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

第23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3月20日

天气实在是变化很大,你看现在三月底,往年三月底的时候还凉意满深的。刚好昨天我也看到新闻,说全球,这是全球,不是台湾,全球二月的平均温度,现在已经打破了记录,就是已经飙高,所以整体的气温是不断的暖化。但是我觉得还是人类要自己反省,因为会有这样的这个局面,其实人类是罪魁祸首。虽然说世界各国也是大呼我们应该要节能减碳,不过大概就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随手做环保,其实对于整个环境,虽然说没有办法一下子改变,但是人人如果都能够从内心有自觉,而且慢慢的去累积,假以时日,这种状况应该会有所缓解。
当然也有人不相信这一套,有人认为其实这是地球整个自然循环的一个部分,只是以前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数据可以观测。这可能是大循环里面的一个小循环,所以它可能跟太阳的活动的周期,还是有关系的,因为当太阳的活动如果加剧的时候,所谓的太阳风暴就会比较剧烈,也会影响到地球的温度。当然这是科学家的另外一个角度。总而言之,随手做环保绝对是一个有利无弊的事情。
我们来看到我们上一周的进度,我们现在看到第九十一个姓氏,九十一个姓氏,上一次我们谈到前面这个历史的部分,历史人物的部分我们还没提,对吧同学?还没提,所以我们先看到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元姓一定要提到的就是元稹。元稹,先前我们有略略的提到他,元稹他是中唐时候很知名的诗人,他跟白居易两个人齐名,所以我们在文学史上并称他们为元白。这两位在中唐的诗坛推动了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也很重要,叫做新乐府运动。什么叫做新乐府?称之为新乐府,是不是还有所谓的旧乐府?的确,乐府这个词汇其实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产生了,在汉朝的时候,乐府是一个官名,它跟诗歌有关,可是在古代,在汉朝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乐府这个职官?原来它这样的一个设官,其实是从古代就已经有这样的风俗了。后面等一下我们会提到,采集《诗经》的一个人物,我们刚好借着这个地方,谈到乐府的时候我们就一并讲。
我们都知道在五经里面有《诗经》,《诗经》一般我们都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叫做风、雅、颂。颂是《诗经》里面篇幅最长的。颂其实如果就这个字的本意来讲,它就是容,容貌的容,所以这个颂就是容,那什么容?就是我们在参与祭典的时候,我们要保持着很庄严肃穆的神情,整个场面就要非常的斋庄敬重,所以那个容就是容貌也好,或者是氛围也罢,都可以解释为这个容的意涵。颂既然他把它解释为容,所以这个颂其实就是用在祭祀时候的所谓的祭诗,祭祀时候所用的诗歌。诗歌原则上它是可以演唱的,它是可以配合音乐来演唱的。所以颂因为用在祭祀的时候,所以它的音乐,虽然说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看到乐谱,没有办法了解当时真正的音乐的旋律是怎么样的,但是学者推测,用在祭祀的音乐一定是节奏比较偏缓慢,而且中规中矩,它要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所以这种祭祀用的诗歌,当然就是最庄重的,篇幅也是最长的。大家可以去想像一下,或者是你可以去体会一下,就是每年我们都会有所谓的祭孔大典,祭孔大典时候的那个配乐,它也是用在祭祀的,所以你可以比照一下祭孔大典的那个音乐那个配乐,大概就是《诗经》里面颂那个旋律的气氛,就是那个样子。颂是篇幅最长,然后场面最肃穆的。
再来,雅,雅我们又把它分成了两种,叫做大雅跟小雅。大雅就是用在朝堂之上,朝堂之上,有的时候国君他要召见文武百官,进场的时候会有一些进场的音乐,可能会有一些需要伴奏的旋律,所以也有大雅这样的音乐用在朝堂之上。小雅也是用在宫廷,不过是用在宴飨的时候,也就是在吃饭,在宴会的时候,也会有音乐伴奏。所以各位看电影,电影如果那个时代背景是在中古世纪的欧洲,如果主题又跟当时的皇室有关的话,你会看到当时他们欧洲的宫廷,他们在吃饭的时候都会有乐队在演奏。当时因为有这样的需求,所以有很多的古典乐家,什么贝多芬、巴哈,其实他们都是为宫廷服务的。当然这些音乐有些是规模比较庞大的,大概也就是用在,跟大雅一样,用在朝堂之上的时候。有一些像室内乐,或者是比较小型的,三、四个人组成的演奏曲,那个规模比较小的,大概也是用在吃饭的时候,宴会的时候。所以其实在古代,中国跟西方跟欧洲都一样,吃饭的时候也都是要有音乐伴奏的,所以小雅大概也是那个状况所使用的。
再来,最多的,在《诗经》里面最多的,篇幅最广的,当然就是国风了。国风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十五国风,简称叫做风。风其实就是所谓的风谣,地方上的民谣,所以有十五个国家,他们的地方风土的民谣,就被搜集进来了,然后编入到了《诗经》里面。为什么各地方的风谣会不一样?其实先前有跟大家讲过,中国土地这么大,所以一定会有不同的方言,所谓的风俗一定也不相同,所以就会有各地方的风谣。我们不要讲古代的中国,各位想像一下我们台湾好了,台湾其实真的,它真的也不大,可是我们在传统的话,就有一些地方的民谣。譬如说宜兰的民谣有一首叫做丢丢铜,丢丢铜,就是讲火车过山洞,那个就是宜兰的民谣。然后我们上一回,好几次以前我们也谈到,嘉南平原也有一首地方民谣,叫做天黑黑,天黑黑要落雨,那个是嘉南平原的,你看那个情调它就跟丢丢铜就不一样。客家人也有客家人的民谣,采茶歌,山歌,也跟闽南的族群也都不一样,所以可以用这个来做一个对比。你就知道原来十五国风,它就是搜集各地方的民谣。
