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股价为何半年内连续下跌?中国平安做错了什么?
科技概念是中国平安最大的负资产
最近, 中国平安的投资者们很慌。平安的股价连续跌了半年多,相对于去年底的高点打了6折。市值从1.7万亿回到了1万亿边缘。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从2018年买入中国平安并持有到现在,回报竟然是0。长期保有的上交所市值第一桂冠,也被最近热得发烫的电动车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抢了过去。此前,外资大股东泰国正大集团开始大幅减持平安股份,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焦虑。
中国平安——麻烦一箩筐
更戏剧性的是,一家知名的私募在清仓中国平安之后,高调在微博说拜拜,再次惊出了投资者一身冷汗。可惜,这位私募老总给出的理由是“价值成长轮动”的老套逻辑,意思是现在类似中国平安这样的价值股过度高估了。他说:各种行业的XX茅“一边持续微涨业绩,一边持续大涨估值”的游戏根基,自春节起可能已经动摇。然后呢,他清仓中国平安后,去参与了电动车概念股小康股份的定增,尽情拥抱成长股。可是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向新常态低增长大转弯的时候,哪有那么多的成长股让你用大资金去买?电动车概念就是最不靠谱的一种投资,跟早年市场流行的炒题材小票和炒ST概念没有任何差异。
无论如何,中国平安的增长肯定是出问题了。2020年,中国平安净利润和净资产回报率都出现了下滑,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中国平安号称是一个金融+科技的综合集团,但绝大多数业务都只是假把式,保险业务贡献了绝大多数利润,寿险的利润贡献更是超过了6成。负增长正是来自于寿险这个核心业务的疲软。换句话说,就是保险卖不动了。
保险为什么卖不动了?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保险已经卖出去很多了,市场相对饱和了。之前二十来年保险太好卖了,顺风顺水,人傻钱多,不断增加代理人就可以增加保费收入,典型的属于要素投入驱动的市场红利获取。2005年中国平安的保费收入只有700亿出头,到了2020年,保费收入高达近8000亿,增加了10倍都不止。中国平安的保险代理人也从几万人增加到了100多万。
第二个原因是消费者没钱了,准确说是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变差了,收入稳定性下降了。有观点认为保险是可选的大宗消费,不是眼前就必须得买,而且一旦买了,每年都得像房贷按揭一样交保费,累积的投入量很大。对于已经被房子和孩子套牢的主力消费者人群来说,任凭销售代表怎么吹嘘,大额保险也只能归入想想而已的范畴。
此外,正如大多数产业一样,保险产业也遇到了供给侧危机,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本来保险也是持牌经营、门槛很高的行业,可是在过去10来年的金融自由化泡沫中,有人滥用审批权批发了大量的保险公司牌照出来,外资保险公司的入场也在不断加速。目前国内一共有人身保险公司91家,财产保险公司88家。保险牌照严重贬值,有近1000万人在卖保险,产能严重过剩。
可中国平安的内部,也出现严重问题。
最近,平安被华夏幸福套牢的消息震动了市场,平安由此可能损失数百亿。紧接着,平安又将斥资约500来亿接盘北大方正这个巨坑。其实,即便这些投资选择存在巨大争议,但毕竟不伤及保险主业的根本,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国内本来就存在巨大的资产荒,谁拿着上万亿资产需要投资都会很绝望。何况能为国接盘也是尚莫大焉。
平安两大的战略错误?
