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5:百年帝国烂摊子

王安石走上仕途之后,尽管有多次到京城汴梁为官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在京城里尸位素餐,而是一心在地方为百姓办点实事。然而,宋英宗治平四年,朝廷里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件彻底改变了王安石的生活轨迹,宋英宗病逝,宋神宗继位,朝廷给王安石下了一道圣意,召他进京做翰林学士,此时王安石毫不犹豫的赶赴京城。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王安石走上仕途以后,尽管有多次到京城汴梁为官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在京城里尸位素餐,而是一心在地方上为百姓们办点实事。然而,宋英宗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朝廷里发生的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件,却彻底改变了王安石的生活轨迹。此时朝廷给王安石下了一道圣意,召他进京做翰林学士。令人惊讶的是,一直不愿意到京城为官的王安石,这次的态度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四十七岁的王安石毫不犹豫,立刻答应,马上奔赴京城。那么,朝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王安石前后判若两人表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上一次我们说王安石死乞白赖地,谁劝他,朝廷怎么给他面子,他就是都不愿意做这个京官,因为他说这京官中看不中用。但是我们说正在他这儿纠结的时候呢,朝廷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突然去世了,这宋英宗也是特别冤,没这福气,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就去世了,才三十五岁。他一去世,我们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的儿子赵顼即位,这赵顼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宋神宗,“芳龄”十九岁,是一个年轻的小皇帝。

这宋神宗特别有意思,他才十九岁,一上台就跟他这爸爸、跟他这爷爷一样,一上台就下了一道旨意,要调这王安石到京城来做官。我发现宋朝这几个皇帝都有“毛病”,好像这一上台不让王安石到京城来做官就不是好皇帝一样。他(神宗)也一样,下一道旨意,让王安石进京做官,真还应了那句老话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人是十九岁,年岁不大,但是他的话管用啊,一道旨意下去,王安石欣然前来,不带打磕绊的,说来就来。你说这也奇怪了是吧?一点都不带推辞的,你说你哪怕跟以前似的,你上个十道八道的奏章,再说你们家困难呀,再说中看不中用啊?这回又中看又中用了,说来就来,非常地爽快。

当然我们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说宋神宗是让他出来做官,肯定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宋神宗的邀请的目的、意图,肯定是和王安石自己内心的期待是契合在一起的,对不对?他是相符合了他才来的,但是有一个很紧接的问题说,老师那不对,你要这么说,难道说宋仁宗和宋英宗让他出来做官就是害人民的吗?那人家让他出来做官也是为他好啊,对不对?你不能说宋仁宗和宋英宗,哎,王安石,我们让你来做官就是让你升官发财的,你可要鱼肉百姓啊我告诉你,你不鱼肉百姓我不让你做这个官,你这说不通啊,人家前面的皇帝要邀请他出来,也是要让他为民为国做事的,那何以拒绝前者而接受后者呢?宋神宗这次的邀请一定是干系重大,那王安石不是一般的人,这次邀请的理由之大、背景之大,王安石肯定在心里边是早已有数,那我就要问你,宋神宗肯定是遇到了重大的国事问题,他必须要解决重大的战略问题,他来邀请王安石,这事如此之大,以至于王安石一看就知道,好了,这回我要不出山,搞不定,或者我搞定的机会到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邀请、巨大的机遇,同时在它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国家的问题,问题就在这,是不是?没有这么大的蛋糕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但是蛋糕大了怎么分,这就成了大问题。不管怎么说,来了。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宋神宗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继位的时候,北宋已经建立了一百零八年,然而,此时他接手的竟然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烂摊子。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混乱不堪的乱世时代,他在位十五年。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随后继位,在位二十一年。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开创和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基业,在这期间,宋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向上态势。然而,到了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的时候,这种态势却出现了转折,那么宋真宗到底做了什么事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经常说富不过三代,这就应了话了,第三个皇帝出现,这个人就是败家子,那败起来可比积累起来快得多,此人就是有名的宋真宗,宋真宗为什么要败家呢?也不是他愿意败,他主要有两个事就把这个家败得差不多了。

