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4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


第45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4月18日

我们来看到我们讲义的第六页。昨天我们谈到第一百八十五个姓氏,包姓。包这个姓氏昨天我们聊到了,在包姓的历史名人里面,最知名的就是包青天包公,所以包姓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到包龙图。当然包龙图的影响力到现在还是非常深远。早些年我们台湾,大概民国八十年代,我记得在华视有一档连续剧,就叫做包青天,那个时候真的是影响很深。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得到大家,观众的一种,这个怎么讲?喜欢,其实还是跟时空背景有一点关系。我们都知道,虽然说现在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司法法制观念大家都已经非常了解了,也循规蹈矩,不过总是有一些人认为,他有些事情受了一些委屈,受了一些冤枉,即便是寻走法律途径,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更多的是有一些事情没有被揭发,即便被揭发了也没有被制裁,都觉得说,公平正义没有得到彰显。所以有这样的戏剧在电视上面搬演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看包龙图审案大快人心,它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投射跟反应。当时我记得那出剧前前后后播了两年,收视率一直都是很高。后来这个包公剧结束之后,隔了几年,华视觉得这样的主题还蛮受观众欢迎,所以一样,它也制播了另外一出近似包公的戏剧,叫做施公奇案。这位施公就是施世纶,施世纶大家可能没太多的联想,也不晓得是什么时空背景,讲他的父亲大家就比较清楚了,施世纶的父亲就是施琅,施琅就是当时代表清廷来收复台湾的,他是施琅的儿子,施世纶也真有其人,他也有一些很好的治绩,所以后来也在民间有一些故事流传。当然包龙图也好,施世纶也罢,他们的故事是不是真如连续剧所搬演的这么神奇,这么的曲折?当然戏剧本身还是需要有一点戏剧张力,所以加油添醋一定是必须要的,剧情上面来做一些安排,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透过这些戏剧,也可以宣慰我们大部分人心中对于时政的不满,所以它也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至少我们看完之后,可以把内心的不满稍稍的有一个出口,可以宣泄一下。

我们看到包姓的历史来由。包姓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列入到百大。它有几个来源,第一个来源就是出自于芈姓。包姓的起源跟庖字有关,在上古时代,其实包跟庖,因为它的谐声偏旁都是包,所以在文献里面,这两个字有的时候是可以通假的。庖,如果把它当作名词来解释的时候,它可以讲厨房,也可以讲在厨房里工作的人,就是厨师;如果当作动词来理解的时候,就是烹调的意思。远古时期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做伏羲,这位伏羲就是我们熟知的三皇第一位伏羲氏,他在文化方面领先其他的部落,所以伏羲这个部落,就有很多的传说都跟伏羲相关,譬如说伏羲曾经造字,创造八卦,而且也教授大家如何来烹调。所以后来很多伏羲的后人,就以伏羲这个伏的另外一个写法,写成庖或包做为姓氏。这是第一个来源。

第二个来源是出自于春秋的贵族申包胥。申包胥他是楚王的后代,因为他受封在申,所以他的名号,我们在典籍里面称他叫做申包胥。我们看到申包胥最让人所熟知的,就是在鲁定公四年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柏举之战。这场战役就是楚国面临到整个灭国危机最凶险的一次,当时吴国逆着长江跟淮河,兵分两路往上要来攻击楚国,已经打到了楚国的国都,当时的楚王就落荒而逃。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攻势,因为有一个人,本来是楚国的大夫,他怀抱着复仇的心态投奔到了吴国,在他的谏言之下,率领吴国的雄师,企图要来颠覆楚国的政权,要来满足他报复杀父兄之仇。那个人是谁?伍子胥。当时伍子胥本来跟申包胥,两个人都是楚国的大夫。后来伍子胥因为父亲跟哥哥被杀了,他要离开楚国的时候,曾经跟申包胥道别,他跟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这个杀父兄之仇,你就等着看吧,我一定要来颠覆楚国政权。申包胥基于朋友的立场,他也不便说什么,可是当伍子胥说要颠覆楚国的时候,身为楚国的大臣,申包胥就必须要站在一个比较严正的立场,来跟伍子胥说,伍子胥,你要报父兄之仇,那是你个人的意见,你个人的想法,我无从置喙,但是如果你要颠覆我们的国家,你有本事颠覆楚国,我就有本事恢复楚国的光荣,所以后来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数年之后,果然伍子胥就带着吴国的大军来侵犯楚国,当时楚国真的是岌岌可危,因为楚王落荒而逃,后来是逃到了楚国的一个附庸小国,叫随国。就是前几天我们曾经提到编钟,大家还记得吗?我们提到编钟,然后我说那个编钟就是战国时代的随国。下课的时候同学来提醒我,说那个不是随国,是曾国,曾侯乙墓。我说随国,同学说是曾国,其实两个都是指一个国家。这个随跟曾,我的研究的结果是,曾是国家名,随是国都名,是曾国的国都名。我在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在先秦时代,经常都会用国都名来代称国家名。所以同学跟我,我们讲的都是同一个国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同学用了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曾侯乙墓,的确,那个墓葬所挖掘出来的宝藏,我们就把它通称为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出土文物就是编钟。再回来,后来楚王跑到了随国,就是曾国,去求政治庇护。当时吴国也来索讨楚王,后来这个随国人、曾国人,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当大事情发生了,大家用人的智慧没有办法来解决,来决定的时候,通常古人会用什么方式?占卜。占卜的结果是交出楚王是凶,不吉。所以后来随国的国君就坚决拒绝。后来吴国就退兵了,没有进一步来攻击随国,进一步来攻击曾国,为什么?其实随国曾国是一个小国,吴国如果真的要拿下随国,也是易如反掌,但是因为后来吴国自己内部发生了变乱,当时吴王的弟弟夫概王也自立为王,因为自己的国家内部发生问题了,一定要先退兵去处理内乱。所以后来随国就躲过这么一劫。楚王也因此在随国的庇护之下,就能够保存下来。

