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看到第二百六十四个姓氏,薄姓。薄姓我们昨天谈到了它的历史渊源,接下来我们看到堂号还有历史名人。堂号的地方我们看到有个格物堂。格物其实我们词汇来讲不算是太陌生,因为我们在《大学》里面,就有讲到格物致知。所谓的格物的格就是穷尽事理的意思,所以格物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你必须要去了解这个事物的道理,来龙去脉,然后才能够去发掘它背后的知识,再把它来做一些推演,举一反三,举一知十,这样才是我们学习事物的一种方式。格物堂这个堂号的来由是跟薄珏有关。这位薄珏是明朝人,这位明朝的机械工程师他非常厉害,他家里虽然说很贫穷,可是他对于事物的一些道理,他非常有好奇心,然后就进而让他不断的去钻研,尤其稍稍长大之后他就发现,如果他在科考场上要去有所发展,他自己因为家穷,没有受到很完整的学习,所以他科考这一条路一定是行不通的,而且他又对大地,自然之物,有非常的好奇心,所以他观察天文,观察历法,数学,还有一些工艺技术,他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就转而去朝那个方面来做实践,他自己做了实验室,然后有各种的设备,去反复的研究,而且朝武器的方向去做发展。所以到了后来,崇祯年间有一位巡抚叫做张国维,张国维就邀请薄珏来帮忙制造铜炮,他们的兴趣一拍即合,而且这个张国维也资助他一些经费,所以他就把他的兴趣跟官场的需求来做了结合。他造的炮非常精良,而且他这个炮上面还装设了所谓的千里镜,在第六页的第三行,有一个千里镜,这个千里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望远镜,所以在瞄准目标的时候,透过这个千里镜望远镜,可以精准的去击中目标,这个也是他的一个创举。除了这个铜炮之外,他也制造了水车、火枪、地雷,等等这些武器。所以在当时来讲,他是领先,几乎可以说是领先全球,有这么精良的设备。所以这位薄珏真的是一位划时代的武器专家。所以我们先前跟大家讲过,其实行行出状元。在中国古代大家都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就是要参加科考,而科考就是希望能够有一官半职,然后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但是有很多人在官场这条路,其实也走得磕磕碰碰的,也不是非常的顺遂。不如怎么样?不如找一个你喜欢的领域,然后去钻研,去发展,这样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好,我们再回来看到这个堂号。因为薄珏对于很多的事物,他都非常的用心,而且把它观察做记录,而且还有实验的精神,所以他有一本书就叫做《格物测地论》,《格物测地论》就是跟地图学有关,所以后世子孙就以这本书的书名,然后为他立了堂号叫做格物堂。好,我们看到薄姓的历史名人。除了薄珏之外,另外一位女性的人物,我们也来介绍一下。这位薄姬是西汉时代的人物,她是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姬的父亲,其实是在战国末年的时候,跟原本韩赵魏,战国七雄的这个韩赵魏,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然后生下了薄姬。所谓的私通就是没有明媒正娶的,也不是一个可以公开的身份。所以薄姬她的出身,其实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私生女。这个薄姬因为是私生女的身份,所以她的父亲对她的照顾也就很有限,因为没有办法公开,所以就只有暗地里由她的母亲魏媪来抚养。薄姬长成之后,她又跟项羽的部将魏豹结了亲事,所以魏豹后来被韩信击败之后,薄姬就被辗转的引入到了刘邦的帐下。在刘邦的后宫也没有得到刘邦的恩宠,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亲自见过刘邦,当然刘邦也没有临幸过她,不过因为薄姬在年轻的时候,跟另外两位女子,就是管夫人,还有赵子儿,她们两个人都很交好。同时三个人都在刘邦的后宫,她们年轻的三个女生当年有过一个誓约,就是三个人里面不管谁先得到宠幸,都要想办法去拉拔、去提拔另外两位。管夫人跟赵子儿先后得到了刘邦的宠幸,所以两位美人,两位女性就在刘邦宠幸她们之后,辗转的就介绍了这个薄姬,希望刘邦也能够临幸薄姬。所以刘邦就想,这个也是年轻女孩们一个心愿,所以也就答应了要接见薄姬,后来就临幸之后不多久,就传出这个薄姬怀了身孕,本来这个薄姬就不是刘邦所心爱的对象,那一次临幸之后就怀了孕,怀了孕之后,当然也就再没有机会见过刘邦了。所以薄姬一直到临盆之后,也就非常少见到刘邦,一直生下了孩子。因为薄姬自己没有得到刘邦的恩宠,所以这位儿子刘恒当然也得不到父亲的关注。等到刘恒八岁的时候他就被封为代王。当时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还实行了郡国制,这个先前跟大家报告过,就是郡县制跟封国制两种制度同时并行,所以他还是封自己的子弟到各地去当王。所以代王刘恒在八岁的时候就受封了。后来刘邦就往生了。往生之后,因为他的母亲薄姬生前并没有得到刘邦的恩宠,这个儿子当然也没有得到很多的关注,所以很快的这个代王刘恒就被遣出国都,到他的封国去担任代王了。本来如果是生前得到刘邦宠幸的这些后妃,大概都会留在国都里面,得到后来的皇帝的尊奉,尊奉为皇贵妃或者是其他的爵位,因为这个薄姬在生前没有得到刘邦的恩宠,所以后来吕后就决定,让她跟着儿子到代去担任代王的太后,所以他们母子两个人就到代国去了。后来没多久汉惠帝往生了,往生之后就要另立新的皇帝。不过因为吕后家族在汉惠帝的时候,实际上是掌管全国的政务工作,所以其他的大臣其实也蛮担心的,如果这个时候再让吕姓的外戚再来继续干政,恐怕大权旁落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所以一般大臣就反对让吕姓的外戚继续掌权,所以就由这些大臣来另立新的皇帝。