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继文、梁静: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及其环境治理价值的主体叙事丨《民间法》第30卷

杨继文、梁静 民间法编辑部
2024-09-16

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及其环境治理价值的主体叙事


杨继文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

梁静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


本文发表于《民间法》第30卷,于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因篇幅限制,注释省略。作者身份信息为发文时信息。


摘要

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对藏区基层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藏区的田野调查显示,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与藏区基层环境治理中的文化传承,及其环保社会观念发生着持续性的相互作用与互动关系。以寺院影响、戒杀生、天葬习俗以及神山圣水信仰等为代表的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有着环保层面的特殊价值与意义。这些生态宗教习俗意义上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对藏区基层环境治理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影响,对当地藏民环保观念的树立和养成,以及日常生活与生产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继承传统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宗教习俗的优秀基因,形成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文化传承模式,养成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与行为,促进藏区基层环境治理与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环境治理;文化传承模式

目  次

一、问题提出与价值缘由

二、田野与样本:研究对象中的实证方案

三、内容与叙事:传统生态价值观与基层治理的相互作用及其问题

四、渊源与阐释:藏族基层环境治理的文化传承与体系完善



一、问题提出与价值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基层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我国的社会治理领域,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进行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例如,我们可以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设定为构建和谐社会,通过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涵养社会治理核心价值,实现“四维治理”。在中国的基层治理中,政治体制的影响和社会生态的塑造,使得“治理空间”理论得以拓展。“治理空间”与治理地理,成为理解中国基层执法的新视角之一。乡村治理空间为基层执法提供具体场景,其“拥挤社会”背景和“权力分散”特性,严重制约着基层执法能力。因此,需要从治理规则的角度出发,尤其是民间法的角度来把握我国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传统形态,“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即从注重“谁在治理”转向凸出“如何治理”。从韦伯的“中国命题”入手,以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为研究对象,在“稳藏必先安康”过程中对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实现进行成效总结、问题分析与制度完善。进而,探索和总结我国藏区的环境治理体系,在政策协调与制度优化这两种我国环境治理模式之外,梳理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文化传承路径,为我国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新局面提供智力支持。也就是说,本文的研究问题在于,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是什么?这些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行为表现与行为模式是什么?进一步,这些传统生态价值观,如何作用于藏区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环境治理?它们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

(二)价值缘由:治理维度下的传统生态价值观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世界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剧变,在社会治理中逐步形成了征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而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反映了一个种族、一个社会的内在价值与内在修养,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反映人类对待自然、对待生态的思想与态度。现实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人类如何摆脱生态困境,重塑绿色家园,其首要任务即是要求思想的转变,树立良好的能够反映和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价值观。环保人士对待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诉求,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环保意识,并对于前期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以依附型和征服型为主要类型的传统生态价值观,经历了顺应性平衡、利用性迁徙和商业性逐利生态价值观演化。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价值观的重构日渐迫切。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新型生态价值观要回归以人为本,并指出其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我国“以人文本”的生态文明建设,同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传统的生态价值观中蕴含着先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善待自然、敬畏自然是传统生态价值观的主流,其丰富的生态保护理念为今日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生态价值观的不同层次思考,阐述了人们自己对于生态价值观的理解,表述了自己对生态发展的观点,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建言建策。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多数学者着眼于人类生态价值观的演变和发展,对于传统价值观进行研究。但是,对我国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对基层环境治理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相对较少,少见的研究成果和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保护内容极不相称。并且对于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研究仅仅零散见于个别文献中。对基层社会治理与生态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贡献等缺乏深入地探索与思考,这也使得不少文章出现理论不能联系实践,不能应用于实践发展的尴尬境地。因此,生态保护发展和基层环境治理,必须注重研究传统生态价值观。藏族以其特有的民族风俗展现着其传统生态价值观,这有利于扩展环境保护的实质内涵。我们对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研究,需要与藏族地区环境保护的实践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出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对我国环境治理的影响及贡献。

