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灯书屋·鸣谦|家庭的觉醒,引领家庭教育的革命性转变

留灯鸣谦 鸣谦书屋
2024-11-2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家,是一个人的根基。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价值观、情感都与家庭密不可分。然而,明明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孩子就是不按你希望的成长,而你却变成了一个暴躁焦虑的家长?

      父母们的压力和焦虑使得家庭的气氛变得沉重。由于双方都需要工作,很多家庭中的子女教育都落到了家长的肩上。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面对孩子的问题。另外,家庭关系的破裂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家庭成员因为互相不理解、互相抱怨而导致关系破裂。

      家庭的觉醒,不仅是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实用性的引导,向父母展示了如何更好地培养与孩子的关系,超越对为人父母的恐惧和幻想,培养出自主、坚韧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家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和支持,这本书值得一读。

     

                                        ——   荐语


作者简介:

   【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


      出生于印度,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专注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为她的读者与客户展现了两个世界的思想精华。她是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专家,在纽约经营一家私人诊所。已出版的著作有《纽约时报》畅销书《父母的觉醒》《父母的觉醒2》。萨巴瑞博士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TED、凯洛格商学院及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





书荐读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作《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是一位非常资深的书友强烈推荐给我的,他说这本书让他醍醐灌顶。我就很好奇,拿来看了一下,我也同样被震撼到了,所以我们决定讲这本《家庭的觉醒》。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育儿的知识和盲区,而且它上升到了生活的哲学的高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是完成父母本身的觉醒。我们平常使劲使错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当你能够把劲使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家庭就得到了觉醒。

      为什么我们的自我经常表现出来的是带有控制欲的、苛刻的、愤怒的?我们要搞清楚,自我并不能够代表真我。自我来自哪儿?我们的自我取决于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自我的反应根植于恐惧之上。我们在恐惧什么呢?我们恐惧环境,恐惧周围的人,恐惧未来。所以,当我们内心充满着对周围世界各种各样的恐惧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愤怒,恐惧跟愤怒是联系在一起的。

      有一个词叫“关心则乱”。比如说,你不会跟同事大喊大叫,即便你的同事有点小毛病,你笑笑就过去了。但是当你有了孩子以后,你发现你把全副身心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你特别关心他,同时,你的恐惧感也被调动,而这个恐惧感给你带来无数的愤怒。 

      所以,你要能够学会一件事,你要知道无论身在何方,你的内心都可以达成和谐。这时候才能够调动出来你的“真我”,而不是用这套装腔作势的“自我”来对待周围的人。比如说,当孩子写作业稍微慢一点,我们的自我的反应就出来了,我们会想:如果孩子一直这样磨蹭下去的话,将来怎么办,他一点竞争力都没有。你看,这个背后是不是恐惧?一个孩子跟你顶嘴,不听你的话,你的自我开始膨胀,说:“他怎么能够这样对我?他这样没有礼貌,这样不孝顺,他将来怎么办?”你看,这背后依然是一大堆的恐惧。所以,我们要通过和孩子的互动,认识到我们内在充满着大量的恐惧,我们才能够把自我和真我真的分开。

      所以要感谢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唤醒者,他来到我们身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家长更成熟。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可以把孩子当作一面镜子,像照妖镜一样照出你内心当中各种各样的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你要知道,孩子本来是觉醒的,你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你只需要让这个觉醒的孩子保持他的天性。他会爱自己,他会对自己好,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做事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态度,这是三岁以前的孩子本来的样子。但是随着我们的教养,慢慢地把他变成了跟我们差不多的人——有烦恼、发脾气、喜欢摔门、喜欢跟他人对抗。

      孩子本来是觉醒的,而我们大人有一个糟糕的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主动作为,我们觉得如果不去努力地做一些事,那肯定不对。所以,在孩子从小到大的人生中,我们在不断地做加法。我们就觉得“你做得越多,你将来的收获越大”。但是如果你真的读过很多伟人的传记,你会发现,放空的阶段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无聊的阶段,悠闲的阶段,有一段时间无所事事,甚至彷徨迷茫,这些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家长今天不能够接受这些,我们觉得那是浪费时间,于是不断地主动作为。这种主动作为的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天性,进而使得孩子从一个觉醒状态,转变为一个对抗的、焦虑的状态。

      当家长永远在努力保持忙碌和掌控的时候,他跟孩子就会有一个长期冲突,这个冲突来自哪儿呢?来自对时间的看法。你会发现,当一个人长大了以后,我们做当下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虚幻的未来在做准备——做这件事是为了小升初,做那件事是为了能够加几分,做这件事是为了拍照放到朋友圈里边让大家看一看,这些都是为未来准备的。但是孩子跟我们不一样,在他的天性没有受到破坏的时候,孩子的时间是分配给当下的。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就算一个孩子被人揍了一顿,正在那儿哭得难受,只要遇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他又玩起来了。我们经常说小孩子不会骗人,只要不发烧,他就玩,他就高兴,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为当下活着。这就是一对巨大的矛盾。 

