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构 Studio | 结构的情绪

hygge HyggeArt灰格 2023-03-13


课程简介 | Studio Introduction

一本好的“研究生”作品集应当不光表现自身的设计能力,更应当传达出你观察世界的视角和你自身对世界的“态度”。回到设计作品中,就是你对于建筑学的“研究”。


在建筑学众多的理论体系中,本课题选取了当下全球热点的“建构”这一最为建筑本源性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将深入浅出的介绍以“建构”作为出发甚至批判观点的设计思路,适宜不同程度背景学生的建筑理论启蒙和深化


课题将用多个实际案例来讨论“建构”这一超越当下时代市场的,回归最纯粹建筑本体语言的设计思路,从中探寻一种“美的硬核(the hard core of beauty)”。希望能够启发性的让你的思考和设计增加一重讨论维度,增加作品的厚度和力度


美的硬核(BRION-VEGA CEMETERY - CARLO SCARPA)

 

……当充满活力和意义的内容处于中性状态时,结构的形象和设计就显得更加清晰,这有点像在自然或人为灾害的破坏下,城市的建筑遭到遗弃且只剩下骨架一样。人们并不会轻易地忘记这种再也无人居住的城市,因为其中所萦绕的意义和文化使她免于回归自然……      ——JacquesDerrida


 

……设计和筑造是一回事,任何建筑形式都通过它的材料和构件负载着一种信息和意图……                                   ——AndreaDeplazes

“建筑学”概念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各种交叉学科与建筑的结合让建筑的外延丰富到眼花缭乱。然而无论怎么变,建筑学都不能除去其本质上对结构的思考。而历史证明机器式的“物体”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因此“技术”与“艺术”是建筑学讨论中亘古不变的话题。


本课题将以此为出发点,以对“建构”的思考与其发展作为理论根基,首先让大家了解“建构”的意义及其利弊。然后结合欧洲与亚洲不同时间段建筑理论的演变,以欧洲(瑞士为主)与亚洲(日本为主)不同建筑师对于建构的相关思考和实践为线索,全面的了解如何将“建构”作为设计的逻辑过程,以及它所能带来的利弊。此外,后半段的课程将会把“建构”与当下“第二次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境遇相结合,讲述新时代下“新结构主义”所能带来的“数字化建构”的可能。(此部分也可作为“参数化”设计作品的理论基础,而非纯形态学的讨论。)


在获得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课程的后半段将以具体的一个设计练习作为整个理论的实践和潜在的作品集中设计的新出发点。通过自己对建构的兴趣和理解自由选择讨论的课题,尝试用感性的态度设计一个非常理性的建筑,用非常细节性的,结合结构、材料、尺度、感知和思辨的方式来实践一次“诗性的建造”。



此外,本课程除了对“建构”相关理论和的学习,同学们可以进一步的了解亚洲日本现代建构语境下的“轻、薄、透”(superflat)的文化根源和实现方式。也会进一步了解瑞士当下流行的“image architect”(图像类型学)所讨论的思考和设计方式。为作品集的理论基础和方案逻辑提供全面的启发和帮助。


讲师信息 | Tutor Background



Shuaizhong Wang

Aalto University 阿尔托大学(Prof.Toni Kotnik Group)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akamoto Yuki Research Office)

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由晴研究室)


B&M ArchitectsJKMM ArchitectsGMP ARCHITECTS(INTERN)



International VELUX Award 2018 Regional Winner光的液化 | LIGHT LIQUEFACTION


这个设计是一个将阳光引入地下空间的装置,同时还有在沙漠中集水的功能。基地位于澳大利亚Cobber Pedy,该地区是世界最大的欧珀开采地和交易市场,但是由于气候酷热,大多数居民都居住在由矿道发展而来的地下空间。这个方案运用了类似欧珀微观结构的构件实现了在集水的同时,将日光以一种富有诗意的方式引入地下。


The project is a small device that brings the daylight into the underground space and collects water at the desert. The site is located at a town called Coober Pedy in the outback Australia. This is the biggest opal mining and trading place in the world, but most of the residents live in the underground dwellings developed from the mining tunnels due to the harsh weather. The project applied a component inspired by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the opal. It can bring the daylight to the underground in a romantic way as well as collect the water.




