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集 | 留学采访

HYGGE HyggeArt灰格 2023-03-13
学员专访

学员专访 | 什么样的作品集可以被哈佛录取?

在作品集制作后期,我就会时不时打一些小样看看效果并作出调整。我做作品集主要的时间都在考虑作品集的逻辑,特别是每个方案的展示顺序和图像的表达,图像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制作我会在下面细说。

我觉得做作品集还有几个小问题要上心。一个就是上面说的打些小样来看看。我用色倒是很少出现色差,不过线宽不统一问题在最后耗费了我不少时间,特别是drawing的和diagram的。这也是我以前用ps不良画图习惯留下的问题,后来就都用ai画diagram和导出drawing,用ps来处理表现图,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对待别人的建议,要批判的吸收。




学员专访 | 手把手教你完成作品集

将设计通过一个个小场景小故事串联起来,突出人在景观中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应是以人为本的,是有人情味的。


做完第一个课题算是对设计有了更多的认知,在之前对景观的认知上,总是停留在ornamental 和 eco-friendly上,但是它真的是有更多的可能性,它可以是educational,可以是recreational,可以是edible,可以是productive,最重要的是它是humanistic。 




学员专访 | 带你轻松跨越雅思大坎

阅读和听力是靠积累,只要积累到位就会有提升。相反口语和写作更加考察思维,所以会比较难。

刷题时,把阅读中不认识的单词查一遍抄下来。我没有用单词本背单词,都是通过阅读背的。


学员专访 | 你与24万全额奖学金仅一步之遥

方案的选择上,根据学校的喜好做了从小尺度的木构建筑到大尺度的城市更新设计。来到Aalto后发现这里的木构和城市更新都很好,想想也是对上了口味。

制定好大方向后,老师和我一起按照why—what—how的思路进行设计排版。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做(场地分析,使用者分析等);方案是什么(技术图纸);方案怎么体现概念(分析图等)。所以,看作品集的老师一看就发现,你的设计是有深度的。



学员专访 | 将梦里的故事注入作品集

我之前总在想,建筑的概念是什么。低年级时,一个在台湾上学的朋友告诉我,她的概念是穿透。我当时怎么想都没办法把穿透和建筑联系起来。

做作品集时,我发现,设计对我来说,就是编故事。前期分析是故事背景,在解决完场地问题之后,把我们期望的人们的活动方式加入到建筑场景之中,由此来设计建筑的空间。这就是对我而言的概念。也是对我而言建筑设计的迷人之处。


学员专访 | 解析建筑留学三大项 | GPA · 语言 · 作品集

 每一条时间线都在回馈历史,都是在突出作品集的主题。有了特色和主题,接下来就是填满设计本该有的元素。手工模型,平立剖,节点放大图,概念生成......这些优秀案例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我就不详细说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听着怎么这么像雅思作文模板)封面,目录。通常来讲他们两个是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因为翻过决定第一印象的封面,看到的就是决定第二印象的目录。我的封面和目录

一黑一白,本身都很单调,但是前后结合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学员专访 ▏offer收割季选校指南

对于硕士很重要的

1) 往届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率。

2) 课程编排合理,有效,能学到知识。

3) 城市安全,生活方便。

4) 地区发展有潜力


学员专访 ▏废柴宅男进化论

接触了这么久作品集,我认为每个作品的概念都是很重要的,它不同于课设,可能p一p好看的效果图,或者整的方方正正,特别复杂那种的,特别符合建造结构这样的就很好。作品集最重要的体现的是你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以及概念的诠释。说白了,你得讲道理,可能不用每一块面面俱到,但是你这个方案不能是我做个梦想象出来的,我就拉模型做做做,而是从生成到出图,你都得有道理。


学员专访 | 城市中的情感体验装置

 在作品集做到最后一个项目时,我想表达的思想是人的情感。我认为现代的建筑不止拘泥于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之外还应该能够引起使用者情感上的共鸣。从浮于表面的造型主义演变到更注重内部空间的组织,再通过一些装置的引导,使建筑可以和使用者进行精神“交流”。



学员专访 | “半DIY式”申请经验

我算是半DIY的留学党,相对于身边的同学少花了很多玛尼。但这期间犯了很多“天真”的错误,学弟学妹一定要引以为戒!

· 错误一:不要以为作品集和其他事情可以同时进行!

· 错误二:不要不舍得重做,修改以前的作品可能更浪费时间!

 · 错误三:不要觉得越早提交就会越早被录取!


