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6.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既然前面已经讲了周邦彦和宋徽宗这一对君臣的词作,那么我们就来回溯一下前此另外一对君臣的词作。我们还是和周邦彦和赵佶一样,先来讲那位臣子的代表词作。那我们今天分析的就是冯延巳的代表作——《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词云:“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首先是这个词牌“鹊踏枝”,提到这个词牌,就要提到我们前面讲晏殊、讲欧阳修、甚至讲到王国维。说到这个后人写词有一个重要的词牌,很多人都大量的创作。这个词牌特别有名,就是“蝶恋花”。尤其是北宋的诸大家,从柳永开始,到晏殊、到欧阳修、到李清照,其实都特别,当然还有苏东坡啦,都特别喜欢写“蝶恋花”。甚至一直到王国维先生,自己也创作了大量的“蝶恋花”。而在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蝶恋花”的,其实就是冯延巳。因为这个“鹊踏枝”,其实就是“蝶恋花”,是蝶恋花的别名。

当然它好多别名,比如说还叫“凤栖梧”,也很有名;也还有叫“黄金缕”、“卷珠帘”、“一箩金”。而冯延巳呢?现存的他的集子里,作有“鹊踏枝”十四首之多,而且他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也都是这个“鹊踏枝”系列中的作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啊,就从单一词牌的创作历程来说,这个冯延巳对鹊踏枝、蝶恋花的系列创作,那是有着开辟之功的。

顺便再说一下冯延巳,这个作者的名字,史书上有很多人很喜欢冯延巳,但历史上呢,也有说把它写成冯延己。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这个“自己”的“己”,还有“已经”的“已”,还有这个“辰巳午未”的“巳”,是很容易混起来的。就在于封口不封口,还是出头不出头。为什么应该读冯延巳,而不是应该读冯延己呢?因为冯延巳,巳,正中,倒过来就是蒋公中正的名字了。是“正中”。延巳,为什么是 “正中”呢?就是我刚才讲了,我们说时辰,天干地支的排法,辰巳午未。那么“巳”,往下延一下,就是“午”啦,就是中午的午时!“午时”在十二时辰中,我们知道在一天中,刚好是正中的位置。所以“延巳”就是午时,就是正中。所以毫无疑问应该读冯延巳,不能读“冯延己”。而像韦庄,“庄”者,他字“端己”,那个就要读“己”,不能读“端巳”,因为他的名字“庄”嘛!“端庄”之“庄”、“庄重”之“庄”。所以是冯延巳、韦端己。

好,回到他的词作上,首先这首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实在是写得太棒了!说老实话,到底是选这首诗,还是他的另一个代表作《谒金门》,“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在这两者之间,我还是犹豫了半天呢。但说老实话,平心而论,总体而言还是这首《鹊踏枝》写得太过唯美、太让人佩服,所以我们还是选其最精华之作,选这首词。我们来看看这首词为什么让那么多人为之着迷?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谁道闲情抛掷久”,那这第一句,我突然意识到,前面可能也念成了“谁道闲情抛弃久”。说实话这是有两个版本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正式读的时候还是把它读成“谁道闲情抛掷久”呢?是因为今人,我们今天的人都习惯用这个“谁道闲情抛弃久”。‘抛弃’这个词啊,在我们现代汉语里头它是一个常用词,连“许三多”都说不抛弃、不放弃嘛!但是我们知道在古汉语的环境里头,这个“抛弃”作为一个整体的词汇,其实在古汉语中,我们知道“谁道闲情”,下面接下来这个词“抛掷久”还是“抛弃久”,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其实是两个同义的单字连在一起。也就是说“抛”和“弃”,“抛”和“掷”,或者是“弃”、或者是“掷”,它是要能分开的,不是像现代汉语里头结合得那么紧密的。虽然它有同义关系,它是为了同义反复加重这种语气。所以古人呢,在这里虽然“抛弃”和“抛掷”都可以用,所以也有两个版本,但是古人更常用的、更能体现同义反复的,确实应该是“抛掷”。

所以像颜师古的《隋遗录》就记载,说这个隋炀帝啊让张丽华舞《玉树后庭花》, “丽华辞以抛掷岁久,自井中出来,腰肢依巨,无复往时姿态”呀。你看“丽华辞以抛掷岁久”啊,这就是同义反复的一种强调。所以这里 “抛弃”还是“抛掷”,是一种很细微的语感差异。但这种差异确实能够体现出我们的母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它的独特的特点。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读“谁道闲情抛弃久”也没有问题,确实也有这个版本。但特别正式的时候,我们还是最好读“谁道闲情抛掷久”。