他跟辽国打了一仗,不是他要打的,是辽国侵略宋朝。本来算是打了个平手,可是宋真宗这个人特别地怯懦,特别地害怕打仗,他赶紧地就跟这辽国,赶紧签一个和平条约算了,签约的时候再三地告诉去谈判的使者说,我告诉你啊,不能超过100万,就是他们要跟我们要钱,就是100万以下。后来这使者回来了,回来以后,旁边有人,使者不好意思......(使者手势...)宋真宗一听就急了,300万?疯啦?你这个谈的,跟你说不能......300万也行,只要把这事摆平了赶紧拉倒,我们就赶紧回去,因为他当时御驾亲征到前线去了,300万也行。后来这个使者说,30万,哎呦喂,高兴死了,30万就谈下来了,就这么一个人。本来是拿300万的这一主儿,后来用30万居然谈下来了,他特别地高兴。就这么着,本来当时是打了个平手,可以和平地谈的,但是宋真宗就想早点了结这事,跟人家谈了,谈什么呢?每年这两个国家以兄弟相称,永远不再开战,作为实质性的条件,就是说宋朝每年给它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合在一起就是30万贯,这是第一桩事。

大家说那还不是没花钱呢吗,按你这说法花得也不多啊?是啊,第二个问题是,宋真宗也不傻,知道这个事脸上无光,虽然花的是小钱,但钱是你出的,不是人家出的,这得花大价钱买一块遮羞布给自己遮起来才行,得一方面给老百姓说,你看,我们换来了长久的和平。但老百姓说你这个和平可有点没面子,他既想有面子又想说这和平是他换来的,想要一个有面子的和平,这就得花更大的价钱,什么价钱?他得弄一个东西、搞个玩意儿,这玩意儿能证明两点:第一,我们北宋王朝依然是强大无比的、威震四方的。第二,我这个皇帝依然是上天所授,具有绝对的合法性,绝对优秀,绝对合格,是最好的皇帝之一。可谁能证明这一点呢?谁能给他发这证书啊,朋友们?他爸爸给他发呀?他爸早死了。大臣们给他发呀?那不算数。皇帝又叫什么?天子。要让老天爷给你发一个证书,证明皇帝确实合格,干得不错,是个优秀的皇帝,“三好学生”、三好皇帝,怎么办?有一个重大的仪式叫封禅,封泰山,封泰山的意思就是到泰山上去祭天祭地。宋真宗的这次封泰山,是中国古代帝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之一,有几次最著名的,它是其中的一个,前后有将近五十天的时间。你瞧,就是越虚弱和不自信的人,他就老要借助老天爷给他壮胆。大家说那个封就封了吧。你说得容易,这么大的阵仗,你不花钱哪行啊?花了多少钱吧?大家就问。有一个账表给大家说一下,他封泰山这次花了830万贯。后来他又到山西去祭土地神,那个花得少,20万。关键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赏赐各级官吏花了2000多万贯。可是你知道宋真宗的时候全年的总收入才2600多万贯。也就是说,他这瞎折腾这事,什么正经事都没办,就已经超支了,已经出现赤字了。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宋真宗赵恒在位二十四年,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赵祯继位,这就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此时北宋王朝建国已经半个多世纪,由于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太多,不断加重了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整个社会要求改革变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可是当宋仁宗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变法之后,变法运动却很快遭到了惨败,那么宋仁宗为什么会失败?他支持进行的改革变法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宋仁宗庆历三年的三月,宋仁宗下决心进行改革,他任命了著名的范仲淹做参知政事、副宰相,任命韩琦和富弼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的副部长,然后还任命了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为谏官,组成了一个很强大、很精干的、很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一个改革班子。

这改革班子很快拿出了十条改革的建议或者是改革的政策,我们就叫“范十条”吧,这“范十条”里头最核心的就是改革吏治,提高工作效率。这么说吧,凡是成绩突出的就提拔。凡是成绩一般的,大家注意,不是说是个坏官,是个庸官,干了多少年,什么都没干出来的