后来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申包胥他到秦国去讨救兵。申包胥到秦国去的时候,秦哀公根本不想要出兵帮忙,他本来是想要隔山观虎斗,你吴国跟楚国,你们两只老虎斗得筋疲力竭了,我秦国再来收拾残局,他本来的政治盘算是如此来构思的。可是申包胥护国心切,在没有得到秦哀公的首肯之下,他居然在皇宫门口哭了七天六夜。同学,你说在那边站着七天六夜,而且粒米不进,连水都没有喝,都已经是很辛苦的事情了,而且他是一边挨饿还一边哭泣。至少在《左传》里面是这么记载的。所以也可以看到申包胥要恢复楚国的,他的用心是非常急切的,是真诚的想要恢复国家。秦哀公看到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很受感动,于是就答应发兵,帮助楚国来复国。所以楚国就是因为有秦国的部队加入,加上它自己搜集一些散兵游勇,临时杂凑了一支部队,逐渐的把吴国侵占的一些城邑,慢慢的收复回来。楚国后来好不容易恢复了原来的政权,可是已经元气大伤了。所以申包胥有一个源头,就是从申包胥那个包做为姓氏,由他的子孙传衍下来。大致上来说,这两支是比较重要的包姓的源头。

刚刚提到这个包就是庖厨,就是厨师。我们都有听过一句话,叫做“君子远庖厨”,君子为什么要远庖厨?后来很多人就拿这句话当作挡箭牌,尤其为人夫,为人爸爸之后,就会拿这句话说,你看,古人都说君子远庖厨,所以男人不可以进厨房帮忙,厨房的事情就交给太太,就交给妈妈,然后男人就在客厅翘着二郎腿看电视,然后准备吃晚饭,所以很多人是这么来误解。其实君子远庖厨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不要去接近厨房,因为到厨房的时候,会听到厨师杀鸡宰牛的声音。那些动物受到了生命的威胁,或者是已经被刀子给划开了皮肉,会痛,会哀哀叫,君子有恻隐之心,听到了这些动物的惨叫声之后,他就食不下咽,他就不敢再去吃这个肉品。在古代,因为身为国家的贵族,身为国家的大夫,他有一定的排场跟规格,按照礼书里面的记载,如果你是身为大夫,国君,每一餐都有规定要吃几样的肉,几盅的肉,都是有规定的。但是那个是文字上所留下来的记录,是不是每一位大夫,每一位国君,天天都是如此的享用?不知道,因为没有办法找到确切的证据,但是从文献的记录来看的确是如此。好,我们都会觉得说那不是很矛盾吗?既然你是一个贵族,是君子,你有恻隐之心,那你就干脆怎么样?你就干脆清口茹素,不要再吃那一些动物,你吃斋就好了,可是就有一点冲突,因为他们身为贵族,有那样的规定,可是他们又有恻隐之心,所以在两相为难的情况之下,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你不要接近厨房,你没有听到动物的惨叫声,当它变成一道一道的菜肴,摆在餐桌上的时候,你就比较不会有亏欠之心,所以你还是可以很平常心的来吃肉。

可是大家有没有觉得,这样实在是太矛盾了,我个人一直都没有办法理解,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心态,根本就是有一种诡辩的心态。所以我在十几年前开始吃素之后,我就对于这些典籍上的记载,我都很怀疑,到底这些贵族,这些国君,是不是他们餐餐都吃肉,还是说它只是一个文献的记载,未必人人如此?可是我找了很多资料,苦无证据,实在是有点伤脑筋。不过追寻古人的事迹,是我们做研究者的一个目的,但是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上面,其实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我想在座的大家都已经茹素了,所以我们就已经不会再去犯这些杀业,其实对我们品性的提升,对我们福报的累积,都是很好的事情。