课程设置


—————   理论背景   —————

LESSON 1:建构 结构 构造  Construction & Structure

LESSON 2:建构 文化 领域  Construction & Culture

LESSON 3:反建构与亚建构  Anti-construction & Sub-construction

LESSON 4:结构主义下的“场域”空间建构  "Field" Space Construction under Structuralism


—————   设计 Studio   —————

LESSON 5:设计题目与概念选择  Design Topics & Concept 

LESSON 6:设计概念深化  Deepening Design Concepts

LESSON 7:方案深化  Solution Deepening

LESSON 8:总结与反馈   Summary & Feedback




课程内容 | Studio Content

LESSON 1 | 建构 结构 构造  Construction & Structure


从EDUARD F.SEKLER的“结构,建造,建构”开始,以肯尼思·弗兰姆普的《建构文化研究论——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中对于建构的定义作为“建构”的背景介绍,以理论结合真实的方案案例来介绍建构这一思考在建筑中的诞生和体现,介绍现在欧洲对于建构的实践以及建构在中国被引入后的发展及困境。通过比较与其他社会学或者人类学作为思考出发点的设计的不同,引领大家以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评价建筑设计

有时候,当我们试图通过语言来应对视觉世界时,我们可能已经接近绝望了:我们越努力,我们似乎就越不相干,在不相关,不恰当或空虚的难以捉摸的漂移之间迷失。事实上,艺术家可能会认为在建筑和视觉艺术中没有任何地方可用于口头表达;然而,如果没有他曾经获得或制定的某些原则的指导,他将无法创作,而这些原则本身并不是视觉的,而是概念性的。


它们可能就像在创作过程中不受任何知识因素影响的决定一样简单,或者它们可能数量众多且各不相同,并且它们的有效性可能超出个人范围,延伸到整个群体,而这些群体似乎与思维和程序的一般习惯一般来说,行动,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探究的一个难题,我们已经被教导要将语言视为一面必须尽可能保持清晰的语言才能反映出来真实的事实和经验状态。以下简短的文章试图通过考虑与建筑的讨论特别相关的三个密切相关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来提高非常有限的领域的清晰度:结构,建构和构造

KimbellArt Musuem - Louis Kahn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Library - Louis Kahn


LESSON 2 | 建构 文化 领域  Construction & Culture


“诗性的建造”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定义。“诗性”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种人们对于建筑的集体记忆,认同感甚至是异质感。结构作为极少主义视角下建筑中不可剥离的部分,能够怎样承载,承载多少文化性和地域性等抽象的意向成为了“诗性”诞生的主要途径。而过于新颖的或者突出的结构表现又会让人失去对结构的日常性和普遍性解读,在新奇度增加的同时人们的认同感会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如何创造和平衡这一问题?本节课将以日本建筑师为例,通过他们的作品析隐藏于结构的力学表现之后的文化意向和产生这一意向的原因,启发大家建构的表现潜能。


虽然这些住宅没有任何历史意义,但是公平的承重砖砌体的压倒性存在使它们完全符合传统的标准,即使它们的墙壁被展开,就像整体形状是由均质物质制成一样。 尽管有这种可塑性,但这些作品却散发出一种清醒的感觉。 正如密斯在他职业生涯的晚些时候所说的那样:“建筑是一种具有语法规律的语言。语言可以用作正常的日常目的作为散文。如果你非常好,你可以成为一个诗人。“    ——Mies van der Rohe: Avant-Garde arid Continuity


SteilnesetMemorial - Peter Zumthor

龙美术馆 – 柳亦春


LESSON 3 | 反建构与亚建构  Anti-construction & Sub-construction


力形”是建构中被大家讨论很多的关注点。尤其当建构的概念传入中国后众多建筑师都对其产生了不同方式的解读和实践。“力形”意在表现结构自身的力学逻辑和结构真实性,是一种非常物质化的理解。然而“诗性”的不确定性似乎与传统意义上建构所追求的“真实性”产生了矛盾。放眼当下许多“建构派”建筑师的实践,可以说他们已经将建构中结构自身的逻辑和人们作视觉性解读的逻辑割裂开来,所谓的诗性不过是建筑师所创造的一种视觉上“合理的假象”。那么这是否是已经转变为了一种“反建构”的逻辑?人们所感知的结构系统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一种“亚结构”?