就罢免。好,范仲淹这帮人都是年富力强的,年轻的官员,挽起袖子要大干一番。你可别以为这帮读书人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错了,全都是能够下狠手的。特别是范仲淹,范仲淹考核各地的官员,有花名册,比如某省、某县的官员,在花名册上,就看,根据考核的成绩,如果没有做出成绩,很平庸的,一笔就勾掉了。什么叫一笔勾掉了,就地免职。这个富弼是他的副手,他们也是改革的同盟军,富弼看得,富弼都心惊肉跳的,说你就这么给人一笔就勾了,你要知道你这一笔勾掉,这他们一家子人可得哭好几个月呢。你说他考了科举,他做官,他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上来,让你一笔就勾了,连个说法都没有。范仲淹回答说什么?说,如果说他一家人的哭那还算了,总好过让他管的那一个县、一个省的人都在那儿哭吧?那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平庸,那就自己庸着就算了,但他的平庸会让整个地区、整个他管理的这个县、这个省、这个市工作都上不去,他只要不走,那一省、一县的人都得哭,那还是让他们家自个儿哭吧。话是这么说的,这是很铁腕的人才能这么讲的话。富弼一听,您说得对,你就勾吧。这只是其中一个故事。

那不定勾掉多少人,你想你勾一个,你不是得罪一个人,你得罪他的上级,得罪他的同学,得罪他们家人,这帮人能跟你善罢甘休吗?说这意思就是说,天下不是只有王安石一个铁面人物,在他之前,有人就这么干过了,当然干了以后就干不下去了。这些人每天不干活还拿着钱,每天躺在娘老子的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天天地吃饱了喝足了就等着国家发奖金的这帮官员,你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能跟你善罢甘休吗?纷纷上疏,说他们结党营私、结成朋党,这话非常要命,我们原来讲过的,宋仁宗什么都不怕,北宋的皇帝啥都不怕,就怕一个,底下人抱成团。他知道唐朝灭亡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朋党之争,就是宦官专权,就是权臣专权,大权独揽,他一听这个,他就耳朵根子呼啦一下子,还不是变软了,就跟冰似的,就没耳朵了。那他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本来他改革的热情100度,现在降得连10度都不到了。历史上所说的“庆历新政”前后脚也就一年,将将一年左右,所有这一干人等,范仲淹、余靖、韩琦、欧阳修全部的、一揽子都贬了官了,赶紧走人吧。

“庆历新政”我们说它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他看到了问题,他要弄这个事,先起来的是宋仁宗,始者、成者是宋仁宗,败者也是宋仁宗。大家说,你不是说王安石厉害吗?宋仁宗时期闹成这样了怎么不叫王安石出来?以宋仁宗这么软的耳朵,基本是一橡皮耳朵,你说王安石到京城来能干吗?关键是王安石到京城来他得发挥作用,这作用怎么才能发挥?得这皇帝授之以权,而且这个权力要很大,而且要绝对信任他。你想范仲淹,宋仁宗够信任他了吧?人家范仲淹当时跟宋仁宗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太急,要慢慢来。是宋仁宗催着他说,你赶紧弄出来个方案,改革必须要尽快地推进。范仲淹弄了一个“十条”,弄了一年,走人了。王安石不知道“庆历新政”吗?他没看到范仲淹的下场吗?我给你说王安石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期间死活不愿意到京城来做官,就是看透了他们这帮人,知道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帮败家子,表面上要干出点成果来,一到关键时刻就退回去了。

所以,要讲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之前,要讲宋神宗为什么用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欣然前来之前,你首先得认识北宋的这个社会的本质,就得认识北宋社会的这盘棋,它的谜局到底在什么地方。你不了解这个问题,你不能了解为什么王安石要改革变法。第二,他要变什么,要改什么法,这东西咱都不了解,那还有什么好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深入到北宋社会的内部,看看这个社会的核心的问题出在哪儿,这是非常关键的。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是北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由于他的三个儿子全都夭折,最后只好由他的养子赵曙继位,这就是在位仅仅四年即病死的宋英宗。宋英宗病逝之后,他的儿子赵顼继位,这就是宋神宗。此时,如果宋神宗甘当一个守成之君,同样可以维持王朝的运转,但是这个年轻的小皇帝,偏偏就要给王朝来个天翻地覆的改变。那么,北宋王朝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迫使宋神宗必须走改革变法的路子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北宋王朝建立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制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唐朝灭亡的教训。换句话说,北宋所有的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在唐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唐朝灭亡最直接最致命的打击是什么?藩镇割据、军阀割据,军权被各个地方的节度使,就跟北洋军阀似的,被所有的军阀都把军权分割出去了,皇帝手中有没有军队?没有军队。皇帝手里都没军队,不是你打他,是他打你,而且人那哥儿几个联合起来打你一个,你受得了吗?