因为“抛”与“掷”这种同义反复的强调,就把那种闲情抛掷,抛掷已久,那种“谁道”的疑问,那种情绪上的没来由、无从着落,就凸显得十分的鲜明而突出了。所以这样“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样的惆怅,就一下子能够唤醒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就让每个人读了这样的词都会不由自主地感慨,“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啊!这大概是人性深处的、底层的、一种天生具有的悲剧美的底色。

所以为什么往往是悲剧美更具备崇高美的价值和意义呢?因为喜剧美呀,它是个体与世界发生关系,是一种向外的联系。比如孟郊的《登科后》,对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因为登科之后,然后春风得意,与春风也发生这种得意的关系,与马蹄和长安花。这时候我们的目光把这种欢乐的情绪,渲染到外在的世界。而悲剧美呢,我们是向内,和人性、和自己的灵魂发生一种碰撞关系,这时候所有外在的映射都只是灵魂的映射而已。

所以你看这个时候,“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就是,哪怕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与花、与酒发生关系,但是到最后还是为了,还是去映照自己的灵魂。“不辞镜里朱颜瘦”,虽然是说镜中的自己的容颜已改,身体消瘦,但这很容易就让我们想起王国维的名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所以王国维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冯延巳?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甚至说“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也就是说,连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都要稍逊于冯延巳。甚至说前人评价温庭筠的词说“深美闳约”,而王国维先生说“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深美闳约”,这是何等深情唯美的境界,王国维甚至认为,这四个字温庭筠还不够,只有冯延巳的词才足以当之。

不光是王国维先生,甚至研究词史的人,很多人对这个冯延巳都非常推崇,“各代评话,率皆如是”。甚至一直到当下,我们知道叶嘉莹先生她就说过,她于这个唐五代词人最喜欢的就是冯延巳。所以叶先生对冯延巳“鹊踏枝”系列中词中写愁的描写有一个非常精到的评论说,“可确指的情事是有限度的,不可确指的情意是无限度的”,这其实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冯延巳词中所触及到的那种人性底层的、悲剧美本质的那种情感最容易引发所有人共鸣之处的魅力所在。“确指的情事”,其实就是向外的,而那种“不可确指的情意”,其实就是向内的。所以这种不可确指发展下去,就是和灵魂发生激烈的碰撞,展现出耀人的光彩。

你看下片说“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就是不可确指的。这是说河边上的芳草萋萋,还有河岸上的柳树成荫,见到这样的春景,我总是暗自悲伤、暗自思量,为什么总会年年新添如此忧愁呢?连自己都不明所以、都说不清原因的时候,那就说明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默默叹息呀!所以当现实的我、春景中的我、生活中的我,与灵魂中的我、与人性中的我、与生命底色中的我,在这一刻产生碰撞之后,留下一个无比惆怅、无比深邃的身影。这个身影,一瞬间就具有了无与伦比的悲剧价值、美学价值,那就是“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我记得我们讲过黄仲则、黄景仁,有一句千古名句叫“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啊!真是与冯延巳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小桥”是“桥”,怎可独立、怎可悄立呢?桥,我们知道它是一个过河的通道,是一种路径,是一种经过的地方,是注定人来人往的,是注定要和他人擦肩而过的。它就像一个红尘中的缩影,而诗人偏偏从这个红尘中,从那些身影里,从一片喧嚣中镂刻出,甚至是抠出来、雕刻出来一个独立小桥、悄立市桥的自我。于是这样的自我就与现实,与万丈红尘有了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啊!这样的鸿沟,这样的界限,让那个充满了惆怅、充满了悲剧意蕴的自我,在永恒的时间长河里,一下子凸显了出来,清晰了出来。这样的自我,只有在喧嚣过后,与平林新月、与清风拂袖相互映衬,沉淀成一种永恒的身影。那种身影清澈而又惆怅、纯粹而又轻索,落寞里有一种摆脱了红尘的永久,孤独中有一种远离了喧嚣的自守。这样的身影,愁则愁矣,却是每一个清澈干净的自我,发自灵魂深处的、永恒的追求。

所以这种深情,这种唯美,可以说打动了所有的人。所以后人论词,认为冯延巳对宋初词坛影响巨大。像“晏殊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晏殊和欧阳修都刻意模仿冯延巳,这其中有很明显的发展逻辑。一来晏殊也是北宋名相,欧阳修也是北宋文坛盟主,而冯延巳是两任南唐宰相,所以在这种士大夫气度上,他们特别贴合。二来,冯延巳曾经出任江西抚州地方官,对当地文化影响巨大。那么晏殊我们知道,他江西临川人,就属于抚州嘛!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人,所以他们二人对冯延巳词风的学习和继承,那是词史上所公认的。