大家就想来想去,挑来挑去,就挑到了刘恒,因为刘恒,第一个,他很年轻就受封了代王,所以在身份上面也比一般的皇子更早得到王爵;再来,因为他生前比较没有跟其他的王子,或者是没有跟其他的大臣有过从的交往,所以大家会认为说,刘恒他内心而且比较谦和,推选他来担任新的皇帝,对于国政应该是会有所帮助,所以后来就立了刘恒为后来的汉文帝。所以这位薄姬也因为儿子的关系,然后被尊称为皇太后。所以古人有这么一句话说,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母亲跟儿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有的时候是因为母亲得宠,所以儿子也就水涨船高;有的时候是反过来,儿子被立为了皇帝,所以他的母亲也就鸡犬升天,这种情况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汉文帝在汉朝来讲是蛮关键的一位皇帝,因为在这个时候,汉文帝跟他的儿子汉景帝,他们实行了所谓的黄老之术,所谓的黄老之术原则上就是与民休息,他没有很多的一些政务干扰,而且薄税敛,就是降低赋税,让老百姓能够有更多的资源可以运用,所以把这些财富留在民间。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之后,国家愈来愈稳定,人口也稳定的成长。所以到了汉文帝的孙子辈的时候,汉武帝才把蓄积已久的国力来做整顿,后来才雄图大略的去北侵匈奴,然后西域也拓展非常大的一个领域,所以到了汉朝武帝的时候,整个国势才又达到高峰,所以这也是要有赖文帝跟景帝两代皇帝的努力,才有后来的武帝的盛世。所以薄姬在这里面其实也扮演了一个蛮关键的角色,因为她不像吕后这么的专权独大,因为她知道她自己的出身背景不是这么的光彩,所以她跟她的儿子两个人也都很守本分,把政务委托给了大臣来处置,所以她就不像吕后这么的强势,也让他们母子两个人能够安享后半生。这是薄姓的历史人物。好,我们来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二百六十五,印这个姓氏。印这个姓氏非常的少见,在台湾跟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印姓是出自于姬姓。它的缘由我们来看一下,在第一行的后半段这边有提到。春秋时代,郑穆公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纶,他的字叫做子印,公子纶因为他的字叫子印,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子印的印做为姓氏,流传于后世。这是第一支。第二支来源是跟官位有关,先前我们也曾经讲到,在古代掌管虎符,掌管玺印,这是有专门的人员来做管理的。的确,这样的职官在古代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虎符跟玺印就代表了这个官员的身份,所以不可以随便的去用印,不可以随便的去搬动虎符。玺印的这种重要性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如此。如果我们在家里面有一些,譬如说跟税务有关,或者是跟财务有关,往往政府机关都要我们用印。当然我们现在这几年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用印章或者是本人亲自签名,都有法定的效力。可是印章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历史,其实就等同于个人身份的一个表征,所以印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所以在古代,对于印章的使用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于是就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吏的名称叫做印曹。这个印曹顾名思义就是主管印章的。所以你要用印,就必须要跟印曹来请示,来登记,然后由印曹来审核你用印的条件之后,才批准能不能用印,所以这个印曹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印曹这个职官,后来他的子孙也有人以这个印做为姓氏,也就流传至今。这个印曹其实除了分衍为印这个姓氏之外,印曹的曹这个字,后来也有一部分印曹的子孙,也把它当作姓氏,所以印曹这个职官后来就分成两支,有印姓,还有曹姓,分别流传到现在。好,我们看到第二个部分堂号。印姓有个堂号叫做御侮堂。这个侮很多人会把它念作欺负的负,其实欺负的负是另外一个字,并不是这个字,如果是写成这个字的时候,我们要把它读成欺侮ㄨˇ,御侮ㄨˇ,这个侮,就是从外面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羞辱。所以御侮堂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我们抵御自外而来的一些羞辱。这个典故是来自于宋朝的一位大夫,叫做印应雷。这个印应雷,他在朝堂上面位阶也当得蛮高的。因为在南宋的时候,北方的蒙古人开始南下侵略中原,当时蒙古兵去包围鄂的时候,这个鄂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湖北这一带,在当时宋朝这个地方有一个鄂州。这个州就是我们现在写亚洲的洲把三点水拿掉。这个州字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蛮常见的地方行政单位的名称,就像我们先前有讲到有郡,还有县,所以它跟这个州一样,都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鄂州因为是在宋朝的时候,是在湖北建立的一个行政单位,后来辗转到了元,到了明清以后,我们逐渐就把鄂变成是湖北省的一个代称。所以中国大陆现在还是用这种代称法,把湖北省简称为鄂,所以它的源头就从宋朝开始。蒙古兵包围鄂州的时候,印应雷在当时就在附近担任职务,所以赶快率兵去救援,也就解了包围的这个危机。印应雷因为能够主动出击去抵御外辱,所以印应雷的子孙就以此为典故,立了堂号御侮堂,用来纪念这位祖先。印姓的历史名人除了印应雷之外,我们再来看有一位叫做印光任。