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二个,关于包姓的堂号,有刚毅堂、清河堂跟孝肃堂。这三个堂号都跟包拯有关。我们看到包拯的历史名人的简介,我们看到下面的文字会比较清楚。包拯在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迁至监察御史。请帮我改一个错字,不好意思,那个御在打字的时候就按错了,其实是没有下面的示字边,所以这个御,是一般我们后来讲皇帝专用的御驾亲征的那个御。包拯在地方上面历练是非常深,后来受到朝廷的重用入朝为官,他曾经担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后来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担任府尹,当时国都的首都市长,他在首都市长任内,办案就留下了很多事迹。所以很多在民间流传的包公办案的一些故事,都是他在担任府尹的时候所留下来的一些事迹。因为他担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我们也称他叫做包待制跟包龙图。刚刚前面我讲包龙图、包龙图,其实就用他这个称号。因为他在为官期间是非常公正廉明,所以他往生之后,朝廷颁与谥号叫做孝肃,这个孝肃的肃,是严肃的意思。严肃就有几个层次,严肃表示他是看待每一件事情都是非常重视的,即使是小老百姓的事情,他也是把它当作天大的事情来办理,所以肃有这方面的一个意涵。肃还有另外一个意涵就是他公正廉明,非常的清廉,一般如果想要打通关节,希望他在审讯判案的时候,能够稍稍的高抬贵手,包龙图一概拒绝,所以也得到了这个肃的考评,就是因为他对于关说,他是一律不肯接受的。所以在当时民间就有这么一句说法,叫做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有这么一句话,在倒数第二行。什么叫关节?关节并不是我们身上的骨骼关节,这个所谓的关节就是我们现在一般说的关说,走后门,去走贿赂,这个就是关节。所以他严格拒绝。说这个包公他拒绝关说,就好像在民间我们都说地狱里面有阎罗王,阎罗王审讯判案也是公正不阿,所以后来就有这样的比附,说包公就像阎罗一样。当时因为有这么一句俗谚,所以后来在民间逐渐流传之后就变成说,包公事实上是阎罗王转世投胎,所以在民间也说,阎罗王里面有十殿阎罗,十殿阎罗里有一殿的阎罗就是包龙图,这是民间的说法,大家参考一下。

不过包公的形象真的是深植民间,所以现在我们讲到司法从业人员,如果他很公正廉明,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拿包青天、或青天来称赞他。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诸姓。诸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诸姓有几个来源,第一个来源就是来自于地名,由地名再转变为姓氏。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位大夫,他的采邑是在诸邑,所以后来这位大夫的子孙就以采邑诸做为姓氏。另外一支来源是春秋时代的闽越这一带,闽越这一带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浙江,还有福建这一带,当时在春秋就是越国的疆域所在,越族人就长年居住在这个地方,后来这个古越国一直到了秦跟汉的时候,都一直独立存在,中央朝廷并没有能力去管辖到这个地方来,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方在中原的角度来看,是一个蛮荒之地,既然你们本来就有部落首领盘踞在那个地方,在我中央朝廷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管辖的时候,我就承认你地方的部落首领的地位,所以他用这个方式来羁縻这一些地方的势力。当时这个闽越国有一位君王叫做无诸,相传他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所以无诸的后代也有以诸字为姓者。这是第二个来源。第三个来源时代就晚一点点了,是从诸葛再改为诸姓。原来是五代十国有一位贵族,他叫做诸葛十朋,隐居在山中,他不想要被打扰,所以后来就改了姓,改诸葛为诸姓,所以诸十朋,后来他的子孙就以诸为姓。这个是第三个来源。

好,我们看到诸姓的历史人物。因为诸这个姓氏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口很多的姓氏,所以能够找到的历史名人就比较有限。我们看到这一位诸燮。这个字大家比较少看到,读作谢谢你的谢。他是明朝时代的一位军事人物,是镇守边关的一位将军,他曾经镇守山海关,忠贞为国。他除了武功这个志业之外,在理学上面也是很有成就的。当时因为镇守山海关,山海关外就是满清,就是金人的势力,所以诸燮镇守边关十分不容易。可是因为这是一个军事重镇,军事重镇它所投入的,国家所投入的兵粮,钱饷,武力,是放最多资源在这个地方。所以皇帝就三不五时会派所谓的监军到前线去督察,看看这些钱饷这些武器有没有被变卖,有没有被亏空。当时皇帝派来的这些所谓的监军,清一色都是宦官。先前我们曾经跟大家讲过,在明朝的时候两股拉扯的势力,就是宦官,还有士大夫。皇帝因为生长在禁宫之中,长期跟宦官相处,对于宦官就特别信赖。后来诸燮就因为来监军的宦官来勒索他,他本来是很清廉的人,当然没有多余的财产可以打点这些宦官,后来就被贬官为茶陵同知。诸燮因此一气之下就辞官回家。诸燮回乡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家乡盖了一间书屋,叫做东山别业,后来就专注于教学,专注于讲学。后来他一些理学上面的理念还有学说,也透过后半生的讲学传衍下来。诸燮的事迹,简单的跟大家报告一下。