因此,本文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进行系统梳理,以及对其环境影响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使人们充分了解藏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宝贵的生态理念,并将这宝贵的生态理念融入到现代环境治理与保护理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现代生态治理体系。此外,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环,其悠久的历史感和独特的民族魅力不仅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所继承与发展,更是以科学的生态理念为环境学以及现代环境民间法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从而激发民族地区大众对于基层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探索和研究。进而,通过对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和贡献的研究,深入系统地挖掘藏族的传统生态价值观,明确其在基层环境治理中的文化传承模式,发扬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和基层环境治理文化。


二、田野与样本:研究对象中的实证方案


(一)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界定

在我国藏区,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环境的现代关系体现了从价值生态论到生态价值论的转变。例如,“使民族群体经济理性意识得以维持并不断增强,最终使得生态习惯法制度体系的经济理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态价值观是在彻底扬弃传统功利价值观及其思想基础、社会生活基础之上,强调人类的利益在自然系统中与所有生物的利益通过相互依存关系协调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藏区生态与宗教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在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藏区生态秩序构建中,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独特价值和特殊的功用。”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藏族民间法的现实体现,是一种藏族调整自己生态行为和生态观念,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对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民间法之治理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在传统生态价值观理论背景下,阐述并分析藏族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及其宗教习俗和环保观念。基于对藏族同胞的田野访谈与调查,从寺院影响、天葬习俗、神山神水信仰以及戒杀生习俗等生态宗教具体内容,论述这些佛教生态宗教文化怎样转变为生态习俗和生态价值观,进而影响藏族公民的环保观念,形成具有民族特性和显性的藏族心理生活样本,分析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基于这一传统生态价值观指导的藏族公众的环保行为模式。

(二)访谈对象与选择

本研究以藏族公众的传统生态价值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了随机抽取被访谈对象的方法,共随机抽取藏族公民43名,男性15名。具体请参见下表1。

表1:访谈对象的具体情况

从访谈对象的宗教信仰状况来看,90.7%的受访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其中,20.4%的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的噶举教;4.1%信仰萨迦教;40.8%信仰宁玛教;34.7%信仰格鲁教。具体请参见图1和图2。



(三)访谈工具与程序

本课题采用访谈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适当修正,以适应被访谈对象的表述要求与临时反应。

(四)访谈内容与编码

本课题对每一份访谈资料进行了编码,以利于研究的方便与观点的提炼。基于学术研究惯例与道德要求,对被访谈者进行了隐名处理。本研究访谈主要内容的提取,见表2。

表2:访谈的主要内容


三、内容与叙事:传统生态价值观与基层治理的相互作用及其问题


人类被称为是自然之子,人类也许存在一些天然的不足与缺陷,但自然界使得人类逐步养成后天的创造性以补偿这种缺陷。人类的这种后天创造性的文化社会价值,从本质意义上改变和完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在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社会通常与现代化存在本质关联,而且在人类环境与社会科技方面常常发生争论。这从根本上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国藏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许更加繁复。在藏区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民间法适用,体现了制定法无法穷尽一切社会生活的缺陷,处理环境纠纷仍需要习惯法与制定法的融合和互补。在世俗化以及宗教扩张的相互关系中,藏族群众需要明确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原理和内容,并通过其特殊身份和知识储备,找到宗教与公民关系网中的位置,从而选择合适的价值体系、法律制度与宗教策略来养成和更新环保理念与行为模式。

(一)藏区生态环境和基层治理的观念

理想中的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差别不大,大多数藏族群众对当地环境治理进和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比较熟悉。这是藏族群众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背景和前提。一位受访的藏族女群众(GZ)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对政府出台的‘退耕还林’等政策,我们是相当支持的。当有其他藏区居民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时,大部分当地居民都会干预其行为,制止他们的破坏,保护自己的生活家园。”进一步,对藏族群众了解的藏区环保政策,笔者进行了梳理与统计。排名在前四位的涉及环保的政策,分别占受访藏族群众的比重为81.1%、81.1%、75.8%和75.8%。具体请参见下图3。而涉及当地环保方面的不足之处,有的群众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位男性藏族群众(AB)认为:“以前我们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很弱。因为我们家乡离森林很近,加上每家每户都很流行修二层棚空房,使得乱砍滥伐的行为很多。以前葱葱郁郁的森林,如今稀少不堪。如果下雨量很大的话,还会引起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在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活佛对环保方面讲了很多,现在不会乱砍滥伐了。”