       孩子终其一生最需要的三件事:第一个叫作“我被看见”,第二个叫作“我有价值”,第三个叫作“我很重要”。这像不像阿德勒写的《自卑与超越》里的观点?像不像我们讲过的《陪孩子终身成长》里的观点?这几本书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各位成年人,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需要的就是这三件事。我们有时候需要的并不是钱,并不是荣誉,我们需要的是被看见、有价值、被尊重,这三件事也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但是家长不给孩子这些,取而代之的是家长批评他,说“你没价值”“你不行”“你管不了自己,必须让我来管你”。所以,大家现在理解了家长跟孩子的矛盾,是孩子想要的家长根本不给他,而且家长还会很累。

      作者总结出来七大迷思:

     第一大迷思,叫作“教养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很多家长是不是经常讲“还不都是为了你”“我们还能为了谁,全都是为了你,将来财产都是你的”。

      第二个迷思,叫作“成功的孩子总是在前面”。你有没有发现,整个社会越来越竞技化了:学乒乓球越来越早,学体操越来越早,学弹钢琴越来越早。为什么?因为我们开始走上了竞技化的道路。作者把孩子的能力比喻成五根手指。外在成就,比如说学习成绩和体育成就,充其量是小拇指(就是最小的一根拇指),其他四根手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关系。首先是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能不能跟自己和谐相处(这是大拇指);然后是与家人的关系(这是食指);再是与社区的关系(这是中指);然后是与各种目标的关系(这是无名指);最后才是外在的具体表现(这是小拇指)。这五根手指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但是现在家长们把它们反过来了,把“小拇指”(外在成就)看作唯一,整天带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参加各种比拼,考证,觉得童年只要领先,这一辈子似乎都能够领先。这种想法来自家长通常对孩子的未来有过度清晰的想象。家长如果对孩子的未来有着过度清晰的想象,这会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第三个迷思,叫作“孩子有好坏之分”。很多家长为了回避对自身的反思,他们的办法是给孩子贴标签,把一顶一顶“帽子”扣在孩子身上,直到这个孩子抬不起头来,比如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天生就好动……为什么呢?因为贴标签比怀疑自己要容易得多,一个人最难的事是反思、改变。尤其是我们毕业以后,突然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于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再改变。但实际上,生了孩子以后才是我们真正改变的开始,才是我们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跟着孩子一块儿不断地进步的时候。

      第四个迷思,叫作“好家长是天生的”。有人认为他善于做家长,因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作者说,我们要打破那个幻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我们要靠大量的学习和训练,还有自我的成长。

      第五个迷思,叫作“有爱就是好家长”。你要小心爱这个东西,爱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在爱后边特别容易跟着的一个东西是恐惧。佛教里边讲,叫“由爱而生怖”。你如果没有爱,你也没有那么多恐怖。爱的定义是什么?作者说:“爱,我的定义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有觉悟地爱他人,就是要增强这种能力。

       第六个迷思,叫作“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为什么这也是个迷思呢?你会发现,有很多家长特别怕孩子的人生受到一点点挫折。家长就觉得“我的责任就是给我孩子最好的”,如果这个孩子的人生受到一点点挫折,比如说在学校里被人欺负、考试成绩不及格、在学校里被退学、高考没考上,家长就会觉得完了,整个世界都完蛋了。但实际上,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挫折有它本身的意义,有可能这个孩子在这儿所受的挫折,正是其后让他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动力。

       第七个迷思,叫作“家长要控制一切”家长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状况,事情发生了,此时你的情绪和反应才是你影响圈里可以自己掌控的东西。但是我们往往不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我们放纵自己的情绪跟反应,而希望掌控那个掌控不了的东西,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作者说,我们应该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我们控制之下标准的人。那什么是真正的人呢?她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的经历,即使有些经历是痛苦的,他们也有权利去感受。通过这样,我们歌颂着每个孩子生命的独特体验,包括他们惊人的力量,也包括他们自身的局限。如果一个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的现状,而不是试图控制一切,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生,这个父母就叫觉醒的父母。

       以上就是七大迷思。反思这七大迷思,跟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关系,每个人头脑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的迷思。

       当然这本书不是让家长不作为,在最后一章给了我们很多技巧。当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需要觉醒的时候,有这么几个技巧可以帮助你。

       第一个,叫作“从期待到投入”。投入会带来自由,就是放下你对孩子、对你的家庭过多的期待,而投入地生活在每一天的互动当中,这是第一个巨大的转变,叫作从期待到投入。

       第二个,叫作“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什么是无心的反应?膝跳反射就是无心的反应。我们突然之间一股无名火起来了,暴怒,这个叫作无心的反应。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因果关系,而不是批判他的本性。