接下来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一百八十七左这个姓氏。左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在台湾其实都算是蛮少的姓氏。有几个来源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来源是出自于姬姓。《吕览》曾经记载,《吕览》就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里面曾经记载,黄帝时期有一位大臣叫做左彻。这是我们看到左姓人物最早的记录。左彻的子孙当然就以左为姓氏。这是一支。再来还有另外一支,是春秋时期齐国、宋国、卫国等等,公族大夫都有所谓的左公子跟右公子,左公子跟右公子是官名,是管理国家这些公族的一个职官。我们先前也曾经跟大家分享过,讨论过,左右到底是哪一边为尊哪一边为卑,一般我们都认为是左尊右卑,左公子跟右公子也是左尊右卑。左公子的后代就有以左为姓氏的。第三个来源是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春秋,天子还有诸侯国的史官也分为左史跟右史。我们在文献里面就有一个说法,叫做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个是文献里的说法。其实我们仔细来想一想,记言跟记事有这么大的差别吗?所谓的记言跟记事又是什么样的差别?所谓的记言就是把国君或天子,跟他的臣下所说明、所讨论的内容,他把它写下来;所以记言其实就是记录他们所说的一些对话,这个叫记言,记事就是把一些重要的国内外大事,一条一条的把它记录下来,所以它所记录的都是一些事件,比较不会有一些话语,或者是一些对话的内容,记言跟记事是这样来作区隔。我们用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来做比喻,像《左传》,《左传》是一个编年体的史书,在《左传》里面,虽然说它也有记录一些对话,也有记言,可是大部分它还是记录历史事件,把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把它记录下来。所以《左传》就比较近似于这边所说的记事。《国语》呢?《国语》里面大部分都是对话,都是某某人说的话,或者是他跟某某人对话的内容,所以《国语》是属于记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往往是文献里面的记载,是不是真的如此?其实我们也不太了解,因为没有更多的文献来做支撑,所以我们只能够说文献里面有此一说,大家来做一个参考。

我们看到堂号。堂号有一个传经堂,传经堂典故就跟左丘明有关。左丘明传的经是什么经?是《春秋经》。在历史人物我们也谈到了左丘明,所以我们藉由下面的文字比较清楚,来跟大家说明一下左丘明的事迹。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据说他是现在我们看到《左传》跟《国语》的作者,《左传》记事,《国语》记言,刚刚我们已经说明过了。为什么会说左丘明是两本书的编撰者,其实在文献里面这种说法是蛮常见的,虽然说现在有一些学者对这个说法有一点意见,但是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左传》跟《国语》,虽然说最后的定本未必是左丘明,可是从这么多的文献记录,有这么充足的记载来看,左丘明开始来编撰《左传》跟《国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能说在编撰的过程里,往后传衍,一代接一代,有一些传经或者是传《国语》的,他会慢慢的去加入一些内容,或做一些润饰,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未必是左丘明当时的原样。这个是我比较能够理解的,也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甚至于还有一个说法是说,当时搜集了很多的材料,他把重要的或者是他想要撷取的,把它编撰成了《左传》,剩下来的比较多对话的部分,左丘明就想说搜集史料不容易,所以即便这一些剩下的材料没有编到了《左传》里面,可是它也是很珍贵的史料,所以就把它汇编成了另外一本,叫做《国语》。所以《国语》就有另外一个说法,叫做《春秋外传》。《春秋外传》,有外有内,外就是比较外缘的,比较次要的,所以《国语》有《春秋外传》之说,就是起源于刚刚我们所介绍的,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左丘明跟孔夫子是差不多时代的人,学者研究孔夫子的年辈,应该是比左丘明稍稍的晚一点点。在这边左丘明跟孔子有这么的一个说法,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夫子都是把左丘明摆在前面,他讲像这样的奸佞小人的行为,左丘明是非常不屑的,左丘明是非常不耻的,我孔丘,我也跟左丘明一样,我也是不屑这种人。所以他把左丘明摆在他的前头,所以学者一般认为,左丘明的年辈大概是比孔子稍稍长一些。可是矛盾来了,矛盾的事情是,孔子当年作《春秋经》,做完《春秋经》之后,因为《春秋经》的文字都很简略,所以后来大家在阐释《春秋经》的时候,就有了一些歧误,就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所以左丘明认为说,如果《春秋》按照大家现在的理解,恐怕愈往后,大家的歧义性就会愈来愈多,那就可能违背了孔夫子作《春秋》的原意,所以左丘明不希望孔子的弟子,在传《春秋经》的时候误解孔子的意涵,所以就针对《春秋经》来编撰《左传》,就是来做为《春秋》的辅翼,不要让后来解《春秋经》的人有所偏误。所以看起来好像,左丘明既然能够帮孔子作《左传》来辅翼《春秋》,他年辈似乎又比孔子稍稍晚一点。所以就有这两种说法。本来材料就不多,我觉得这两种见解都有它的正确处,所以现在就变成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两种说法现在没有办法完全的来融合,那我们就两说并存。

