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书画真性情
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苏轼位居之首;在绘画方面,苏轼率先提出了“文人画”的理念,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书画真性情。
苏轼15 书画真性情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苏轼位居之首;在绘画方面,苏轼率先提出了文人画的理念,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然而,在书画领域有着如此辉煌成就和重要位置的苏轼并不是一个职业的书画家,他的创作大都是随兴所至,随意而发,与那些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文人相比,苏轼的创作愈发显得与众不同和弥足珍贵。那么,苏轼书画创作的灵感究竟会是什么,他的书画代表作又会有着怎样独特的艺术魅力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正如大家知道的,苏东坡不光是一位大文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画家。苏轼的书法在当时就非常地难得,所以价钱也很高,他写的字经常有人去要。当时有一位官员,这个官员他是一位武官,他跟苏轼素无交道,不认识,他非常喜欢苏轼的字,想收藏他的字,怎么办呢?他就找了另外一位文官,这个文官叫韩宗儒,我们就叫他韩大人吧,他跟苏轼这家里边有世交的关系,他跟苏轼很熟,这位武官就找着这个韩大人说,你看,咱们做个交易,你只要给我弄到一幅苏轼的字,无论大小、无论内容,只要是他写的字,我给你几斤羊肉。大家说这什么乱七八糟的?这大家有所不知,这个羊肉,现在羊肉的价钱也比猪肉的价钱高,那么在宋代的时候、在唐代的时候吃羊肉这被认为是有身份或者是说家里有钱,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羊肉,一般人家里头你就只配吃猪肉。所以他说我给你羊肉,这实际上是因为羊肉的价钱很高,那就是说,这是等价。这老韩一听这很好啊,我们要拿到苏轼的字很容易嘛。大家说何以见得?你不能天天到苏轼家说再写一幅吧、再写一幅吧?不用。我给苏轼写信,我给你写信你总得给我回两个字、三个字的吧?就是说韩大人你好,今天天气很不错,最后写此致敬礼,苏轼或者写苏子瞻,这都好多字了。当然如果你要发E-mail(电子邮件)的话就麻烦了,那就看不到字迹了。所以你看,他就老写信,这写信他就得到了好多羊肉。后来这个事让黄庭坚知道了,黄庭坚就跟苏轼讲,说你看,想当年王羲之写了一个“鹅”字,不是换了一群鹅吗?说你这倒好,你这写了一堆字,给人家弄了一堆羊肉,你什么也没捞着。苏轼倒也并不介怀,苏轼对这样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时光荏苒,又过了好几天,老韩依然在写信,可是苏轼不能老回信,他忙,他有一段时间特别忙,工作很忙,就没顾上回信,这个来源就断了。可那边催得紧,怎么办呢?这个老韩就派他的仆人到苏轼家里头去催他,说我们大人给您写了好多信了,怎么都没回啊?我今儿就站在您跟前,写完了信我就拿走了。苏轼一想,好好好,马上就写,把纸铺开来,拿起笔,饱蘸浓墨,正待要写,忽然想起黄庭坚的话,笔一放下,给那仆人说,回家告诉你们家韩老爷,本官今天不杀羊了。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他一字难求。
如果这样子说,我们说应该惜墨如金,我一天就写一个字不怕你不涨啊。苏轼对他的字是非常随意的,怎么个随意法呢?他是很随性的,就是说他不是个职业书法家,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所谓职业的书法家,那写字的时候是有很多考量的。苏轼不是,兴之所至,下笔就书。他自己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呢?他说遇到天气暖和的时候,天晴气朗的时候,再遇到这笔是好笔;砚是好砚;墨是好墨的时候,他就特别喜欢作草书,写得特别爽,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爽呢?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我自己心情舒畅,再一个是百年之后,想必也会有一个跟我一样想要心情舒畅的人,他看到我写的字,岂不妙哉?你写字的时候肯定没这么想,你想的是我写完字之后,我们书法老师一看说写得真臭,再写一张。苏轼写的时候,在想说、我心情舒畅,再过百年之后,跟我同性情的人看到也会高兴。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字是非常有自信的,但是非常有自信,不是对自己的字的价钱有自信,是对字里边饱含的自己的性情有自信、人格有自信。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的书法,早年追摹晋人,字体妍丽,风神俊爽;中年遍参唐人笔法,苍劲有力,痛快淋漓;晚年功随年进,老而弥笃,自然洒脱。