这位印光任也是蛮特殊的,他跟澳门有非常深的渊源。印光任是在清世宗的时候,他就受到了地方人士的推举,他就担任广东的地方官,后来也历任一些地方的知县。他在担任官务的过程里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曾经调任为澳门同知。这个所谓的同知,其实就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就像我们现在讲有省长,有副省长,所以这个同知就是所谓的副首长。所以澳门地区的行政长官的副首长,就是澳门同知,后来他不久之后就调任了广西庆远跟太平两个府的知府,这个知府就是地方的首长了。所以一个叫同知,一个叫知府,同知就是跟随着知府一样,他有知府的副职,所以顾名思义叫做同知。他在澳门的时间不长,后来就被升迁为知府去了,可是他在澳门的这段期间,却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跟后来的澳门同知张汝霖两个人合作,编写了一本关于澳门的专门著作,叫做《澳门纪略》。《澳门纪略》就是详载了葡萄牙怎么样来经营澳门,然后澳门这个地方地理的险要,岛屿的水道,社会的风情,如何如何,他都做了很完整的记录,是目前为止可以被查考,澳门地方最早的文献记载,完整的一个文献记载。所以这本书在不多久之后,也因为乾隆皇帝要编撰《四库全书》,所以印光任的这本书也被收录其中,这也是蛮特别的一个经历。因为澳门这个地方很早就跟葡萄牙有了接触,所以这本书里面它也记载了,他怎么样来管理葡萄牙人的一些商船,做生意的一些规范,在书里面也有很完整的记录,所以算是一个地方志形式的一本书籍,也开启了澳门后来的一些相关的记载。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二百六十六,宿这个姓氏。宿这个姓氏在台湾也算是蛮少见的,在中国大陆一样也没有进入到百大,都算是蛮稀罕的一个姓氏。我们看到宿这个姓氏它出自于风姓,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先前我们曾经讲到伏羲氏,伏羲氏它因为在当时来讲是很发达的一个部落,所以人口众多,然后贤才济济,他自己本身又很有能力,所以在中国典籍里面留下了很多很辉煌的记录,包括传说中的造字也可以推源于伏羲,然后八卦也是伏羲所创造的,同时期伏羲这个部落,也对于农业非常的擅长,所以农业的一些经营的技术,也可以推源于伏羲氏。伏羲氏按照文献的记载,它的姓氏是风姓。所以宿姓是从伏羲派生而来的,怎么说?我们看到第三行这个地方有提到,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之后,他就把以前古帝王的后代也纷纷寻找了出来,对于古帝王的一个尊敬,所以也把古帝王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去当诸侯,所以周武王就寻找到了伏羲的后代,然后把他册封在宿这个地方,所以后来宿国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因为伏羲本来是风姓,所以宿姓有一支是从风姓派生而来的。还有另外一支宿姓,是在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少数民族定居到洛阳,为了汉化的关系,所以慢慢的把几个字的复姓,他把它简化为单姓,其中也有改换为宿姓的。这个也是宿姓的来源。不过相较于前面这一支,后面这个改姓的后代子孙的人数,就没有第一支来得众多。好,关于宿姓的堂号我们来看一下,有一个太原堂。这个太原堂典故是跟汉朝的宿仓舒有关。宿仓舒年纪很轻的时候就遇到了荒年。这所谓的荒年就是农作物歉收,可能是遇到了干旱,所以没有很多的收成。遇到荒年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担心,会怎么样?会饿死,对不对?所以在中国古代只要遇到了饥荒,很多老百姓就会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照顾,所以就会很多人往生。往生之后,接下来还会有一连串的一些问题产生,譬如说像疾病,传染病。因为往生之后人很多,同时往生,没有办法好好的去掩埋,所以这些大体就会腐败,腐败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传染的疾病开始蔓延,所以紧接而来的这些所谓的瘟疫,也会再一次带来伤害。很多当时的百姓没有米粮可以吃,所以吃什么?首先他们会去挖草的根部,挖那个草的根部,因为它有水分,所以还可以有水分,然后还可以止饥。当这个草挖完了以后,接下来吃什么?吃树皮,大家想说树皮这么硬怎么吃?可是当你真的没有东西可以止住饥饿的时候,树皮也是勉强可以来食用。不过树皮它不是整片树皮都吃,他是扒下来之后,他是吃里面那一层比较细的纤维的部分,外面那个很硬的部分大概没办法,咬不动,也吞不下,所以里面那个纤维还是勉强可以充饥的。树皮也吃完了,怎么办?就开始吃一种叫做观音土。大家大概没听过,观音土它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陶土的,黏稠性比较高的一种土质,这种所谓的观音土吃下去,它不会马上发生肚子的绞痛,它不会,它大概会在你的胃里面停留二三天,二三天之后,它的后续的效应才会发作。很多人吃了观音土之后,因为根本没办法消化,你只是止住了你肚子饿的这种感觉,可是问题它会推延到二三天之后,首先它会先绞痛,绞痛之后,你吐也吐不出来,因为它有黏稠性,吐不出来,当然也排不出来,然后它在胃里面会一直的绞痛,绞痛之后它会发涨,因为受到了胃液的影响,胃液因为一直没有办法消化,它会一直在分泌胃液,然后观音土它吸收了这个胃液之后,它会膨胀,所以到后来,吃了观音土再二三天之后,慢慢的肚绞痛,肚子绞痛之后大概到再过一二天,就会肚子发胀,最后大概五六天左右人就会发胀而死,就是胀死的。这个都有文献的记录,所以这个是很悲惨的情况了。