但我们说像王安石也是江西临川人,所以又叫王临川嘛!你看他对冯延巳,那感觉就不像晏殊和欧阳修,那又是为什么呢?关键的区别啊,还在人生、气质、性格的差异。这些人虽然都是大文学家,但在文学之外,像晏殊虽为名相,其实一生的成就主要在教育方面。欧阳修也大率如此,可是王安石却是北宋少有的大政治家。他的眼光,首先不会在文学和美学,而在史学与经学。所以在他这种大政治家的眼中,像冯延巳这样的历史上的弄臣,就不足以成为他师法的榜样了。

所以呀,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从文学的角度去评价,从古代的各种词话一直到王国维先生,甚至到当下学者,到叶嘉莹先生,对冯延巳都推崇有嘉。但从史学的这条逻辑线来看,大多数人对冯延巳的人品,以及历史功绩,就颇有微词啦。所以从知人论诗、知人论世的这个角度去评价的话,冯延巳绝对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矛盾体。

冯延巳的这个仕途啊,可以说是非常通达的。他的父亲是南唐烈祖李昪的开国元勋了,曾经做到吏部尚书,所以当初李昪见到白衣的,这时候还没有功名的冯延巳的时候,是因为一种特殊的对部旧的感情,对冯延巳另眼相待。再加上年少、年轻时的冯延巳确实才学风流、倜傥一时,所以李昪对他非常欣赏,以白衣任秘书郎。就是不需要各种考试了,属于特招生,直接进入了仕途。后来又让他去陪伴太子李璟,也就是后来中主李璟。而冯延巳呢,刚好比李璟大一轮左右,再加上冯延巳的才学风流,所以李璟其实后来对冯延巳有一种特殊的,类似于崇拜的感情。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来作为南唐的党争过程中,“宋党五鬼”,当时被人称为“五鬼”的魏岑、陈觉、查文徽这些人,当然,还有冯延巳和他的这个同父异母弟弟冯延鲁。像其他几个人,最后其实在李璟屏除党争的过程中,都被严惩,唯独冯延巳虽然两次罢相,但最终还是被李璟放过,寿终正寝。

说实话,冯延巳其人啊,才学是很高,抱负也很大,但是于政治一途啊,没有经历过风雨,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嘛,又一路顺畅地在这个顺境里头成长起来,所以他政治的眼光和手段实在是很一般。但他同时因为和李璟的关系,又有很强的权力欲,所以连陆游写《南唐书》的时候,都称他是“谄媚险诈”,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史学评价了。最典型的例子,他曾经劝这个李璟要享受生活,说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了,就叹息十天半月,这就是一个地道的田舍翁啊,也就是说这就是乡巴佬的胸襟啊!怎么能成大事呢?而当今主上(李璟),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明雄主啊!这一段故事是马令的《南唐书》所记载的,《南唐书·冯延巳传》中所记载的,这就和陆游的《南唐书》中所评价的“谄媚险诈”完全应和起来。

所以有一次这个冯延巳在党争中对另一派的孙晟说,说你凭什么才能弄到现在这样的官位的呢?这个孙昇啊实在无法忍受,便愤然回答冯延巳说,小人我只不过是山东的一个书生,论执笔用词,不及君十分之一,论诙谐饮酒,不及君百分之一;论谄媚阴险与狡诈,哪一项都不及君远矣呀!这一席话说的冯延巳惭愧不已,到最后竟然无话以答。


所以,事实上很多时候李璟对冯延巳的这个横行跋扈也很厌恶,可是一是李璟也是一个文艺中年,对冯延巳的才学,尤其是他的词,这个太过喜欢了。两个人可以说是词友,是笔友,是有惺惺相惜那种情感。另一个他在成长过程中,对冯延巳的那种崇拜之情、友情,也是李璟心中很难面对的,所以他总是舍不得罢冯延巳的官。所以即使到最后,李璟终于下狠心铲除党争,对其他人都下得了狠手,独独对冯延巳下不了狠手。所以冯延巳得以寿终正寝,说起来都要感谢他的词,他的创作。

事实上他的词写得那么好,以至于有时候连李璟都羡慕、都嫉妒,这就要提到我前面所提的他的那首著名的《谒金门·风乍起》了。词云:“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挪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据马令的《南唐书》记载,说李璟有一次就对这个冯延巳说,“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而冯延巳呢,善于谄媚,迅速就回答说,“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啊!而这一句回答。也确实让李璟大为满意、大为开怀。可见二人除了群臣上的那种关系之外,在创作上确实也有知己之情啊!那么李璟的那句“小楼吹彻玉笙寒”,又妙在哪里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86.袁枚《苔》
87.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8.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89.宋祁《玉楼春·春景》
90.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9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9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3.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94.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