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晓静: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激活新时代文化传承

谢兰凤 艺术教育杂志 2023-09-29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刘晓静: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激活新时代文化传承

文 / 谢兰凤



刘晓静

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

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领导者,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弘扬黄河文化、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等建议,展现了她关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思考。


以保护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山东不仅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文化大省,辖区内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关于保护与传承黄河文化的建议,刘晓静已不是第一次提及。黄河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和文化图腾。黄河文化以其悠久性、先进性、辐射性、多样性,引领、推动着中华文化发展,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此外,以黄河为题材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国内外广泛传播的文化精品。因此,刘晓静提出,要深刻认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的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山东也因此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文化蕴含丰厚。刘晓静表示,要牢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殷切嘱托,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现实基础深厚的优势,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使其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文化高地和人才基地,保持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主动地位和世界儒学传播与研究的话语权。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沁润德行、彰显中华美学精神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一代代优秀人才的接续奋斗。因此,为国育才十分重要。刘晓静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培养高等艺术人才重要阵地的高等艺术院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艺术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把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专门人才放在优先位置。只有处理好艺术人才的引育关系,才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她始终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接触、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华传统文化,心中没有文化自信,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坚守德行,即便是通过专门的艺术培养掌握了一身本领,也不会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她同时指出,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来看,要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关键在于文化传播要润物无声、深入人心,在掌握青少年心智特点的基础上,注重体验感。

除了重视人才培养以外,刘晓静还强调了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科建设在高校工作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实力、影响力的主要构成。高校学科建设由学科方向、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若干要素构成。其中,凝练学科方向是灵魂、汇聚人才队伍是关键、科学研究是保障、人才培养是根本,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是实现的基础和驱动。“艺术院校的学科凝练不应该集中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空间,而要把教与学的内容、时间、精力放置在几代人甚至数代人传承的成果之上,从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题材的凝练两个方面发力,使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各个艺术学科没有分量的区别,只有分工协同的义务,传统的、新兴的学科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刘晓静解释说。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快速崛起的现实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不断丰富的技术手段为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近期,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中式浪漫、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的《只此青绿》都成为现象级作品,引起了学术理论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更加让刘晓静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可使中华文化被当代社会和受众所接受。“这些成功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更具东方特质、原创性和文化精神。”她分析指出,“它们不仅从历史遗存和流变中寻找创作素材和创作元素,而且借助丰富想象和新技术再现历史文化题材,并以此来彰显中华美学精神。这得益于主创团队在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题材的凝练方面下足了功夫,实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激活。”


以自身艺术学科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文件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刘晓静认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是根本,而助力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大有可为。

在各地的实践探索中,通过“艺术+”等手段发掘文旅资源,引入智力支撑、人才支持、资金力量等,已推动形成了一些新的消费业态和发展模式,对于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乡村治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刘晓静表示,近年来,山东艺术学院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学校艺术学科齐全的优势,充分挖掘应用型专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融合点,赋能乡村文化、产业、生态、人才等环节,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东艺术学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为乡村发展打开思路。刘晓静介绍说:“在下乡‘送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农民对于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尤其是在策划电商直播、推介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非常高,于是学校就着力整合融媒体中心和现代数字创意产业学院等平台和资源优势,为农民开展线上、线下数字技能培训,搭建电商推广路径,使其真正获得实惠。”

山东艺术学院还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全域旅游开发及区域景观设计等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刘晓静指出,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如持续化推进机制不够完善、文化服务人才相对短缺等。对此,她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引导高校、行业机构、社会力量等形成合力,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乡村建设;杜绝“一锤子买卖”,形成与地方相关部门等共商、共建的机制,共同推动特色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各方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如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等,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流动。三是推动孵化优质项目,如借力学校开展的“非遗研培计划”“扶贫工坊”等,培植手造、文创品牌,带动广大农民在家门口致富,并形成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4月刊
|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周星、王一川对谈:艺术审美、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阐释的独特创造

艺术与科学:吴戈、石自东对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艺术教育(上)

艺术与科学:吴戈、石自东对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艺术教育(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郭淑兰:建党百年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上)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郭淑兰:建党百年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下)

周星、刘伟冬对谈:综合性艺术院校发展之路与综合性素养的趣味追求

吴戈、孙惠柱对谈:世界艺术教育格局中的中国艺术教育

周星  庞茂琨 | 美术教育的思路与专业性美术院校的发展之路

冉常建 | 美国高校人才培养对中国艺术类大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郁正民 | 多视角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

吴戈、巴图对谈“新时代艺术教育的规划、战略与使命”

刘伟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发展历程述略

还原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置初衷 | 仲呈祥

艺术学理论的方位与担当 | 黄宗贤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存在问题和应对方法 | 王廷信

徐翔 | 戏剧学学科建设:既是一份事业,更是一门科学

张道一 梁玖 | 得闻至理大学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