我们拒绝承认形式问题,但只承认建筑问题。形式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而只是结果。 形式本身,不存在。 

形式的目的是形式主义; 我们拒绝。基本上我们的任务是从审美投机者的控制中释放建筑的实践,并将其恢复到应有的状态:建筑。


UniversityCampus SUPSI - Valerio Olgiati

ResidentialBuilding Zug Schleife - Valerio Olgiati

VillaAlém - Valerio Olgiati

LeutschenbachSchool - Christian Kerez


LESSON 4 | 结构主义下的“场域”空间建构  "Field" Space Construction under Structuralism


数字信息化的到来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建构”的定义。参数化和快速建造的发展,尤其是3D打印的诞生让建构的思考变得更为难以定义。如果把传统建筑视为数字化建筑体系下的一个特例,那么传统建构所讨论的状态正是结构构件之间组合的关系。前面所讨论的建构的潜力正是来源于人们对这种关系的感知而不是构件本身。数字化所带来的重复性潜力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1970年的结构主义在当下的另一种重现。本节课将以结构主义的理论背景为基础,讨论新结构主义下建构的潜力和方向

 

“场域条件”一词既是对架构上下文分配的重申,也是对遵守这些义务的提议。 “场域条件从一个向多个发展:从个人到集体,从对象到领域。这个词本身具有双重含义。 Architocts不仅可以在办公室或工作室(在实验室中)工作,还可以在现场工作:现场,与建筑结构接触。“现场调查”,“办公室”,“在现场调查”,这意味着接受真实的所有混乱和不可预测性。它打开了现场物质即兴创作的架构。现场条件将约束视为机会,并远离现代主义的伦理 - 和美学 - 违背。通过使用而不是针对网站,通过注册给定的复杂性来产生新的东西。


 一组独特但相关的意义始于最近理论和视觉实践中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的转变的直觉。在其最复杂的表现形式中,这个概念指的是数学告知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和进化变化的计算机模拟。它与最近的技术从模拟对象到数字领域的转变相似,它密切关注视觉艺术的先例。从20世纪20年代Piet Mondrian的抽象绘画到60年代的极简主义和后极简主义雕塑。战后的作曲家们摆脱了连续剧的束缚,采用了诸如“声音云”之类的概念,或者是扬尼斯·齐纳基斯(Yannis Xenakis)。 “统计音乐,其中复杂的声学事件不能分解为其构成要素。 “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因其性质在开放式网络中联系在一起,为城市环境中的实地条件提供了另一个例子。最后,对建筑领域条件的影响的全面考察必然反映出复杂的架构用户的动态行为,并推测新的方法来模拟程序和空间。

BurgerweeshuisAmsterdam - Aldo van Eyck

 

KAIT kanagawa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Junya IshigamiIni

TamaArt University Library - Toyo Ito


在前四节课的理论背景下,大家选择一个自己想要讨论的“基本结构构件”并分组讨论,确定自己对这一结构构件的定义。随后尝试将这一构件打乱重组,去构筑一个空间或图像(可以结合基地提取结构意向)。由此作为出发点去讨论一种以建构作为设计线索的,创造空间的可能性和抽象性。设计课程可以根据同学的要求做调整,最后一节课的汇报与总结将有神秘答辩嘉宾!


Lesson 5 | 设计题目与概念选择  Design Topics & Concept 


结构的情绪

Task 1:

每个人选择一个空间主题,设计一个对应主题的小住宅。

 

Task 2:

特定的基地context中提取某一特定主题(状态),以再现该主题为出发点设计一个小住宅。

 

限制:

1.设计应以基本结构元素作为线索,通过重组各种日常的结构构件间的关系来体现对应空间主题的感知。

2.建筑面积不超过200平米,居住人数不超过四人。

 

基地:

基地位于葡萄牙Pessegueiro Island上。岛的南部是一个古老的采石场,中部留有一个罗马时期并未建设完成的城堡,四面环海。是一个美丽又孤独的地方。

(基地同时可以自选,如果有自选的基地那么设计细节可单独讨论)