搜集各地方的民谣是谁去搜?所以在西周的时候,据说有所谓的采诗之官。采就是采集,去地方上采集这些风土民谣,采集回来之后,再经由宫廷的乐官稍微的整理一下,然后就变成所谓的风,然后就记录在《诗经》里面。所以这些风也就变成了很重要的史料,因为它记载了各地方不同的歌谣,不同的词的内容,很可惜的是乐谱的部分不见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了解到,当时各地方风谣真正的旋律是怎么样,但是还好它的文字的部分,也就是歌词的部分保留下来了,所以我们还可以去推想。各地方他们虽然说也都有共同的生活状况,可是每个地方它还会有一些不同的偏重,所以可以从这边见到一些蛛丝马迹。
所以在诗经的时代有所谓的采诗之官,到了汉朝的时候一样也有采诗之官,他也是到各地方去搜集歌谣。那谁来担任这个工作?就是刚刚我们提到的乐府,所以乐府这个职官就是负责去地方上搜集这些民谣的,然后由宫廷的乐官整理之后,配上适当的歌词就可以演唱了,汉代的时候。为什么他要去搜集这么多的民谣?其实很简单,大家都希望求新求变,如果皇帝在宴飨群臣的时候,这个演唱来演唱去就是那几首,多无聊,所以也希望有一些变化,所以就责成乐府之官去搜集民谣,然后可以变化变化在宫廷里面的一些音乐。一个人的创作其实是有限的,你的创作的能量其实是有限的,当然最快的就是我们去搜集大家创作的成果,然后把它汇编在一起,那很快的就有很多新的歌曲可以听了。所以乐府之官就因此应运而生。所以乐府从职官,后来逐渐的就变成诗歌的借代词,它就变成了跟诗歌一样,它就变成了一种词汇,等同于诗歌的意思。所以这个所谓的新乐府运动,原来乐府是这个意思。
在汉代的时候,这些乐府之官他们去搜集地方的民谣,其实地方的民谣,当然除了音乐旋律之外,它其实更重要的是表达各地方的百姓,对于他生活的一种情景的反映。譬如说这个地方,如果地方父母官很贤能,所以当地的百姓们他们所唱的歌,当然就是比较和谐,比较轻快,那歌词的内容就是褒扬政府,褒扬地方父母官爱民如子,如何如何;可是反过来如果遇到了天灾人祸,那旋律就会怎么样?就会比较悲怆,然后歌词的内容可以想像一下,一定也是反映百姓们心中的那种凄凉悲苦,所以一定也是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乐府事实上还有这个重点,就是去观察地方的民心向背。
本来这些乐府都是从民间来的,可是后来慢慢的这种乐府的创作变成是,原本是民间老百姓自发性的创作,集体的创作,后来诗人们,他们也慢慢的去介入这个创作了,慢慢的就变成文人的作品了,文人的作品,当然介入创作之后,可以把乐府诗歌的层次提高,可是它也会带来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什么?就是产生僵化,文人也把他自己个人的生平的一些不满愤懑,一样也把它创作在乐府诗歌里面,当然文人他也可以创作,可是文人的这种创作的作品,它的曝光度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文人的作品,因为有人刻意的把它做传播,所以这些文人所创作的乐府诗,慢慢的就在各地方流传,反而老百姓的心声慢慢的就被压抑了,所以乐府诗歌也变成了是文人创作的一个场域之后,乐府诗原本反映民心向背的功能,就逐渐的消失不见了。这样了解我的意思?
所以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尤其到了中唐,因为经历过了安史之乱,老百姓生活是非常的悲苦的,所以元白二人他们觉得,应该要充分去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所以他们又重新的把乐府原来的旧精神,把它拿出来,提炼出来,然后标榜我们要恢复乐府的旧精神,然后就提倡了所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虽然说这个新乐府运动的诗歌,还是由我们文人来代为创作,可是元白这些新乐府运动的健将们,他们是去听取老百姓的心声,了解老百姓的心声之后,等于说,我帮老百姓代笔写出这些诗歌来,反映他们底层的心愿。所以文字能不能够太深奥?不可以,要不要特别去强调那个辞藻的堆垛?不需要,所以很直白,想说什么你就把它写出来。所以元白他们新乐府的诗歌,据说老妪能解,这个妪就是老太太的意思。这个是媪对不对?这个是媪,妪,一下子忘了,一个女字边,对对对,谢谢谢谢,这个也是老太太,好,老妪能解,老妪能解。很多学生会说,老师,那个老太太她又不识字,她怎么会能解?重点不是她不识字,重点是他创作出来之后,元白这些新乐府运动的诗人们,把他创作的内容读给老太太听,老太太一听她就知道你在讲什么,所以不识字没关系,她听得懂才是重要的。他们这样推广新乐府的运动,在当时颇有成效,也反映了心声,让皇帝们,让地方的父母官们,能够了解老百姓心里面到底在想什么。元稹、白居易就是因为推动这个运动,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史上面留下很重要的一页。
谈到元稹,我们有一句名言,有一句名句,其实就是他的创作,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就是元稹的作品。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就是我看过辽阔无边的大海之后,我现在已经眼界开阔了,所以我看到那个什么小水塘,看到什么小溪河,我们已经不把它看在眼里了。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是长江流域在古代很有名的一座山,据说这个巫山经常都是云雾缭绕,所以如果要欣赏云海,欣赏那个云瀑,到巫山是最好的一个地方,你到巫山去看过那个壮阔的云海之后,你到别的地方去看,那个根本就不算什么了,因为眼界已经开阔了,层次已经不同了。可是这边的巫山,它背后还有另外一个意涵。巫山其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是在春秋战国楚国这个流域,这个长江流域这边,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巫山有一位女神,长得很美,非常的漂亮,曾经有一位楚王也一亲芳泽,后来就留下了一些传说故事,所以后来这个巫山,就把它拿来借代为这个美丽的女子。所以元稹其实重点讲的是,后面这个背后的意涵,就是我今天看过了,我心目中觉得最美的女性了,其他的女孩子,我已经不把她放在我的心里面了,我的心满满的都已经被这位女孩子的倩影给占据住了。所以很多男生在追求女孩子的时候,经常都会用这两句话。那也要看看那个女孩子了不了解这背后的意思。所以我们有时候男生要写写情诗,那还得要看看对方有没有那个层次去理解。
