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6.辛弃疾《西江月》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乡村词。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辛弃疾不是一位豪放派的词人 吗?我们看到很多的教科书上都写到,北宋的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南宋的辛弃疾承 续了这样一个传统,将豪放词发扬光大。怎么一个豪放派的词人却写了这样一首乡村 题材的词呢?其实这是大家的一个误解。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词人,并不只是说他写 的都是那样一种慷慨纵横的词作,而是有着非常多元的风格。他的词既有慷慨悲壮的一面,也有淡泊洒脱的一面。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在他40多岁的时候,在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这一 年是宋孝宗淳熙八年,即公元1181年,他因为受到奸臣的排挤,被免罢官,于是到江 西上饶居住,并在此地生活了十多年。这里所说的“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的上饶县 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大概40多里的乡间道路。南宋的时 候,这条路是直通上饶古城的繁华的官道。黄沙岭很高,有十余丈,而且下临深而宽豁,是一个上有岭而下有谷的地势,有泉水从石中涌出,这泉水挺大,可以灌溉农田 十余亩。所以这一片地方不仅风光优美,而且是一个非常好的农田水利灌溉的地区。辛弃疾退居上饶期间常来此地,写了很多的词。这首西江月就是这些词当中的一首。

“明月别枝惊鹊”,别枝是什么呢?就是斜枝、旁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明月升起来 的时候,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鹊儿。这句词让我们想到了王维的一句诗:“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这里“明月别枝惊鹊”也指的是月光升起来的时候,惊 动了树枝上的鸟鹊。


“清风半夜鸣蝉”,一阵清风吹过,传来了蝉的鸣叫声。这种夜间蝉声的鸣叫,可不同 于大太阳底下的那种声嘶力竭的鸣叫,而是在凉风徐徐吹佛时传来的清朗的、夜间的 鸣蝉声。所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既有声音,又有凉风,又有明月,这 首两句为我们展示出了乡村的别样的风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刚才 是在写树上,树上有鸟雀,树上有鸣蝉,现在由高往低,镜头转移到了田野,不仅是 词人,还有那些农夫们,他们在田间里面说什么呢?在说:哎呀,这今年肯定是个丰 收年


为什么呢?“稻花香里说丰年”,扑面而来的是漫山遍野的稻花香,由稻花香联想到今 年的丰收的场景。这里用了一个“听取蛙声一片”,你注意这个词人写词,他也很擅长 布局。“明月别枝惊鹊”,鸟鹊受到了月光的惊吓之后飞起来了,然后又听到了夜半的 鸣蝉声,在这里又听到了蛙声,又听到了老农们议论说今年是个丰收年的声音。在这 个寂静的夜晚,有多少个声音都融汇在了一起。这些声音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巧妙的 布局。鸣蝉声,让人觉得清幽,蛙声,让人感受到了农田里特有的一种氛围。

人们谈论丰年的声音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乡村里特有的一种洋溢着幸福的氛围。所 以我们说啊,词人的确是高手,简简单单四句话,在我们的眼前立刻展现出乡村夜半 那种温馨的、那种浓郁的、具有生活的气息的一个场景。


接下来荡开一笔,作者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样一个洋溢着稻花香 的夜晚,作者看到有稀稀疏疏的几个星星在天外闪烁,又感觉到有几滴小雨从山前落 下。我们说呀这个写词、写诗,而它的布局不仅仅是在字句上的布局,还有感觉上的 布局。前面说了声音方面作者有布局,现在呢,视觉上,甚至在触觉上,都有 了一种布局。看到有那么七八个星星在天外闪烁,又感觉到有那么两三点雨点,滴落 到自己的身上。这会儿要是下的大雨,那就破坏了这恬静的朴野的乡土的气息。


作者有意识的像画水墨画一样的轻轻地点染了一二,就立刻为这个安静的夜晚增添了 无限的诗意。作者沉浸在这美好的乡村诗意当中,一时间甚至忘了眼前熟悉的道路, 都走错了。可不是嘛?他在最后两句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本来每 次从这儿过的时候啊都会看到有个小茅草棚,而且呢还有一个土地庙。这“社林”指的 是社庙,也就是土地庙的旁边,有一片小树林,哎今天走到这儿光顾着听蛙声了,光 顾着听鸣蝉了,光顾着看星星了,光顾着感觉有那么两三点雨点了,怎么不见这社林 了,怎么不见那茅店了?正在恍惚之间,跨过溪桥,又转过一条路,一拐弯儿,定睛 一看,这社林不就在跟前吗?这茅店也在跟前。