关于左丘明的名号,这个也是一个争议点,有人说他是复姓左丘,单名为明;有人说他单姓左,名字叫丘明;有人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他根本是姓丘,名明,左是因为他的职官是左史,所以把他的官名冠在前头,所以你看就有三种说法。至于哪种说法比较正确,我个人是觉得,依照后来我们所做的统计,先秦时期,名字有两个字的,那个比例是非常低的,在整体的比例来讲是不高的,所以有学者认为丘明恐怕是比较不好的。可是问题也来了,虽然说两个字做为名字的比例比单名的少,可是并不是没有,而且那个少的程度并不是少到,譬如说九十九比一,也不是这么大的悬殊比例,所以看起来,用这个角度来否定他的名字叫丘明,也不是一个很有证据力的说法。所以我个人觉得三说并存,我们可能要等到有更多材料的时候,才能够来做定夺。

好,那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说,左丘明是一个视障,是一个看不见的人,是一位瞽蒙,这所谓的瞽蒙,瞽跟蒙都是眼睛看不见的意思,它是一个同义副词。好,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其实在中国古代,先前也跟大家讲过,有几个职官是比较雷同的,后来逐渐慢慢的分化,都是跟一些占卜神秘工作有关的。先前我们曾经讲过,有哪几个职官?卜,然后巫,然后祝,祝福的祝,还有史,历史的史,史学的史,这四个职官在以前比较有重叠,后来逐渐慢慢的分开了四种职官,这个我先前跟大家报告过。在很多的材料里面都说,从事这方面职官的人,大部分都有个特色,就是什么?就是眼睛是有困难的,就是后来我们讲的瞎子。为什么说瞎子来从事这样的职业,好像特别在占卜的时候准确率很高,在预言的时候准确率很高,有这么样的一个说法说。其实我们人有五官,我们人的五官就是眼耳鼻舌身,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一般我们在接触外面刺激的时候,哪一个感官是最敏锐的,也是最直接的,通常是第一个反应的?视觉。在能够看得到的有能见度的情况之下,视觉的反应大概是最直接的,再来可能是听觉,再来可能是嗅觉跟味觉,再来可能是触觉,触觉已经是到很亲匿的阶段了,你才会有触觉的反应。所以视觉是第一个反应的感官,我们因为很依赖这个感官,往往因为依赖视觉,所以其他感官知觉的灵敏度就会降低,包括我们所谓的直觉,眼耳鼻舌身意那个意,就是我们的意念,有人说是一种直觉反应,有人说就是所谓的第六感。所以当一个瞎眼睛的人,他的视觉被阻绝了,所以他其他的感官,就会因为视觉没有办法发挥它第一感官的功能,所以其他的感官的功能就会开始开发,所以视觉不敏锐的人,或者是没有办法看到东西的人,他的哪一个感官会特别敏锐?听觉,听觉通常是第二感官,视觉之后,它要补足他视觉的不足。所以就变成说,他们古代就有这样的一个观察跟实践,好像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于占卜吉凶预测未来特别准。甚至于有一些为了要让他的占卜跟预言能够准确,还刻意去弄瞎眼睛,刻意的,不是先天的。当然这个有些是出于自愿,有些是出于非自愿。这个是古代的状况。所以左丘明有瞽蒙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也蛮高的,不会是没有可能。

所以堂号,那位传经堂的典故跟左丘明有关,因为他传《春秋经》,所以后代的子孙就以此做为典故,立堂号传经堂。堂号还有第二个左姓的堂号,叫做高义堂。这个故事也是令人有点唏嘘,春秋时代有两位好朋友,左伯桃跟羊角哀一起要到楚国去谋事,结果中途遇了大雪,天寒地冻,两个人的粮食都已经用尽了,所以左伯桃就觉得,羊角哀比自己可能更有出息、更有才能,所以他把自己的衣服跟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让他一个人穿越大雪,能够脱离险境,免得两个人都饿死在荒原之中。所以后来,羊角哀顺利的在楚国就谋到了职位,左伯桃果然就冻死在树洞里面,就冻死在荒原之中。羊角哀很感恩这位朋友当年的接济,没有他的牺牲,也就没有自己后来的发展,所以后来就回到这个荒原之中,找到了这个树干,也找到了左伯桃的遗骸,所以就迁葬左伯桃,左伯桃的子孙就以此为典故,立堂号叫做高义堂。