我们看到第二个,元好问。元好问他的号叫做遗山,所以世称叫做遗山先生。元好问大家对他也是比较陌生一些,其实他是在金元之际的时候,这个元就是后来的元朝,那金呢?金就是同时期跟南宋对峙,在长江以北,盘踞中国北方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叫做金朝,所以他是在金元之际,北方很重要的一位文人,元好问。当然他也有很多不同的触角,做文学的创作,可是以诗的成就最高,其中又以〈丧乱诗〉这组诗名气最大。什么叫做丧乱诗?你看到这个名称就很明白了,它记录的就是在金元,尤其在金朝的时候,因为少数民族统治整个中国北方,他们因为不了解汉民族这个背景,当然就用他们自己游牧民族的方式来管理百姓。可是我记得我先前跟大家报告过,古人都有一个说法,说你可以马上得天下,但是你不能够马上治天下,你不能用武力的那一套征服了对手之后,然后你要用武力那一套来治理百姓,那是不行的。所以金也好,后来的元也罢,其实他们都是武力征服中国的版图,可是他们在治理的时候,往往都还是用他原来游牧民族的那一套思惟,所以老百姓当然就觉得没有办法接受,所以就会有一些被压迫,被剥削,然后到了后来就会有一些反抗。所以元好问其实这一组《丧乱诗》,就是在记录这些民间疾苦。就是因为有他的诗歌,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在金跟元统治之下,北方的汉民族他们所受到的一些实况,受到剥削,受到压迫的一些实况。所以它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史料,因为从这边可以窥知,当时政治体制下老百姓辛苦的一面。所以元好问的诗有机会的话,大家也可以读一读。不过说实在的,读了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之后,你的心情也会很沮丧。总是你会想像说,如果这诗歌里面的主人翁是自己的话,会不会有什么样的辛苦,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困难,当然可以刺激我们去回顾历史,去缅怀这些先人们他们在生活的那种悲苦。可是看久了以后,那个负面能量你会累积,你会累积在身上。
我以前在念大学部的时候,其实我那时候很喜欢读杜甫的诗,我喜欢读杜甫的诗,是因为他锻炼字句的功力非常好。因为我们在大学中文系,有一门课是必修课,叫做《诗选与习作》,诗选就是介绍各朝代的诗人的作品,老师会讲解,然后老师也会讲解一些技巧,然后我们还要习作,就是要练习写诗。因为当时老师说,大家如果真的好想要在诗的这个场域,做创作,做发挥的话,杜甫的诗一定要熟读。我也是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所以我那一阵子就读了很多杜甫的诗,尤其杜甫他留下来的作品很多,可是真正的让后世所推崇的,事实上是在安史之乱之后,譬如说三吏三别等等,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尤其为后人所推崇。所以我就集中去读那一段时期的诗,可是读了,负面能量好重,因为总是会觉得那个时候的人,老百姓好可怜,然后就会有一点郁闷。我有一次不知道是读三吏还是读三别,读到哭出来,因为就是可以融入到那个情境里面,真的是假设自己如果是当下的那个主人公,你该怎么办?其实是很无奈的,是没有办法做什么,你只能够眼睁睁的看到妻离子散,你只能够眼睁睁的看到家破人亡。所以这种负面情绪累积,后来我就觉得,这样好像应该要换一换了,不然的话,就觉得好像会心情愈来愈郁闷,感觉好像快闷出病来了,所以后来就暂时不读杜甫的诗,后来就去读田园的,山水田园的诗歌。我算是一个比较会融入文学作品情境的人。所以我就读了田园山水的诗歌之后,整个心情又感觉好轻松,感觉好像很闲淡。其实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心,就在于读者能不能够去真正的融入到那个情境里面。所以以我自己来做例子,我算是能够比较融入情境的人。所以融入进去之后,就真的能够去体会到,作者要带给我们的那个讯息。我算是感受力比较强的人。当然每一个人的状况不太一样,喜欢的作品也可以很多元,不必专拘于某一个层面,应该是多方的去涉猎,应该对我们知识的开拓、眼界的开拓,会更有帮助。