他各种书体都运用自如、造诣深厚,又以行书最为世人推崇,这其中,一幅名为《寒食帖》的行书作品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浑然天成,是苏轼书法作品的代表作。那么,《寒食帖》的艺术魅力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苏轼的书法作品里头有很多精品,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前赤壁赋》,最出名的是《寒食帖》,就是这幅字,《寒食帖》,这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在黄州待到第三年头上,写的两首寒食诗。寒食,寒食节,现在我们没有寒食节了,只有清明节,古代的时候这两个节是在一块的,这寒食节这一天,按古代的说法是为了怀念那介子推,所以,家家户户不吃热的东西,吃点饼干吃点桃、梨什么的就这一天就算过去了,这不是缅怀前人嘛。在寒食节这一天,苏轼写了两首诗,这两首诗说实在的,在他的诗作当中不算名气特别大,但是他把这两首诗写下来之后,这两首诗一下出了名了,为什么呢?诗因书而出名。我们知道天下第一行书是谁啊?那当然都知道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是谁啊?那当然知道了,唐代的大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是谁啊?就是它,宋代的苏轼的《寒食帖》。大家说你这是不是按年代排的?那不是,苏轼书法再厉害跟前面那两位比还是有差距的,他能弄个第三,进入前三甲,拿个铜牌已经很不容易了。
你看,它是分两首诗,前面这首写的时候这个笔法还比较拘谨,我们都有这个体会,你写书法,一开始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笔还没放开呢,还讲究点法度,所以你看最开始这几个字写的时候它比较小,比较拘谨。等写到第二首的时候,对笔、墨、纸都熟了,然后情绪也来了,这下就给放开了,放开就不得了了,你看看这字,特别是这一块,说“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在这锅里头煮点菜,然后底下,破灶底下烧点柴,柴火都是湿的,就意思说很惨,锅里头煮点烂菜叶子,底下烧的柴火也是湿柴火,那就是说很糟糕的情况。内容是一回事,内容反映到形态上不一样,“空庖煮寒菜”这“空庖”这俩字特别小,缩起来了,真像是“空疱”,“空疱”的意思就是说是空空如也的厨房,空空如也的锅灶“煮寒菜”。“破灶”,一“破灶”突然变得很大,“烧湿苇”,就是沾湿的柴火,可这“破灶”这俩字跟这“空疱”俩字相比,突然变得很大,这种剧烈的字形上的变化,透露出他内心的波澜的起伏,而且“烧湿苇”的“苇”哗的一下拉得这么长,跟锥子似的,这都说明在写的时候心里边是慢慢地都放开了。
再看下面,“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这个“纸”它是异形的写法,一般我们写“纸”的话,这边是一个“绞丝”(纟),然后过来(是)一个“氏”,它这个是什么呢?上面是个“氏”,底下是个“币”,唰的一下,拉得也很长。这种用笔的方法,说句实在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的书法家的用笔的手法,问题在于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写?就是苏轼在写这篇字的时候,根本就没想着要写成一篇流传后世的“第三行书”,完全是依据性情而来,真情而来,他是为了抒发自己已经憋郁了很长时间的那种郁闷的心情,在书法上来表现寒食节这天他的心情,所以笔锋所到之处或大或小,或短或长,或缩或放,完全由性情而来,不由书法的法度而来。
咱已经说了,书法的法度是什么法度?不就是人的法度吗?人的法度是什么法度?不就是性情的法度?写书法的时候脑子里光想着第三行书、第三行书,那写得好吗?无意当中才能成就有意有成之作。所以你看,我是特别喜欢这幅书法作品,不是为了讲它才喜欢的,是本来就喜欢,喜欢在哪儿呢?就是它的错落有致。大家说那我也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那你大的不是地方,小的不是地方,不是也难看吗?关键在于,就是说既在法度之中,又出法度之外,看上去无法度,法度自在其中,这就是说一个成熟的书法家有着成熟的人生,有着成熟的情感,才能变成这样一幅炉火纯青的作品。
