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阿里云张献涛:距离云计算终极目标还有多远?

百晓生 凌云时刻 2022-05-30

凌云时刻

编者按:CSDN创始人&董事长、极客帮创投创始合伙人蒋涛对话阿里云弹性计算产品线负责人张献涛,一起聊聊无处不在又好似不可触摸的云计算,聊聊阿里云这些年走过的艰难探索之路。

对话视频可点击观看
👇👇👇


早在2008-2009年的时候,就有人认为,未来,云会变成一个像水电气一样的基础服务资源。站在2021年的今天,这已然变成现实,云计算在方方面面支持着我们便捷、舒适的现代生活:电商购物、视频直播、在线游戏,传统行业、高校科研、自动驾驶等。然而,从看到这个方向到最终走过去的路径,其实相差很远,未知路径的探索是很难的。作为全球领先的云服务商,阿里云在国内第一个把这条路径走出来,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个人成长和云计算的渊源

蒋涛:我对你的印象是一个很典型、很纯粹的技术人,在计算机编程方面,你是在大学之前就有经验还是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习的?

张献涛:在我读大学之前,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电脑了:大概在1996-1997年的时候,我们县里高中买了一批那种286/386的电脑,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到计算机实验室去研究学习;那个时候叫UCDOS,Windows95系统才刚出来不久。

高中毕业了之后去武汉读大学,我选的第一个专业就是计算机,学的是软件方向。当时你们可能正在搞《程序员》杂志(注:现已升级为《新程序员》),我们也是你们的忠实粉丝,所以我们在学校里面就搞了一个程序员协会,大家坐到一起去聊聊编程相关的一些东西、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逐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

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到外面去兼职接活了,那个时候的系统还是C/S系统,我是负责服务端的设计。当时的条件和现在是完全不能相比的,今天你弄个托管服务器,还有一些带外系统可以远程去控制;可那个时候啥也没有,只要服务器一死机,或者系统一崩溃,我就得坐着公交车跑到汉口那边去重启机器,经常去跑机房。现在想想,今天有了云计算是真幸福啊。毕业之后,2008年正式入职Intel,一直做虚拟化方向的工作,技术成长与积累也很快。 

蒋涛:在Intel做了几年之后,后来怎么想到来阿里云的?

张献涛:我在Intel那边大概做了9年,一直在做虚拟化方向的工作。从最早的实习生开始到逐渐能够负责一个方向,我觉得那几年对技术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其中遇到的各种各样性能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系统底层要去解决的性能方面的Bug,其实都是非常难的。

等到2006-2007年之后,云计算就开始出现了,大家就觉得首先把硬件基础设施变成一种服务,可能叫做云计算;那个时候的虚拟化技术还不像今天这么成熟。我自己一边参与开源社区的工作,一边也支持国内的这些云计算公司,就有机会和阿里云开始了最初的接触。

在2010年左右,当时阿里云准备在5月10号发布ECS1.0,但是都到4月27号了,还有一个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大概1000台服务器,运行一晚上后总会有硬盘找不到了,硬盘就掉线了。当时有三家企业的工程师在阿里云联合攻坚,调了一个多月也没解决。但他们最后总结出来了一个共同点:要么是芯片组的问题,要么是芯片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应该让Intel来解决。

到那边之后,我看了一下所有的配置,我说改个参数就可以了。从我进去拿到他们的log,到给他们拿出来方案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大概用了一个小时。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我和阿里云之间建立了一个link,回去之后各种猎头电话就过来了。

章文嵩(曾担任阿里云CTO)后来问他们的工程师,假如我要挖一个虚拟化做的最好的人,我们应该挖谁?工程师们回答道,应该挖张献涛过来,所以文嵩就通过linkedin联系到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技术之后,我觉得是需要做一些产品,做一些商业化的工作,所以最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了阿里云。

蒋涛:加入阿里云的时候,是感觉到那是云计算的一个转折点或者看到云计算要爆发了?