可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危机管理的制度非常薄弱,所以一旦遇到了凶灾,如果没有很快速的反应,这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这位宿仓舒他又怕家里面小孩多,父母亲遇到荒年,怕父母亲为了要照顾孩子,然后饥荒而死,所以他自己主动要求父母亲,把他卖给附近的一个大户人家,到王家去当养子,然后可以换取一些钱财或米粮,才可以保住父母亲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然后这个王家其实也宅心仁厚,他知道其实这个是帮助贫穷人家,所以虽然说是给了钱粮,过继了这个养子,可是他也没有要求宿仓舒要改姓为王姓,还是让他继续姓这个宿姓。然后这个宿仓舒在大户人家,也得到很好的照顾,也受了教育,所以后来也辗转的在官场上发达了,后来担任上党太守。这个太守就是郡的行政长官,所以一个郡的行政长官,等同于我们差不多现在是一个省的省长,这么大的一个地方官。所以这位宿仓舒就想要,想回家去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打听到父母亲的消息,也就是因为他孝心感动天,所以后来就在回乡的过程里面,在太原南廊这个地方,居然跟母亲巧遇了,跟母亲巧遇。当然这个过程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但是因为宿仓舒当时被转卖到王家的时候,他已经七岁了,七岁已经很有记性了,他大概依稀会记得母亲的模样。所以后来母子两个人就相遇了,就迎母亲到他的任所去奉养。所以宿仓舒的子孙,也就非常感念他的这一位祖先,非常的孝顺,就以他当时在太原遇到他的母亲,以此为典故而立堂号太原堂。所以这个也是孝子的一个很好的典范。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我有偶尔会想到,我以前念国小的同学,念国中的同学,因为国小的同学,国中的同学,我们毕业之后就没有再联络了,所以我就想说我就google看看,他们在网路上面有没有一些讯息。我也有辗转打听到,我有一位国小的同学姓高,他现在在台中当眼科医生,然后因为在google很方便,而且还有照片,所以我就打开照片一看,果然我一认得就是我国小的同学,因为同名同姓的很多,可是我一看到他那个模样,就跟国小一样,一模一样,只是可能稍稍的发福,可是脸型不会变,所以我就知道这是我国小同学没错。他后来的发展不错,在眼科担任医生,而且在当地也蛮有知名度的,所以我们七、八岁,大概印象都会蛮明确的了,而且那个样子,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就定型了,脸型的变化不会太大。所以我相信宿仓舒七岁的记忆,一定能够认出母亲来。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历史名人。这位宿姓的女性,也值得跟大家来介绍一下。战国齐国有一位采桑女,她的名字叫做宿瘤,她姓宿,可是本名不知道了,因为这个采桑女,她脖子这个地方有一颗瘤,很大的瘤,所以当地人就消遣她,就称她叫宿瘤宿瘤,所以她就被这样叫下来了,反而她的本名没有被记录下来。有一年,齐湣王到东郭这个地方来出巡,很多人听到大王要来了,所以很多人就在道路旁边等着大王,要看大王的风采,只有这位宿瘤她依然在采桑。采桑采的是什么?采的是桑叶,因为采桑叶要喂养蚕宝宝,让蚕宝宝吃。所以很多乡下的女性,就是要负责制作衣物,制作衣物,包括养蚕采桑都要一手包办。这位宿瘤她就依然故我,她也不受到旁边人的一些煽动,她还是专心的来做她采桑的工作。等到齐湣王来到了这个道路的时候,他就觉得很奇怪,大家都争相来目睹我的风采,为什么独独你这个女孩子不理我,还是做自己的工作?所以他就特别停下了车子,来问了这位宿瘤。结果宿瘤就回答大王说,报告大王,我是受了父母之命来这个地方采桑,我没有受命来看大王。所以齐湣王一听,这个女孩子反应很好,而且她开口闭口都是谈到父母之命,所以是一个孝女,所以他很感慨说,真是一位奇女子,可惜了,可惜了你的脖子上面长了一颗瘤,所以觉得有点惋惜。结果这位宿瘤回答说,我们生为女孩子家,就是要好好的听父母亲的命令,父母亲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如实的去做,我们能够做好自己为人子女的本分,这样就够了,跟我脸上脖子上长瘤又有什么关系?这个大王一听,不仅是一个奇女子,还是一个贤能的女子,所以就非常的赞佩,就跟她说,那这样好了,我就把你带回王宫里面去好了。他希望把她留在身边。这个女孩子说,那不行那不行,我现在如果跟你走的话,我怎么去跟我的父母交代,我必须回家禀报父母亲,然后我才能够跟随着大王回国都去。好,所以齐湣王一听有道理。而且这个女孩子还说,如果今天大王你要把我带回去,你必须要怎么样?要明媒正娶,不可以就这样抛下一句话,就把我给带走了,那我算什么?所以齐湣王就准备了一百镒的黄金去迎娶她,去礼聘她。父母亲当然觉得受宠若惊,因为是大王亲自来迎娶,而且他没想到自己家的这个长了瘤的女儿,还会惊动到大王,而且由大王重金来礼聘,所以父母亲就说,一定要好好的梳妆打扮,把你送到王宫里面去。这个宿瘤女说不行,大王喜欢我,就是喜欢我这个样子,如果我现在梳妆打扮了,大王就喜欢的不是我后来的那个形象,所以她坚持就是原原本本的样子,跟着大王回到了国都,回到了王宫去。回到王宫去之后,齐湣王很高兴,能够在路上在民间找到这位奇女子,很贤能的一个女孩,然后还希望能够立为嫔妃,甚至于他希望能够立她为王后,所以回到王宫之后,很多的嫔妃听到了齐湣王赞叹这位宿瘤,都觉得很好奇,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大家一看,哇,傻眼,居然是一个这么平凡的女孩,而且脖子上还有一颗这么大的瘤,所以大家都觉得大王你的眼光很奇特,而且还居然这么朴素,大家都觉得有点嗤之以鼻。可是大王说装饰其实比不装饰更不好,所以我喜欢朴素,不经雕琢,不经装饰的,然后宿瘤也附和说,对呀,对呀,装饰有什么好的?原原本本,纯纯朴朴的才是好的。所以她举了例子,你看在古帝王里面有尧舜,尧舜当年他们生活过得很简单,身为天下共主的尧舜,他们住得很简单,吃得很简单,可是他们专心的来治理国家,来善待百姓,所以他们的名声名扬于后世。可是反过来像夏桀,像商纣王,他们是如此的豪奢,把宫殿装饰得如此的美丽,大家穿的都是锦衣绣服,可是他们留下来的骂名也是遗臭万年。所以装饰还是不装饰好?我个人觉得还是纯朴一些比较好。所以这些嫔妃听到了宿瘤的这一番大论之后,哇,哑口无言。