后来,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也是大书法家,宋代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就在苏轼的这篇作品的旁边有一个题跋,就是对它的评价,这个评价讲了这么三个意思,哪三个意思呢?第一,就是说他这个诗写得好,跟李太白有一拼,甚至李白也未必比他更强。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说他这个书法本身兼有颜真卿等大书法家的笔意。第三是最要命的,说苏轼第二次再把它重写一遍,达不到这水平了。这说得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想当年王羲之写《兰亭序》那是微醺的状态下写的,随意拿了一个鼠毫,然后就在绢上写,写完以后,神品。赶明儿个,酒醒了,心想这挺好,多复制两份,再认真写,没戏了,不可得,于无意中得之。所以他说这样的作品,再重新故意写一篇,断然没有这种可能。由此可见,苏轼的这篇作品在书法史上它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把一个人的情感、一个人的书法造诣还有一个人的境界,通过这种线条的艺术完美地表现出来。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的书法独领风骚,他的绘画同样独具特色,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那么,苏轼开创的文人画到底有着怎样的特点?苏轼对于绘画又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苏轼的绘画也有特点,你看我这个说法就是比较客观,苏轼不是个大画家,他不是个一流的画家,他最擅长画的是竹子、枯木和怪石,他就不擅长人物画,他毕竟不是职业的画家,他比起米芾、比起文同来讲,那他的画肯定在绘画史上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但是苏轼画得也很好,这就是据说他画的《枯木怪石图》。大家说康老师,这画有什么好的,我们真看不出来,你要不说是苏轼画的,我们还以为是小学生画的呢。我告诉你吧,这篇作品也有它的说道,这看画和看书法是一样的,你要了解它的背景,苏轼画画写字绝非职业化,这大家要清楚,有些书法家是非常职业的,比方说黄庭坚,比方说米芾,苏轼画的画,苏轼写的字严格来讲属于文人字和文人画,就里边老有他个人的影子很强烈。我们知道写书法、画画它是要遵循章法的,比方说你临帖从谁开始临,你画画、画山水、画石头、画木头,应该先从哪儿开始,但对苏轼来讲,绘画的主要目的是表情达意,这个占了上风,章法不是第一的,情意是第一的。他为什么特别喜欢画《枯木怪石图》,苏轼特别喜欢画枯木怪石,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画这种枯木怪石可以比较有效地展现墨的效果,你像这些地方的用墨之处,画出这种遒劲的、这样的一种树梢和树枝,能够感觉到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张力和力量。
换句话说,画的虽然是枯木,画的虽然是怪石,但是里边所要突显的是他的抒情性。什么叫抒情性?画的是内心的不平静。这不是素描,苏轼是不喜欢那种写真的绘画,为什么呢?写真的绘画会束缚自己情绪的表达,他画枯木怪石,就是因为这种形象特别容易帮助他把内心里边的坎坷不平、情绪的跌宕起伏,通过苍劲有力的运墨;通过那种枯笔的运墨;通过那种干涩的用墨,把它完整地体现出来。所以一个人喜欢画什么样的画,是跟他内心的需求有紧密的关系。这样的画它整体的风格是比较豪壮的;是比较豪迈的;是比较粗放的,有一种强烈的气息扑面而来。
如果一个人喜欢画花鸟,一个人喜欢画青绿山水,一个人喜欢画泼墨,那都是由他的性情决定的。苏轼的枯木怪石绝对算不上是绘画史上的超级精品,但毫无疑问,在绘画史上它是表情达意的一个精品。正因为借助了枯木和怪石的形象,苏轼得以把自己内心磊落不平的那种气息传递出来,这就是文人画也是苏轼的绘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赏的切入点。所以通过这个《枯木怪石图》我们就能看到苏轼在绘画的过程当中,重点不是在展现他的画的章法,而是要通过画表现他内心的章法。所以通过刚才我们对于苏轼书法作品的介绍和这幅绘画作品的介绍,我们就很深刻地了解到苏轼对于书法和绘画的一种基本的态度,和他运用这种艺术形式所要表达的一个自己内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苏轼肯定算不上是最为职业的书法家和最为职业的画家,但显然在画家和书法家当中他是最当之无愧的,可能最真诚的也是最真实的一个书法家和画家,这就是苏轼在书法史和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所在。
他虽然他的画不是第一流的,但是苏轼对于画的见解却是第一流的。比如说,苏轼第一就认为绘画首先要注重写生,他第一要写真,就是说你要画真实的。第二,你得画得很传神,要有整体感。什么叫有整体感啊?你注意,一般人画竹子我们都知道怎么画呢?一节一节地画,这么一节一节地往上画。苏轼画竹子的时候,“欻”(chuā)一下、就长到头了,然后再给你分节。米芾看了后觉得很奇怪,说你为啥非要这样画呢?这不很奇怪吗?竹子不就是一节一节一节长起来的吗?而且这样画才好看,你怎么一下就上去了?苏轼说这你就不懂了,竹子它长成一节的时候,它也是完整的一个竹子,竹子不可能是一节一节一节长起来的,当它长出这一节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竹子,就跟一棵树一样,你见过那树半下、半下地长吗?