我们再看到第九十二个姓氏,这个姓氏该怎么念?很多人都把它念作ㄆㄨˇ,其实按照正确的读音是要念作ㄅㄨˇ,是ㄅ,不是ㄆ,很多人都会把它念作ㄆㄨˇ。包括我如果印象没有记错的话,我们台湾有一位,算是中生代的一位男主持人,叫做阿亮,我记得他以前刚出道的时候,他都说他的名字叫做卜ㄆㄨˇ学亮,连他自己都好像没有读正确,其实是ㄅㄨˇ,要念作ㄅ才对。卜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它的源头,我们看到卜这个字大概就会猜想到,它应该是跟卜筮有关,跟占卜有关,没错,所以卜这个职官在商朝,甚至于在整个周朝,西周东周,都是很重要的职官。它就是当执政者,如果他有一些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做判断的时候,通常都会透过占卜的方式,来请示天地神灵,来请示列祖列宗,看看这个选择哪一个方案比较好,所以在古代这个卜官就很重要。尤其我们都知道在商朝的时候,普遍他们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比较迷信的,其实你也不能说他迷信,因为当时他们认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祭祀的频率很频繁,然后占卜的机会也相当的多。所以整个商朝,就是呈现出那样的时代的氛围,社会的风气就是那样。所以在文献里面,我们现在说三百六十五天这样循环,叫做一年,在商朝的时候,他们把三百六十五天这样循环一圈,他们叫做一祀,祭祀的祀。会写吧?一祀,为什么叫一祀?就是他们要祭祀的对象很多,天地神灵,列祖列宗,还有什么山川的那些地祇,所以他把该祭的都祭完,一轮刚好就是一年,所以他们把年称之为祀,还是跟祭祀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商朝的时候,早期他们在占卜的时候,都是由卜官来卜,后来变成商王自己来卜,商王自己来卜,也就是说,历史学者们他们有这样的解释,就是他把神权跟统治权,他把它结合为一了。以前商王,就是我在政治上面我是天下共主,所以我拥有统治权,我有军权,祭祀的事情还是交由卜官,如果我们用西方的词汇,就是委由祭司来处理,可是后来到了某一代的商王的时候,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武丁,他就开始亲自来占卜,也就是说他除了军权,他本来就已经掌握在手上之外,他把那个神权也抓来了,两个就结合为一,所以他亲自来卜。
我们怎么会知道他是亲自来卜?因为在殷商的《卜辞》里面,它都会记录是哪一个人去卜,所以如果是某一个人卜的话,它会说卜某,卜某,后面那个某就是他的名字,我们就知道是哪一个卜官,后来我如果没有记错是武丁,武丁之后就是王卜,直接就是王来卜了,所以后来从武丁之后,大部分都是商王自己卜,但是也还是有委托卜官来卜的情况,可是那个比例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卜要叫做卜?这个很有意思,我不晓得有没有跟大家讲过甲骨文发现的过程,应该有了,王懿荣。卜其实是拿这个龟甲,龟甲,我们都知道乌龟有两片甲,一个叫背甲,一个叫腹甲。这个腹就是肚子这一块,叫做腹甲。大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腹甲,因为它是平的,比较好处理。有没有背甲?有,但是它要经过整理,因为它有一个弯曲的弧度,所以它要打磨,打磨到比较稍微平一点才能够卜。在甲骨文里面除了龟甲之外,另外一个材质就是牛的肩胛骨,所以叫甲骨,甲骨,那个牛的肩胛骨,肩胛骨就是在牛骨里面最大片的,最平整的一块,大概就是类似。如果我们人的话就是这个地方,我们人这边不是有个肩胛骨吗?牛的肩胛骨是这个地方,因为它最大块。那怎么卜?就是我们假设这是龟甲,大概有这么大,因为他们用的是海龟,不是河龟,海龟是比较大的,很有趣,它中间有一条线,这龟甲中间会有一条线,然后它左右会对称。我们要卜的时候要在背后,先用凿刀先凿一个方形的小洞,然后再用半圆形的金属的凿刀,在旁边再挖一块半圆形的凿洞,然后就以这个缺口在火上面烤。烤了以后,很简单,这是一个物理现象,物体受热之后就会怎么样?就会膨胀,膨胀到一定的系数之后,它没有办法再承受的时候,它就会怎么样?它就会裂开,裂开的时候它就会在正面,就是我们人看的这一面它就会裂开,裂开的时候,它就会形成一个裂开的纹路,那个纹路就是我们现在写的占卜的卜这个字的字形,它是一个直的,然后再一个叉出来,叉出来有的时候是往上叉,有的时候是平的,有的时候是往下叉,所以总而言之,我们看到卜这个字的字形,就是那个裂开来的兆痕。这样了解了。
为什么会是ㄅㄨˇ这个读音?各位可以猜想一下,裂开的时候会发出声音,会发出什么声音?大概是ㄅㄨ,这样子,所以那个音也就用ㄅㄨ这个音,所以卜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文字有字形,有了,有字音,也有了,那字义呢?就是占卜,所以文字的形音义在卜这个上面,就可以看到一个很完整的,而且很有关联性的一个呈现。
早期我跟大家报告过,因为早年王懿荣他们,是非科学的去挖掘河南安阳小屯村。后来在民国建立之后,就成立了所谓的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里面,创院的几个研究所之一,就是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来他们就开始科学去考古,针对河南安阳小屯村这一带,他去做科学考古挖掘,都有做记录的。然后他们在记录之后,他们就有很多的甲骨,就收藏到中央研究院里面。后来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就有学者,名字我忘记了,就有学者来做统计,他统计什么?他统计就是那个兆,我们刚刚不是讲卜那个字形吗?它不是会叉出来吗?这个叉出来还是平的,还是往下,他就去统计那个角度,就是它那个叉出来的角度多大,然后他把它做统计。因为在《卜辞》里面它会有占验,就是说,这个卜官或者是王他占卜之后,他会去判读这样的兆是吉还是凶,他会记录这上面是吉还是凶。所以就有学者去统计,统计它那个是不是角度的关系,怎么样的角度是吉,怎么样的角度是凶。然后统计了可能有好几万笔资料,就统计出来的结果大家猜猜看,结果是什么?结果角度跟吉凶没有关系。你会觉得那不是白做功吗?不要小看这个统计工作,这样的结果可能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为我们大概都还是觉得,它或许有一些关联,可是不要认为好像这个没有意义,事实上它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其实这个卜官他在判别吉凶的时候,跟卜兆是没有关系的,跟那个角度没有关系的,所以他有了一个科学的统计的结果,来告诉我们这个结论,所以它还是有意义的。
