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古诗词丨13李绅《悯农》其二


古风二首之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又名《古风二首》千古传诵,妇孺皆知,这是其中的一首。

 

中国古典诗歌,以杜甫为首的文学巨匠以儒家思想作为艺术基础的美学观念,要求在比较通俗和规范的形式里表达出附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主张,这不仅是个人也是时代的共同倾向。所谓“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事而作”。

 

李绅及其诗作《古风二首》就体现着这种浓厚的“忧患意识”。

 

诗作起句“春种一粒粟”,以“种”,“收”,“一粒粟”和“万棵子”形成对比,具体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和农民们的辛勤劳作,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早春忙种图”。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辛勤的农民向着广袤大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诗作承句“秋收万颗子”作者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金秋收获图”,田野里翻动着金色的麦浪,好一派丰收景象!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变成累累的硕果了!

 

转句“四海无闲田”紧承前两句,推而广之,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进一步盛赞农民的劳动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已经开垦的良田,到处都充满了收获的希望。

 

三句诗将农耕的艰辛而又漫长的创造过程联系起来,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表现劳动人民巨大的创造力和贡献,这就使下文的笔锋突转,显得更为凝重而沉痛。

 

合句“农夫犹饿死”在前三句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笔锋突转,点名主题,勤劳的农民以一年的辛劳换来了硕果累累,遍地金黄,却仍然难逃活活饿死的悲剧。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中,自然生发出一个疑问:这是为什么?到底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惨剧?诗作没有直接回答,一个疑问却寄托了诗人极其强烈的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诗作的语言畅晓如画,诗作的遣词造句却独具匠心。

 

诗歌前两句,“春”“秋”是季节相对,“种”和“收”是动作相对, “一粒”和 “万颗”是数量词相对,在形式上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表意上形象地表现出农民们辛勤一年换来一片丰收,却换不来活命的悲惨景象。第四句一个“犹”字情感色彩极其强烈,不仅将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更寄托着诗人的满腹忧患和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与无奈。

 

李绅(772——846),字垂公,祖籍今安徽亳(BO二声)县,寓居无锡。唐穆宗时入翰林院,与李德裕、元稹(ZHEN三声)合称“三俊”。他与元稹同为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乐府诗坛之先驱。有《新题乐府》二十篇,可惜都已失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