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苏州的十全街,推荐给全世界的你
伟大的城市公共空间如何吸引并保持市场需求?
里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到:“充满创意的城市可吸引广大的创意阶层,这些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各种新奇的点子改变着世界。”
城市规划师亚历山大·加文肯定了理查德的说法之外,补充到:伟大的城市是城市全体居民的产物,这份功劳不专属于某一阶层、某一类人。伟大的城市需要与之配套的环境——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刺激,不同阶级的人干着不同的工作,过着不同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伟大的城市的公共空间需要几代人不断完善:一方面,人们享受着城市公共空间带来的福利;另一方面,积极的改造,使其吸引保持市场需求。
而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苏州,也在经历着建筑更新、文化交融,审美迭代,多元的商业形态正在展开。
这座城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呈现着不止一面的样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脉络,一座城一定有一条特别的街道。
十全街,足以代表苏州当下最鲜活的街区形态。在十全街的生态中我们希望尽可能向内看,选择深入街道市井中搜索这些城市肌理。
十全街位于苏州古城之东南,东起葑门桥、跨内城河上的程桥,西抵三元坊,全长1800米。
在吴王阖闾时代,姑苏子城就在十全街附近(如今大公园一带),整个区域街市兴旺、行人稠密、十分热闹,在那会儿就是姑苏的繁华之地,也是文人富商政客的栖身之地。
十全街区是苏州古城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
至今保持着苏州典型的水城传统规划格局,“水陆平行、河街相邻、两街夹一河”,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风情尤为突出。
水岸两侧的建筑保留着苏州古色古香的粉墙黛瓦的样式,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在十全街,十全河,是区隔主街和背街的一道天然线,南边是主街的“十全街”,北边是背街的小巷“滚绣坊”。
多数的店铺开在十全街上,与人来人往的主街不同,滚绣坊是被荫萌遮蔽的背街小巷,它很安静,但也有许多宝藏小店和丰富的故事。而十全河就像一道隔音的大墙,一面人生嘈杂,一面遁然世外。
沿着十全河边散布着廊亭、叠石的点状景观,可供路人休息乘凉,是园林式的公共空间。
十全街短短一千多米,其中就架有乌鹊桥、砖桥、吴衙桥等八座小石桥,连接着热闹的商业主街与静谧的居民区。
透过镂空的苏式小花窗,在虚实之间观赏小桥流水之景,这是苏州特有的“取景框”。整片街区里巷内隐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网师园、沧浪亭等苏州古典园林。
水乡人亲水而居,无建筑遮蔽的“临水阶梯”则是独有的一道生活图景。十全河的临水阶梯分布于河道北面,沿着滚绣坊一路有多处临水阶梯。
在过去,苏州人习惯直接坐在阶梯上用河水洗衣服,组成阶梯的石板就是天然的洗衣板:结实、耐打。此处化用李白的诗句,供你想象:
江南临水石,万户捣衣声。
直到现在,仍有苏州阿婆保留着在河边洗衣服敲打的习惯,你若留意或许还能见到几位阿婆一起坐在河边捣衣、聊天,细细听来也许是用苏州话在拉家常。
十全街的建设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0年,是街区建设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2001-2005年,是街区建设的发展完善阶段。第三阶段,2006年以后,是街区建设向纵深发展阶段。
