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3:响彻千古天籁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的响彻千古天籁音。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更多地以诗词而名著于世,但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则是因为他在散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苏轼所创作的众多散文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他在黄州所写的前后《赤壁赋》。位于长江之畔的湖北黄州,对苏轼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正值盛年却贬官于此的他,有“人生几度秋凉”的落寂,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面对滔滔而逝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慨叹,更以一双前后《赤壁赋》谓之千古绝唱,那么,《赤壁赋》究竟是怎样的文章?这其中又隐藏着苏轼怎样的心境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苏轼是大文章家,北宋的散文,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我们前面讲诗曾经说他的诗有奇趣,那么他的文呢,前人说他“苏文如海”,就是说他的文章写得是洋洋洒洒,放眼望去横无际涯,特别有才气。

他的这些很著名的文、最著名的文大部分都是在黄州时期所写,你看这个黄州对苏轼真的是很特殊的一个地方。特别是在黄州他写了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成为千古绝唱,这两篇赋写在同一年里,《前赤壁赋》写在七月份,《后赤壁赋》写在十月份,这是农历,这个七月份当时已经到了秋天,到他那十月份已经是到了初冬时节。《前赤壁赋》,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它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这么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前赤壁赋》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号这天晚上,我跟朋友泛舟赤壁。当时什么情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波光潋滟,清风徐来,我们喝着酒唱着歌,唱着什么歌?唱的是《诗经》里边的《明月篇》(月出),这《明月篇》什么内容啊?说明月呀明月,出来多么地明亮,美人的容貌是多么地漂亮,她的身材是如此地窈窕,止不住我的相思、我的烦恼。像情诗一样。这个时候月亮从东山那边升起来了,徘徊在星斗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什么意思?在江面上有白茫茫的雾气,把我的一叶小舟放在江中任它纵横,任它驰骋,感觉就好像驾驭着清风在宇宙之间航行,不知道船会在什么时候停下来,这并不重要,感觉到这一刻我遗世独立,仿佛已经成仙。

苏轼的这个《前赤壁赋》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一个仙境当中去,展现了一种浩浩茫茫的一种境界,这个背景特别大。这么欢乐,跟朋友在一块儿喝着酒,然后苏轼扣舷而歌,就敲着这个船帮子,一边敲着和着节拍,就唱起了歌,手中的船桨拍打着江水,小船儿溯流而上,月光多么明亮,美人令我神往。瞧人当时的文人,这是被贬黄州啊,这是什么心境啊?有月光、有江水、有小船、有美酒、有诗篇。

唱得正欢呢,客人里头有个道士叫杨世昌,苏轼唱完歌之后,杨道士就开始吹箫,还有伴奏,这箫吹得如泣如诉,蛟龙听见都掉眼泪,非常地悲伤,让人听了之后觉得心里头特纠结。一曲吹罢,苏轼就问他说,怎么了你?怎么弄得这么悲伤啊?什么意思啊?我这喝着呢,这让不让人喝了?就这意思。杨道士说,嗨!我有话要说。他有什么话要说?他说你看,咱们现在来的这个地方叫赤壁,赤壁这个地方有夏口、有武昌,想当初这是周郎抗御曹操的地方,这是曹操下了江南要剿灭东吴的地方,想曹操当年,那《横槊赋诗》,一代枭雄那什么劲头啊,现在人在哪儿呢?找不着了,随着这滔滔的江水都湮没无迹了。英雄尚且如此,我等跟英雄比起来就是小虾米,我们天天就是打着鱼,捕点小鱼小虾,过点小日子,你就这么高兴啊?你扣舷而歌,你还美人神往,我们明天就可能不在了,生命特别短暂,我们什么都没给这个世界留下来。我们很想长时间的占有清风明月,不可能啊,为这个,我觉得伤心。说白了,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享受呢,一切都不存在了。