Lesson 6 | 设计概念深化  Deepening Design Concepts


设计假设


每个设计方案应当有一个独立的概念分析和思考逻辑,无论是预设主题还是提取主题,都需要创造一套自己的结构语言体系,也就是提出的一个完整的假设。随着设计的推演我们会逐渐提炼和转译这个假设对应到一种结构关系(传统,高技,虚拟),一种可以被感知到的结构关系,并用结构设计的逻辑来实现它。


要求:

用300字以内的文字加图像来概述自己的设计假设,以及在这一假设下的结构关系建构逻辑。

Lesson 7 | 方案深化  Solution Deepening


这部分我们将讨论之前的概念所对应的结构逻辑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基于前面的设计假设来优化结构逻辑和结构设计。我们将讨论结构的表现和感知逻辑,深入到结构构件的区分和选取,结构材料的表现潜力等。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深入到一些更细部的思考。从多个尺度和角度的构建来完善整个空间的传达。

Lesson 8 | 总结与反馈   Summary & Feedback


在设计的最后我们将会有一个统一的答辩和反馈环节。这一部分将主要和大家讨论这一方案未来深化和表现的可能性。对于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建议。比如想要将这个方案放入作品集的同学该如何深化和表达。

课程最终的答辩我将邀请一位神秘的答辩嘉宾来给大家更多的,不同角度的反馈。


讲师作品 | Lecturer Work

 作品一  

Post-Nature:Concepción Nature Pavilion

后自然:康塞普西翁自然馆

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 A”DS Group
王帅中个人作品|Wang Shuaizhong Individual work
指导老师|Instructor:Toni Kotnik, Pia Fricker, Luka Piškorec

如果建筑是由结构产生的空间,那么结构一定能够生成或塑造各种空间类型,包括抽象空间。这个方案试图讨论如何通过结构关系来重塑和感知抽象的自然。


With the belief that architecture is a structure-generated space, the  structure must be able to produce or shape every kind of space –including abstract spaces – the design was generated by rethinking structural solutions to reshaping and perceiving abstract nature.


什么是自然的本质呢?在肯尼思·L·巴顿和格哈德·里希特的启发下,我们认为对自然感知的终极实际上是人类的自我映射,是我们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输出给自然,然后再从自然中重新读取这些需求和情感。因此人类对自然的重塑,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类自我情感和感知的重建。


What is the nature of nature? Inspired by Kenneth L. Patton and the drawing from Gerhard Richter, the perception of nature is ultimately human’s self-projection, it is we who project our own needs and emotions onto nature and then read those needs and emotions back again. The human reinvention of nature is fundamental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s emotion and perception.


设计的基地位于智利康塞普西翁。一个美丽,危险且非常不稳定的地方。当我们在这里建造空间时,人类本能所追求的安全感必然会导致与自然的对抗和隔离。而对于基地原有结构关系的提取和再现则可以成为串联这一对立关系的媒介。通过对基地中场(结构关系)的建构,可以实现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分离与纠缠间的对话,那么结构设计作为一种人为的干涉,就可以真实的表现基地的特征并能平衡基地中的冲突。而这一场的构成逻辑,则提取自从基地中感知到的结构,一种临界性。


The site is in Concepción, Chile. A very unstable place which is both beautiful and dangerous. When building a space on the site, the sense of security that human always seeking for will surely lead to a confrontation and isolation from nature. The extra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context pattern could become the medium to concatenate antagonistic relations. The structure as a human interpretation thus becomes the bone of bridge to balance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true-expression of the site. Thus the dialogu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teady and dynamic, separated and tangled appear through the field of tectonic composition, while its’ combining logic come from the extracted site pattern, as criticality.


基于场地的自然状态,一个类似跷跷板的结构生成了,它是一个可与自然互动的展馆。除了其微妙和临界化的结构表现之外,它还可以对基地中的四种可能的自然变化做出回应。每种变化模式都会改变其与地面的接触点,从而产生不同的沉积物。经过多年的交互演变,这个展馆将最终融入自然,成为一个既不像是人工的也不像是自然的中立状态。


Consider the site condition, a seesaw-like structure was designed to be an interaction pavilion. Besides its’ subtle and critical structure, it could response four possible variations to nature. Each variation mode changes the touching point to the land thus the sediments will be generated differently. Through years of interaction, this pavilion will merge into nature and becomes a neutral element which you will perceive it is neither artificial nor natural.