所以齐湣王也深受感动,就决定立她为王妃,而且当下就把所有的一些奢侈品,还有一些精美的食物统统裁撤掉了。没有一个月的时间,连一些邻国都听到了风声,都纷纷来朝见齐国,所以齐国在湣王时期就非常的昌盛。不过好景不长,当宿瘤往生之后,齐湣王又故态复萌,所以没多久之后燕国就打败了齐国。燕国打败齐国就是先前跟大家讲过的,就是由燕国统领了五国联军,一路打到了齐国。所以齐国剩下最后两个城池,最后是靠着田单火牛阵才复国成功。后面这段历史我们先前曾经提到过。所以齐湣王跟宿瘤的这个故事,真的是可以做为我们后代的一个典范。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二位宿进。不好意思,我脱一下外套好了,实在是有点太热了,穿不住了。我们看到这位宿进,宿进是明朝的官员,他为人非常的忠心耿耿,而且嫉恶如仇。为什么嫉恶如仇?因为他担任的职官是刑部员外郎。先前跟大家介绍过刑部,就是主管司法审讯这方面工作的单位,所以这样的人格特质,到这个地方来是最适合的。不过明朝的时候因为刘瑾专权,宿进几次弹劾刘瑾都没有得到回响。一直到后来,刘瑾图谋不轨,而且事迹愈来愈明显。最后在张永参奏的时候,明武帝才决定要处理刘瑾。刘瑾被处死之后,宿进这个时候又快马加鞭,又拟了奏折要来弹劾依附刘瑾的这些大臣们,还有当年被刘瑾给陷害的忠良,能够给予平反跟抚恤,而且也对那些曾经揭发刘瑾恶行恶状的这些大臣给予奖励。所以这些其实都是蛮正面的一个举措。不过后来明武帝还是把他廷杖革职了。这个所谓的廷杖先前跟大家介绍过,就是在朝廷当场用杖刑来羞辱他,然后还把他革职查办。宿进为什么后来会遭明武帝革职?原因是他在奏折里用词不当,他本来是要弹劾那些依附刘瑾的大臣,可是他在用词的时候,就让明武帝觉得,是我明武帝纵容这些大臣依附刘瑾,而且你的言辞里面,仿佛在影射我明武帝没有及早处理刘瑾,他在遣词用字就没有很妥当,所以引发明武帝的不满,反而牵累自己也卷入漩涡,最后被革职查办。所以从这个宿进的事情,真的是给我们一个启发,本来我们是要做好事,可是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我们在用词,在对话,在文字上,其实我们又要更谨慎,更小心,否则的话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所以我们在很多的地方,待人接物,应对进退,真的还是要小心谨慎为上。今天下午刚好也是应我母校之邀,回母校去演讲,我要去演讲的题目就是,教这些马上要毕业的同学写自传跟履历,其实自传言辞的使用也要很小心,怎么说?很多人都认为说,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就是谦虚,所以很多人在写自传的时候,都写得很保守,写得很谦逊,可是自传其实是你在求职的时候的敲门砖,这个敲门砖你要写得得体,你才能够有进一步的机会去被公司请来面试。所以如果你在自传写得太保守了,太委婉了,应聘的长官会觉得说,好像你也没有很出色,其实你本来应该是很有条件的,可是因为你写得太保守,反而丧失了一个机会。好,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在自传里面,你非常的吹捧自己,感觉好像自己很有能力,当然有一些主管会认为说不错,你很有自信,可以把你请来面试,不过有一些主管会认为,你好像又太过的骄傲。所以怎么样去遣词用字,这个在自传上面就有一点点小小的技巧。所以就类似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宿进,他在奏折上面所写的,所以遣词用字如果过度的激进,反而就得罪了明武帝,让自己受到了不白之冤。OK,来,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二百六十七,白姓。白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是人口排名第七十三,在台湾稍稍的少一些些,排名八十二。白这个姓氏最早可以推溯到炎帝,炎帝有一个主管水利的官员叫做白阜,因为治水非常有贡献,所以白阜的子孙后来就以白做为姓氏。这是第一个来源。第二个来源是春秋时代,春秋五霸秦穆公的时候,有一位名臣叫做骞叔,骞叔有一个儿子叫做白乙丙,白乙丙曾经跟随着部队去征讨郑国,可是在回程的时候被晋国给打败了,所以被晋国给俘虏,后来白乙丙的后代就在晋国发展,所以有一支就是白乙丙的后代。还有另外一支就是楚平王的太子,叫做建,建的儿子叫做熊胜。熊胜后来因为他的父亲被奸臣费无极所铲除,熊胜为了不被牵连,所以赶紧就逃到了吴国去。后来到了楚惠王的时候,熊胜就被召回了楚国,然后又重新把他起用,而且封在白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在《史记》,在《左传》里面称他叫做白公胜,是白这个地方的县长,所以在文献里面称他叫做白公,后面那个胜是他的名字。白公胜的后代就以白这个地名做为姓氏,也流传于后世。前面这三支是现在白姓的源头,比较人口众多的,所以是比较主要的来源。当然还有其他的是比较相对少数的一些来源。隋唐五代的时候,有一些地方的人士也改姓为白。譬如说,唐代曾经封突厥人白元光为南阳郡王,所以白元光的子孙也以白为姓氏。唐代的时候,也在广西的博白这个地方设立了白州,所以白州人也以当地的地名为姓氏。此外还有像唐代的吐谷浑,还有回族也都有白姓,所以少数民族白姓的人口,也流传于后世。这是白姓的起源。我们看到堂号,堂号有一个治生堂。治生堂的典故来自于战国时代的白圭。什么叫做治生?治生这个生其实是生民百姓的意思,所谓的治生,就是怎么样来安顿生民百姓生活所需,所以安顿生民百姓所需。这个是古往今来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位白圭是战国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位算是经营学家,他自己做生意也发了巨富,所以也是战国时代很有名的巨商。他有一个做生意的理论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什么意思?