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为什么朱 琢舟八千里
2024-09-21

文  |  琢舟

图  |  琢舟

全文共计3081字

目录
01.不一定是正确的
02.生命的延续
03.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01
不一定是正确的


上午看了唐朝老师对《巴菲特2023年致股东的信》的解读,他在文末推测99岁的芒格老爷子可能是想与我们告别,甚至年轻一些(93岁)的巴老也可能在做准备。

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与这两位老人没有任何交集,甚至连语言都不通,但此刻一股浓厚的悲伤涌了上来。

我第一次希望唐朝老师是错的。

与我熟知的朋友都知道,虽然我极力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主义,但我从不避讳去承认巴菲特、芒格、唐朝老师是我的人生偶像。这常常被旁人理解为自我矛盾。

通常情况下我是不愿意去辩解这类问题的,因为其主观成分居多,而且大脑还有自我欺骗的本性。但今天正好情绪上来了,我想把某些话留在两位90多岁老人的“有生之年”,也想借此将我的思念寄托在文字当中。

其实很简单,我对上述三位大师的敬重与个人崇拜主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并不认为他们三位一定是正确的。

「一定是正确的」是很危险的观点,这是只有神明(或有)才拥有的能力。如果没有神,那能力拥有者不是骗子就是傲慢自大之人。

神与骗子不需细说。傲慢自大,是每个人时不时都会露出来的面目,我不认为它是某种邪恶,它只不过是会阻挠自己去思考和改变。

若一个人不去思考和改变,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时空的变化,当他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时候,他会在第一时间去寻找外部的原因,从而忽视自己的原因。

这其实没有对错,只不过是外部环境更难改变。

当这个人习惯性去寻找外部原因但又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时候,久而久之,他可能就会产生一个危害性极大的情绪:「自怜」。

自怜是芒格老爷子警示我们永远不要去做的两件事之一(另外一件事是嫉妒),它会让我们感知不到幸福,会让我们远离乐观,更会让我们陷入固步自封永远不得以前行的恶性循环当中。

这就是「一定是正确的」的危害。所以,虽然我所敬重的三位大师在学习、投资、哲思等方面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历史与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也都证实了他们的思考,但我仍会抱着质疑的勇气去学习他们。

这不是自不量力,这是以「延续理念」的方式,来表达我对他们的认同与敬重。

02
生命的延续


三位大师通过文字以及实践的方式,一直鼓励着我不断地向未知领域探索,不断地犯错,不断地坦然接受自己的错误再去纠正它。正如童年时父母叮嘱我的那样:跌倒了没事,爬起来拍拍裤子继续走下去。也正如我在唐朝老师文章下留言说的那样:

记得前些日子我还与母亲聊过这个99岁的宝宝,在一次采访中他被提问到关于阅读的话题,已经90多岁的芒格每天都会阅读,平均一个星期20本书,孩子们都戏称他为“长着腿的书”。

虽然我不认为以阅读量来评价某个人是合理的,但对于一位90多岁、双眼几近失明的老人来说,一个星期能看20本书肯定不是因为他想在某个阅读小队中打卡,而一定是出于某种强烈的渴望。

我认为这就是好奇心

同样还能展现出芒格老爷子好奇心的还有他对阿里巴巴的投资。

就在前不久(北京时间2月16日)召开的“每日期刊股东大会”上,经过一年多的困惑之后,股东们终于有机会向芒格提问有关买入阿里巴巴股票的事情。

有关此次股东大会的解读有很多,我这门外汉就不过多赘述了(推荐唐朝老师的解读:《老唐实盘周记2023年2月18日》,但我想将其中隐含的启发单独拎出来,以随时提醒自己。

①97岁的芒格跨国家、跨文化领域地进行了尝试。

阿里巴巴聚集了中国、移动支付、电子商务这样的属性,是在芒格老爷子以往的投资记录中从未出现过的领域,甚至还有他所一贯认为的七尺栏杆:互联网。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以往97年中获得世俗成功的芒格,2021年冒着“晚节不保、名誉扫地”的危险,再一次迈着他坚定的步伐进入了新的领域,进行了新的尝试。