没别的,就是因为沉浸在稻花香中太入迷了。所以你看作者在最后这两句啊,真是点 睛之笔。整首词真是写得非常的空灵,但又显得非常的实在。实在当中有空灵,空灵 在哪?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实又实在何处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还有旧时茅店、社林。所以这首词虚虚实实,结合得非常的紧密。那么这样一首乡村 词,可以说是辛弃疾词作当中的一个代表作。


大家可能会说,为什么辛弃疾要写乡村词呢?其实他也并不是自己主动要写的。如果 实事求是地来讲,这其实是无奈之举。辛弃疾本来是个英雄,他出生在金国占据的北 方,但是当时他率兵起义,在耿京的麾下做掌书记,他可是个少年英雄,想当初在这 起义军当中,有一位僧人叫义端,他们一同起义,后来这位义端呢跟辛弃疾还是很不 错的朋友。可惜他起了贼心,偷了帅印,想要投奔金国人。辛弃疾告诉耿京,他虽然 是我的朋友,但是你给我三天时间,我要抓不到他,我再在你跟前,你处死我也不 迟。


辛弃疾果然追到了义端,这义端还跟他求情,而我知道你很本事大,但是咱们是朋 友,你可千万不要杀我。辛弃疾二话不说,斩杀了义端,回来报告了耿京,可见辛弃 疾是一个非常重大义的人,辛弃疾劝耿京归顺南宋,他自己呢也在积极地跟南宋朝廷 接洽,结果沒想到耿京的部下张安国叛变,杀了耿京,投降了金国。辛弃疾没含糊, 率领小队人马闯入金营,在万马军中把这张安国绑在马背上,然后带回来,献给了朝 廷。这就是传说中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襄取物\\\\\'可这是真事啊,这可不是 三国演义当中的演绎。那个时候,辛弃疾才23岁。所以我们说,辛弃疾本来是个英 雄,他是要做大事的。他回到南宋朝廷之后,向朝廷提了不少抗金北伐的建议,而且 辛弃疾治军有非常高的才干。


可是南宋朝廷呢,一方面,当时的主流的声音是要讲和,同时,由于辛弃疾是所谓 的"归正人”,这种尴尬的身份,使得南宋朝廷对他总是不能放手使用,总让他担任一 些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因此辛弃疾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军事上的 才干。对于抗金收复中原,他真是念兹在兹,可这个理想终生未能实现。所以当朝廷罢免他的官职,他回到乡间,就只好把这满腔的热情注入到了词的创作当中。


也正因为如此,辛弃疾现存的600多首词,题材异乎寻常地广泛,有政治、哲理、友 情、恋情、田园、风俗,包括日常生活、读书的感受,换言之,词一到了辛弃疾的手 中,几乎达到了没有什么题材不可以写的程度。而且在苏东坡的时代,苏东坡写词还 是“以诗为词”,而到了辛弃疾则是“以文为词”,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就 像我们今天讲的这首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都是散文的句式。其他比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等。在这多元化的题材当中,就有反映农村的生活和田园风光的。


应该说,首创乡村词的是苏轼。将乡村词发扬光大,创作得更加丰富、更加富有乡村 情趣,那还要数辛弃疾。但是刚才我们讲到了辛弃疾写这些乡村词,实际上是把他满 腔的才情,注入到了这样一个闲适的题材当中,也是很无奈,但是也正因为辛弃疾的 这种创作,使得词的题材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所以当我们今天来读辛弃疾的这些词 作,特别是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乡村词之后,一方面感受到在南宋的时候,词的创作 的盛大的景象,在另一方面也能深深地感受到辛弃疾在进行这方面创作的时候内心的 苦闷和无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拓展知识点】


一、诗人介绍及创作背景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 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 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 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 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 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 膩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 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 战收复中原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 (1181 ),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创作此诗。


二、诗文解析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


见:同“现”,显现,出现。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