其实你觉得这是杨世昌自己的悲哀吗?不是。怎么可能呢?谁都会这么想。特别是在最欢乐的时候、最美妙的时候、最幸福的时候容易想,哎哟天哪,再延续上几个小时吧。不成了,一会儿下雨了,明月也没了,船就该回去停在船坞,回家睡觉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这实际上你注意,就是苏轼抛出来的一个问题,至于杨世昌当时是不是这么说的,其实根本不重要。关键是,在如此美妙欢乐的时刻就会想到人生短暂,你再及时行乐,乐总是要过去的。怎么办?苏轼有办法,苏轼说,你知道这江水跟明月的本来面目吗?不知道吧?我告诉你,你听明白了就没这么悲伤了。苏轼写道: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前赤壁赋》

    什么意思?说我告诉你,江水和明月自古以来就有,江水每天都在流动,月亮有缺有盈,但是江水流动的过程,流多少也不会因为老在流动就减少,月亮有盈有缺,它盈的时候也没见它多出一块来,所以天地自然之道,盈缺、多少这是自然之理,你用不着为这操心,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你不是嫌时间过得快吗?你不是觉得生命短暂?我告诉你,时间要是过得快,从变动的角度来讲分分秒都在变,一眨眼就不是刚才;你要说它不变,清风明月自古而然,一直都在这儿待着,从来也没离开过,用不着这么悲伤。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什么意思?生跟死就是生命不同的形态,生命从来都不会消失,就跟江水永远也不会消失一样。只要你现在好好地享受,把你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自然长河当中去,你就不会悲伤了。你抓住当下的每一刻,尽情地享受这明月清风,你还会有忧伤吗?

大家注意,这是赋,赋这种文体它有个特点,叫“主客对答”,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就要对它进行回答。所以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杨道士提出这个问题,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苏轼回答了自己心里边的一个问题。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被贬官黄州是苏轼仕途的一大坎坷,在此间,心情郁闷的他数度赴赤壁怀古,遗世独立的《赤壁赋》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念奴娇》均创作于谪居黄州两年后的宋神宗元丰五年。在《前赤壁赋》中,苏轼从怀古到怀己,这是他内心挣扎后的释然,完成了对自己人生命题的思考,在思考过后,苏轼又将怎样去实现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这篇《前赤壁赋》表现的是一种旷达的胸怀,看得比较通透。但是问题(是),大家也(在)心里有个问题说,那为什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都很想知道怎么才能做到?怎么才能做?十月份苏轼就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的问题,这就是《后赤壁赋》给你解决的问题。在《后赤壁赋》里,作者一开始这么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苏轼《后赤壁赋》 

十月份的时候,他跟几个朋友在雪堂喝酒,喝完酒之后,聊完天之后,就回他在江边的住所临皋亭。一路之上,看到已经有霜降,叶子都落下来了。正是初冬时节,一轮明月当空而照,人的影子在地上。一边唱着歌一边吟着诗,往回家走。这时候有个客人就说了,哎呀,这么好的晚上,有这么好的朋友,没酒。有酒吧,没有好菜,糟蹋了这个晚上。有个客人说别急,有吃的,我刚打了一条鱼上来,特别像松江的鲈鱼,味道肯定很鲜美,只可惜没有酒。苏轼说,没事儿,有酒,等一下我回家。回到家找了王闰之,王闰之说我早就准备了一壶酒,知道你们总有一天会用到它。

你注意,这个文章写作很巧妙,他在凑条件你发现了吗?他要不把这条件给你凑齐备了,今儿这赤壁就去不了。你注意,他是前面先跟朋友都在一起聚会了,出来的时候没打算去赤壁,这走在路上看见月白风清,这么好的一个良辰美景,得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得吃点;得喝点;得聊着点,可是没菜,朋友说我打了一条鱼。说没酒,没酒回家跟媳妇一说,媳妇说我知道你这帮朋友都这毛病,“以备不时之需”,早准备好了,多么及时的媳妇,多么及时的酒。条件具备了,去哪?赤壁。七月份咱们去过一趟,十月份会怎样?你看,这是有备而去。去这一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苏轼《后赤壁赋》