八、九十年代十全街上是涉外宾馆的聚集地,而1992年就是十全街商业化的开端。
那一年,作为古城保护重点工程实施全面改造,原本沿街的旧房子被一一拆除或改造,统一成粉墙黛瓦、古朴幽雅的一栋栋小楼出现在街道两侧。
👈🏻 向左滑动查看完整十全街文脉地图 👈🏻
2000年前后,酒吧成了十全街上的热闹的业态。2010年后又是奶茶风行的一条街,青年成了十全街上的主力,他们在这条街上购物、娱乐、吃喝。
2011年,十全街评为中国商业特色街。2017年左右,随着消费群体的更迭、经济形态的转变,玉器字画店的热潮退去。
在第3个10年,越来越多的特色小店和独立品牌入驻,十全街的商业构成出现了多元化年轻化的显著趋势。
今天,十全街已经是一条多元立体的街区,在地生活、文化旅游、商业创新,正在这条街上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当一代代店铺浓缩为十全街变迁历程的时间胶囊,那十全街的店名就是这条街道最好的极简编年史。
成百上千的门面和各式各样的灯牌就像可以无限删改覆盖的文本框,在不停更迭的同时也悄悄留下时代的包浆。
从“斋、堂、轩、阁、楼、行”字辈到“柔、韵、芙、蔓、娜、舒”字辈,再到如今的“黑叶、红楼、黄灯、绿狗、瘦猪、麻雀”辈,在改开后的文化语境中,几乎不用任何额外的解释,仅仅罗列这些最基本的汉字单元就足以生动地讲述一段人是物非的街道小史。
在苏州,十全街从明清以来则称得上是发达的商业路段,而街道的业态分布直观影响街道整体受众。
目前街道上在运营的店铺数量高达约556家,行业类型分布也丰富多样,主要可划分为玉器珠宝、餐饮休闲、服装服饰、百货零售、服务行业、单位机构、公寓酒店七大类。
其中占比前三的行业依次为179家玉器珠宝店(占比32%)、168家休闲餐饮店(占比30%)、121家服装服饰店(占比22%)。
由于十全街西南走向狭长,街随河走,屋顺河建,同轴线并置,东西轴线格局以街道-建筑-河道-建筑-街道-建筑为序列平行排布。
根据田野调查,暂可根据所得业态比重,将十全街以平桥直街、凤凰街为分隔点,由西至东依次划分为西、中、东三分段。
三路段承载比重最大的行业依次为西段51家休闲餐饮店(占比46%)、中段52家服装服饰店(占比40%)、东段163家玉器珠宝店(占比52%)。
其中,独立品牌主理的小店紧密集中在西段与中段。
十全街目前整体业态琳琅,但由于店铺分布零散,多数为个体经营的模式,使得不同类别的店铺间存在营业时间差。
而街区周边鲜少大宗办公场景,大众普遍消费者又以常规的固定工作时间为主,商铺倾向于夜晚活跃的经营模式。
城市是一个大型而复杂的机器,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众多较小的行为者、物体和现象的集合。
十全街区「西段-中段」与「西段」的商业风貌呈现显著差异之下,街区的整体业态分布与人流交通流线也因此存在潮汐式的动态气质。
最初,人们为何来到一座城市?
亚历山大·加文在《如何造就一座伟大城市》中回答,有多少位城市居民,便有多少种五花八门的原因。人们来逛商场、上大学、住酒店、查阅历史数据、治病就医、参观博物馆、观看演出、游览观光等等。另一方面,城市也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有趣、有意义的目的地,以便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我们现在所聊的街区也是如此,一个街区能够保有丰富多样的目的地场景,吸引源流不断的人来到这,每个人在街区里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十全街具有天然的子城位置优势,是东面现代化园区和腹地姑苏古城的天然纽带。
丰富的公共性机构与商业空间交错遍布其间:小学、初高中、大学、园林古宅、宾馆、非遗会馆、办公企业、餐饮商业、居民住宅等,沟通着不同年龄层和类型的人群。
在地老居民、学生、游客、创业者、新苏州人,外国人,他们穿梭游走于街区景观中,坐在街道边聊天喝咖啡。
