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9.元稹《遣悲怀》其一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遣悲怀三首 【其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作品注释


(1)谢公(xiè gōng):指晋谢安 。偏怜(piān lián):特别宠爱。

(2)黔娄(qián lóu):人名。据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载,黔娄为春秋鲁人。百事(bǎi shì):各种事务;事事。

(3)无衣(wú yī):没有衣着。荩箧(jìnqiè):草编的箱子。荩:草。

(4)沽酒(gū jiǔ):从市上买来的酒;买酒” 沽:卖;当垆:古代酒店垒土成垆,用以安放酒瓮,卖酒的人守在垆边,叫做当垆。原指古代卖酒的人。后引申为名士隐身于尘世间。金钗(jīn chāi):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

(5)野蔬(yě shū):野菜;山间野地所产蔬菜。

(6)落叶(luò yè):落叶植物在生长季节末或一短时间内的叶子分离或脱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

(7)俸钱(fèng qián):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写作“奉钱”。十万(shí wàn):数目。一百个千。用以形容数量极多。

(8)营奠(yíng diàn):设祭。营斋(yíng zhāi):设斋食以供僧道,请为死者超度灵魂。


      作品译文


蕙丛呵,你象谢安最宠的侄女一样;
  自从嫁了穷困的我,百事就不顺当。
  看到我身上无衣,你就要倒柜翻箱;
  沽酒少钱,我常缠你拔下金钗玉妆。
  甘心和我一起野菜充饥,豆叶为粮;
  要扫落叶当柴烧饭,你向古槐仰望。
  如今俸钱超过十万,你却不能分享;
  我只得为你超度,准备好斋饭供尝。

     创作背景


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诗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作品赏析


此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蒙曼讲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元稹的《遣悲怀》第一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是元稹写给亡妻韦丛的悼亡诗。中国古代文人的悼亡之作,以词而言,最好的应该算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及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以诗而言,最好的应该就是元稹这三首《遣悲怀》。《遣悲怀》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第一首讲妻子生前,第二首讲妻子亡后,第三首则是自悲自叹。彼此衔接、至情至性,道尽了患难夫妻的深情,也道尽了生离死别的悲哀,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第一首,怎么写的呢?先看首联: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这里头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谢公,一个是黔娄。谢公是谁呢?东晋南朝的时候,谢家可是第一等士族,谢安、谢灵运、谢朓等等若干谢氏子弟都青史留名,也都能称为谢公。比方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那个谢公就是谢灵运。而他另外一首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那个谢公,则是谢朓。那“谢公最小偏怜女”的谢公又是谁呢?既不是谢灵运,也不是谢朓,而是他们的祖辈,东晋宰相谢安,因为谢安留下了一段和侄女谢道韫之间互动的故事。当年大雪纷飞,谢安问围坐在身边的小侄子、小侄女,说这雪像什么呀?侄子谢朗先说了,像空中撒盐。这比喻本来也不算太差,却不料身后的小堂妹谢道韫,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比就发现了,这两个比喻句高下立判嘛,从此成就了谢道韫的“咏絮之才”名,也成就了谢家重视女儿的佳话,这是谢公。

 


