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丨02: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在销魂时节,为销魂的人创作的千古销魂的诗篇。
江南的清明最销魂,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明媚春光撩动着天下游子的情思。更有霏霏细雨,酥润缠绵,“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美丽而又凄迷。在美丽和凄迷中,人们阖家团聚、祭祖扫墓、游春踏青……
清明是一个最见亲情的日子。然而,总会有人在这个最见亲情的日子里不得不远离亲人,天涯孤旅,行色匆匆,雨丝风片,春衫尽湿,自难免触景伤情。本来,佳节出行已经有难言的心事,触目春光更撩人情思,凄迷春雨纷纷扬扬又平添无尽愁绪。断肠人在天涯,冒雨趱(ZAN二声)行,心境倍加纷乱凄迷。时节、美景、春雨令人销魂,如此美景,如此时节的天涯孤旅,更令人销魂。销魂之人自觉时节销魂,销魂的春光又使销魂之人心绪难堪…… 所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典型的情景交融境界。
销魂时刻,路人生出一个念头:“借问酒家何处有”他要找到一个小酒店,小饮三杯,避雨、歇脚、暖暖淋湿的衣衫,更要排遣渐行渐浓的愁绪。“牧童遥指杏花村。”路边的牧童信手向远处一指:杏花深处,小村隐约,挑(三声字)出一副酒帘。
诗到了这儿戛(JIA二声)然而止,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通篇语言畅晓如话,生动优美,起承转合,流畅自如,又余韵悠长。诗作似乎通篇都在写清冷,戛然而止之际却令人不由得心头一暖,正是这一丝暖意,才真正拨动了天下一切游子之心。
一千一百余年前,一个牧童在杏花春雨中的信手一指,将一颗惆怅、忧伤、行旅匆匆的心,指向了片刻的安适、停伫之所。这个所在很美,有牧童、有杏花、有村庄、有酒店,足以令人反认他乡是故乡。其后的千百年间,比这一切更美的诗篇——《清明》,又成了后人心灵永恒的安适、停伫之所。
人生是一个充满偶然与必然的匆匆行走的过程。当人们因为匆忙而忘记了本不该忘记的所谓“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就会自己寻觅一个可以使心灵获得片刻安适与停伫的“杏花村”。这是人类向亲情与人性的本能回归,这是《清明》这首诗能够打动天下一切游子的根本原因。也是诗、酒和杏花为什么会成为千古传承的古典美学意象的根本原因。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少时家道中落。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豪健跌宕,骨气遒劲,精致俊爽,风调轻利,代表晚唐诗的最高成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