学生就会问了,老师,这样的话卜官怎么判断吉凶?我跟各位讲那个叫自由心证,真的是自由心证,因为你科学没有办法去分析,那个统计角度的比例,跟那个吉凶的比例完全没有关,那不是自由心证吗?所以很有趣。这个所谓的自由心证这个占很多,算命的,算命的先生,他有的时候也有一些自由心证的这个成分在,当然这个按照算命先生的讲法,他说他们还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路。不过自由心证,我自己觉得还是或多或少都存在,我也跟大家分享过,我会帮人家测字,我的体会,这个来问事情的人,一样,跟把脉问诊一样,望闻问切,所以这里面还是有一些推理,还是有一些猜测的成分,所以当然自由心证的比例也一定存在。我想算命先生,也不能够完全否定自由心证的这个成分在。
我们来看到这个卜,当然这个卜也就是因为这个职官的关系,所以它也算是源远流长,因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卜,所以如果它是多个来源,这个国家的卜官的后代他也姓卜,那个国家的卜官的后代也姓卜,所以他们未必在最早的时候有共同的血缘,他可能是同时期都有姓卜的,然后独立发展,但是我们知道跟他的职业,跟卜官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们看到历史人物里面有一位卜商,谈到卜商,大家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但是如果提他的字,大家就会比较熟悉了,他的字就是子夏,所以你看,这个名跟字就对应得很整齐,名为商,字为夏,因为夏商是周以前的两个王朝,所以都是用古王朝的名称来命名命字。
子夏大家对他就比较了解一些,因为他是孔夫子的学生,也是孔门四科十哲里面的一位。孔门四科,这四科是哪四科?大家应该都知道哪四科,德行科人最多,然后政事,然后言语,然后文学。所以子夏是属于文学科。可是这个文学,跟后来我们讲的文学是不一样的。汉朝以前其实文学、文笔这两个词汇,古今还是有一点点的,不是一点点,有蛮大的差异的。所以孔门四科十哲的文学,其实它是讲学术,跟后来我们讲的诗歌的创作,小说的创作,那个文学那个纯文学是不一样的,所以它是学术。所以孔门的学术,就是由子游,还有子夏,两位贤弟子来向下传衍的。孔门的学术讲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最主要就是当年孔夫子,他整理了所谓的六经来当作教材,来当作教育学生的课本,所以其实孔门的学术,主要还是讲这六经的研究。所以子夏,一般我们在学术史上面都认为,六经里面的《诗》跟《春秋》,主要是由子夏这个系统往下传递的。还有另外一位叫子游,那个游就是游泳的游,子游主要是礼,礼就是子游这个系统来传递的。所以他们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于真正我们儒家学术的延展,其实这两位扮演的角色,我个人觉得,子游跟子夏他们的角色是比其他人更吃重的,因为学术的流传它一定要有典籍,一定要有一个思想脉络,而且要有个传承。
如果孔夫子的六经,如果中断了,我们唯一能够来了解孔夫子言行的,那就只有《论语》了,可是《论语》事实上是比较单薄的,因为以它的分量,以它里面所承载的知识的内容,它当然是不及六经,所以六经它能够传衍下来,才能够让后来在汉朝的时候,儒家能够成为天下学术正宗,就是因为有这个典籍,有这个学术的传播。子夏其实他在孔夫子往生之后,他守完孝,守完了弟子为老师尽孝的守孝,他就离开了鲁国,回到他自己的故国,他其实,有人说他是魏国人,这个魏是韩赵魏的魏,也有人说他是另外一个卫国,卫生的卫,比较主流的说法应该是他是魏国,韩赵魏的魏,其实在那个时候三家还没分晋,因为那个时候还处于春秋末年,可是后来没多久,韩赵魏三家就把晋给瓜分了,所以他回到故国的时候,他的家乡是西河,东西南北的西,黄河的河,西河这个地方后来在三家分晋之后,就划分为属于魏国的魏,韩赵魏的魏,所以他就回到了他那个故国去。回去之后,当然我们都开玩笑,我们都这样开玩笑,当然也有点对圣人不敬,不过有人说在教学的时候,用这个比喻学生比较能够了解,尤其比较年轻的学生比较能够了解,就是他回去之后,继承孔夫子的学术之外,要怎么谋生?那就跟孔夫子一样,开补习班,当然我们叫做私人讲学。可是套用一个比较活泼的说法,就是开补习班招收学生,然后就有学费,就可以谋得三餐温饱。所以当时他回到西河去之后,一样,也就是私人讲学,这个弟子也很多,大家也是很钦仰子夏,尤其子夏他背后又是什么?又是孔夫子的学生,所以他打着这个招牌招生状况就很好,所以很多人就向他学。而且据说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还拜他为师,后来他就主要在西河这一带讲学。晚年的时候,子夏也碰到了一个人生很无奈,也很痛苦的一个事情,就是你要知道一般我们都说,老人家最怕碰到什么事情,年纪大的时候?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子夏就碰到了这个人间悲剧。子夏的孩子应该是他唯一的男孩,唯一的儿子,晚年的时候居然比他先走一步,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当然他还有孙子,那没问题,不过还是觉得,这个还是一个很悲痛的事情。所以后来子夏就非常的伤心,据说后来就因为天天以泪洗面,就哭瞎了双眼。
因此这个典故就变成了一句成语,这句成语也就变成是我们,在讲这种哀挽类的题词的时候的一种代称,就是如果有碰到那种儿子往生的,你要去吊唁,一般我们台湾人的风俗,你去吊唁的时候还是不免俗要包个奠仪,就俗称叫白包,包那个奠仪,你上面就还是要题个字,或者是你会送个挽联,题个字,所以如果是儿子往生,我们就会有一个“抱痛西河”,或者是“西河之痛”,这个西河,就是刚刚提到子夏他的故乡那个西河,抱痛西河那个抱,抱痛西河,所以它就变成一个借代词,就是儿子往生的时候的一个借代词。当然我们就把它记在心里面,最好是都不要用到。但是如果有的时候,我也是跟我们中文系的学生说,有一些婚丧的一些题词,心里面还是至少要记个一二个,而且不同的状态还是要记个一二个,有的时候马上要能够用,或者是有人问的时候,你可以马上讲,马上跟他说明,马上可以提供他一些建议。