    这写得多好,你注意,他这个节拍非常地鲜明,这种节拍它符合人的情感的节拍。去了一看,跟七月份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到了初冬时节是枯水期,所以石头都冒出来了,站在岸边上,看着壁立千尺。水呢?水位下降了。但是别有一番景象。苏轼把衣襟撩起来,爬到山上去,吹口哨,发出很尖锐的长啸之声,这个吹口哨这长啸,这是古人的一种雅趣,跟我们现在吹口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吹了一会儿,觉得周围森森然,夜幕降临,有点恐怖,寒气逼人。朋友们都没跟他爬上去,就他一个人在上边儿待着,待了一会儿就下来了,下来事还没完呢,不是本来是来赏月的、看江水的、喝酒的、吃鱼的吗?下来以后: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后赤壁赋》

    回来干了一件事,从山上下来,坐在船里头,把这缆绳放开了,随便飘,任舟而行,走到哪儿都行,无所谓,非常地任性放达。正放达着呢,突然有一只黑白相间的鹤。横江而来,翅膀特大,跟车轮子似的,就从他的船旁边掠过去了,仙鹤从船边掠走了。

今天晚上的聚会就算结束了。聚会结束了,苏轼的情怀还没结束,文人梦多,回到家里以后睡觉了,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道士跟他作揖问他,今天在赤壁玩得还行吧?苏轼说还行,挺高兴的,您是哪位呀?我怎么没见过你啊?道士不说话,光是看着他笑。苏轼灵机一动说,你是不是就是那只仙鹤呀?你是不是仙鹤变的?还是你变的仙鹤?道士不说话,没了。苏轼醒来了,找这道士,窗户一推开,明月当空照,什么都没有。

大家说那这篇文章说什么呢?挺有意思。这篇文章学问大了,你看,苏轼在这里边有意识地设了一个局,前面的那个喝酒吃鱼,这都是在做准备,后边的关键是那道士和这只仙鹤,你说道士是仙鹤变的还是仙鹤是道士变的?也还是苏轼变成了道士又变成了仙鹤?这都分

不清,也没必要分清楚。很有可能是诗人开始扮演着自己,后来扮演了仙鹤,再后来扮演了道士,然后还假装醒过来问观众说,你知道那道士是谁吗?你知道那仙鹤是谁吗?其实观众多聪明,看来看去,你就演的是独角戏,就是你自己。他为什么变来变去呀?那是,既然改变不了命运,总能改变心情吧?我变成道士我吹箫;我变成仙鹤我自由往来;我变成我自己我做一个梦,这不就是庄周说的我梦见蝴蝶了还是蝴蝶梦见我了?通过这种自由的生命形态的互相的转换,来达到对现实生活中痛苦的解脱吗?这就是苏轼的手段。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前后《赤壁赋》代表着苏轼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中的“遗世独立”、“沧海一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等词传之后世,成为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苏轼的赤壁怀古之情虽然豪迈,但却发生了误差,历史上真实的赤壁是在蒲圻,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而并非黄州。赤壁虽假,却并不妨碍《赤壁赋》名垂千古,也正因为苏轼,黄州赤壁成为了新的名胜,历史上就此出现了两个赤壁,一个三国周郎赤壁,一个苏轼东坡赤壁,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谪居黄州期间,苏轼除了怀古之外,他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大家可能会说,这前后《赤壁赋》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我们还是更想知道苏轼的文章有没有写他日常生活的?有,而且写得特别好。如果说前后《赤壁赋》是一种旷达的心境的话,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写的文章就表现了他的适意、舒服,适意的一种人生。

    苏轼在黄州有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家里头都有什么小花园、小园林,苏轼经常去转,在一篇文章《定惠院记》里边,苏轼记录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场景,写出了他的日常生活,从这个日常生活里头,你就能看出来他在黄州是怎么样生活的: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苏轼《记游定惠院》