怎么办?赵匡胤一当皇帝就定了一条规矩,中央的军队所谓禁军、作战部队,全部归皇帝管,所以在宋朝的时候,皇帝是事实上的三军的“总司令”。地方上节度使的军队也归皇帝管,这怎么管呢?地方上节度使的军队只保留一部分,而且这些人员的组成都是老弱病残,凡是比较强壮的,凡是比较会作战的,通通调到中央的作战部队里头来,这是他定的第一条。这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天下的军队尽在皇帝的手中。但是内部还要分权,你军队要管理要训练,不能皇上天天,今天跑到一个省训练,明天...累死了,你这累傻小子呢。你得管理,怎么管理?这就是有学问,第一,得成立一个国防部吧?就是枢密院。国防部的部长就是枢密使,国防部只管一件事,就是调动军队。根据谁的旨意调动军队呢?严格地按照皇帝的命令调动军队,除了皇帝的命令之外,没有别的命令可以遵守。这是第一条。但是这国防部部长他接触军队吗?不接触。他管军队的训练吗?他不管。其他的有关军队的一切事务他都管不上,只管调动军队,这是调动权独立出来了,分割出来了。

第二,谁训练军队,谁统帅军队呢?将军。不错,肯定是将军,但是这个将军他只管训练军队,他能不能调动军队呢?他不能。你说你调一连出去给大娘修修房子,不行。调动军队得枢密院,但枢密院要调动军队要让谁下旨意呢?皇帝。打仗怎么办呢?打仗你放心,皇帝替你操心着呢。打仗之前皇上会发给你一个文件,给你传过去一个作战地图,或者传过去一个作战的方案,你就按着这个方案打,你的每一步作战的步骤,都必须按照我的作战图来打,你不能自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你没想过这么打仗能赢吗?前面本来有一个山坡,要爬上去才行,皇上的作战图上说这个地方是个沟,你得下沟才行,没法下沟,那就趴在原地不动了,他没说,你就不能动啊。所以作战的权力也是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这样一来,调动军队、训练军队、指挥军队作战其实都是皇帝老儿一个人说了算,权力非常地集中,没错,在这样的条件下,它还形成不了军阀割据,没条件,所以北宋、南宋三百多年时间里头没有发生过一起大规模的军事动乱,这不能不说这个制度是起了相当大的好处,它避免了内乱的因素。但是问题是紧接而来,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不就是双刃剑吗?你能打胜仗吗?你不可能打胜任何一仗。因为军队我们知道,兵无常法,你打仗的时候要根据瞬息万变的战机,来捕捉这种战机,然后才能打仗。你这个全是死的,一调动军队先得枢密院发命令,等命令发完了,敌情早就变化了,敌情都变化了,还拿这张图在那找坡和沟呢,能找得着吗?所以它是个双刃剑,所以它就“麻花”。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北宋王朝除了在军事制度上面临重大的问题,在行政制度上也出现了重大纰漏。各级官员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的现象比比皆是,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那么,这些问题到底是如何演变得这么严重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唐朝灭亡为什么呀?就是地方政府的政权已经独立于中央之外,特别是那些节度使,他们自己有独立的财权,有独立的人事权,甚至有独立的制造钱币的权力,所以有很多地方官员的任命都不是中央官员任命的,节度使就任命了。

宋朝改变了这个做法,地方所有的官员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而且规定,你地方的钱你

