年正月赏梅仍然可以期待。

去年(2021年)元宵节之际,北京很多市民发现,街头呈现出梅花蓓蕾初绽,蜡梅盛放的景观。一些幸运的市民们漫步街头和明城墙遗址公园,明朗的月下欣赏着梅花和蜡梅赏梅,尽情享受了“朗月清风徐来,梅花暗香盈袖”的别样妙趣。正是这次美景,是我们生出一种奢望“期望北京的将来,能够逐步形成‘元宵佳节伴月(观灯)赏梅’这样高雅优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群众性花事活动时间的进一步提前。”

今天是正月十五,我们能在北京欣赏到盛开的蜡梅和绽蕾的梅花,应该知道,这绝不仅仅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植物变迁,更是陈俊愉先生用科学技术引领几代人艰苦攻关获得的重要成果。所有的人都可以想象,北京今天这样美好的景象,在30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4.怎样欣赏蜡梅与梅花


赏梅,历来是饶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韵事。古往今来,从《诗经》中平民姑娘《摽有梅》的歌唱、到宋代文人陆游的 “当年走马锦城西, 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 青阳宫到浣花溪”的咏叹、再到当代伟人毛泽东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高尚情怀,不难看出梅花欣赏对于中国人的重要影响力,按照现在人们的说法,梅花欣赏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2009年,陈俊愉先生曾经说过:“千百年来,我们亏待了蜡梅”。

不论从古代诗歌或是梅文化格言方面看,蜡梅与梅花的欣赏往往是很难分开的。“美色绝殊众,暗香时著人,齐州终自别,不比领头春......不需多变态,固自有真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以北京来说,元代“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明代盆梅窖养、清代皇家露地栽植、以及民国民间赏梅更是留下不少有趣的佳话。

我们来看一下民国女神林徽因是如何赏梅的吧!

“ 拿梅花来说吧,一串串丹红的结蕊缀在秀劲的傲骨上,最可爱,最可赏,等半绽将开地错落在老枝上时,你便会心跳!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炉火都能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

“东方人赏花,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林徽因

对比西方人多用眼睛去欣赏花卉,东方人不但讲究“流芬乍喜通鼻观”,进而更会调动心理感受,用心去赏花。对比西方人多停留在表象和色彩上,东方人更会深入到情理之中,以求达到精神层面引申与生发。陈俊愉先生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花卉欣赏的大师。中国人赏花注意趣味、意境和联想, 强调“花人合一”, 追求意与境、情与景、心与花、品与香的交流。

民国时期北京人冬季赏梅的有趣情形。

南梅北移的早期尝试。1939年北京中央公园的老梅花。

早春赏梅的北京人。

明城墙遗址公园群众赏梅。

2016-03我曾用“寻、探、赏、赞”四字为题歌咏梅花

寻梅

乙未初雪时,红梅已绽枝。

数朵香未远,报与寻者知。

探梅

城下梅花开,开处玉人来。

探看相与笑,双影舞徘徊。

赏梅

京城三月三,赏梅肩摩肩。

暗香盈人袖,恍若到江南。

赞梅

木母七千载,养育华夏人。

凭谁赞风骨,梅是中华魂。

这些年,我们通过对梅花和蜡梅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学价值深入探索,在继承前人先贤赏梅文化(四贵: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以及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止,正则无景,以疏为贵,密则无态)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一步归纳了雅俗共赏的赏梅六诀、提炼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梅花精神(自强不息、谦虚自信、为而不争、乐群共生)、提出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的观点。




许联瑛

2020-02-15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信芳随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