同时,在我国藏区的乡村振兴以及基层社会环境治理,需要明确在法律保障和司法介入的基础上,强调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对基层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民间法精神,往往以谚语的形式体现出来,藏族法律谚语具有哲理深刻、规范性强、生动形象、易懂易记等特点,因而深扎于人们的心里,活跃在人们口头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谁违反了法律谚语所指示的内容。就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在本次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藏区基层环境治理过程中,除了前述所凸显的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及其基本内容之外,还存在着一系列治理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较为缺乏。一方面,在理念思路上和体制机制上,我国藏区的基层环境治理资源没有形成合力,各部门“单打一”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在治理的方法手段上,重视行政的“硬管控”,忽略了社会自我调节的“软约束”。第二,治理主体较为单一。一是当地群众主动参与基层环境治理动力不足,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方面,比例均在10%以上,参见下图。二是基层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第三,基层环境治理人才缺乏和不稳定。由于我国藏区处于“边疆地区”,高寒缺氧、物资匮乏,导致人才引进困难,引进的人才留不住、且不稳定,难以为四川藏区基层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四川藏区基层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四川藏区,通讯设备比较落后,在牧区虫草山几乎无手机网络信号,需要网格员骑马解决纠纷。基础设施差,网格跟不上,老龄化网格员较多,手机不会使用,网格程序的利用意识不强,利用率较低。


图4:群众认为基层社会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典型事例与主体叙事

藏区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基于佛教文化和生态宗教融合和交互这一技术路径展开的。因此,我们选取了涉及藏区生态宗教习俗的四个方面典型内容,来突出藏族佛教习俗怎样对四川民族地区尤其是四川藏区的基层治理产生作用和影响的。

表3: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体系构建


1.寺院的形象和生态影响

在藏区,宗教寺院在当地居民以及藏族群众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这是传统生态价值观的中心主线。

一位男性藏族群众(GN)讲述道:“寺院不允许当地人砍树。修房子用的木材,必须要到寺院主管人员哪儿去签字。寺院主管人员看请求人是否是真的需要修房子,才决定是否签字。”他进一步补充:“印有藏文的纸张、书籍、布料等都不能随便烧掉或者乱丢。被活佛和高僧大德钦定和感化的神山、圣水之上的动植物,都是不能猎杀或者砍伐的。”同时,藏区的宗教寺院,对藏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模式也有着重要影响。另一位男性藏族群众(AB)认为:“挖冬虫夏草是藏族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挖冬虫夏草对环境的破坏很大。为了保护环境,堪布在讲经时反复强调挖冬虫夏草要把挖坏的泥土重新埋好,来保护环境,使得这几年有了良好地改善。每当挖虫草期间,村里的人都会去寺院煨桑。为的是在挖虫草期间不会伤害无辜的生命而念经,并且在山上挖了虫草后撒下种子。”可以发现,藏族群众对于藏传佛教以及寺院的生态价值和社会影响是十分看重的。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在当代社会背景与条件下,佛教宗教体系及其价值虽然被盛行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势力所影响,而且也被日益强调的世俗化力量所渗透,逐步在这些文化价值交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前述所谓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念论。“这鲜明地体现在它的功能和价值在藏区基层社会治理的转变。”