放心,你们就留点办公费就行了,你们地方上州、县、乡收的税全部统统交给中央,由中央来统一调配,这样就在人事权上和财权上通通抓在了中央的手中。

任命个知州是吧,你觉得当了知州一把手,挺在意的,皇上给你派一个通判,派到身边协助你工作。不有那么一笑话吗?给一人说,你去当那个知州,这人爱吃螃蟹,说只有两个条件,第一,那地儿必须得有螃蟹;第二,那地儿没有通判。为什么?那就是皇上派在身边盯你的、监督你的,你得跟他协商共事,只要有不轨之处,立刻就给你密奏了。这是在地方。

在中央也是分权的,你看,政务由中书省来负责,军事由枢密院来负责,财政由三司来负责,这三个单位互相之间绝不交集,绝不发生什么关系,各自独立,但是它们同时向它们的“大老板”皇帝负责,这样皇帝就把军权、把政权、把财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这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唐朝以来宰相的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分解开了。

是分解开了,确实很好,但是你就没想过吗?权力如此地分解,那办事的效率能高吗?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上面得盖十个戳,你“西直门”盖一戳,“东直门”再盖一戳,“建国门”再盖一戳,最后跑到“西站”再盖一戳,等戳盖完了,你也就差不多了。这是必然的,它要分解权力就带来一个问题是什么?部门林立,工作效率低下。

好了,大家也不傻,都知道皇上为什么要这么做,皇上就是担心我们,天天操心着我们,关心我们,就怕我们弄点什么小集团,弄点什么朋党,弄点什么专权。行啊,我们都在自己的窝里待着,我们都在自己的部门里头待着,反正你三年要提拔一次,我就是什么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只有混过这三年,我就可以上升,反正你给我发的工资也特别高,我就享受生活,从此一切都不想,当时这种享受成风啊。

苏轼有一朋友,姓蒲,叫蒲宗孟。这仁兄有意思,给苏轼写封信,我告诉你,你这个人不会生活,我怎么享受生活的我可以告诉你,你可以模仿我,说我每天洗两次脸,洗两次脚,隔天洗一次澡。大家说这也没什么,康老师,瞧你这说的。可是这里又分类了,他首先是有一个名目叫小洗脸,所谓小洗脸就是只洗脸,中间要换一次水,需要两个仆人伺候。那什么叫大洗脸呢?这大洗脸就是洗脸、洗脖子还洗肩膀,这个中间要换三次水,有五个仆人伺候着,这是大小洗脸。还有那个小洗脚,小洗脚是只洗脚掌和脚面,洗完之后换一次水,有两个仆人伺候着。大洗脚是洗膝盖以下的部分,脚已经洗过了,先洗膝盖以下,就是小腿,洗小腿需要换三次水,有四个仆人伺候着。脸和脚都洗完了,该洗澡了。有小洗澡,小洗澡比较简单,有五、六个仆人伺候着。大洗澡就复杂了,需要有八、九个仆人伺候着。我现在就想不通,他洗澡的时候,这八、九个仆人怎么插手,怎么能帮他,我觉得这个很难办,你要八个人一起上那就是打架呀,不但洗不了,恐怕洗完之后人都废了。苏轼当然我们知道,苏轼的养生之道是简单而实用,看了这个之后,简直是嗤之以鼻,但是回信的时候还是很客气,说您真行,我这个不行。