当人家不要的时候白圭就去收购,当人家不要,表示说这个东西数量很多,所以数量很多,价格自然会下跌,价格下跌的时候,白圭就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去收购这些货物,货物的消费是有周期的,当这个消费周期慢慢的变成物品愈来愈稀少的时候,价格自然会愈来愈高昂,物以稀为贵,当价格高昂的时候,白圭就把自己囤留的这些货物再把它卖出,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价格,所以中间的利润就比较丰厚。其实白圭这个理念,用我们现在的管理学或商学的理念来讲,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可是在战国时代,他率先把这样的理论把它提出来,所以变成是很早就有这种平抑物价的观念。所以每一年如果到了秋天的时候,米粮开始丰收,所以粮价就会下跌,粮价下跌的时候白圭就去收购米粮,等到了隔年的春天粮食慢慢短缺了,他就把米慢慢的释放出来,所以就会有比较好的价格。古代这样的观念,其实后来也被官方给运用,所以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年间,他就重用了这个理念,然后达到了平抑物价的效果。所以我们民间有这么一句话说,谷贵伤民,谷贱伤农。大家有听过吧?稻谷米粮价格很昂贵的时候,伤害的是谁?伤害的是老百姓,为什么?因为我们要花比较多的经费去买粮,买白米。可是反过来,如果稻米价格太低贱,谁会受到伤害?农民,因为没有利润。所以怎么样去达到一个平抑物价,这个就是古代这些朝廷官员他们要去关注的议题。到现在其实民生物资的价格,还是受到全民百姓的一个关注,像前几年油价上涨,油价上涨之后它就带动了什么?电价也上涨。油价跟电价有什么关系?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台湾,有一大部分的发电除了核能之外,有一大部分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它其实就伴随着是我们在炼油的过程里面,它顺便也发电,所以当石油的成本提高了,炼油的成本增加,所以发电的成本也就增加,所以油价提高就会带动电价。油跟电一旦上涨,其他的物资就会跟着上涨,像食衣住行,基本上都跟油都跟电脱离不了关系。所以民生物价一上涨之后,要跌下来的机率很低,非常低,因为像这种物资价格都是只涨不降的,能降的机会非常非常的微幅,所以一旦涨上去,套一句年轻人用的话,就是再也回不来了,涨上去之后就回不来了。所以平抑物价,这个是古往今来政府官员很重视的一个观念。白圭也因为这样,所以就致富。我们在白圭的历史名人这个部分,倒数第二行,白圭还提出了一个农业经济回圈说,这个很有意思。他也是依照他自己的观察,他发现农业经济大概十二年会有一个循环,十二年会有个周期,当然这是依据他实务的经验,来做一个推估。可是这个农业经济回圈说,在现在恐怕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被印证,因为现在的经济条件已经跟古代不一样了,因为以前主要的经济还是靠农产品,现在的经济很多元了,有国际贸易,有很多的譬如说半导体,农业只是占了其中很小的比例,所以这个说法在现在恐怕就没有办法得到印证。这边提到一个十二年的周期,除了这个十二年是白圭自己的观察之外,其实十二年,在古代还是一个大家很喜欢用的数字,因为在天干地支里面地支是十二,所以后来这个十二往往都跟时间有关联,所以我们看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一纪是十二年,这个一纪十二年就是十二生肖轮一遍,所以只要是跟时间有关的,往往都跟十二有关系。所以在史书里面,好像也隐隐的去暗合了这个神秘数字。在《左传》里面有十二公,鲁国的历史,孔夫子当年在写《春秋经》的时候,他就只写了十二位鲁国的国君。《左传》当然是依照《春秋经》,所以它也是十二公。孔子他能够看到的史料一定可以更早,可是他只有选取十二公,大概也有暗合十二这个数字的要求。《史记》里面其实也有这样的用法,《史记》里面有十二诸侯年表,它也是十二。所以后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这大概是古人惯用的一个数字,而且是跟时间相关的时候,就经常采用十二。好,我们再往下看,看到另外一位历史名人白起。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人,他是秦国很重要的一位将军,因为在秦国,从秦昭王开始就积极的要去并吞东方六国,为后来的统一做下基础,白起就在这期间参与几次的大战,而且率领秦国的将士取得胜利,所以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所以我们在史学上面,就把他跟廉颇,跟李牧,跟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我们先前在这边也跟大家分享过的,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最后是在白起的率领之下,打败了赵国,而且把赵国的四十万大军,有一个说法是二十万大军,统统把他坑杀。所以我们有句话叫做一将成名万骨枯。白起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可是他做的这些凶残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当然很多人会说,战争哪有什么慈悲心可言?因为战争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对,没有错,战争的确是很残酷,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发生战争,可是一旦发生战争了,当然在战场上面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可是在正常的作战之下,譬如说我们对待俘虏,其实我们应该有更人道的方式来处理。像白起他除了正规战之外,他对于赵国的降将,他居然用坑杀的方式来处置俘虏,那个就是退一万步都说不过去的卑劣的行为,所以白起他所造的这一些冤孽事,也让后来的史家批评很深刻。所以这一些名将之后,其实所造的这些罪孽事情,也是非常令人所感慨的。