2.戒杀生习俗的生态价值

“‘戒杀生’是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佛教慈悲精神和文化的体现。在当前我国藏区,‘戒杀生’对藏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当地‘戒杀生’的全民性影响、综合性影响和政治化影响”,从而构成为藏区的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一位男性藏族群众(AB)认为:“我们家乡因为都信仰佛教,因此每个人都很忌讳杀生。我们家乡的人不能随便去山上打猎,如果去山上打猎被别人发现,你将会遭到谩骂。而且,藏族人一般都不吃鱼类和海鲜类的食品。因为藏民觉得吃海鲜类食物罪过很大。每年初一、十五喇嘛或者善人都要去菜市场卖鱼放生,目的是积功德。在春天,刚开的花朵是不能采摘的。‘大人们说一枝花朵就相当于杀了一个和尚。’所以,人们不敢乱采花。”另一位女性藏族群众(GN)论述道:“我们那里人人都信教。因此,初十、初十五都不吃肉。在我们当地,由于信仰佛教,都很注重放生。放生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并且很多人都会去放生。这些行为习惯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生命都同样可贵,所以很少杀生。如果有外地人或者其他民族的朋友去我们那里的河里钓鱼的话,当地的藏民都会来说你。”一位女性藏族群众(GZ)认为:“藏区有个节日叫‘放生节’,也就是每年的10月25日。那天凡是记得这个节日的藏民,不管有多忙,无论在哪里,都会去市场买些小动物去放生,比如说鱼、小鸟等。我们家乡的人们从不吃鸟类或者鱼类,不乱砍树木。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万物皆有生命,所以他们会觉得任何生命都同样可贵,谁都没有权利侵害或者剥夺。好多人为了保护动物,都戒掉了吃牲畜的肉。”

3.天葬习俗的环境治理功用

天葬,是一种古老而科学的丧葬形式。虽然其具体形式与其他民族有一些差异,但是藏族群众还是希望更多人能正确认识、了解和尊重这种古老的藏区丧葬形式,并一致认为这是藏族佛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相互结合的典型实例体现之一。这是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行为模式和外在表现之一。

一位女性藏族群众(YS)认为:“在藏区,不兴土葬。取而代之的是天葬和火葬,因为这样会节约土地资源或者森林资源。”她进一步认为:“与藏民族同生共存的天葬具有非凡、深远的环保意义。首先,天葬形成的原因是藏民族信仰佛教;其次,天葬的优点在于节约土地资源;被葬者的身体由藏地的鸟类食用,有利于该类动物的生存,从而维系了该地方的生态系统。故天葬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环保行为。”另一位男性藏族群众(GZ)则认为:“在藏族习惯法中,天葬其实是一个很好、很科学的保护土地、植被的方式之一,没有影响世上生物同胞的生存与发展。”一位男性藏族群众(GN)认为:“由天葬师把尸体用专门的办法先下刀,等喂完肉后再敲骨头,用糌粑喂秃鹫,最后把死者的头骨码放在天葬台周围,这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平衡。”

4.神山、圣水信仰的生态文化继承

在我国藏区,对于神山、神水的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藏民的佛教文化与环保观念的交互作用,又形成了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行为模式和外在表现之一。由这种古老灵魂观念的发展并继受的所谓自然崇拜,以及藏族群众对藏区神山和圣水的敬仰和尊敬,逐步形成了佛教宗教信仰背景下的生态环保价值观念。例如,这对于位于藏区的三江源的河流源头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一藏区传统生态价值观和宗教习俗,一位女性藏族群众(GZ)这样论述道:“藏区有很多神山。神山附近不能砍伐树木,这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一般的山神都有山庙,有些山神庙里女性是不能去的。在山神庙有专门作为燃料的木头,不是什么燃料都可以点燃。山神庙周围不能放不干净的东西,不能大声喧闹。除了过年过节拜山会,山神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去那里做事的人都很小心、谨慎。山神庙周围的植被都被保护得很好,因为不能随意砍伐,周围的环境也很优美,没有污染的迹象。”另一位男性藏族群众(AB)认为:“在藏区,人们普遍禁止开采被认为是神山的地方,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这种观念是由于信仰佛教而产生的,而且也与现代人提倡的‘节约资源’理念相适应。我们家乡的人们都很信仰山神。如果到山上去砍树,就觉得对山神不敬。在我们藏区,雪山是神圣的、纯洁的。所以,在雪山周围除了可以烧香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烧。”