但我说这什么意思?你就想想,他能这么细致地生活,当然这是很好的,我们说这人会生活,但你就不觉得这有点太颓废了吗?这要有巨大的花费,而且得有这心思。他为什么能安逸于此?在那方面他没想法了,他不敢有想法,他还不享受生活吗?而且这是什么呢?宋朝的皇帝鼓励你这样做。哎呀,你想这些人天天躺在那儿大小洗脸、大小洗澡、大小洗脚的,你突然跳出来说,我要搞改革变法,要降你们的工资,要裁减你们的人员,你说他能干吗?他跳起来不咬你!我讲这些东西的意思就是说,这就是社会当中巨大的矛盾和拧巴的地方,你能说一句话说,我改革变法,我就把它改掉了。能改吗?有那么容易吗?没有。这是内部的体制有重大的问题,双刃剑。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除了军事、行政制度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北宋王朝在经济发展上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土地问题,北宋时代允许土地实行自由买卖,这样做虽然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却导致了另外一个严重的弊端,从而对北宋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那么这个弊端会是什么呢?宋神宗将如何应对这些头疼的难题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北宋一大好处是实现土地的自由买卖,我没有制定什么土地政策,你有钱你就多买土地,你没钱你把地卖了,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土地放在流通当中让它产值,让它升值,大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大家说那不挺好吗?是挺好的,但也有个坏处,土地的兼并非常严重,什么叫土地兼并?你不是自由买卖吗?行啊,我一个人把你们县的地全买了,那没地的人干吗去呢?流亡。流亡了以后,这不是咱官府还要招兵呢吗,给他又招到里头养起来,可是你说土地越多、越集中,这就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才能这样,他拿了这么多地给他自己,土地是私有的,他能给国家交这么多税吗?他拿了这么多的地,首先想到的是我怎么样更多的产出给我,而更多的怎么偷税漏税,这是他的“本事”。而且在宋代,很多的大官僚和大商人包括这些大地主,他们都有免税的特权,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但是有这个规矩。而且到了这个位置上,要想偷点税漏点税太容易了。

我给大家说几个数字就知道了,我们前面说一个宰相一个月有三五十万,这三五十万什么概念?就是我这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100亩的良田,好的田地,很肥沃的田地。我一年的工资可以买4000亩的土地。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将军叫杨折(似应为“沂”)中,跟着岳飞做过战,杨折中他有一个女儿,结了婚生了孩子,小外孙女,过满月嘛,去看望这个外孙女,特别喜欢,心疼死了。外公真没什么好送你的,外公寒碜,拿不出手,这么着吧,我也没钱,我给你一张地契吧,40000亩。这个,外公实在拿不出手了,40000亩的土地,田地的地契我交给你。40000亩啊,朋友们,那得是多少钱呢,是不是?而且这些田他兼并到他手里之后,那原来土地上的人呢?破产了。而且他这40000亩的地上面的税是不是都交给国家呢?肯定不是。

我再提供一个数字,宋真宗的时候,全国有900万户的人口,国家控制的土地5.2亿亩。三十年后,到了宋仁宗的时候,全国的人口已经达到1000万户,可是土地却反而降到了2.3亿亩,土地跑哪去了?跑到杨折中他们手里去了,就这么简单。现在你就发现问题很严重,你确实通过土地的自由买卖和流通,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你亩产量高了,积极性高了,但是,土地兼并以后,国家并没有从更多的土地上收到更多的税,那么这个沉重的负担摊到谁头上了,就摊到种地的人头上,他们跑不了。

现在你就发现,不光是这些小地主、中等地主、种地的农民对这些大官僚大地主有意见,他们不会说对大地主大官僚有意见,他们对国家有意见,就是皇帝也不会对他们满意,因为这样的形势再发展下去的话,北宋就完蛋了。说白了,什么是改革变法?就是重新进行公正的社会资源的分配与调控,这就是改革变法的核心。宋神宗之前,这些人都想要搞改革变法,为什么成功不了?一方面是皇帝个人的意志和决心,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将无法克服这个致命的核心的不治之症。你现在想想宋神宗为什么一上台就果断地要邀请王安石呢?也许在他看来王安石就是这样第一个如此清醒地认识到了北宋王朝不治之症的核心秘密的人。你既然知道了,你了解了,那我就请你来,你手里有解药。那问题是王安石手里有没有解药?再一个就是宋神宗在请王安石之前,肯定也不是一下看重他,因为他当时不在中央。他也许也是请了其他的人,其他人给没给他解药啊?这可难倒了十九岁的小伙子。要想知道这些,就是下一集的内容,谢谢大家。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赵顼继位之后,面对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势,一心想要励精图治,改革变法,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梦想。而此时,朝中的大臣可以说人才济济,既有位高德重的三朝老臣,也有跃跃欲试的青年才俊,无数人梦想着成为辅佐新君的股肱之臣。然而宋神宗最终为什么舍近求远,偏偏相中了远在江宁,守孝在家的王安石呢?在做出这个重要选择之前,宋神宗还曾经做过哪些努力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六集《挑兵挑将费精神》,敬请关注。

百家

讲坛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