虽然还看不到此次投资的最终结果,但是我能从中看到,自从离开军队之后,芒格再一次以实践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人生理念:勇于尝试

②坦然承认他对阿里的投资是一次糟糕的错误。

老爷子的一贯作风,极致的理性。虽然已经99岁了,但仍然能够保持如此清醒的大脑,面对着亿万崇拜者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简直厉害至极。

「好奇、勇于尝试、坦然承认错误」便是我想从巴菲特、芒格、唐朝老师身上延续下来的理念,同时,我也相信这三位大师将会延续这个理念直至生命的尽头。

03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直至生命的尽头可不是说着玩儿的,熟悉巴菲特的读者应该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Energy,下文简称BHE),这是一家20多年前被巴菲特收购的公司(原名中美能源)。

BHE在美国中西部和西海岸经营着一批公用事业公司,主要是一些电力和天然气的生意。从2006年开始,BHE投入了180亿美元用于对美国西部电网的改造,巴菲特在2020年致股东的信中表示,这项投资预计到2030年完工。

这是什么概念呢?

BHE在2006年的年利润为1.22亿美元,就算算上这20多年来公司的利润增长,届时的180亿也意味着公司将拿出未来几十年的利润,持续投入到此项工程当中。

更离谱的是,巴菲特和芒格在2030年分别已经100岁和107岁了,他们20多年前敢确定自己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吗?

我认为他们是不敢确定的。

但那又如何?

如果做什么事儿都要考虑生命终点的话,那我们可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当中:上学、考试、毕业、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安度晚年,期间还会按时领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这样的人生看似按部就班,实则是在以死亡为终点线往回倒推,推算死亡什么时候会到来,做这些事也只是在做死亡倒计时。

作为一个还没满30岁乳臭未干的“臭小子”,我通常不愿意去高谈阔论关于「人生意义」的话题,除了经验不足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同前面一样:这是一个主观成分居多的话题。

但是「死亡倒计时」在人生意义之外还会让我们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它会让我们感知不到当下,会让我们追悔自己的过往,还会让我们丢失很多本应感到幸福的时光: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外婆是外婆,但是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我们以为外婆一开始就是这么老,喜欢打牌,喜欢对妈妈们板着一副脸,但对着我们却会笑出皱纹。


外婆会给我们讲以前赶麻雀的故事,说那时候不管是城里的职工还是乡下的农民,所有人都拿着一根竹竿跑进田里到处吆喝,累死的麻雀从天上掉下来,那场景欢快得很。


每次讲完这个故事,外婆都会呵呵的笑起来。


但在笑声之外外婆从来不会讲的是,在那个人吃人的饥荒年代、在那个如同牢狱一般的封闭十年,她拖着我母亲兄妹几人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她也从来不会告诉我们她叫什么名字,我们也理所当然地从未问起过她的名字。


然而我们从来没想过的是,每一个外婆一开始也只是个小女孩,她们喜欢过家家,喜欢仰着头找她们的爸爸要抱抱,还喜欢听她们的外婆讲以前的故事。


每次听外婆讲故事的时候,我都会感到非常的幸福。虽然这些故事她已经讲了无数遍了,但其实我听到的是某种生命的延续。就像外婆从外婆的外婆那里延续生命一样。

比我外婆更为年迈的两位老人,以及年轻许多的唐朝老师也经常讲故事,我在听的时候也会感到非常的幸福。同样的,虽然这些故事他们已经讲了无数遍了,但其实我听到的也是某种生命的延续。

生命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得以延续,死亡倒计时也会在故事的讲述中逐渐消散。

回过头再看一遍《巴菲特2023年致股东的信》,信的内容同以往几十年没什么区别,讲的还是那些话,但的确能感受到一丝告别的意味在其中。

此时,我差点忘记巴菲特和芒格已经快100岁了,我也突然想起了外婆的名字。

在讲述了几十年的故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去描绘,或许在他们眼中是这样一个场景:死亡就像从生命列车上走了下来,走到夏日的海滩上,随着生命列车徐徐加速,安静地躺下来等待夜晚的来临。

这个场景也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的那样: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琢舟八千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