好,转换一下心情,我们看到第三位跟第四位,两位兄弟都是唐朝很有名的文学家,白居易是哥哥,白行简是弟弟。兄弟两个人,大家可能比较认识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先前我们也曾经在元姓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元稹,白居易跟元稹,是在中唐时候非常有名的一组诗人。怎么说是一组诗人?因为他们两个人共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希望把诗歌的创作能够回归到浅白,而且能够反映民生疾苦的这个理念上,他们两个人又是好朋友,所以共同来推动了这样的新乐府运动,在当时来讲造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文学史上,就把元稹跟白居易并称为元白。白居易还有另外两个名称,一个就是诗魔,另外一个是诗王。我们都知道后代对于唐朝的诗人有一些尊称,譬如说诗仙是讲李白,诗圣是杜甫,还有一位诗佛是王维,诗魔大家可能就觉得好像有点陌生。为什么白居易会被称为诗魔?因为他自己说,他很喜欢创作诗歌,而且他创作诗歌是非常苦心经营的,他不像有一些天才型的诗人,像李白,随便喝了酒,然后就可以写出很好的诗歌,不是,他是苦心经营,他经常都要反复的吟诵,而且他读书非常的努力,所以他写诗经常就是仿佛走火入魔一般,每一天都规定自己要写诗,所有他真的写诗非常的勤奋,而且写完诗不是写完就算了,他经常把旧稿拿出来修订,不断的修,所以现在所留下来的这个版本,都是他千锤百炼之后的成果,所以他自己也在诗里面,说他自己仿佛走火入魔一般,所以后人就称他为诗魔。至于说诗王,也是因为他对于诗歌创作的执著,所以后来也有人称他为诗王,他的作品很多,比较脍炙人口的,就像《长恨歌》、《琵琶行》,这一些我们在国文课本里面,在早年都还有选录。尤其《琵琶行》,它其实就是叙述了一位琵琶女的身世,所以它也有反映民间的一些小人物的生活背景。所以他的诗歌为什么能够贴近人心?就是因为他讲出了普罗大众的心声,所以很多人很喜欢就是这个原因。好,来介绍他的弟弟白行简,白行简的传世比较著名的不是诗歌,而是我们看到白行简的倒数第四行,他有一篇所谓的传奇流传下来,叫做《李娃传》。什么叫做传奇?传奇是当时唐时对于这一类文体的称法,其实传奇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小说。先前跟大家讲过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志人的小说、志怪的小说开始萌芽。志人的小说代表的作品是哪一部?就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志怪的小说也在当时慢慢的萌芽了,但是他们都初具了小说的雏形,可是还没有完全达到小说的标准。因为小说的标准有三个条件,我们讲过好多次了,要有人物,要有对白,要有剧情,所以志人的小说,志怪的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只是初具它的雏形而已。后来的小说的标准能够达到,要到唐代的传奇开始,唐代的传奇就是篇幅不长,大概只有几千字,可是它已经有人物有对白有剧情了,所以已经是标准的小说了。这一些传奇故事有部分保留下来,但是篇数不多。白行简的《李娃传》,就是以李娃这个女子的故事为基底,反映了唐朝在庶民生活里面的一些现象,所以也为后世所推扬。所以白行简主要是这一篇唐代传奇流行于后世,比较著名。他在官场上,主要还是跟着他的哥哥白居易,因为白居易在官场上的历练也蛮多的,所以白行简就一直依附他的兄长,他的兄长在哪里当官的时候,他也去协助帮忙,担任幕僚的工作。白行简的作品到了后来,在因缘际会之下,又被发现了另外一篇,就是在敦煌石窟里面发现的,他有一篇《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这篇赋的名字感觉好像很特别,其实是当时在敦煌石窟被发现的时候,因为敦煌石窟里面有一些洞穴,早年的时候是被封起来的,被封起来,里面有很多从唐到五代的一些写绢,它是用绢帛写的,有些是用纸张写的,就一绢一绢的,一册一册的,就被封在石窟里面,后来是因为这个石窟的那个封的墙后来被发现,好像是空心的,所以后来就被打开来了,才被发现说,里面居然保留了这么大量的写绢,所以当时很多像英国的,法国的,这一些考古学家,大量的就带回到他们的国家去,然后在后人陆陆续续整理的时候,就整理出来了这一篇赋。为什么知道是白行简的作品?因为上面有署名,但是这个署名的白行简的作品,并不是白行简他自己写的,是传抄的,大家可以理解,被传抄的,所以被保留在敦煌石窟里面。后来这一篇赋,因为是法国的汉学家,他所带回到法国去然后整理出来,后来就把它翻译成了法文版、英文版,所以在欧洲就很多汉学家了解,原来这一篇赋是白行简所写的,而且里面的赋的内容其实也蛮特殊的,在欧洲就很有影响力,所以也流传回中国来,当然中文里面我们看汉字的本文,就又更精彩了,因为毕竟翻译,在华文跟外文的翻译,还是有一点点隔阂,所以后来影响我们文学史,也把它记录在史书之中。最后一位白姓的历史名人白朴。白朴也是一位文学家,他是元朝的杂剧作家,杂剧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戏剧演出的形式,这个戏剧演出的形式,它有动作,有对白,然后有唱曲,唱曲的部分就是用元曲来歌唱,在杂剧里面,其实唱曲的比例还蛮多的,动作是一定有的,对白的部分就比唱曲的部分少很多。可能大家很难想像,到底杂剧是什么样的形式?我讲一个很通俗的大家都知道了,大家有没有看过国剧?在台湾大家一定看过歌仔戏,歌仔戏是不是有对白,有唱曲,也有动作?所以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国剧,歌仔戏,它那种戏剧演出的形式,其实就是从元杂剧流传而来的。所以他是很著名的杂剧家,跟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最著名的就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讲的就是唐玄宗,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所以女主角是谁?