   那黔娄又是谁呢?黔娄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隐士,号称是家徒四壁。那这两个典故跟元稹有什么关系呢?这谢公和黔娄就是元稹和他妻子韦丛之间的身份差距呀!韦丛是谁呀?她是工部尚书、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女儿。那韦夏卿是宰相级别的人物,堪比谢安,而这个爸爸对女儿的宠爱,还要超过谢安对他的侄女谢道韫。为什么呀?除了爸爸对女儿肯定比叔叔对侄女儿更亲切,还因为韦丛是韦夏卿最小的女儿。她刚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可以想象哪个爸爸不会对这样的女儿多一份心疼呢?所以韦夏卿给女儿起名叫韦丛,字茂之。丛也罢,茂之也罢,都是茁壮成长的意思呀!身居高位的爸爸对小女儿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她能健康成长,这不正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眷眷深情吗?这就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呀!一句话已经讲明了韦丛的娇贵了。那元稹又如何呢?元稹说起来也是北魏皇室后裔,祖辈也都世代为官。但是在他还只有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家道中落、备尝艰辛。当时全社会不都重视进士及第嘛,元稹从小才气过人,本来也应该走这条金光大道,可是他却只能在15岁的小小年纪,就去投考更容易过关的明经科,无非是为了早点儿进入仕途,这就跟今天没有办法念高中、考大学,只能初中毕业就去读中专是一个道理呀。这就是唐版的黔娄啊!今天叫凤凰男嘛。这样说来韦丛嫁给他,本来就是下嫁。更糟糕的是,婚后他又因为锋芒太露,屡屡得罪权贵,在政治上备受打压。那出身白富美的妻子也因此百事不顺、吃尽苦头,这就是“自嫁黔娄百事乖”。这个“乖”不是乖巧啊,而是乖舛、不顺心。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起首一联就有多少心酸、多少愧疚啊!那这一联诗理解到这个程度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但其实还不够,不够在哪儿呢?古往今来穷人那么多,诗人为什么不跟别人比、单要跟黔娄比呢?因为黔娄不仅仅是个穷人,他还是个著名的道家。更重要的是,黔娄有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这个妻子和韦丛的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黔娄夫人本来也是贵族出身,嫁给黔娄之后就甘心追随黔娄、安贫乐道。黔娄不是一生清贫吗?死后连一块能盖住全身的白布都没有,他的好朋友曾参去吊唁,发现黔娄身上那块白布啊,盖住头就露出脚、盖住脚就露出头,就对黔娄夫人讲了,你不如把那个白布斜着盖,就能都遮住了呀。不料黔娄夫人却回答说:“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我丈夫生前从来不斜,死后也不能斜。那曾参很感慨呀,又问她,说先生去世了,您希望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谥号呢?黔娄夫人想也没想,脱口就说,谥号为“康”吧!那曾参很不理解呀,说所谓“康”是富贵的意思呀,黔娄先生一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怎么能谥为“康”呢?黔娄夫人慨然回答,我丈夫生前齐国国君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鲁国国君要拜他为卿,他也拒绝了,这难道不是贵吗?两国国君都争相给他俸禄,给他粟米,他也都拒绝了,这难道不是富吗?他在我心目中既富且贵,怎么就不能谥号为“康”呢?如此明夫之志,夫唱妇随,真是贤妻的典范哪!所以元稹自比黔娄除了说自己穷之外,其实也是自抬身价,而且不仅自抬身价,更是暗示了妻子的贤惠。那这位妻子是怎么一个贤惠法呢?先看颔联: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这是在讲什么呀?讲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啊,她看见我没有衣服穿了,就翻箱倒柜的给我找衣服;我没钱,还缠着她非要喝酒,她就拔下自己的金钗给我换酒喝。这两个细节写得多传神哪!元稹明明比韦丛还要大五岁,在妻子面前却像一个大孩子。衣服破了旧了,他自己可能并不在意,但妻子却看在眼里呀,一定要让他穿得暖和、穿得体面。问题是元稹的俸禄那么低,妻子想要给他添置新衣,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办呢?