随着落日在巷子里遛狗,骑行穿梭于城市间,还有扛着相机在拍年轻人的老奶奶们,生动的勾勒出十全街的群像。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苏州除了园林外,在疫情前,观前街、平江路与山塘街都是以旅游目的地为策划与建构方向,也是苏州文化旅游的重点街区。
十全街在古城区的旅游路径的辐射范围内,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街区不得不习惯于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
但值得庆幸的事,疫情阻隔的旅游人群只是暂时的,而过于随机变化的场景也在影响街区反思自发的在地生长。
与旅游主体的街道不同,十全街是一条完全在地化生长的街区,集文化、景观、生态与新商业为一体。
不难理解,以在地导向为主的街区,也就能在疫情后获得更快速的回暖现象。
它不讨好游客,而是以自身街区的特质反向吸引不同的人。同时众多品牌经营者本身在互联网传播与线上品牌运营能力,也极大了增强了后疫情时代的抗风险性。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上升,土地商业化开发,环境问题、噪音与交通拥挤挤压着我们生活的公共街区,城市化所带来社会问题不断反映在个人的心理层面,生存压力大,焦虑,情绪等。
加上疫情给城市与人带来的身心疲惫感,人们更加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来抵抗与释放内心的压抑感。
为了亲近自然,户外露营、近郊野游、草地运动都催生了很多户外生活方式品牌的红利效应。
而十全街这种商业街区形态,一步一景,有生动有静谧,以漫步与骑行去感受街区的生活气息无疑是疫情后最舒适的方式。
吹野风、看街景,正符合后疫情时代人们对户外和自由空间的向往。
十全街主街的宽度有限,同时又是双向车道,需要同时承载两边的店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植被与非机动停车道。
不对称的街道构成与窄长的路宽,造成步行的空间有限,而很多店铺也因此选择了让渡空间的门头设计方式,将自己的门脸后退半米,形成公共座位的区间,这既能给到店的客人提供等待休憩的位置,也能让行人在路过时能有短暂停留的机会。
在街道的口袋空间与沿河背街,公共空间也设置了一些开放的亭子和座位。
人们可以停下,呼吸,感受自然,观看街景,聊天聚会,连接起人与人的关系与鲜活的街区场景。
你可以在十全街吃道地苏式面,走到街道对面喝到一杯手冲咖啡。
在十全街你能看到很多年轻的独立品牌,这些品牌的视觉设计、空间与产品设计、内容与传播方式都具有年轻从业者独特符号化特征。
平凡而自由的麻雀咖啡、于传统中创新立意的红楼果汁铺、日式京都氛围与散发职人精神的黑叶咖啡、清新可爱的小黄油甜品、气质的小酒吧NOD ….
一部分的新品牌创业者都在探索品牌自身的在地化和可适性,有机的融于街区的日常,同时品牌主的创新力与社群化效应,也在反向营造了街区的商业活力。
苏州的大多数历史街区、古镇因为过度商业化已经没有地道的苏州口味了,十全街上却有经营了几十年的正宗苏味。
街道东半段的同得兴面馆能吃到正宗的枫镇大肉面,大肉采用优质五花肉,经过拔毛、清洗等一系列步骤,加作料放到锅中焖4个半钟头才能起锅,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面汤采用肉骨、黄鳝骨、虾脑、螺蛳肉等鲜物吊成。
一碗面里凝练着苏州人对味道的讲究和对吃食的精致。还有祥鑫鸡脚店去年也从皇废基搬迁至十全街,从90年代就深受苏州本地人喜欢,鸡爪香软糯,丰富的脂膏口感,赤豆圆子软糯香甜,都是叔叔阿姨现做现卖。
除了正宗的美食老店,十全街上还有因为现代化而急剧收缩的手工裁缝店,在乌鹊桥边的金英制衣是34年的老牌姑苏旗袍店。
走进店内,老师傅用软尺测量身围,一针一线的手工制作拉长了成衣的期限,却找回了那种“从前慢”的细致与浪漫。
摇摆廊唱片和双联音像曾是一代苏州青年的“天堂”,但它们始终在这里,守护着一代人逝去的青春,等待着唱片爱好者的光临。
正是有了这些老字号的坚守,延续了十全街的历史记忆,保留了它的烟火气。让外地游客对这座陌生的城市有更深入和丰富的认识,也让本地人产生更深的情感联结。
如今,社会已经高速旋为齐格蒙特·鲍曼曾经提出的“液态社会”的模样。