就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所以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也不断的被搬演。所以《梧桐雨》在当时演出的时候,深受市井小民的喜爱。在元朝,在明朝,包括宋朝也一样,因为民间的生活愈来愈富庶,所以对于娱乐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基本上白天大家都士农工商,各有各的工作,晚上的时候就有一些娱乐活动的需求,所以在晚上经常大家都相约去什么?去看戏,看戏,当然它没有办法一出完整的在一个晚上演完,所以它就是演一个部分,然后今天就到此为止,明天再来看第二个部分,所以它把一出戏切割成好几段,就跟后来我们看连续剧的道理是一样的,它这个剧就要连续搬演好几天,所以就把它称之为一折一折,这个折就是打折的折,一折大概就是演出一个段落,大概就是一个晚上,或者是一个下午,因为他们有些是在放假的时候,也有戏曲的演出,所以一折一折演出,就跟后来我们连续剧的概念是相同的。所以也带动了这些庶民的经济,因为看戏当然要买票,你进到戏馆里面,当然茶水点心一定是免不了的,所以在当时的茶馆,要么就是有戏班子来演出,要么就是有说书人来讲故事,所以庶民生活的娱乐活动愈来愈多元,也带动了庶民经济。好,我们看到下面,第二百六十八个姓氏怀姓。怀这个姓氏非常的少见,据说在上古炎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个很有名的部落,叫做无怀氏。无怀氏这个部落,其实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就有提到这个无怀氏。无怀氏这个部落,后来他们的子孙就以怀做为姓氏。所以这是怀姓的一个来源。此外像周成王,也把他的弟弟唐叔虞分封到唐这个地方,后来唐叔虞又被改封到晋这个地方。所以先前我们讲到晋国,它的原始就是从唐国改封而来的。当时为了要去把殷商的遗民,来把他做分流,不要让他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分流到各地去,方便管理,也不会让他们纠葛在一起,有谋反的一些想法,所以有一部分商朝的子民,就被唐叔虞给看管。这个就是所谓怀姓九宗,怀姓九宗,后来也以怀做为姓氏,也保留下来了。好,这是第二个来源。第三个来源是出自于子姓,其实就是周朝建立之后,把殷商的后代封到了宋这个地方,宋这个地方就有子孙,后来也辗转从子姓派生为怀姓,这是第三个来源。第四个来源,也有出自于姬姓的,怀它也是个地名,所以后来周王室的子孙封到了怀这个地方,后来也辗转以地名为姓氏,这是另外一个从姬姓派生的来源。再来,还有从芈姓派生而来的,就是楚怀王的后代,楚怀王先前我们也介绍过,他是跟屈原很有关联的一位楚王,所以楚怀王的后代子孙,也有部分以怀这个谥号为姓氏,这个也派生于芈姓,郑国,春秋时代的郑国,也有大夫被封在怀这个地方,不过被封在怀这个地方郑国的大夫,跟刚刚我们提到周天子分封周王室的子弟封在怀,是同名而异地,这种现象在古代很常见,所以郑国的大夫封在怀,后来也是以姬姓派生为怀姓。最后一个就是从戴姓改姓而来的,这个时代就相对的晚了很多,是从明朝开始改姓的,明朝有位太监叫做怀恩,他原本是姓戴,后来改姓为怀之后,怀恩的养子也就跟著姓怀。谈到怀姓的历史名人,我们就来介绍这位怀恩。怀恩刚刚提到他本来姓戴,可是入宫当太监之后,就被皇帝赐姓为怀,赐名为恩,就是皇帝希望这个小太监能够感恩戴德,能够怀抱着感恩之心,所以取名叫做怀恩。在明宪宗的时候,怀恩就被提升为宦官单位的最高领导者,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是掌管明朝宦官,掌管太监的一个单位,叫做司礼监,司礼监的长官就叫做掌印太监。各位看到掌印,这个印就是玺印,掌的印是谁的玺印?就是皇帝的玉玺,所以刚刚前面我们介绍过,那个玺印是很重要的一个象征,当时在明朝的时候,皇帝的玉玺就是由太监,由掌印太监来管理,所以他是最高的太监的领导。在明朝我们都听过,明朝为了要很严密的控制民间,尤其是卿大夫,这些大臣,所以他有所谓的特务机关,特务机关,从明太祖就开始设立了特务机关,就是锦衣卫。大家有没有听过锦衣卫?穿着很漂亮的,绣了很漂亮衣服的官服,他的制服很漂亮,所以就被称之为锦衣卫。后来又纷纷设立了所谓的东厂,西厂,那个厂就是工厂的厂,也都是特务机关。后来为什么要设立东厂西厂?因为锦衣卫权势太大,为了要制衡锦衣卫,所以后来就有东厂。东厂出来之后,他把锦衣卫的声势给压下去了,可是它又独大,所以后来又设置西厂要来平衡东厂,后来就变成三个特务机关互相的牵制,所以就变成有三个特务机关同时存在的情况。这种特务机关,不要小看人数,他们的人数三个加起来大概有破万人,一万多人。东厂跟西厂主力是太监,锦衣卫当然掌管权力的是太监,可是锦衣卫的这些人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武将,武官,可是掌管的是太监,所以我们把它说,它也是太监为首的情资单位情报单位,也是可以的。在当时,因为这种特务非常的多,所以也钳制了这些大臣的言论自由。所以先前我们讲到,在明朝的时候两股势力互相拉扯,就是宦官跟卿大夫,跟这些大臣,所以他们就彼此的有一番的角力,在权力上面有一番的争夺。这位怀恩他非常的知进退,他虽然掌握了这么大的权势,掌握了特务的机关,可是他却非常的保守自持,他几度,在明宪宗往生之后,他保护了幼年即位的明孝宗,所以明孝宗对怀恩非常的感恩,当怀恩往生的时候,还特别批准建立显忠祠,来供奉怀恩,所以也是感恩他,在明孝宗幼年的时候护主有功。在当时太监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为了要繁衍子嗣,可是他们自己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所以他们会收养子,这些养子当然也就是跟着太监的姓氏,所以怀恩他这一支,其实就是由养子传递下来的子孙。所以怀姓的子孙有一部分就感念怀恩,以此为姓氏,然后繁衍于后代。好,时间也到了,我们稍稍休息一下,好,等下再回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