以前我们都不知道,这个挨饿受冻是什么感觉,挨饿的感觉大家普遍都能够了解,大家有的时候用餐用得晚了,饥肠辘辘,大家都能够感受到那种不舒服,受冻的感觉恐怕大家就比较少,因为大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很方便,天气冷了,我们随手都可以加衣服,我们很难去感觉到受冻的感觉。先前我跟大家报告过,带着小孩家人去露营,我就真真实实扎扎实实的受冻过一次,所以我就能够真切的体会,原来挨饿受冻是这样的感觉。所以真的要自己体会过,尤其是身体肌肤这种感官,你真的要自己去尝试过之后,你才会了解受这种苦难的人,他心里面,还有他身体所承受的痛苦。

我们看到第二位左姓的历史人物左思。左思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有一篇赋很有名,叫做《三都赋》。《三都赋》当时写完之后,大家争相传抄,大家都说,为什么不去用印刷的就好了?因为左思那个年代是在西晋,还没有印刷术,所以如果要抄书,要抄文章,就非得要自己买了纸笔,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抄写下来,所以当时《三都赋》问世之后,很多人都想要拥有一份,所以纷纷去买了纸,当时洛阳就因此缺纸,所以后来有一句成语叫做洛阳纸贵,典故就是从他而来。洛阳纸贵这个说法后来就广为流传,现在像我们用在什么地方,也可以用到这个贺词?譬如说某一位作家他有新书出版了,如果我们在他的新书发表会,要致赠一些花圈花篮为他恭贺,我们就可以上面题词写洛阳纸贵,表示说他的著作可以大卖,所以也可以用在这个地方,或者是学术文章发表了,我们也可以说是洛阳纸贵,总而言之,跟创作有关的,预祝他的创作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都可以用洛阳纸贵。好,我们再回来讲到左思。左思不仅《三都赋》写得好,他的诗也很有名,尤其是《咏史诗》,依据历史的事件或人物来做一些歌咏,所以在左思的创作里面,这一块也是受到后世的推崇。

好,那大家会想说,好像以前老师你在介绍到魏晋南北朝人物的时候,也有提到什么《游仙诗》、《咏史诗》,好像在这个时期特别的,很多人去创作这方面的题材,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先前跟大家报告过了,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朝廷监控这些士大夫的言论,它是很严密的,就是怕这些士大夫,在民间去散播一些不利于统治者的言论,所以监控得非常严格,大家为了要避祸,不要惹上是非,所以就不谈朝政,那就谈什么?谈一些历史人物总可以吧?我讲古人总可以吧?我谈一些游仙,成仙作佛的事情,总可以吧?我谈一些风花雪月的事情总可以吧?所以在那个时代,这方面的主题会这么流行,主要是因为政治环境不允许。

我们看到这个左思诗才很好,文笔又佳,可是他在政治上,却有一些让人觉得比较可以讨论的空间,他去依附了当时的外戚权贵贾谧。贾谧这个人物我们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他是贾太后的兄弟。依附这个外戚,所以有所谓的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他是其中的成员之一。当时贾谧权倾天下,所以很多人当然要巴结他,也希望能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是后来贾太后驾崩之后,贾谧的这个势力就倒台了,当时依附贾谧的人也被整肃,所以左思后来就被拔掉了官衔,他就只好回到家中去专心著述。大家猜猜看,刚刚我们讲到的《咏史诗》,是他在政坛意气风发的时候所写的,还是没有官职之后回家著述所创作的?应该是后半段,因为没有政治权力了,所以回到家中,赋闲在家,一方面以历史做为寄托,一方面来调剂自己仕途的不顺。所以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感到可惜,才感到惋惜,所以珍惜当下,而且利用当下你所能够发挥的影响力,来造福人群,来造福身边的人,这是很重要的。等到有一天权力失去了,等到有一天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像往昔这么的受到众人瞩目了,很多人都会觉得很落寞,因为少了舞台的光环,少了众人的眼光,就会开始自怨自艾,可能就有一些比较偏激的想法,像历史人物里面,还有近现代的人物里面,都有很多是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以他们的生活情境,来做为我们自己的借镜,我们尽量要在有能力的时候,去发挥自己的能量,去帮助大家,不要等到失去了能力再来懊悔,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很佩服我们老和尚,九十多岁了,还是发挥他的能量,在全世界无私的奔走,就是希望能够把佛法弘扬于世,也希望能够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上去发光发热,所以令人相当的感佩。