       第三个,叫作“从混乱到平静”。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威胁,一张口就是想要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会导致孩子更严重的反弹,进而产生争吵,所以很多家庭长期处在混乱当中。老子曾经讲过一句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道德经》里的话,意思就是一个人不重则不威。如果你能够学会冷静,学会沉静的力量,展现出父母真正的尊严,不是靠大喊大叫,而是靠你平静的情绪,而且你能够倾听,那么你在家里的话语权会更大。一个家里边声音越大的人,权威反而越小。

       作者有一个方法,叫作“五分钟之内不要说话”。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家长五分钟之内不要说话,也不需要用威胁的眼神盯着他看,那样太吓人了。你试试看五分钟之内不要说话,你会发现气场会发生改变,这样你再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就更容易达成。这一招叫作从混乱到平静。

       第四个,叫作“从有角色到无角色”,这条很重要。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跑来做咨询,为什么呢?这些父母哭诉说:“我的孩子上学去了,离开了我们,我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因为这十八年来我一直都是一个父母的角色,我一直都在努力地照顾他、要求他、陪他上学,他突然走了,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角色。”

      所以,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人(这叫作无角色),而不是我是谁谁谁的妈妈(这叫作有角色)。所以,我们要从有角色变成无角色。作者说,我们应该向大地学习。“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大地是无私的,好人可以踩在上边,坏人也可以踩在上边,不管大地失去了谁,它的内心当中都是沉静的、稳定的,这就是大地的德性。

      第五个方法,叫作“从情绪到感受”。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感受,所以我们经常会用情绪来替代我们内心深层次的感受。作者说:“真相是,真正的感受,只能通过我们内心深处的安静去体会。作者提出了一个建议,叫作“给自己的感受铺一条直路”,这是很诗意的语言。你在孩子身上发泄,在老公身上发泄,这都是一条弯路。因为你没有直接面对自己的情绪,没有直接面对自己的感受。

      第六个方法,叫作“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好多家长绝对不允许孩子独立自主,为什么呢?他们说:“我怕他会走上弯路,我怕他会出危险,我怕他会……”这个作者很狠,说了一句话:“你能保证自己出门坐的车不出车祸吗?你连这个都保证不了。”就是你连你的人生是不是能够绝对不出事都保证不了,你凭什么觉得你能够保证你的孩子完全不出事呢?甚至反过来,很有可能孩子出事是你造成的,你的过度作为使得这个孩子痛苦、焦虑、抑郁,这个孩子才更有可能出事。

       第七个方法,叫作“从批判到共情”。真正的共情是,我们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的共情,不是要操纵他人,是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出于共情的回应,是马上认识到他人的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极大的不同;认识到要想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必须完全抛弃自己的期望。要做到迅速放下自己的期望,要求我们专注当下,明白与他人相连是一种双方每时每刻能量的交换,但并不保证事情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要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选择。共情是真正地接纳对方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技巧去控制孩子。这一招是要学会从不断地批判到共情。

      第八个方法,学会“从纪律到开明的规矩”。一个家里的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绝对不是我们说的“觉醒的家庭”。完全没有规矩的家庭,反而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好的规矩的特点是什么呢?有这么两个特点:“这条规矩是否服务于你和你的孩子更高层次的自我(而不仅仅是你的“自我”)?作者认为规矩不用太多,但要有一些帮助人生长进的规矩,一定要有底线。比如说:

      尊重自我——做好自我防护,包括清洁和睡眠

      尊重个人所处的环境——整洁的房间和家

      尊重个人的内心——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过程

      尊重家庭和社区——与人沟通及贡献社会 

      这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规矩。

      最后一个方法,叫作“从战场走到谈判桌”。如果你自己不觉醒,你会发现你跟孩子天天都在作战,都在争吵。

      我觉得《家庭的觉醒》这本书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启发在于,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觉醒的家庭中,你自在,孩子也自在,你不会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跟别人不断地产生摩擦,整天觉得“我的尊严呢”“我的面子呢”“我说话算不算数呢”,这都是你强大的自我。实际上,你在不断地成长,当你们双方都自在的时候,这个家里面不再是控制,而是爱、理解和倾听,然后每个人努力地做好自己。我们为孩子所能够做的事,是创造条件并且接纳他的现状和未来,这就是一个觉醒的家庭所应该有的样子。

       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精彩选段 


      1、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

      2、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越觉醒,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的教养。

      3、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的教养。

      4、从控制孩子,转向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带领整个家庭走上觉醒之路。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在繁忙的城市,喧嚣的街道,鸣谦书屋欢迎您!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联系电话:028-82628073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南熏大道一段513号

好书赏读

               《家庭的觉醒》


【美】沙法丽·萨巴瑞  著

精装本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感谢您的关注

微信号|wxid_xo9hb52f4ob622

抖音号|88701944068

小红书|2907557117

留灯书屋·鸣谦|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留灯书屋·鸣谦|扫除道,扫的是通向成功的路

留灯书屋·鸣谦|非暴力沟通,一种生命的语言

留灯书屋·鸣谦|刻意练习是一个人顶级的能力

书香鸣谦|“悦”读闲茶的好地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鸣谦书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