学员专访 | “人在感到痛苦的时候才会进步”

1.早点了解每个申请学校的具体要求

2.合理安排好申请时间

3.文书资料要积极跟老师沟通

英国学校越早申请越好,当然是建立在资料都准备的非常好的前提下,十一月中旬申请,大概率会在圣诞节前出结果。 



学员专访 | 那些所有关于申请季的情绪

一个走路都不稳的小孩如何能参加马拉松, 我的作品集非常非常难以推进。我的第一个项目从开始的彻底迷茫,到理顺一点逻辑线索,再到出图完成,一共历时了九个月。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迷茫的,拖延、焦虑、很多次的自我否定和想放弃,都是靠机构的小姐姐和辅导我的王老师各种鼓励才坚持走到现在。这九个月也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本科的不足,王老师不断的给我“补课”,让我能站稳走稳,接下来的三个项目就变得很顺利,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陆续都完成了。




学员专访 | 写在设计之后:我们为艺术创造空间

好的小组会碰撞出很多灵感。几位队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动又谦和:从组队到提出想法再到具体实施都非常主动,在接受别人想法和协作分工方面又都很谦和。有这样的队友,不只是高效率,还会更加充分地互相理解和碰撞,从而得到很多灵感。比如,我们最开始只是单纯地做功能设计,后面在讨论中开始重视人们的感受和情感,

接下来又在光影和建筑装饰中一起尝试音乐的意向。这些灵感和灵感的实现都源于舒适的小组讨论。
这次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在吴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完全基于场地问题及使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与设计。这是我第一次完全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与落实,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加尊重场地现有条件和现实基础,诚然,这与实际项目这个因素密不可分,但服务设计又不止于此,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启发。


学员专访 | 易烊千玺:这一刻我离你最近

作为中国当红的偶像,易烊千玺已经拥有超过七千万的微博粉丝。在每一年团队演唱会或个人生日会时期,粉丝将从全国各地聚集。我作为一个粉丝本身,希望能创造一个轻松自在的空间,粉丝可以在期间自由畅谈偶像的一切,参与应援活动,甚至得到与偶像见面的机会。而作为明星本身,也可以在这享受与粉丝互动的同时,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私密空间。



留学全纪实

留学全纪实Vol.1丨offer收割机的自白


留学全纪实Vol.2丨在北欧学习的幸福体验

留学全纪实Vol.3丨追星的最高境界



申请全纪实

申请全纪实丨被老师追着学习是什么体验

申请全纪实丨申请路上行走的bug机器

申请全纪实丨半DIY如何米理双灯

申请全纪实丨“人在感到痛苦的时候才会进步” 


对话导师

对话导师Jason | “成为你自己作品集的主人”

 我们创作一个作品,不是直接去建一个物体,这是一件非常商业的、无趣的事情,它是一个机械性的、冰冷的经济行为。在我们的学生生涯之后,很难说再有这样的机会百分之百地表达“我们”对于建筑、社会的诉求,我们自己的探索。因为现在很多时候都在鼓吹一些技术上的东西,好像说我学会了一些软件,我就能做出一个设计,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学会了这些技巧和你能不能做出设计是两回事。


对话导师Yifang | 我和贝聿铭“一起工作”

住宅设计在建筑领域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住宅这个名词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建筑物,然而当我们将这个建筑物称为家,就会赋予它更有温度的含义。

梁晓声说,“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
萧伯纳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
三毛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啊!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
 
所有人对于家的理解都绕不开一个中心,就是家中的人,这人可能是居住其中的我们自己,也可能是我们的家人,宠物,甚至是你喜欢的物件,你在家中会做的事等等,当有了这些元素,家才会从一个庇护所变为属于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空间。


对话导师Ming | “去他X的空想”

 说起作品,链接里每个项目都有完整视频。可能有好多理论、 算法、 论文和我当时抱着实验心态的对自己项目的思考和看法。


这些已经写过,我都不想谈,一来做过的东西总觉得现在回头看幼稚,我已经写过完整流程和思路记载;二来有些技术到今天自己都不认可,随着新的技术算法和空间认知很多旧东西我自己都忘记了。但是有些经历改变了我整个建筑观念,这些故事,我遇见的时候仿佛看到全人类有过的远见,深刻地触动我,到今天,几年前的细节我都记得,我总觉得自己亲身的故事,比说教好。

对话导师Xiaohan | “建筑从来都不是一个物质形式”

自动化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设计师的存在,并重新铭刻在建筑师的社会中。设计师应意识到我们的工具的政治性,建筑从来都不是一个物质形式,它也许是一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也许是人类生活范式的规划物,它更可能成为一段历史或是一个未来。


对话HYGGE导师Echo | 关于建筑和抑郁症、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讨论


那段时间借了很多书,做了大量的调研,我意识到社会上有一类灰色问题—“wicked problems”,它们从成因开始就很复杂,也并不能被简单地“解决”。那么作为建筑师,面对这一类复杂但重要的社会问题,除了显而易见的“空间回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