好,我们看到下面第三位,左氏的一位历史名人,左光斗。左光斗的事迹,在台湾的中学国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做《左忠毅公逸事》,里面就记载了左光斗的事迹。他是谁的老师?史可法的老师。史可法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在晚明的时候,史可法一直坚持着要维持明朝的正统,不断的跟蒙古人来对抗。他的老师左光斗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遇难了,怎么说?当时左光斗是内阁的首辅大臣,因为在政治理念跟当时宦官之首权宦魏忠贤不和,而被魏忠贤诬陷下狱。当时在被逮捕入狱的时候,左光斗的家乡父老自动自发,在道路的两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就是要来向朝廷表明,左光斗就好像明镜一样,他是没有任何污点的,他是很清廉的,所以用这个清水来做表示。来逮捕左光斗的这些所谓的缇骑,缇骑就是明朝时候那些官吏,那一些小官吏,所以缇骑在这个地方就是指来逮捕左光斗的那些官吏,看到百姓自动自发为左光斗来伸冤,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左光斗是被诬陷的,所以连这些逮捕的官员也为之伤心难过而落泪,因为魏忠贤一手遮天,大家也了解左光斗被诬陷,可是也莫可奈何,因为这个时候,只要有谁挺身而出为左光斗说话,可能遭遇的就不是牢狱之灾,可能是满门抄斩,所以大家也就敢怒而不敢言。左光斗是在狱中被折磨,而且这个折磨,按照方苞写的《左忠毅公逸事》讲的,是非常的残忍,折磨他就是为了要严刑逼供,让左光斗自己承认说,对,我就是预谋要来造反,可是没有的事情,你逼迫我,我也不可能来答应,我也不可能来告白,所以到最后他还是坚持义节,最后被折磨致死。当然魏忠贤的下场也非常不好,所以明朝就是在这种阉竖,跟士大夫之间不断的拉扯,不断的撕裂,到最后走向灭亡,所以两股势力不断的在争权夺利。当然士大夫这一帮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希望能够把主导权由宦官拉回到皇帝,拉回到朝臣,不过在士大夫里面也是有人别有居心,这个在后来很多的研究里面,其实都有指出来了。所以双方你来我往,可是折损的却是老百姓的幸福安康,折损的是国家的未来发展。这个就让人想到我们每一个国家里面,其实各个时代都有这种状况,只是说这样的一种对抗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循环?如果是一个良性的竞争,为老百姓发声,为国家而谋福,这是我们值得称许的,我们希望所看到的。但是如果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那可能就耗损的非常严重,内耗得非常严重,这是我们所不乐见的。

我们看到第四位,左姓的人物还满多的,所以欲罢不能,再介绍一位,左宗棠。左宗棠大家看到他,就应该知道是清朝末年八大名臣之一。他跟李鸿章都是同时期的人物,李鸿章的知名度比较高,大家对左宗棠就稍稍的没有那么的了解。包括曾国藩也是同时期的,曾国藩大家也很多人知道他的事迹。左宗棠原本是由曾国藩推荐,所以左宗棠他就领兵去跟太平天国作战,后来有了战功,就升任为浙江巡抚,后来也联合法国的军队来镇压太平天国,后来就一路在闽浙这一带发展。等到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朝廷又调任左宗棠到内陆,到陕西、甘肃这一带去镇压捻军,还有陕甘的回民起义。后来又再把他更调往内陆,去督办新疆的军务。所以他从沿海,然后到陕甘,又到内陆的新疆,算是走遍大江南北。他看过了很多不同的风土民情,所以他在很多奏折,还有他写信告诉他的一些家人,他都有提到,在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风土民情,为官之道必须要适应不同的风土民情,要来做一些调整。所以他算是很有见地,怎么样来为官,来治民,他算是很有心得。所以,他算是在地方上的历练非常丰厚。不过很可惜,他因为都在地方上来督办军务,所以没有像李鸿章被超升为朝廷命官,没有在中央担任过官职,所以最后往生的时候,是在督办福建的军务之上。所以他等于说是一生戎马倥偬,对于晚清各地方的民变,他都立了很多的汗马功劳。当然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清朝的朝廷来看,可是反过来,我们先前也跟大家说明过,这些所谓的民变,这些所谓的起义,其实都是因为老百姓受不了政府的盘剥跟压迫,所以最后才铤而走险,所以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其实左宗棠也是朝廷压迫人民的帮凶。所以一个事情,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我们所得到的所领略到的就不太一样。

好,我们看到石姓。石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名六十三,在台湾排名六十九。石姓的源头有几支,有一支是出自于黄帝的后代,是从姬姓派生。怎么说?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弟弟康叔封到了卫,所以在史称卫康叔。后来卫国绵延到了卫庄公的时候,有一位贤臣叫做石碏,这个字念作ㄑㄩㄝˋ,确定的确这个发音。他的儿子石厚参与了卫庄公之子州吁的政变,所以石碏大义灭亲,定计杀死了州吁,还有他自己的儿子石厚,另外再迎立卫宣公。所以后来,石碏的子孙就以石做为自己的姓氏。石碏本来是卫国的公族,跟卫国的国君同姓,卫国的国君又姓姬,他也是黄帝的后代,所以我们说它是从姬姓派生而来。

刚刚我们提到大义灭亲,大义灭亲这个成语,的确就是从石碏这个事件延伸而来的。在《左传》里面,《左传》的君子曰,就称赞石碏大义灭亲。所以大义灭亲不容易,能够为了国家的公义,能够为了国家公众的利益,所以要牺牲自己的儿子,石碏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当然后来也有一些人对于石碏的做法不以为然,当然这个都是可以来讨论的,可以理性的来做思辨。