学生都说,老师,干嘛这么辛苦,现在有Google,网路一查不就好了吗?当然也对,不过如果你心里面每一种状况你都记一二个,我觉得自己也比较踏实一点,所以各种情况,稍微记一个二个也就可以了。
像上个礼拜六,就是我们成大中文系的,有一位女老师就结婚,她也是蛮晚婚的,然后当然就不免俗,我们也是要去喝喝喜酒,当然也要包个红包。包红包的时候,我在上个礼拜的课堂里面,我就跟其他同学分享这个喜讯,他们都说真的,他们都不知道,因为那位老师很低调,所以学生大部分都不晓得。可是因为同事,我们统统都是中文系的老师,所以她就发帖子。我课堂上就讲了,然后我就顺便问同学说,你们心里面有没有像这种结婚的红包题词,你们现在多多少少高中也学过,然后有些同学在大学也学过应用文,有没有记得?来,有没有知道的,举手分享一下。结果有学生就马上说,老师我知道。来,分享一下。永浴爱河。也对,不过中文系也念了好多年了,不过你中文系,你写那个红包题词写永浴爱河,感觉好像这有点层次不高,来来来,还有没有,还有没有?然后就有学生说,老师,我想到另外一个,另外什么?百年好合。一样,也没有比较高明。所以我就跟他们说,好了,你们现在借这个机会听老师劝,回去至少每一种状况记个一二个,尤其结婚,马上你们就会碰到了,像现在学生,你说现在大部分都很晚婚,当然晚婚的比例高,可是也有那种很早结婚的,大学一毕业没多久,六月刚毕业,年底就结婚了,而且结婚的时候还双喜临门,大家知道我什么意思了,就是一般我们所谓的奉子成婚,又有了孩子了,所以一定要结婚了。所以我跟他们说,不要以为你们同学都很晚婚,我跟你讲,搞不好年底你们就会收到喜帖了,所以记个一二个,而且记个稍微有一点层次的,感觉好像真的是有读过一点书。我就跟他们说,我经常结婚的时候我写那个题词,我都是写秦晋之好。
这个典故其实大家也都大概知道,秦晋之好是讲秦穆公,春秋五霸那个秦穆公,跟晋文公他们成为亲家,因为秦穆公把女儿嫁给晋文公,所以一个是岳父,一个是女婿,所以秦晋之好这个有点层次,可是也没有很难。大家大概看一看想一想,也就知道它的典故何在了,所以记个一二个我觉得是好事。好,当然这个抱痛西河,西河之痛,我们就备而不用了,因为总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
好,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九十三个姓氏顾。顾这个姓氏在台湾没有列入到前百大,在中国大陆是第八十一个大姓。顾姓的远祖始于夏朝,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顾国,所以他们就世世代代住在顾这个地方,商朝初年的时候顾国被商汤给灭了,所以顾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因为这一支的顾姓,它的发源地是在河南,是在北方,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北顾。春秋时期又有另外一支顾姓,我们把它称之为南顾,在浙江这一带的越国的国君勾践,我们都知道卧薪尝胆,所以复国成功,所以后来越国就不断的扩大它的版图,到了战国时候,最后还是被楚国给灭了,后来越国国君的后代就流落到江湖,流落到民间了,一直到了汉朝初年,汉朝初年为了要尊古敬贤,所以汉朝的朝廷,就把以前的一些古代的王朝,古代的一些国家的子孙后代,把他重新找回来,然后也把他褒封,褒封在什么地方当什么侯,当什么王,所以就找到了勾践的后代叫做姒遥,然后把他封在东瓯这一带,给他一个爵称叫东海王,姒遥又把他自己的儿子封在会稽,这个会我们上个礼拜有提到,当作地名的时候读ㄍㄨㄟˋ这个读音,然后就称之为顾余侯,所以顾余侯的后代也以顾为姓,因为它是在浙江这一带,所以在中国的地理方位属于南方,所以这一支我们把它称之为南顾。南顾这一支,因为它是从越王勾践这边派生而来的,越王勾践的姓氏有好几种说法,当然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说他姓姒,所以南顾这一支,就是从姒姓派生出来的。还有第三支,第三支是战国时代,中山国它建国在顾这个地方,后来中山国被魏给灭了,所以中山国的公族的后代,就以当时他的国都顾做为他的姓氏。
大家会觉得很纳闷,战国时候有中山国?没听过,战国不就是七雄吗?韩赵魏楚燕齐秦,不是的,除了这七雄之外,因为这七雄是最大的国家,最有实力,还有一些零星的小国,譬如说鲁国,鲁国源远流长,鲁国到了战国还在,不过已经被压缩到很小了,宋国也还在,然后这个中山国,当然它是春秋时代,少数民族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家,所以后来到了战国的时候,这个版图也稍稍扩大,所以它在战国时代,也算是一个中小型的国家,也算是不错的发展。当然,刚刚我们讲到卫,卫生的卫,卫生的卫那个卫国,在战国时代也都存在,而且这个卫生的这个卫国,如果我们扣除掉在战国七雄这里面的六国,它事实上,这个卫国比其他的六国更晚被灭,也就是说,在秦朝统一的这个过程里面,最后消灭的是这个卫国,反而是这个小国苟延残喘,时间拖得比较久,一直到最后才被灭。所以大家不要误会了,战国时代不是只有七雄,还有一些小国。
好,上个星期我们有提到,我们在古文献里面,尤其战国以前的文献,经常会看到用国都名借代为国家名,像你看中山国这个国都它是顾,所以后来中山国的国名被灭了以后,他反而是用他国都的名字,当作他自己的姓氏,这个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情况,所以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一个理解。