万物互联网时代,数据合理地成为贯穿始终的“液态”,同时数据本身也在重塑商业的个体与场景。在此,多样性回归,数字化高峰上的人不仅要有趣,更需要有内容的场。
以十全街为例的商业街区适合具有鲜明态度的小店生长,无论是老字号还是新品牌,不约而同地塑造了赋有在地文化的审美价值「场」,其兼容并包,但不失独特个性,更有传播基础与视觉可塑性。
「场」是气味,是光线嗅觉的盛宴;「场」是温度,是自由氛围的微妙;
「场」是韵律,是时间变化的节奏;「场」是舞蹈,是空间设计的灵动;
无疑,当回到数字的线上社交场景,对十全街街区「场」的注解流量生生不息。相比商场的封闭式环境,也许我们更愿意在街区里探索,意外发现有趣的店、人、角落与落日,拍下照片,上传云端。
旧瓦衬新人,社交裂变的现象级的传播热潮,在增加场景的信任度之外,更是一种对场景所包含的有趣精致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对于街道和品牌来说,互联网线上传播形成符号化形象的利弊尚难以厘清。
不可否认的是,“网红经济”赋予了十全街生机活力,成为年轻人赶时髦的地方。人流的涌入和网络的传播,使得十全街能被更多人了解。
在老城区生活久了,有时会觉得河街相邻的街道们已太相似,就连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也变成了寡淡同质的勉强说辞。
日复一日地在划分好的车道上横向穿梭,逐渐消磨了我们多走几步、多看几眼的耐心。
但事实上,正是那些令人困惑的中断,堵塞和幽暗迂回才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展开这片街道,通过凹凸不平和深浅不一的纵向维度破解独属于这条街道的“身份符码”。
十全街河街相邻、两街一河的构造特点创造了足够的纵深,来容纳各种各样的“口袋空间”,这些我们视而不见、见而不达的小小凸起随机地散布在街道两侧。
其中有市政规划的缓冲空间,有建筑轮廓遗留的边角空间,也有自发构建的非正式空间:它们以骑楼门洞、临水阶梯、隧道入口、临时停车、晾衣空地等具体形式呈现。
它们和街道的躯干装配成一个珊瑚般复杂的结构,其中每一个凸起,都引我们通往十全街一个不为人知的面向。
就像是皮肤上的细微不平,非亲密关系的人往往难以发现。
在十全街,知道并且懂得“展开”这些隐藏空间的往往都是些熟悉的面孔:商家在临水阶梯上洗洗拖把,外卖小哥在边角空间停车聚集,大爷在假山竹林间着棋对弈,环卫阿姨在楼洞边乘凉休憩。
而匆匆行过的游人却很难发现,仅仅向十全街的北侧或南侧走上五步,便能从主街的熙攘嘈杂切换到背街小巷的世外。
“穿梭在街上”和“逡巡在街里”,或许就是对此的一种恰当描述。当你从十全街上一个毫不起眼的门洞里试探,穿过幽暗的走廊勉强走上狭窄的楼梯却在始料未及之处豁然开朗。
看到一扇面朝河流、婆娑掩映的小花窗,被这突然的惊喜晃到失神时,你大概就已经掉进了其中一个口袋,此时此刻,你也可以声称:
“我在十全街里了。”
“城市和街区是一种复杂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居民、土地业主、企业、政府机构几代人的调整与努力,以及外部力量的影响,可以说:几代人共同创造了城市的公共空间。
· 对公众的开放程度;
· 吸引并保持市场需求;
· 营造宜居生活的环境;
· 形式市民主动参与的社会;
将是对城市与街区活力和可持续的良性举措。”
90和00后终将老去,由这代人塑造的十全街形态也终将被更新。
但是一条具有活力的街道不会老去,它会跟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变化,记录下每一代人的气质。
我们的愿望是苏州的名片不止是摩登的CBD苏州中心,不止代表小桥流水古典江南的平江路二元形象,而是在传统的江南文化和年轻、个性的城市气质间找到平衡,寻找一种中和的方式。
我们希望将十全街推荐给你。
它是一张承载新旧苏州的城市名片,也是一条适合放慢脚步的生活栖息地。
策划:LOOKURATING
撰文:VO、小汤、乔丹、彩辰
编辑、排版:PW
图片:小汤、PW、小圳、彩辰
特别鸣谢:贾老太、润润、阿森和十全街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