先长一点露两个杈,再长一点再露两个杈,不是,它长起来,一棵树长这么大的时候,它就已经具备了树的完全的形态,它是整体地在长大,所以他说竹子也是这样,竹子一开始长的时候,它的叶子、它的关节、它的颜色、它的各个局部都已经完整了。你见过小孩先长腿的吗?再长小屁股?最后胳膊腿儿,脑袋最后再出来的,有那么长的吗?那不是全都具备了,全部家伙事儿都齐全了这才长大的吗?就是这个意思,大家明白了吧?所以他认为画竹子关键是“成竹在胸”,我们说“胸有成竹”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心中有一个完整的竹子,不是只有一节、一只小脚丫,不是那样的。你看,他在艺术方面,苏轼是非常有宏观的观念,这艺术家他有时候可能画一个局部,但这个局部如果是脱离了整体的局部,它可能就不是真实的,所以“成竹在胸”,苏轼提出的这个理论从画竹子这点出发来讲,确实是非常深刻的一个艺术的观念。所以我说了,他可能不是第一流的画家,但他对艺术规律的认识超过同时代很多人。
苏轼在绘画方面不拘一格,在艺术的领域里边苏轼向来都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比如说,画竹子能不能用朱砂画呢?我们知道启功先生画了很多《朱竹图》,这是从谁开始的呢?从苏东坡开始的。大家说那不对嘛,竹子怎么能是红色的?你见过黑色的竹子吗?你用墨画的竹子不是黑色的吗?你怎么不用绿色画呢?你拿一个鲜绿嫩绿的你画一竹子,你看谁喜欢?能有墨竹就应该有朱竹,而且朱竹也很漂亮,画出来效果也很好。就这些方面都是很细小的地方,但却能看出他别样的心思。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书法基本属于自学成才,但是绘画并非如此,苏轼曾经专门到他的表兄文同那里进行学习和绘画,文同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文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擅画墨竹闻名天下,苏轼近水楼台先得月,跟文同学到了很多画竹子的秘诀,成语“成竹在胸”、“胸有成竹”的典故就是出自于苏轼与文同的故事。那么,苏轼在与文同的讨教中到底学会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对苏轼的绘画理论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其实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几乎涉及到了创作和材料的所有的领域,从书写的材料,从书写的态度、书写的状态、书写的对象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够看得出来,他有他严谨的地方,他也有他随性的地方,他有他让我们很推崇和尊崇的地方,同时也有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畅快的地方。他这些个性,对待艺术的态度,有时候是很矛盾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他这个人物的性格、个性、艺术人格才显得非常有张力。但是我们应该最清楚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苏轼无论是写书法还是绘画,都是在写性情、写感情,正是在这一点上,他超过很多职业的书法家。
这个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跟文同的关系,我们知道苏轼画竹子是跟谁学的呢?是跟他的表兄文同。文同又叫文与可,文同最擅长画竹子,现在在故宫博物院里还藏有文同画的竹子,那么文与可、文同画竹子画得很有名,他是职业的画家,就是在画竹子方面,所以名气大,他因为做过湖州知州,所以叫“文湖州竹派”。刚才说的“成竹在胸”这个说法,就是苏轼从他表兄画竹子这件事情上得出来的一个结论。苏轼后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回忆这个文同,写得非常有感情,他说文同画竹子画得太好了,名气大,很多的读书人、士大夫、官员都请他给自己画竹子,都寄给他很多绢,把这个画要画在绢上。文同是个很傲慢的人,很清高,不画。结果这些人把绢都寄到他家里来,他说这都是做袜子的材料,弄得大家都对他有意见。后来文同长大了、成熟了,觉得这样不太好,就跟别人说,但他自己还是不愿意画,他说最近有一个人到徐州做知州了,他叫苏轼,我的画法他都继承了,近来“文湖州竹派”一派已到徐州,你们都去找他吧,袜子的材料都在那儿呢,要穿袜子的、要画竹子的都去找他,这是苏轼在这篇文章里头追述的。在给苏轼的信里边,文同说“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意思是说,我希望能够用鹅溪之绢,是用上好的绢帛画一万尺长的竹子。这当然是表达一种心情,就是说画竹子要画得气魄很大。苏轼一看说,给他回信,说您要画这么长的竹子,那得二百五十匹绢,你看来不是想画竹子,您是想要这些绢,因为绢那是很值钱的。就给他写信。文同是个很老实的人,他没有苏轼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他看到这个信之后,他没有什么好说的,他老老实实地说,说我哪能画那么长的竹子啊,我要有这二百五十匹绢,我就告老还家了,我就不用发愁我老过这个穷日子了。苏轼赶紧又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这样的竹子,肯定有,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什么意思?说世上有一千尺高的竹子,怎么有呢?到了晚上就有了,月光一照竹子,投在地上的影子就有一千多尺长,足够您画的,您要画的就这种竹子。这个文同来不了。
