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员专访 | 写在设计之后:我们为艺术创造空间

HYGGE HyggeArt灰格 2023-03-13
米兰Minos艺术空间改造项目经过了两个月的方案设计过程,通过最终的网友、建筑师与甲方评选阶段,最终由设计Merging Grid的四位学员获得项目评选一等奖,如今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而同学们与minos艺术空间的交汇仍在继续。我们邀请到优胜小组的4位同学进行这次采访, 谈谈他们对于参加这次实际建造项目的感想。



项目概述


▼Merging Grid设计方案


Minos艺术空间改造前


Minos艺术空间改造后效果图


为什么要参加Minos艺术空间改造?

李晗

实际项目
可以建成的海外的项目对于学生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还可以提前体验跟甲方打交道的机会。(另外有钟老师作为中间人,其实跟甲方交流的难度降低了很多,更让我们有胆量试试这个项目)
一些福利
当时公众号里看到的推荐信、设计展、实习机会、奖金还有证书什么的都蛮吸引人的。(虽然听起来有些功利,但这是实话嘛哈哈)
课程组合
不管是作为开阔眼界的线上理论技术课,还是后期有针对性的方案辅导深化,都蛮有吸引力的。

 HYGGE studio福利

杨宇欣
当时是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实际项目,想要试一试,还有就是看到与甲方的交谈视频,觉得这个项目还挺有意思的。


陈彦哲
首先,我是被实际项目所吸引,我认为学生时代有方案可以落地的机会非常难得,学校中可能更多是“意向”的设计,和实际并无多大关联,经过几年建筑学初步素质的培养,我想要寻找设计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性,有什么还会比一个小体量能建成的设计更合适的呢?其次,发现切实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设计来解决实在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一直坚信的是“设计让生活更美好”,我觉得能有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会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现在回头看来,收获比预期还要多的多,很感谢这次机会。


设计过程是怎么样的?


李晗
调查
我们组四个人都十分认可“没有深入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观念。看完先导记录片和老师的讲解之后,觉得虽然问题很多,但我们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所有的问题和可能性。所以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做了调查,偷偷去扒了甲方所有的宣传平台(公众号、微博、Facebook、网站什么的),找了国内各大城市还有米兰当地的甲方的同行的宣传资料和设计样式,最后还加了甲方的微信去面对面交流。


通过这些调查和交流,发现了很多之前没发现的问题、理解错误的问题和自作多情想多了的问题。比如,我们搜罗了甲方在所有宣传媒体上的照片,统计出了整个建筑中的宣传热度图和使用热度图找到了舞台(兼展厅/舞蹈厅)这个空间作为设计的重点。
虽然这种调查在设计前期给我们自己找了很大的麻烦,但越到后面这些调查的作用就越发的明显,给我们了很多助推力。

舞台的细节


Reference
绝对不能拍脑袋做设计,这是灰格的各位老师们一直强调的事情。

吴淏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的“服务设计”和“移情设计”是我们前期设计的方法参考,大量的书籍和参考资料给了我们也很多的设计上的支持。比如,我们会完全从艺术中心的学生(或者家长、老师、老板)的角度出发,想象自己就是去学声乐的学生,寻找我们在使用这些空间的时候会碰到哪些问题,又会有哪些感受。从而有的放矢,知道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强化哪些感受。


接下来,钟喜明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像是Aldo Rossi、Giulio Romano还有Manuel Bouzas这样的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这些大师对于细节的关注还有对于设计价值的窥探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时我们才开始考虑设计中的边界,比如地面和墙面的交界、工字梁插入墙面的交界、暖气深入墙面的边界、背景墙的边界还有舞台的边缘等等。并且在针对这些边界的设计中,我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设计上的意向(比如拱的形态)。

    

