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今年大寒处在四九的第三天。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三九四九不出手,还有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可见大寒在传统节气中是极冷的。
01 给香樟小树拍雪景
腊八(1月18号)晚上下了一场雪,我一点都不知道,早上起来看到群里说下雪了,我急忙站到窗户旁,往下望去,雪虽然下的不太厚,但足以给我一种白雪皑皑的视觉,道路、树冠、还有房顶上都覆盖在一片洁白之中,让人有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外面时而有一声花炮响,提示着人们,快要过年了。
快中午时,太阳出来了。我何不去看看我的两棵香樟小树—‘’姐弟‘’俩呢。群里有南方的小伙伴,对香樟树能在北方的冬天生长有疑惑,我就去给他们拍个雪景照看看吧。
外面刮着寒风,让我领略到了冬天的寒意,很多树木的叶子已经掉落或枯萎了。小区行道树樟树的枝叶随寒风摆动着。
我站在姐弟俩旁边,感觉很安定。静静的观望着它们,姐弟俩仍身披绿装,不畏寒冷,毅然矗立在寒风中,枝叶随着西北风摆动,顽强地生存着。
也可能是太阳出来的缘故,积雪化了一些吧。弟弟朝北的枝叶上有些许积雪,其它枝叶上几乎看不到积雪了。它们的枝干伸展向天空,好像有一股坚强和生命的力量,为大自然展示着无限的生机。
环顾姐弟俩小树的周围及树下,冬青树上、草地上还有不少积雪。
我给姐弟俩个拍雪景照吧。
拍完照片后,手也冻的冰凉了,我狠下心摘了一个苞芽,回家观察,了解和学习一下苞芽的结构情况。
02 冬芽的来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生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樟树在寒冷的冬天孕育着新的生命,看这粉嘟嘟的,像一个婴儿的小脸蛋的小生命,它就是冬芽。 那么,冬芽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是夏季还是秋季? 冬芽: 在夏季和秋季,树木的苞芽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长,或者进行休眠,准备过冬。在这个阶段,它们被称为冬芽或潜伏芽。(《观察一棵树》 中摘抄)
冬芽和它们长出的叶子一样,以互生和对生的方式排列在树枝两旁 自然界里的生命都有着自我保护本领,动物如此,植物也是如此。很多植物表面有毛刺,例如刺槐和玫瑰,它们能够阻止动物触碰、进食或攀爬;一些植物能够产生毒素来阻止动物的吃食;还有一些植物能发出气味,来保护自己,或繁殖等等。 植物保护自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之道吧。 冬芽是怎么保护自己,度过漫长的冬天呢? 冬芽能够安然度过寒冬,与它的形态结构以及内部生理变化有直接关系 用手摸摸冬芽,感觉硬邦邦。为什么冬芽这么硬呢? 我想冬芽就像人的皮肤一样,当遇到冷空气时,毛孔就会自动收缩,防止体内热量向外散发,也阻止外部冷空气进入体内。 问题是其它季节的苞芽是否也这样硬邦邦?我现在不得而知。 冬芽保护自己过冬,还有一个措施。 微距放大冬芽,能清晰的看到,每个冬芽外面有一层芽鳞片,芽鳞片坚韧厚实,上面生着密密的绒毛,仿佛披上了一件厚厚的毛外套。 原来冬芽就是这样防冻的。
等到春暖花开时,冬芽就会开始急速生长。 它的鳞片会脱落吗?什么时候脱落?等待继续观察结果。
04 芽的分类
(1)按性质分
根据植物的芽发育成什么,将枝条上的芽分为三类:叶芽、花芽、混合芽。
叶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花芽:将来发育成花蕾,并开花。
混合芽:将来发育不仅有茎和叶,还有花。
(2)按芽着生在枝条上的位置分
分为顶芽和侧芽。
顶芽,生长在小枝顶端的叫做顶芽,它比较肥大、饱满,一般只有一个。不过也有簇生顶芽。 2024年1月22日,我带着疑惑从不同角度对小树(弟弟)的观察枝又进行拍摄,分辩不出是一个顶芽还是两个顶芽?上面的芽偏大点,下面的芽偏小一点,周围还有小芽。 狠下心摘了一个冬芽,带回家解剖并仔细观察。 冬芽与芽托链接处有一个拐弯,为什么有拐弯呢?是因为冬芽的向阳性还是别的原因? 把芽苞从芽托与芽柄处分离开,放大芽柄,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像一个黄色火炬。 下图中,序号2可能为芽原基(将来可能会发展成小侧芽),序号3为芽托,序号4为芽柄,关于序号1,现在还不太清楚。(说明:标注的只是个人理解,并不一定正确) 然后我小心翼翼,一层一层的把冬芽剥开,从外向里,依次为1到13序号排列。没有看到明显叶片结构和花的结构,也可能就藏在序号13没有剝开的里面吧,可能要等到春天温度回升时,才能展现出来。从排列图可以看到,芽鳞片从外层依次向里层,由小逐渐变大,然后又变小,外层的芽鳞片比较宽、短,里层的比较窄、长,序号5、6、7最大。
序号13微距放大,也可以看到叶片上有很多绒毛,还可以剥开两个叶片,看,像一个小燕子在飞翔。如果再继续解剖下去,太小了,我笨拙的手已经不能完成了,估计拿手术刀的大夫可以完成吧。 下图中,序号13~1,像是个小叶芽或者花芽,序号13-2,像一个叶原基,即小侧芽。
07 疑问 香樟树一年能生长几次苞芽,两次,三次,或多次?各种说法不等,继续耐心观察吧。 春夏的苞芽与冬芽结构、形态一样吗? 关于苞芽的知识,知之甚少,需要反复观察思考。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 但比不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