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诗词原文】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精华赏析】
这首“满纸血泪”的《虞美人》,词劈头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是绝望情绪的呐喊。“春花”和“秋月”原本是自然界非常美好、赏心悦目的景色,对于正常人来说,艳丽的春花和高洁的秋月,是一定能给人带来愉悦情绪的美景。更何况,李煜本人就是一个文艺气质十足的词人,在亡国之前,他还是江南之主,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条件,都足够让他从容享受年复一年春花秋月的美好,并且他的这种物质享受还能通过他天才般的艺术修养,转化成最动人的文字。
可是,在《虞美人》中,春花不再浪漫,秋月不再清新,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质问,尤其是“何时了”这三个字好像有千钧之力。“何时了”只有三个字,可是我们如果试图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话,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正常的版本可以是这样的:春天的花儿秋天的月啊,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呢?
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更口语化的版本:春天的花儿秋天的月啊,你们这样来来去去的,无休无止,你们烦不烦哪?
不过,我觉得,“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句子,最好是不要任何蹩脚的翻译,它只需要我们沉静下来,用心去体会李煜彼时彼刻的绝望心境。当他不再有任何欣赏春花秋月的兴趣的时候,季节的轮回,景色的转变,对一个阶下囚来说,早已没有任何意义,春花秋月这种源于自然的生命情趣,他已无心留恋了。“何时了”三个字,听上去简单,实际上是对生命表示决绝的一种强硬态度了!正像当代词学家唐圭璋先生所说的那样:“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屈原与李后主》)
这就是绝望,这就是生无可恋的死地,这就是李煜了无生趣的心境。春花秋月可以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可是人的生命却是短暂的,是有限的,人生的有限与自然的无限,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起句七字“春花秋月何时了”里面,便已涵盖无遗。
“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突兀、沉重却又无奈的质问,奠定了整首词绝望情绪的基调。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而这样一问一答的创作模式,实在是李后主深陷绝望时最后的挣扎。
他面对春花秋月之轮回不休,转而感叹人的生命随着每一度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而长逝不返,所以从质问春花秋月,转而向人生发出质问“往事知多少?”这第二个问题,一下子从伤春悲秋转到了人生现实。“往事”自然是指他还在做江南国主的时候,“小楼昨夜又东风”是指他投降宋朝后倏忽又过了一年的光阴。
一年又一年,对一个阶下囚来说,失去自由的日子,只不过是无意义的重复而已,又何异于最漫长的煎熬与折磨呢!这种对于“往事”的无限留恋、无限追悔,可以说是李煜归宋之后词作的主旋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也许再没有人像李煜这样体验到人生如梦的宿命感了:仿佛昨天还在听着教坊新曲,享受着通宵达旦的歌筵酒席,吟咏着春花秋月的浪漫,今天就只能远在异国,咀嚼着亡国之君的耻辱,体味着空虚寂寥的囚徒生活。感性如李煜,无法解释人生对他的嘲弄,只有将一腔悲怆尽付词笔,在梦里重回故国,重新抚摩故国的土地,俯瞰故国的江山。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又”字是“了”字的继续,但情景已缩小到“小楼昨夜”这个相当明确的地点与时间之中。由小楼而联想到故国,过渡极其自然。在往事如云的梦中,李煜还是一个富有江南的一国之主,可现如今的他却是孤居小楼的亡国奴,形同软禁,不能随意与任何人接触,不要说千里之外的故国了,即便是近在眼前的南唐旧臣,他也不能相见。当年的往事又怎堪回首!即便挣扎着回首,看到的也全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悲哀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情绪的绝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绝望中徒劳的挣扎。所以,“不堪回首”四个字真是从心中滴出,字字泣血。“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中的“月”,也是将只属于李煜个人的小楼、故国,统统笼罩在这永恒无限的月色中,李煜个人的浓厚悲哀自然也就直逼我们眼前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堪回首,却偏偏忍不住要回首。过片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就是李煜“回首”看到的印象之一。“雕栏玉砌”是指雕有精美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词中泛指精美的宫殿建筑。那曾经是他的宫殿,是南唐壮丽的皇宫,然而物是人非的感慨已经喷薄而出。“雕栏玉砌应犹在”看上去是陈述句,实际上也暗含反问。或许我们把它翻译成这样的表达更合适:当年巍峨壮丽的宫殿应该还在吧?可是国主却不再是那个叫做李煜的人了。
【知识点·速读】
《虞美人》是唐代教坊曲,原本是古琴曲的名称,后来用为词调名,这个名称的由来的确和一位著名的古典美人有关,那就是项羽的宠姬虞姬。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当年楚汉相争,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晚上听到四面楚歌声,自知已经无法突围,他在自刎以谢江东父老之前,创作了那首著名的楚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指一生相伴项羽左右的虞姬了。《史记》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项羽在绝命之际,最放不下就是他相随一生的虞美人和乌骓马了。“歌数阕,美人和之。”当项羽悲歌慷慨的时候,虞美人也泪流满面地应和着他的歌声。“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虞美人》作为词牌名,既然取自项羽与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那么这个曲调的旋律自然也应该是哀婉凄绝的,因此以《虞美人》作为词调来填写的歌词,大多确实是抒发悲伤的情绪。
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杨雨诗词”
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杨雨诗词”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