一位女性藏族群众(GN)对藏区圣水信仰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行为方式,她论述道:“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很重要。水的源头是水神的居住的地方。所以在源头,禁止一切不干净的东西或事物。我认为这对于保护水源和水中的动植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当地牧民遇到水的源头时,不能往里面丢东西,不能污染水源。因为这是神圣的标志。像我们这种在藏区长大的孩子,父母或长辈从小就教导我们不能在泉水里撒尿、乱扔垃圾等。他们说:‘因为水里有水神,如果我们那样的话,水神就会发怒,然后就来伤害我们。’如果在水里撒尿或者乱丢垃圾的话,会污染水源,甚至水层会干涸,而且喝水的人也会生病,所以他们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另一位男性藏族群众(YS)认为:“藏民习惯中的‘神山圣湖’的宗教习俗,要求不能在泉水的源头处洗手、洗脸或者洗衣物,否则会生病,尤其是在神山、神湖附近。如果有这样的行为,会受到神的惩罚,带来灾难。”


四、渊源与阐释:藏族基层环境治理的文化传承与体系完善


(一)文化之维:基层环境治理与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融合进路

一般认为,对于藏区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多从文化论和习惯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生存状态、佛教禁忌、传统习俗等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这使得藏族群众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方式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突出体现在环境保护与生态观念的显著的特色与传统。而且,有学者认为,藏族的这种传统民族文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起着难以代替的积极作用。在这些藏族文化中,关于环境保护的习惯法文化与佛教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学者进一步认为,藏族关于环境保护的生态习俗与习惯法,是一种藏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定的法律文化,而这种法律文化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点。继承和发展这种法律文化理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藏族群众的传统生态价值观,有着上述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思想资源。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上述理念可以追溯到藏族史前的灵魂观。佛教戒律思想和相关宗教理论,使得藏族群众所信仰的这种理念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种佛教习俗与民族信仰,在藏族群众环境保护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思想信仰一致性的生态宗教观地方样本。正如著名学者罗素所言,“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中,一种新的理念和忠诚开始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理念和忠诚不是基于国家领土或者民族生活方式的相似,而是基于思想信仰的一致和统一。”

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具体提出,是关于当地环境的意识、维度及其内容与环境的行为表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环境保护的意识越高,环境行为表现越积极,而环境行为表现越积极,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和强化原来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与其他人的联动关系,是通过特定的社会线索与动机来实现的。从实质意义上来讲,藏区曾经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都有或曾经有过各种宗教神话和民族教义,以及关于本民族历史和道德话语的传统;对于藏族所有的社会成员,这种理念和信仰构成了一种传统生态价值观信仰一致性的行为表现。在藏族社会的所有时代里,都会找到一些与国家毫无关系的社会趋势与发展潮流,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的特征。因此,藏族社会尽管宗教精神和社会生活都相对地分散,但是在国际与民族的机构中仍然有着一种不同于内地其他地方的基础与前提。在藏区,这种别样的精神生活和佛教宗教信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当它开始逐步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产生作用和影响时,藏族群众的环保生活方式与基层环境治理行为模式会发生转变。

 同时,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人类的行为与刺激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牺牲。绿色革命的观点也许并不能带来新的物种、粮食增产以及更好的准备措施。在类似藏族社会的传统社会里,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有着强大的作用和影响。即使在内地的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模式也会受到与宗教信仰作用一致的道德性质的影响。同时,传统社会也存在着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框架,它们提供了应对这些现象的既定模式,并以一种符合传统的方式消解它们。藏族佛教文化和宗教习俗作为特别描述的社会机制,是社会行为与人类意识的结合,这在环保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形成了藏区特有的传统生态价值观。

“这是因为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如果在藏区发生了违反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越轨行为”,或者发生了环境问题,藏族群众会通过一些途径和方式来应对或者对违规者进行惩戒。惩戒的类型主要为罚金、对越轨者进行道德谴责和宗教惩罚。如果违规行为涉及违法以及犯罪的,将会受到国家法律和刑事司法的惩处。