当时文同在洋州,“洋”是“喜洋洋”的那个“洋”,在洋州做知州,洋州那个地方有一个山谷叫筼筜谷,里头有很多竹子,种了很多竹子,他跟他夫人经常到那个竹林里边去玩,也烧竹笋吃。苏轼知道之后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边写了一首诗,诗是这样说的: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苏轼《筼筜谷》
“箨龙”的意思就是竹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称呼。这诗的意思是什么呢?说您在洋州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陕西洋县,说洋州那个地方的竹子价钱很便宜,就跟蓬草一样,所以我估计您手里这把斧子是断断饶不过那些可怜的竹笋的。我想,在渭水的岸边上种的千亩的竹子,都被你这个嘴馋的家伙弄到肚子里边去了,所以他说“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这么馋的一个太守老想吃竹子,所以在渭水边上大片大片的竹林,恐怕都跑到你的胃里边去了。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文同正跟他的夫人在烧竹笋,看到这个信以后,就把那个含在嘴里的米饭和竹笋都喷在了这个信上,笑了起来。苏轼在这篇怀念文同的文章里头说,从一开始就讲说,文同会画竹子,我看他画的竹子是成竹在胸的,他又说只有成竹在胸才能把竹子画好。后来又像我刚才说的,他又回顾了文同原来画竹子的时候不肯给人家画,推荐到这儿来画,又说他给文同写信,文同给他写信,彼此来往,互通诗文,还拿文同开玩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轼说,今年我把我藏在家里头的画拿出来晒,就看到了文同的竹子的画,可是文同已经去世了,他觉得非常伤心。他说,当年曹操有个好朋友叫桥玄,他们两个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互相开了一个玩笑,说你将来发达了不要忘记我哦,我们两个任何一个人发达了都不要忘记对方,将来我们中有一个人死了,如果你不到我的墓上来祭奠我,你从我的墓前走过三步之远,你的肚子就会疼。虽然当时是玩笑之语,但后来桥玄确实死了,曹操到他的墓前去祭奠他,写下了当年的玩笑话,但是是很沉痛的。那么现在他(苏轼)来曝晒这些画的时候,又看到了文同画的竹子,想起原来跟文同之间开玩笑的情形,也想起当年曹操跟桥玄开的这个玩笑,心里边觉得非常地伤心、非常地感伤。
所以在他和文同的交往当中,不仅是得出了“成竹在胸”的这样一个艺术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借助着这竹子,给我们展现出他和文同之间深厚的情谊,所以这篇文章后来非常有名,有名的倒不是竹子,而是他跟文同的情谊,所以我们想,苏轼作为一个书法家也是作为一个画家,他跟别的可能成就更高的书法家或者画家有什么区别呢?有什么不同呢?我想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这个人的人格、性情和情谊,写竹子的文章很多,怀念的文章也很多,但这一篇写文同的文章确实是非常地感人,也由此可以看到苏轼这个人的人品、人格。所以我们说衡量一个人、衡量一个艺术家最为核心的关键还是人品、还是情谊,这才是一个书画家、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本质所在,而苏轼正是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很多所谓职业的画家和书法家。
当然了,苏轼不仅会写感人的诗句和文章,他还会开很多高级的和低级的玩笑,甚至有时候有很多恶作剧,这才是我们心目当中一个完整的苏东坡,这也就是我们下一集要接着讲的。谢谢大家。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是一位非常诙谐幽默的人,面对庸俗小人,他借助寓言辛辣讽刺,面对同事交往,他不再正襟危坐,公事公办,而是巧妙编排,折腾搞笑,经历传奇成就辉煌的苏轼,个性色彩为什么如此的丰富多彩?敬请关注《苏轼》第十六集《笑对人生》。
百家
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