平安两大的战略错误一个是贸然搞综合金融,另一个是钻进了科技概念的天罗地网。
平安是保险龙头,但却没能抵挡诱惑,把自己搞成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多项全能。事实上,除了早期从新桥手里接手深发展并改名平安银行之外,其他的金融混业尝试都是毫无意义的。市场上多一个少一个平安证(券)或者平安信托会有什么不同吗?平安银行的存在感其实也越来越弱,银行业的产能过剩甚至比保险业还要严重。
混业经营听起来简单,其实就像养一个孩子还是养多个孩子的差别一样大。穷人家多养一个孩子只需要加一双筷子,但如果你希望孩子以后变得优秀,那么多一个孩子的新增投入将是指数级的,而且还不一定有多大效果。给定资源总量的情况下,集中经营和分散经营的效果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分散会导致错失产业变革的时间窗口,在保险产业快速扩容的关键时期,龙头企业不仅要做大规模,更要带动行业创新变革,摆脱同质化竞争的产业宿命。公开对外说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更多只能算作宣传上的伎俩,从结果上来说,最终还是要靠保险吃保险。
不过,综合金融这个坑虽然很大,但好在相关业务至少是赚钱的,尤其是银行业务,每年还能贡献一两千亿营收,小几百亿的利润。大不了剥离卖掉,也能大赚特赚。
科技概念才是中国平安最大的负资产。金融+科技也是中国平安这几年对外吹得最大的牛皮,10年以来累计投入了1000亿。在互联网的泡沫快接近顶峰之时,旗下的陆金所、平安好医生和金融壹账通等科技概念公司纷纷在海外单独上市,每一次IPO都成了中国平安股价的一次狂欢,都助涨了市场对中国平安向科技转型的欢呼。中国平安自己也忘记了自己姓字名谁,俨然已经从老气的金融大佬一跃成了时髦的科技新贵,可以在科技和金融之间的旋转门里穿行自如。
伴随着蚂蚁上市受挫和互联网反垄断大幕的开启,互联网的大潮快速回落。陆金所和金融壹账通的市值相继腰斩,平安好医生在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等面前也相形见绌,无论在用户端还是资本市场都很难成大气候。
中国平安没有必要大搞科技的原因?
平安搞科技没有任何优势,也没有任何必要。
有人比较了陆金所和蚂蚁金服,蚂蚁服务近10亿用户,只需要一万多人,而陆金所服务几千万用户却要用8万多人。蚂蚁有2000来个业务人员,陆金所有8万多个。蚂蚁有一万多人高技术,陆金所只有一千多个。说到底,蚂蚁有支付宝这个互联网流量入口做支撑。陆金所却只能靠业务员的两条腿满世界去跑。既然如此,那干嘛不好好地集中精力让更多的人去跑保险呢?
不过,科技概念不仅是一个大坑,还是一个深坑。不仅消耗资源,而且还直接弱化了保险主业的经营效率,严重削弱了了产品创新和管理变革的力度。表面上看来,既然管100多万人很难管,那借助科技手段不就好了?这种看似合理的想法,其实却是南辕北辙的胡闹。特斯拉搞智能工厂,那是因为造电动车这事容易标准化,即便如此也曾经搞得濒临破产,马斯克随后感慨说“工厂才是最复杂的机器”。
中国平安的代理人都是要出去跟客户打交道的,从客户兜里拿钱,从客户身上割肉。这么难的事情你弄点APP就能大幅提高产能了吗?计算机最大的能力是处理数据,但是保险领域的两大数据来源一个在各个公立医院手里,另一个在政府社保部门等部门手里,保险公司根本拿不到,没有海量的数据,计算机其实就成了打字机和网页浏览器而已。
中国平安该向谁抄作业?
事实上,中国平安可比的管理变革对象不是腾讯和阿里,而是海底捞和贝壳。因为中国平安是一家保险代理人主导的公司,百万雄兵,人山人海。平安的领导不要瞎扯什么科技不科技,每天要想的问题就是:去哪里找更优秀的人?怎么给代理人提高收入?怎么让代理人变得更厉害?怎样让好的代理人都留在平安?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保险行业的国际标杆联合健康怎么做保险医疗垂直一体化整合并推动保险制度变革,中国平安的未来道路就清晰了。
大多数时候,科技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而是投机取巧的同义词。一个以人为根基的公司,如果开始讲科技的故事,那么这个公司很可能已经走上了邪路。
中国平安的战略调整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平安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资产全部出售,把科技相关业务全部转让,老老实实地回归保险主业,背水一战,为自己也为中国保险业探索一条足够本分也足够专业的基业长青之路。
往期嘉宾风采展示
【特惠线下】购买
请扫↑
专享价
4999元/1次
【10期特惠线下】购买
请扫↑
专享价
32900元/10次
特惠直播课购买
请扫↑
专享价
999元/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