在我国藏区,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汉族社会的文化、传统与观念。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主力军,也是保护藏区生态环境和进行基层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在当前社会改革和转型期,构建藏区生态法治,应当重视藏族民间法的治理价值,应当引导藏族生态伦理观以生态文明为导向进行调适,防止维系区域生态和谐的传统习惯法文化发生扭曲。同时,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到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之中,以缓冲市场经济对于以生态伦理观为重要内容的地方性知识的冲击和扰动。因此,综合本文对藏族群众的访谈与调查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与思考。

第一,我国藏族地区基层环境治理,需要深刻认识佛教文化的生态宗教价值。藏族宗教习俗在我国藏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了特殊的生态宗教理论。以寺院影响、戒杀生、天葬习俗以及神山圣水信仰为代表的藏族佛教文化和习俗,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障,构成了传统生态价值观的中心主线、核心内容、行为模式与外在表现,这些都需要研究者认真挖掘与思考。这也许就是掌握与理解藏族社会及其结构与价值功用的关键环节之一。

第二,我国藏族地区基层环境治理,需要面对生态宗教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趋势。这些佛教文化与生态习俗,对藏族群众环保观念的树立,以及日常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难以代替的影响与作用。在功能程度和作用价值方面,生态宗教的习俗在藏族群众的心中也许比现代环保观念会占据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位置。两者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所难免。因此,这种交叉与融合的二元现象之解决,根本的途径是佛教文化、生态宗教和现代先进技术适用的妥善调整与正确“归位”,在生态宗教现代化背景下构建和传承藏族群众特有的环保观念。

其三,我国藏族地区基层环境治理,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藏族环保宗教习俗与现代环保技术在我国藏区基层环境治理中进行融合。藏族群众应当积极面对与充分发挥生态宗教习俗的“正能量”,继承优秀基因,并逐步养成和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与行为。在世俗化以及宗教扩张的冲突中,藏族群众的特殊身份和知识储备,需要迫使其找到合适的关系坐标,从而选择合适的价值体系与基层环境治理保障方式。

(二)文化模式主导下的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体系完善

在前述继承和发展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藏区基层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观念的融合体系。藏族是青藏高原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珍惜爱护高原生态环境,创造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创造了与青藏高原文化土壤相适应的藏族习惯法文化。这种法治文化的传承距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质,而且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规范人们行为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尊崇世间一切生命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明确藏族基层环境系统治理根本要求

围绕藏区基层环境治理中的系统治理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第三方部门、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作用。特别是对藏区基层环境治理人才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切实提高人才的待遇水平。还要系统整合藏区基层环境治理资源。本课题组调研发现,当地普通群众认为应当加大环境治理参与度,最强烈的建议是改善教育环境,参见下表。此外,重视藏区民间宗教力量的参与,使其成为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有益补充。例如,在四川藏区,类似于“尧愫”制度的藏式调解等民间宗教力量在乡村日常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当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并合理引导利用,为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服务。

表4:藏族群众的建议表

2.在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法律保障体系在基层环境治理的作用

在藏区乡村振兴以及基层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明确在法律保障和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强调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对基层环境治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藏区藏族公民应当继承传统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宗教习俗的优秀基因,养成保护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文化传承模式,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整体主义进路中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与行为。

在我国藏区基层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深化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中国命题”研究,形成以生态保护和宗教习俗为核心的藏区基层社会环境治理秩序。藏区基层环境治理需要文化传承与融合的进路解析,促进环境治理与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融合发展。藏族群众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文化传承,需要深刻认识佛教文化的生态宗教价值,需要面对生态宗教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趋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治理文化和理念方面,把握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原则性要求,围绕系统治理,在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人民和市场的作用。在治理体制方面,完善藏区社会中的基层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当地藏族群众积极参加基层社会环境治理,改善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重视藏区民间宗教力量的参与,使其成为藏区基层环境治理的有益补充之一。

投稿邮箱:mjfbjb@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民间法编辑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