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丨46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苏轼为僧人惠崇的一幅春江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点明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从而,既再现了画境,又扩展和深化了画境。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富盛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之一。作为一位旷代的艺术大师,他的题画诗不会仅仅再现原作的画境,也不会是仅仅扩展和深化原作的画境,而必然由题画着手,写出自家胸襟与时代品格,渗透一位艺术家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否则他就不是苏东坡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作既如实摹写了画面上的景物,竹子和竹林外面开放的桃花,江上和水面上浮游的鸭子,遍地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又写了画面上无法表现的触觉“春江水暖”,写了心理感应“鸭先知”;空间顺序则先写地面景,次写江上景,而后是岸边景,最后是心灵的风景。
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水青青,浮游着白色或者褐色的鸭子。桃花盛开,春江溶漾,水中的鸭子自然会感觉到江水的温暖,享受着春之温馨。显然,这种感受是诗人以联想得之于画面之外的,正是这些联想使得画中景物生机勃发、情趣盎然。其实,对春色的感受并非“鸭先知”而是人先知。鸭、桃、竹、春江都是诗人满怀春意的物质呈现。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同样是由画中具体景色而引发的进一步联想。既然已经蒌蒿满地,芦芽短长了,河豚正好可以食蒿芦而肥。而初生的蒿芦又可以羹豚鱼而美了。你看,苏老夫子简直是有些馋涎欲滴了!
题画诗应该与原作珠联璧合,同时,作为文学作品又应当自有品格,离开原画也不失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的这首诗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品格,而成为至今仍然众口传诵的名篇。
迎春怒放的竹外桃花,悠游自在的鸭子,满地的蒿芽,欲上的河豚,恰好组合成一幅鲜活的生机勃勃又极富情趣的春江鸭戏图。
如果您知道,六百年前这位苏老夫子曾经因诗作而获罪、被捕、入狱、贬官、放逐…… 而如今既出世又入世的想象与吟哦,不正透着诗人那种洒脱旷达、悠游自得的人生态度吗?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都取得很高成就。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之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的巨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