设计概念

虽然我们对这些reference的理解和应用还很浅薄,但仍然有很多醍醐灌顶的时刻。我觉得各位老师给我们开启的这几扇门,也将会是我们今后继续做设计时的明灯。

小组讨论
好的小组会碰撞出很多灵感。几位队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动又谦和:从组队到提出想法再到具体实施都非常主动,在接受别人想法和协作分工方面又都很谦和。有这样的队友,不只是高效率,还会更加充分地互相理解和碰撞,从而得到很多灵感。比如,我们最开始只是单纯地做功能设计,后面在讨论中开始重视人们的感受和情感,接下来又在光影和建筑装饰中一起尝试音乐的意向。这些灵感和灵感的实现都源于舒适的小组讨论。


杨宇欣   
 
觉得舒适的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很多灵感吧,然后我们一开始的思路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是实际项目,大家都不太敢去想一些很离谱的东西,就是去分析空间的需求。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实际性是有了,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东西,所以之后又有根据空间的音乐性在舞台的部分运用光影做出一些大胆的改造。技术方面感觉我们组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大的问题。

陈彦哲

这次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在吴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完全基于场地问题及使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与设计。这是我第一次完全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与落实,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加尊重场地现有条件和现实基础,诚然,这与实际项目这个因素密不可分,但服务设计又不止于此,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启发。

首先,我们通过枚举法完全调研并罗列了各个方面能搜集到的场地使用问题和现实条件,我们方案立足点需要搜索和分析过程非常详尽,所以前期花费大量时间做了场地调研分析,这导致了我们在中期的时候还没有很成型的方案(还被老师在各组面前点名哈哈),但是掌握了这些数据以后,转化成设计的过程便显得水到渠成,我们小组又从两个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思路出发形成两个方案后进行相互对比,基于时间因素的考量最终选择了较容易深化的“模数化”方案。最后一次评图时,我们的方案吊顶被老师提出的问题较多,在最终我们经过讨论给出了一套基本“解决方法”,其实在这个时候我还没意识到最终落地方案与这个相差多大,甚至还洋洋自得,后来被现实无情教育。

如果方案只是发展到这里,我可能只接触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设计和打开我新思路的设计方法,但是钟喜明老师的几次费心点拨,让我们的方案得以落实。类型学、设计的轻重、设计的边界、设计的限度等等,碍于我的知识局限不能完全理解,但也初步入了门,通过对于边界的把握、材料的感受、尺度的把控、以及设计意向的转化方面钟老师一步步的指点下,在一轮一轮的修改与完善以后,反观在评图时候的设计成果,我才明白了吴淏老师在结课时说的“在未来的设计生涯中逐步做减法概括和深化”,简单的东西反而需要更多思考。这在我学习生涯中无异于一道分界,会持续给予我思考和参照。

 

获得评选第一后,设计继续改造了哪里?


李晗
之前的设计真的是简单粗暴,只是把房间当成了一个洞,傻傻地把木板排满在墙上。整个房间单调而缺乏细节。在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重视对于细节的设计:
边界的细节:我们学到了,设计的还原力正是藏在边界的细节里。我们处理了吊顶的木块、背景墙、地面和墙面的交界、工字梁插入墙面的交界、暖气深入墙面的边界、背景墙的边界还有舞台的边缘等等。
光的细节:把设计中所有的光一起设计,找到规律感,包括背景墙里渗出的光、墙边界散射的光还有地面的反射等。观察了生活中光的细节,争取不要把光做的太平太均质,在冷暖色调变化和明度变化上做出了光的厚度。
影(暗部)的细节:类似于Giulio Romano的画作,丰富的细节和色彩变化是因为影(黑色)的存在才变得协调。把黑暗也当做一种元素来处理,把包括屋顶两边、墙边条带、工字梁交界等地方的暗处进行了处理。


杨宇欣 
其实现在看之前评选的那一版方案感觉还是比较幼稚的,感觉是把整个房间当做了一个洞去看。后来在钟喜明老师的不断讲解中,我们开始关注空间中各个界面的关系,界面与界面之间界限的关系,设计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深化改进。

