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1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中国农科院院长给光明日报来信:向人才痼疾开刀

唐华俊 经济学家圈 2021-05-22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05月19日 01版)

光明日报编辑部:

你好!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光明日报的老读者,欣闻贵报开展了有关“‘破四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讨论,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和激励给予了高度关注。连日来,欧阳钟灿院士倡议“都来为科技界破除‘四唯’尽一份绵薄之力”,聂祚仁院士倡导“重视‘实践导向’”,钱七虎院士提倡“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评价应该‘只唯实’”,陆大道院士指出“学术研究不可脱‘实’向‘虚’”,这些观点我都深以为然。

对于“四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

在农业科研领域,这样的问题同样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这要求农业科技工作者既要“顶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又要“立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引领;更要“惠民”,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将科研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提升和支撑产业发展。

为了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部分农业科研工作者常年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益,然而在职称考核等人才评价时,却屡屡因为发表论文数量不足而申报无望,成长渠道相对较窄。这一现象在从事育种、应用和成果转化类的农业人才中尤为突出。“重论文、轻应用”“重科研、轻转化”,这无疑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充分说明,对于农业科研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绝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

作为一名科研院所的管理者,要改变这种情况,我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既要看“帽子”,更要看“里子”。这个“里子”就是人才当前的创新能力和未来的创新潜力。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自2017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出台了“30条”“新30条”,在全院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探索。打破“四唯”,根据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的不同制定评价标准正是关键探索之一。

在科研人才的具体分类评价上,我们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能力,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的人员,重点评价对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业瓶颈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在重大新产品创制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对从事软科学研究的人员,重点评价对国家农业发展提出战略规划、政策建议、标准规范等方面的能力和业绩。

同时,为了统筹全院人才发展,补足科研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人才不足的问题,我们按照科研、管理、支撑、转化四类进行人才划分,设置专门通道,单独下达评审推荐指标分类评价,并出台了针对“支撑英才”和“转化英才”的特殊政策。通过支持,真正将熟悉产业和市场需求,在成果示范推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企业运营等方面能力突出的转化人才用起来、育起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切实推动成果转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经过四年来的探索,我院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在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绿色超级稻培育等方向已达到世界前列甚至领先地位,在家禽疫苗免疫、非洲猪瘟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服务现代农业主战场方面,也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促进下,2019年我院成果转化收入较2016年增长约50%,也大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

实践探索证明,健全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把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潜能有效激发出来。

在此,我借光明日报此次组织的讨论呼吁:科技界同仁应继续携手共进,勇于扛起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向人才痼疾开刀,惜才、爱才、敬才、用才,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潜能,造就更多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后备人才,为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光明日报越办越好!

唐华俊
2021年5月17日

(唐华俊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政策解读大师课

Just for VIP

各位经济学家圈的朋友们,为了更好的服务大家,我们推出了《政策解读大师课》,每月1期、3个小时,一共10次课。我们不是车轱辘话读文件,不是揣摩靠猜,不是忽悠割韭菜,不是贩卖过时的信息,更不是制造焦虑。
我们邀请制定和知道政策如何执行的部长来授课、邀请科技前沿最权威的院士来授课、选取最及时和焦点的宏观政策来解读。我们提供与知行合一的大家面对面学习的机会,帮你将把握相关产业机会,让自己和企业在迭代飞速的变革中理解并抓住新机遇,实现新的飞跃;改变圈层,进距离接触难以触及的圈层,与知行合一的智者、大师成为朋友;提升自己的洞见能力,对机会的把握更有信心。

我们有庞大的经济学家、官员、院士和企业家合作伙伴。在为读者朋友们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宏观政策的解读,大家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朋友们很想知道政策出台的背景、意图、对于政策文件前因后果的梳理,也关心政策持续性,方向性。

有企业家朋友在交流的时候反馈:大家的差距实际上是认知的差距,很多机会都是写在政策里的,但是如何读懂非常关键。做PE和VC的朋友说:投资的每一个赛道,每一个人团队都是在找趋势,找风口,比如碳中和的,政策的理念是很领先的,但是需要很好的理解才能GET到要点。我们的用户里还很多券商机构的研究人员,这些研究员朋友们是专门做政策研究的,他们非常信任我们的信息源,在这里能获得增量的方向性信息。

我们之前举办了一系列的闭门会议,邀请了诸多经济学家、政策官员和企业家给大家讲解最新的趋势和政策,效果非常好。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闭门会议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满足更多人对政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原来的闭门会议开放为网络直播。为了更好地传递政策信息,让大家更容易地理解政策发掘机会,这次我们精心确认了10位部长和院士,推出《政策解读大师》为大家带来深度解析。我们的政策解读将围绕今年八项重要任务和宏观趋势展开。宏观政策不枯燥且重要,这里你将和这些部长和院士学习到如下内容:

政策解读大师课,有线上、线下两种可选择,内容一样。线下版,可与部长院士面对面交流讲解3小时,4999元/人次;直播版,2999元/次。
为回报经济学家圈读者,我们对价格进行了大幅调整。线上直播大师课每次299元,全年10次共计999元,每次仅仅99元;线下版课程优惠价3290元/人次,我们每次会整理好部长院士的讲义,发给大家,供大家课后学习体会。
价格之所以定的这么便宜,是为了回报支持我们的读者朋友们,这个价格只为覆盖执行成本。我们真诚地希望能通过经济学家圈的平台,让大家更准确的理解宏观政策和趋势,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透彻理解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比身边的人更早的发现投资机会,更好的理解其他人的行为。
现报名将免费获得碳中和内部报告一份。

直播课购买,请扫↑

专享价

999元/10次

线下课购买,请扫↑

专享价

3290元/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