好,我们再往下看。石姓还有另外一个姬姓的派生,也有从子姓变化而来。另外一个姬姓的派生就是从郑国,郑国也是姬姓的国家,有一位大夫叫做石癸,这个字的读音要念作ㄍㄨㄟˇ,一般我们因为避讳,因为有一些禁忌,因为癸这个发音跟妖魔鬼怪的鬼同音,所以一般在民间,我们都会稍稍的把它变个音,念作ㄎㄨㄟˊ,实际上正确的读音是念作ㄍㄨㄟˇ。宋国也有一位大夫叫做公子段,两个人的字都叫做子石,所以后来都以石做为姓氏。石姓还有另外一些来源,是从少数民族在汉化之后,改为汉姓石姓而来,这个就不在话下。

第二,迁徙分布,这些文字的资料就请各位参看。我们看到下面堂号的地方,堂号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堂号,这个读音大家也比较不会读,叫做徂徕堂。这个徂是不卷舌,ㄘ,ㄘㄨˊ,二声,徕这个字就读成它右边那个偏旁,念作ㄌㄞˊ。讲到这个徕,大概从来这个偏旁的都念作ㄌㄞˊ,譬如说一个来加上三点水,怎么念?念作ㄌㄞˊ,一个去加上三点水怎么念?念作ㄑㄩˋ吗?错,念作ㄈㄚˇ,你们都被骗了,这个是一个机智反应。所以在网路上面也有很多这种小小的机智反应,请问大家,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是东方夜谭还是西方夜谭?东方夜谭?错,是天方夜谭,所以你就被问题目的人给框限住了,因为你以为只有两个选择,所以不是A就是B,其实不是,这是一个陷阱,它是一个反应,所以很有趣。我们看到徂徕堂,徂徕堂的这个典故是跟宋朝的石玠有关,他是徂徕人,石玠当时官至国子直讲,国子直讲就是国子监的教授,国子监是什么?就是现在我们的国立大学,所以他是国立大学里面的教授,所以对于教育,对于国政,他都有义务有责任要来做监督,所以他经常写文章来批评宋朝的时政,而且完全没有顾忌。后来他也因为得到了君王的赏识,升任为太子中允,做为太子的老师。对于太子的教育,这个古往今来都是非常重视的,就是希望太子还没有接班之前,就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所以皇帝在教育太子的时候,都会悉心的去挑选太子的老师。当然太子的老师不是只有一位,有好多位,在教他各种不同的面向,都各挑选不同的专家学者来担纲教育的工作。后来徂徕这个石玠,因为他的家乡是徂徕,所以在当时就被称为徂徕先生。后世子孙也以这个典故立堂号,叫徂徕堂。

好,我们看到历史名人。我们看到第一位石崇。石崇是西晋的文学家,官员,也是当时的大富豪,怎么说?石崇当时非常有钱,为什么他很有钱?我们看到在石崇说明的第四行,他在地方上任官的时候,在他任上因为职务之便,就劫掠往来的富商而因此致富,所以他的财富是靠着打劫而来的,所以积攒了很多钱。当然因为他有了钱,就可以去贿赂上级,所以他的官就愈当愈大。愈当愈大的时候,他所治理的范围就愈来愈广,他能够打劫富商的门道就愈来愈多。所以就是钱滚钱,利滚利,后来他把这些财富,花了巨资盖了一个当时号称全世界,这个是有此一说,全世界最大的豪宅,叫做金谷园。刚刚我们前面讲到金谷二十四友,那个金谷就是金谷园,花园的园,就是石崇所盖的私人豪邸,豪宅,所以他们经常,这些朋友们都在金谷园里面,吃饭,聊天,喝酒,作诗,所以就有所谓的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贾谧也是其中之一,他跟石崇也是勾结在一起。石崇很富有,然后又巴结外戚贾谧,所以当时也是非常有权势,可是贾谧倒台之后,当然石崇也就被清算。当时有一位王族司马伦,他的党羽叫做孙秀,孙秀就看中了石崇一位宠妾,叫做绿珠,这位绿珠长得很美,然后孙秀就想要得到这个宠妾,他去威胁去利诱石崇,希望能够得到这个美人。可是石崇因为很宠爱这位绿珠,就打死都不愿意。最后孙秀就向司马伦诬陷石崇是乱党,所以后来石崇就被杀。那绿珠呢?绿珠当时她也知道有人要来索讨她,所以石崇曾经跟她说,绿珠,绿珠,我为了你要惹上大祸了,所以绿珠她也了解自己的状况,了解石崇的状况,所以最后她选择在金谷园的阁楼之上跳楼自杀。所以后来我们在很多的诗歌里面,有提到坠楼人,坠楼,坠楼人讲的就是绿珠,有这个典故,所以后来她也变成是红颜薄命的一个借代,一个形象。

时间也到了,我们就先休息一下,等一下我们再回来。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