    这段写得特别好,他说什么呢?在黄州的定惠院,定惠院是一个寺庙的名字,东小山上长了一株海棠花,海棠每次花开,苏轼都带着朋友在花下饮酒,到现在已五醉于树下。我已经醉了五次了,这说明什么呢,他被贬黄州已经五年了。今天,带着他的朋友道潜法师还有其他几个朋友又来到这儿喝酒,没想到,海棠花这儿主人已经换了,主人换了,但是因为我的原因,不但没有把这棵树给伐了,而且对这棵树精心地照顾。他特别指出这个主人是个市井之人,不是知识分子。你看,这儿的关键词是,他喜欢海棠花,他来了以后,海棠花主人已经换了,是个市井之人,但是因为是东坡喜欢海棠,保留了。还有一棵树是枳木,就跟橘子很相似的一种经济作物,花特别地大,像老人头一样,花朵累累。本来挺好的,但是当地人不喜欢,本来是要伐掉这棵树的,但是也因为我的原因,没有伐。

    听出点味道没有?因为大家知道我喜欢海棠花,喜欢枳木,喜欢枳木的花,所以不去伐它。虽然是市井之人,但是他们都是通情达理之人,知道苏东坡有这样的情趣。那你觉得这些市井之人他们有没有情趣?当然有了。

    今天的苏轼活动是怎么安排的呢?先到一个姓尚的家的园子里头去,说“尚氏亦市井人也”,他也是个普通老百姓,可是苏轼说,他们家里头特别地干净,种的有竹子,我一到他们家,就睡在一个躺椅上,喝得有点多了,睡在小躺椅上。朋友里头有一个姓雷的,弹琴,“铮铮然,非人间声也。”听着这个琴声,觉得不像是人间的音乐,像是仙境一样。听着听着,听了以后可能就睡着了,醒来干了一件什么事?离开这姓尚的家里的园子,接着到市集上去逛逛,买了个大木盆,想用它盛水,洗点菜洗点什么水果,然后拎着这大木盆接着走,沿着一条小水沟,走到一家何氏和韩氏的园林里头,这何家和韩家的园子也挺大的,而且他们家正准备要整修大堂,所以有一块空地,坐下来接着喝酒,喝酒中间有那位朋友,有那位朋友就把他们家那个“为什么酥”给拿出来了,大家还都记得吧?苏轼给这饼起的名字就是它“为什么酥”,就今儿在这儿喝着酒又碰着这个“为什么酥”,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着竹子,一边听着音乐,跟这些所谓的市井之人处得挺好,很自然。

    你看,先去看了海棠花,一看,还在这儿呢,没砍了?说您老先生喜欢我们哪儿能砍呢?又去看枳木开的花,这不是你们不喜欢,没砍啊?没砍,你喜欢我们哪儿能砍啊?凡是你喜欢的我们都保留着。又到人家老尚家里头去,坐在躺椅上听着雷氏弹这个琴,挺好的。弹了一会儿,不待了,干吗去?我买一大木盆,媳妇让我买的,回家洗菜方便。买了盆,拎着盆沿着小水沟到了何氏的园子,到这儿以后,坐下来接着喝,吃着“为甚酥”。吃了一会儿,主人说接着喝。不想喝了,我想回去了。很随性。喝得正好呢,大家说接着喝接着喝。就不想喝了,对不起,你们喝着吧,我走了啊,打声招呼。走时候把门带上啊。出去了还拎着盆呢,还拎着盆你别忘了,拎着盆又走,又走到一家姓何的小花园那儿,看人家种的橘子挺好。说给我点呗,回家种在我们家那雪堂边上去。行,你要就给你。又给他些丛橘的种子。

    好了,回到家里头一想,今天玩得挺高兴的、挺随性的、挺自在的,没人拦着,没人挡着,没人非得死缠着让你写诗。但是今天有个特殊的客人他必须得照顾到,我们前面讲黄州的时候,讲到他的朋友的时候,说到黄州的知州徐大受对他相当不错,这一次跟他一块儿转来转去的除了那个道潜和尚之外,还有徐大受的弟弟徐大正,这徐大正到黄州来看他哥哥,准备到福建去做官,今天跟着他(苏轼)转了一天的园子,临走的时候说,说苏先生,您要不然把今天的事给它写下来,我拿到福建去,我想你的时候我拿出来看看,您看怎么样?苏轼说行,没问题。这才把这篇文章写下来。