张献涛:起码是中国云计算的一个转折点或者爆发点。在这之前阿里云已经花了5年时间构建了飞天这套云计算操作系统,后来经过“淘宝双11”的历练之后,我们对产品的信心就更大了;到2016年的时候,像12306网站这种流量洪峰也能扛得住;再到2016/2017年,阿里云又迈入了商业化的快车道。

现在可以回头再看一下我们这十二年,整个云的发展,整个技术架构的演进,基本是围绕着12年前定的那条路线——全球一台计算机、全球一朵云这样的理念去做的。

云计算深入人心,行业方心未艾

蒋涛:你刚刚讲到全球一朵云,但行业中也有人提出分布式云,什么叫分布式云?
张献涛:云计算本身,可能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它的整个的技术架构就是分布式的,我们今天讲的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网络,这些其实构建了云计算的底层基础设施。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这种IaaS产品,它的技术架构必须是分布式的,像云的弹性、云的稳定性、云的低成本,这些都是通过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网络来构建的。

蒋涛:一云多态指的是什么,这算一个新概念吗?

张献涛:我相信您可能也听王坚博士提过,未来全球的云计算,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全球所有的计算需求,其实这背后就是一朵云的概念。我们最早建立的也都是中心Region,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全球也构建了23个中心Region。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客户需求是不同的、是变化的,像直播、自动驾驶技术、像医药行业或者是制造行业,他们的很多的数据都需要本地化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去构建更多的云,而是在一朵云的情况下,通过云的不同的部署形态来满足用户需求。

一朵具有统一底座、多部署形态的云,这就是一云多形态。

比如,我们的云盒这种产品就可以部署到工厂中,可以解决掉其现场计算的这种需求。就像今天的用电,你只需要接入电力主干上的电线,就可以获得电力一样,你只要接入阿里云的任何一个节点,你就可以获得整个云计算的算力支持。通过这样的一种模式,你会发现本地化的计算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经常讲的一点是,把简单留给客户,把复杂留给我们自己。我们通过这一朵云和它的不同的部署形态共同组成的一整套系统,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非常简单。而这整套系统的背后,需要一种复杂的系统架构、技术架构来做支撑。万物皆可云,共创云上的端
蒋涛:从2010年进入云计算行业到现在也很多年了,你觉得现在云计算到了什么阶段?未来又有怎样的期待?
张献涛:后天正好是我加入阿里云7周年的纪念日,这7年过得太快了,感觉转瞬即逝。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演进,云计算也从原来看起来不那么靠谱,到今天已经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开始上云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对于云计算行业,如果现在说做成功了,我觉得这个说法还为时尚早。就像你说的,云计算真正的普及可能是,没有人(企业)再买服务器了,都直接到云厂商定制了,这应该是云计算成熟的一个标志。

我们今天谈到的很多算力,像服务器的算力甚至手机的算力,未来其实都会上移到云端去。云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算力池,最后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就能够把成本的降低、用户需要的算力扩展等方面的需求与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最终,我们使用的很多终端将会变的非常之轻薄,它也不需要太多的电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一个智能的眼镜,就可以作为一切的输入和输出的这样的一个点,而不再需要背一个很大的电脑来办公。

蒋涛:在云计算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年轻一代的95后甚至00后程序员们,确实拥有不一样的起点,拥有最好的人类的智慧,拥有更好的资源。现在的源代码很多都是开放的,还有一朵云在背后默默支撑。在我们做开发的那个年代,我可能要花1万块钱(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0万块)买一台电脑然后才可以进行软件开发;而现在,年轻的程序员可能只需要花1000块钱,就能够调动100台或者200台服务器的算力资源。
因此,在未来,我们中国的年轻程序员有机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只要他敢想,他就能做出超酷的东西;在未来,数字的生产力或者数字的创造力,既是一个人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能力的体现。

张献涛:是的,那将是今天传统技术所不可比拟的。未来,万物皆可云,共创云上的端。



你可能还想看

1. 重点项目却总是腐化,程序员为什么会写烂代码?

2. 钉钉总裁不穷:周末最烦写周报还有被人钉

3. 我在支付宝体验技术部这四年学到了什么?

4. Flink CDC 2.0 正式发布,详解核心改进

5. 详解云原生技术Serverless的起源、发展和落地实践

END

关注「凌云时刻」并设置星标✨精彩推送不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