作品二  动物乌托邦 Animal Utopia小组成员|Group member: Chen Ziqi, Wang Shuaizhong, Zhou Yilan, Han Fei
指导老师|Instructor:Zhu Shanyao

在很久以前,人类和动物和谐快乐的生活在自然中。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钢筋和混凝土逐渐取代了森林,动物也逐渐失去了它们的栖息地并被迫迁徙。如何能将动物迁回城市并帮助他们适应当下的城市生活环境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


Long time ago, human and animals live in nature together, with peace and harmony. When forests are replaced by steel and concrete, those animals gradually lost their habitats and are forced to migrate. How to bring animals back and help them adapt to the current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beca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sign.


建筑的基地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中心。设计结合了蚁穴这一功能层次和流线组织既清晰又复杂的空间原型和上海摩天大楼的城市符号。既提供了动物对复杂生活环境和流线的需求,又让建筑完美的与周边城市肌理保持一致。


The site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lujiazui, Shanghai. The design combines the clear and complex spatial prototype of ant nest, a functional hierarchy and circulation, with the urban symbol of Shanghai skyscrapers. It not only provides the demand of animals for complex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makes the building perfectly consistent with the surrounding urban context.


轻盈的结构和立面让巨大的建筑体量像一朵漂浮的云,消失在城市中。多孔的复杂流线成为动物理想的生活乌托邦和新的城市风景。


The light structure and facades allow the huge volume of the building disappeared into the city like a floating cloud. The porous and complex circulation become an ideal animal utopia and a new urban landscape.



限时优惠 | Limited Time Offer


课程原价1000元

现价799元


报名前5名的同学,享受五折优惠

前6-10名的同学,享受六折优惠

前11-20名的同学,享受八折优惠


感兴趣的同学们快来报名吧!


或微信号:hygge006



其他涉及案例


 

White house -Kazuo Shinohara

 House with one Wall - Christian Kerez

LyonConfluence - Christian Kerez

HolcimCompetence Center - Christian Kerez

House inBalsthal - Pascal Flammer 

NeueNationalgalerie -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David Chipperfield)

 

Bibliography

1.  Allen, Stan. From Objectto Field: Field Conditions in Architecture, in AD May-June 1997 issue onArchitecture after Geometry, rpt. 2008, 2017.

2. Studies in Tectonic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Architecture. Kenneth Frampton,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95.

3.  Kazuo Shinohara,“Architecture is Art”, <New Architecture> 1962(05)

4. Guo Yimin, “Structuralmanufacture --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form in Japan.” TongjiUniversity Press release, November 2016.

5.  Jencks, Charles. 1973.Modern Movements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Penguin. pp.311-318

6. Katie Lloyd Thomas, 2007, MaterialMatters: Architecture and Material Practice, Published by Taylor & FrancisGroup

7.  Liu Yichun, “What is Structure”, <Architects> NO.174 P43-50

8. Rivka Oxman, 2010.08, TheNew Structuralism -Design,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es9780470742273



更多关于Studio的资讯与出国留学的信息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Hygge讨论群

和小伙伴一起

了解更多公开课资讯,留学信息



更多 Hygge Studio Customized Course 点击跳转

一站式留学服务 | 作品集辅导


 Design Research系统和空间动词语汇


距离英国室内ddl还剩三个月,如何拯救室内作品集?


深化作品集设计studio | 设计方法论 | 叙事性建筑 Narrative Architecture


Fine Art | 法国艺术家Matt的精品课




联系我们

官方网站:www.hygge-art.com

Email: hygge-art@sina.com 

联系电话: 于先生 13102219303

微博:Hygge_art灰格

微信公众号: HyggeArt灰格 

加入微信资源群:hygge006




更多关于竞赛的资讯与出国留学的信息

长按下方二维码

加入Hygge讨论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