    一写下来就成名篇了,你说这怎么办?为什么能成名篇?因为兴致很自然。文章为什么能很自然呢?因为他的性情很自然。你看他写得有点啰嗦,像流水账一样,可是我们喜欢这种流水账。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这样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之人的性格和交友方式,使他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迅速融入当地环境,内心再有不平和苦闷,也都用热爱生活的心一一化解。在黄州,街头巷尾热闹丰富,市井之人也知情识趣,苏轼固安然于此,但在夜深人静时,在清风明月之中,也唯有知己才能体会“千里共婵娟”。 

百家

讲坛

康震

还有一种人生,是在这层次之上,更让我们着迷的,就是安闲的人生。闲,我们经常说闲得发慌,就那个闲。这是闲得不是发慌,这闲得很美。他有一篇文章很短,叫《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这写得太绝了,这天底下最美的文章。大家说你先别激动,这到底说的是什么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晚上,我正打算脱了衣服睡觉,突然月色入户,突然一缕月光照到家里头来,“欣然起行”,我就跟通了电似的,自然而然地就起来了,不睡了,“欣然起行”。是谁把他叫起来?月光把他召唤起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这么好的晚上我去找谁?张怀民,张怀民最合适。张怀民跟他(苏轼)的命一样,也是给贬到黄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到了承天寺,太绝了,“怀民亦未寝”,一路子人,张怀民也没睡,可能正在这儿也琢磨我找谁去,苏......还没想完呢,苏轼进来敲门。你是谁呀?我是子瞻。趣味相投,这叫什么,这叫知己。还有这种知己吗?一缕月光就把俩人给弄到一块儿了,这“千

里共婵娟”距离太远了,其实一里地能更好地“共婵娟”。“怀民亦未寝”,张怀民也没睡。猜着了,他不可能睡,他要睡着他就不是张怀民了,我也不会找他了,我找对了。“相与步于中庭”,这回高兴了,两个人在承天寺的院子里边散步,散步就看着这个月光下的景致。那天晚上你可是没见,当然我也没见。那天晚上承天寺的月光照射下来的时候,整个承天寺的那个大院里头,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缸一样,清泠的水,里边有各种水草在水中飘逸,什么水草啊?像藻类的、像荇草之类的水草,其实那水草就是什么呢,就是院子里种的柏树和松树,只不过在苏轼看来,这月光如水,好像把这松柏都浸泡其中,感觉像是清泉中的水草一样。太美了,都美糊涂了。苏轼接着说,哪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我告诉你,到处都有,但是你们就是看不见,也体会不到它的美妙。为什么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世上就是因为没有我们俩这种闲人,我们真的很闲,我们闲我们才能知道它的美。

大家说,这话说得,怎么闲成这样还能感觉到美?那是,我刚才说了,这叫安闲。你平时都很忙碌,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可能体会到身边存在的那些看上去有点细碎的、美的东西,人只有闲下来,安静下来,安详下来了,才能体会到身边平时容易忽略的感情和景色。

你看,苏轼的文,前后《赤壁赋》那么地旷达,那么地超然,跟自然融为一体。苏轼逛园子,买木盆子,过得很自信、很潇洒、很随意。苏轼晚上不由自主地跑到朋友那儿去,他也没睡,两个人一起在院子里边散步,享受着这安闲的一刻。在黄州这个地方,这口原来苏轼认为是一口枯井的地方,不但没有让苏轼觉得干渴,反而让他酿造出生命的清泉,这就是苏轼的魅力,也是苏轼文章的魅力。

苏轼写文章、写诗、写词有很多的机缘,我告诉你这机缘很重要,很多非常巧妙的机缘、非常有趣的机缘成就了苏轼的创作。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只有他才能比别人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机缘,这些机缘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就像写在文学边上的一些小的一些花絮一样,让我们能够看到苏轼的文学创作,他的灵感来源于何处。这些小故事、这些小灵感和小花絮是什么呢?这就是下一次我们要接着讲的。谢谢大家。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创作了众多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大江东去,咏赤壁绝唱;生死茫茫,叹当年明月。虽然文学才华有着先天的因素,但文学知识却需要后天的积累,那么苏轼是怎样学习和创作呢?苏轼的广博和灵感又来源于何处呢?《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四集《写在文学边上》。

百家

讲坛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