只能翻箱倒柜地去找,看看还有没有旧衣服可以改造,可以翻新。这是多么体贴,又是多么为难哪!那诗人本来就好喝酒,再加上仕途不顺,更是难免借酒消愁啊,兴致来了,他才不管家里有没有钱,就缠着妻子要酒喝。一个“泥”字就是纠缠嘛,把诗人刻画得多么无赖呀!这本来很难容忍吧,可是妻子呢,既不跟他抱怨,更不跟他吵闹,只是默默转过身去,拔下娘家陪嫁的金钗,去给他换酒喝,这里面有多少隐忍,又有多少理解呀!那接下来呢,看颈联: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我们以前分析律诗经常是说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但这首诗不一样,它的颈联没有转折,而是在颔联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妻子的贤惠。那怎么讲呢?颔联不是侧重说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嘛,颈联就重点讲妻子持家的艰辛了。“野蔬充膳甘长藿”,是说没有钱买菜,只能吃野菜。问题是野菜嫩的时候吃也就罢了,他们没钱哪,就得一直吃。很快,拿来当菜吃的藿,也就是豆子叶长大了、长老了,变得难以下咽了,可妻子什么也不说,就那么高高兴兴地吃下去,这就是“野蔬充膳甘长藿”。一个“甘”字何等懂事、何等知足啊!那“落叶添薪仰古槐”呢,是从吃饭说到烧柴了,没钱买柴怎么办呢?妻子急得围着老槐树团团转哪,就指望它能多掉下点枯枝败叶,好拿回家去当柴烧。一个“仰”字,又是何等焦虑、何等无助啊!从“野蔬充膳”到“落叶添薪”,这是从吃饭说到生活,也是从春天说到了秋天。本来吃饭也罢、打柴也罢,应该都是丈夫为家庭提供的最基本保障,可是诗人无能啊!一个个寒来暑往,一个个春夏秋冬,生活的压力就这样都落在了妻子的肩头。搜荩箧、拔金钗、甘长藿、仰古槐,几个最经典的动作,就如同简笔画一样把生活的困顿都刻画出来了,也把贤妻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我们的古人一直重视精神大于物质,孔子的大弟子颜回,最令人景仰的品格,就是“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是元稹最令人动容的地方,恰恰在于他真切地说出了贫穷,给人造成的困苦,这样的生活连他这个从小吃苦的人都难以容忍,更何况是娇生惯养、“最小偏怜”的妻子呢。可是妻子却毫无怨言地陪伴着他,这让他怎能不自责、怎能不对妻子充满感激之情啊?妻子配得上一切的荣华富贵,想来心高气傲的诗人一定曾经默默发誓,终有一天我要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终有一天我要让你为我感到骄傲吧?那也正因为如此,尾联才显得格外沉痛啊!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如今我终于发达了,俸禄都超过了十万钱,再也不用整天为钱发愁了,可你却不在了,我只能拼命地祭奠你,不停地斋僧布道请人超度你,可是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本来我们都知道诗人是清高的,并不轻易谈论工资,元稹却在这儿把工资写得清清楚楚,这看起来不够含蓄吧?但是也因此显得格外真挚啊!我是真的有钱了呀,有十万钱了呀,可你为什么没有等到这一天?你为什么没有能跟我一起享受这一切呢?多少哀伤、多少不甘,写得那么浅显,却又那么真情毕露,让我们今天听了都忍不住要生出同理心,想要陪着元稹大哭一场了。韦丛生在783年,803年嫁给元稹,809年去世,仅仅活了二十六岁,跟元稹做了七年的夫妻。 

 

   就在韦丛死后不久的810年,元稹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这三首《遣悲怀》。我们开头说过,写得最好的悼亡词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苏轼是怎么样回忆妻子的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妻子让苏轼最忘不了的,是对镜晨妆的柔美。那贺铸是怎样回忆妻子的呢?“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妻子让贺铸最念念不忘的,是挑灯补衣的温柔。这当然都是细腻感人的,但也都是寻常的夫妻情分,夫妻就是这样过日子的呀。那相比之下,元稹和他们就不一样了,元稹跟韦丛是患难夫妻,而这患难夫妻又有着韦丛下嫁的前提,这也让元稹对妻子格外敬重、格外怜惜,也格外感激。知恩图报是人的道德本能嘛,可是呢,造化弄人,却让他们在即将改变命运的时刻,天人永隔。永远也报答不了的亲人,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伤痛,永远也不能释怀的心情,这才成就了这首诗,让它在千载之下,仍然拥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