陈彦哲

设计基于原有材料、设计手法和尺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各个方面的修改完善。
首先是材料的考量,我们原来的材料单一,给人的感受也很单调,在营造氛围上对比了不同材料的纹理、颜色的感觉,最后确定用预制木料、玻璃及镜子、少量金属构件进行设计。

材料的选择

在尺度上,根据场地现有的柱子和暖气等设备的位置进行空间的划分,使用了拱券的灵感运用到舞台下活动空间的划分中,将设备与柱子用比较温和的木材包覆起来,同时在对面的墙上运用相同宽度的木板切割整面的镜子,空间变得有层次的同时,与吊顶结合的形式灵感来源于拱券。在舞台背景墙与吊顶的设计上,考虑到表演表现的张力,将柱式的柱础及柱身收束、柱头发散的特点应用在背景墙及吊顶的设计中,同时在木板宽度的考量上用等比数列进行干涉,形式更加丰富且具有逻辑。

设计手法以上也有提到,用类型学抽象的手法完成绝大多数设计,但涉及到韵律及美观的部分时,又得益于钟老师的想法将自然元素引入到我们这个半地下的空间里,比如用枯枝作为吊顶装饰,让内部氛围与外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

自然元素的运用

自己的方案即将变为现实,你有什么感受?


李晗
Reference我是学工科的,感觉做落地的设计和跟做实际的科研的基础是相似的,最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拍脑袋做设计。从reference中寻找到的事实和参考,将是设计中的地基。
细节:真实落地的项目和虚构的项目最大的差距是在细节里,细节就是真实。想要落地,就必须要仔细地考量每一个细节。


杨宇欣 
就之前感觉在学校做方案和做实际落地的方案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跟着钟老师一步步做过来之后,感觉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可能不同就是学校的方案考虑的细节还是不够,现在感觉一个好的方案,不管多么天马行空,与落地性之间都是不冲突的。


 陈彦哲
经过一个多月的设计与学习,一个多月的修改和完善,项目接近尾声。回头看整个过程,受益无穷,也大多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在设计的阐述过程中语言有时会显得乏力,但参与实际项目落地的机会让我更加理解了设计的“重与轻”以及设计的尺度与边界。这是我第一个和在项目中认识的良师益友共同完成的实际方案,对我的启发是持续且富有力量的,也为我今后学习提供持续的借鉴与参考(每当迷茫时就想想老师传授过的思路和方法哈哈)。同时,这也只是一个开始,但为后面自己探索时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教训。


你从灰格Workshop得到了什么?


李晗
良师益友、知识扩展还有思维上的启发。


杨宇欣
不管是在小组成员内部之间,之前方案阶段带我们的老师,还是后来钟老师的指导中,都可以学习到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然后有更加坚定自己想要出国去看看的想法吧,觉得现在的圈子太小了。特别是通过后面钟老师的几节指导课的讲解,有带给我一个思维上的转变,感觉是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空间。

之前也有几次组队的方案设计,都没有这次这么愉快,大家性格很合得来,专业能力又都很强,现在很珍惜这段友谊

陈彦哲
很多很多,于无声处听惊雷。吴老师、钟老师的指点,和大家讨论方案时思想的碰撞,无时无刻不在启发着我,这种经历很宝贵,我特别感谢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人尤其是钟老师,到了后面完全是出于设计的热爱继续指导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钟老师对于设计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设计与生活的感悟,特别触动我,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的思路和理解。再次感谢所有遇到的,你们。(ps:希望有机会再接触,一起做设计哈哈)


HYGGE Studio早鸟优惠&课表发布 

未来逻辑理性城&文革新集体主义大院▼

01HYGGE | 哥大讲师带你用Kangaroo合理力学找形 1月18日


02HYGGE | 与哈佛讲师畅谈新集体主义住宅 1月19日▼


03 HYGGE | 当代建筑的形式基础 1月12日▼

04 HYGGE | 像磐石一样:从部分到整体 1月19日▼



 了解更多作品集辅导与留学服务请扫码咨询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