再往下看我们看到堂号,顾姓的堂号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叫做三绝堂。三绝堂的典故是来自于唐朝有一位画家,叫做顾恺之。顾恺之在当时被称之为三绝,就是才绝、画绝、痴绝。因为他是画家,他所画的作品在当时堪称一绝,这个成就很高,地位很崇高,所以他的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画绝。那才绝是什么?他自己很有绘画的天赋,所以这个才是讲他绘画的才能。那痴绝是什么?就是他一心作画,他一心只想著作画,其他的事情他都不去分心,他只想着要把自己的画提升得更好。所以当时人就称他叫三绝,因此顾恺之的子孙就以此为典故,立堂号叫三绝堂。
我们看到顾姓的历史名人,一定要谈到的是这位,这一位在先前的课程里面,我们也曾经提及过他,叫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学者,他其实本名叫做顾绛,后来因为明朝灭亡之后,他非常仰慕文天祥的学生,叫做王炎午,在第三行,所以他就把他改名叫做顾炎武,不过把那个中午的午改成了武功的武。其实还有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我也跟大家报告过,就是那个炎武,事实上它也有另外一个意涵,就是这个武是洪武,洪武就是朱元璋他开国的时候的年号,所以他希望能够恢复明朝。事实上他自己一生除了讲学之外,他的确他在民间讲学的时候,也散播所谓的反清复明的这个思想,所以他的学生们,还有他的朋友们,其实多多少少也受到他反清复明的一些想法。他自己讲学之外,其实特别重要的是,他讲学是到处去讲学,他不是固定就开一个补习班,然后大家来学,不是,他是到处去讲,然后有朋友邀请他到什么书院去讲学,他也就去了,经常在大江南北移动。所以他就服膺了这样的理念,就是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尤其他对于故国的山川,对于历史地理,他又非常的娴熟,所以以前就是从书本,从字面上去读我们美好的山川,有这个机会真的去历练,真的去行走大江南北的时候,真的就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跟他所见所行结合在一起,所以后来他写了一本很重要的书,叫做《天下 郡国利病书》,就是四处去踏勘,四处去访察,然后他知道什么地方的山川形势,该怎么样来规划。其实有一个说法,说这个《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未来反清复明的时候,做下一个建设的蓝图,甚至于里面该什么地方布军,该什么地方要筑要塞,他在里面都已经做好准备了。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顾炎武他对于明朝的这种思念,而且他是真的化为行动。
因为他在大江南北历练,所以这个移动的路程是蛮长久的,我的意思是说从这个点到另外一个点,中间那个,要怎么讲?路途遥远,以前就是坐轿子骑马,偶尔还要步行,所以他自己也都利用时间,就是他在读书,读书的时候可能晚上在客栈读书,然后白天在这个移动的过程里面,他就会开始反刍,反刍我以前读的书,然后昨天晚上或这几天读的书,突然他有什么样的想法,他就会马上,他身边都有带纸笔,就把他的想法随手就把它笔记下来,笔记下来之后就,据说就把它揉一揉,然后就把它放到他那个行囊里面去,到了晚上就把它稍微的整理一下。长期这样累积,每一天,有的时候一天好几则,有的时候好几天一则,但是日积月累下来之后,就变成了他读书的心得,然后就集结成一本书,那本书就是顾炎武的另外一个名著,叫做《日知录》,《日知录》就是日日所知所得,他把它笔记下来的,叫《日知录》。
所以我很钦服顾炎武,他的这种读书,然后求学问的这种精神。我们不要说日知,我们要是能够得到他的几分之一,就可以了,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周知也就不错了,七天能够有一个创发,能够有一个感想,然后把它写成一个小文章,那也就不愧古圣先贤了,因为毕竟古今的生活形式已经差很多了。现在大家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也都很繁忙,像各位这样,能够很专心的在我们寺里面学习,真的是凤毛麟角,一百个人大概那个比例也,一百个人也不过就是大家这几位。如果把大家这几位放到,全台湾二千三百五十万的人口,那个比例相当低,大部分的人都还是庸庸碌碌,都还是为了生活而忙碌。所以如果一周,我们把抽空时间所读的,然后反刍之后能够有一个想法,虽然说未必有什么很惊世的创见,就是你把自己的想法把它记录下来,我想日久年深,我们搞不好也可以模仿顾炎武的《日知录》,把它编辑为一本叫《周知录》。《周知录》也不错,一年有五十二周,十年下来也有五百二十则,那也很可观。好,来,这是顾炎武的作品。当然他是一个大学问家,所以他经史子集样样精通,小学也是他的一绝,所以大学问家的确值得后人来研究。
我们看到第十六页,顾姓的名人,好像这个大学问家的比例甚高,所以翻过来的第十六页,这还是要跟大家介绍顾姓的两位大学问家,第二位是顾祖禹。顾祖禹也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物,大致上跟顾炎武时代差不多。他自己因为他家学渊源的关系,他的曾祖父,他的父亲,都对舆地,对于中国地理,历史、地理都非常的娴熟,所以也就在这样的庭训之下,在这样的家庭的影响之下,他也专注在地理的考证,所以他自己有一本很重要的书,这也是我们研究古代地理必备的参考书,《读史方舆纪要》,很重要。当然,顾祖禹不是只有这本书,还有其他的著作,但是他在中国学术史上面的影响,这本是最重要的。现在也是拜高科技之赐,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听过GPS?GPS有没有听过?有,就卫星定位,像那个Google,Google map,然后我们手机,那个导航它有的时候用GPS。还有另外一个玩意儿叫做GIS,它就比GPS更专业,那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大概是这样子,我英文不好,不好意思,所以GIS它就有更强大的功能。像最近很多我们台湾,当然如果是研究历史的研究地理的,运用GIS这个工具,早就已经很娴熟了,反而是我们读中文系的人,我们真的是落后人家很多,像社会科学的,他们早就已经用这个用到很习惯了。我也是这一二年开始接触到GIS,GIS可以配合地形地貌,如果你有data,你有那个资料,你可以把那个资料摆到这个系统里面,然后它还可以套图,它可以叠图,就古代的地图跟现在的地图,它可以叠在一起。然后你会看到那个古今,譬如说山川形貌的位移,然后人口聚落的迁移,它可以看得到。当然你会说古代的地图没那么精准,它还是有些误差。不过光这个,它就已经取代了很多我们传统人工,你要做叠图,要做套图,那个很麻烦,所以它那个系统就可以帮你搞定了,真的很好用。
为什么我会提到这个?其实我这个想法已经好多年了。我因为研究《左传》的关系,我一直希望能够有所谓的交通路线图,春秋时代的交通路线图。我自己也写过一篇文章,处理鲁国境内的交通路线,当然材料都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我们能够去了解春秋时代的材料,就是《春秋左传》,再来就是《国语》,再来就是《史记》,从这里面我们就去爬梳,找到那个可靠的材料,我们会知道,从这个点到那个点它是有连贯的,也就是说在文献的记录里面,或许是这个部队从A,然后它打到B,从A到B就确定它一定是可以连通的,我们可以确定A到B一定是有一条路,透过这个方式,去把点跟点之间来做连线,这个是我的想法。可是点跟点的连线,我们还是只能够画直线,只能画直线,可是古代的道路跟现在的道路一样,它不可能就是直线,因为它受到了一些山川地形的影响,所以它一定会弯曲,可是我们没有更多的资料,我们没有办法去画出更精细的地图的样貌,只能说我知道A到B有道路,可是怎么走怎么弯我不知道。可是有了GIS,这就厉害了,就是能够取得中国大陆它的图资,所谓的图资就是地图资讯,它有一些很完整的等高线图地形图,如果能够把等高线地图,把它摆到GIS的资料库里面,然后它透过电脑运算,我从A跟B,我把它做一个参数,然后要做一个连线,电脑它就可以自动去考量你中间的地形地貌,它看它的坡度,然后它就可以帮你估算出最有可能的一条道路出来,那条道路就不是直线了,它就是一个有弯曲的,它配合地形地貌的延伸的一个路线出来。如果能够这么做,这个就很厉害了,就非常有它的学术价值。所以这个也是我现在希望未来这二、三年能够去完成的。这样就可以让古地图,能够透过交通路线,能够稍稍的呈现出来当时的交通的状况。这是顾祖禹。
我们看到第三位叫做顾颉刚。顾颉刚的时代就晚一点了,他已经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顾颉刚他是近世,影响了海峡两岸史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了。顾颉刚他后来出版了一系列的书,叫做《古史辨》,这个辨是辨别的辨,《古史辨》。《古史辨》就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他来做讨论,来做甄别。因为他中心思想是认为,古史有很多都是后人不断的去加工附会上去的,所以他提出一个理论,他说中国的古史是累层说。什么叫做累层?我先界定一下古史,这个古史也就是没有太多的文献资料所支持的上古时代,什么黄帝,什么尧舜,因为那个资料都没有很充足,而且没有得到,就是那个材料的本身的可信度是,顾颉刚认为是受到怀疑的。但是反过来,如果是像《史记》,像《左传》,像这里面它因为是比较可信的材料,所以那个就不是属于古史所谈的内容。所以他说,我们看到有一些文献材料,理论上来讲愈接近古代,它应该对于更早期的人物的认识了解是更深的,有更多的资料留下来,可是他发现刚好颠倒,就是春秋时代的人讲黄帝的时候,可能是很模糊的。我讲的是黄帝,炎黄子孙那个黄,春秋时代讲黄帝是资料不多的,是很少的。好,可是到了战国,对于黄帝的描述又更多面向了,材料又更多了,到了两汉,不得了了,钜细靡遗,讲得活灵活现的,怎么有可能是时代愈晚,对于愈早的历史愈清楚?所以他认为说这是很有问题,所以他认为中国古史不可信,因为中国古史的堆积,是一层一层累积上来的,往上堆上去的。所以后来在学术界就把顾颉刚,还有他的学生们,把他称之为疑古学派,怀疑中国古代历史,疑古学派。
当然顾先生的说法有些是颇有争议,我举一个,这个争议就太有趣了。他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在发表文章,他其中有一篇他就说,大禹,治水的禹,禹根本不是个人,他说禹他的原形是虫,他是一条虫。他有两条坚实的证据。他说禹这个字,它主要的结构是什么?大禹的禹这个字主要的结构,就中间那个虫,就虫,你看,它在字形上面就已经告诉你了,已经暗示你了,有吧?同学,不是吗?大禹的禹中间是一个虫。然后禹如果按照古代的说法,禹的父亲是谁?是鲧,一个鱼字边,然后右边一个中文系的系,鲧,鲧因为治水失败,所以被舜给杀了,因为鲧治水的方式就是用围堵的,水愈高,他堤防就筑愈高,然后当然最后水因为水压太大,堤防挡不住了,就整个宣泄出来,造成很大的泛滥,所以舜一怒之下就把鲧给杀了。然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鲧往生之后他的遗体,他的大体,没想到几天之后居然生出了禹出来,也就是说禹是他爸爸生的,而且是从他爸爸的尸体上面生出来的。顾先生说,你看看你看看,你看人死了以后几天摆在那个地方,不烂掉也长出虫来了,什么虫?蛆,你看原形,禹不就是那个蛆吗?所以他就有这两条坚实的证据。当时他发表的时候当然就沸沸扬扬,有人支持,当然有人斥为无稽之谈。当然,知道有这个典故就可以了。

好,时间也到了,我们就休息一下,等下再回来。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