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诗仙李白(三):李白造谗之谜
本期介绍:李白的一生在诗歌上是一个辉煌的顶点,然而在仕途上,却让李白痛苦万分,他62年的人生是一幕离奇的悲剧。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尴尬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然而在李白离开长安之后,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测和疑问,让喜欢李白的人们久久不能释怀,李白为什么要离开长安?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为什么没有重用李白呢?到底是谁向唐玄宗进了李白的谗言?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李白的一生在诗歌上是一个辉煌的顶点,然而在仕途上,却让李白痛苦万分。他62年的人生,是一幕离奇的悲剧。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然而在李白离开长安之后,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测和疑问,让喜欢李白的人们久久不能释怀。李白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唐玄宗为什么没有启用李白呢?到底是谁向唐玄宗进了李白的谗言?
百家
讲坛
康震
上一讲我们谈到,李白进入长安,做了翰林待诏。并不是如他自己所愿那样,得到了一个,他自己想要的,在政治上有前途,有作为的这样一个职位。有资料表明,也许唐玄宗曾经有意思,想要给李白一官半职。但是我们要说一点,为什么我要说也许呢?因为在牵扯到具体的史实的问题上,还是要讲一点学术的精神。时代太久远,真的资料和假的资料混在一起的时间也太长了。我们现在要完全地辨认清楚,唐玄宗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图,要给李白一官半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这么一点影子,也算是一个机会。可是有一点,我还是要回到最开始的结果,他就是待了一年多,还是走了。他要是没走怎么都好说,为什么又走了呢?有人说唐玄宗本来要给他,后来收回成命。不给了。为什么不给呢?就是说有人陷害他。政治环境太坏。李白不堪忍受这样的一种腐败的朝政。不堪忍受跟身边的奸佞小人,一起同处。所以最后拂袖而去。离开了长安。这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面,学术界,包括有一些教科书上,对李白离开长安,所采取的态度。是这样一个认识的水平。
总之,就是客观环境太糟糕。把李白给耽搁了。但是这个客观环境不是笼统的客观环境,它得有具体的人组成客观环境。到底是哪几个人,对李白离开长安要负责任呢?大体归拢来看,有这么几个人。第一当然是唐玄宗,他是逃不掉的。第二是谁呢?是李林甫。第三是谁呢?是杨玉环。第四是谁呢?是高力士。我们就先说这几个人。
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先来看什么呢?高力士。在说高力士之前,我想先摆一摆,唐玄宗天宝元年的时候,宫廷里边朝政当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和他们在自己位置上所处的时间。这样大家就有一个概念,什么概念呢?唐玄宗天宝元年,就是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42岁,正当壮年。唐玄宗多大岁数?57岁。作为一个领袖,也是正当壮年。高力士,这时候侍奉在唐玄宗的身边,已经11年了。李林甫刚刚担任宰相,8年。杨玉环,24岁,开始以太真道士的身份,出现在新庆宫(音)里陪侍唐玄宗。唐玄宗一手开创的开元盛世,到天宝元年的时候,已经整整三十年了。这就是当时的基本情况。当然还有两个人,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是谁呢?杨国忠,杨国忠现在在哪儿?杨国忠当时还在四川,穷困潦倒中。而后来对唐代的政坛,产生地震作用的安禄山,刚刚39岁。开始担任平卢节度使,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羽翼丰满的程度。我讲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大家对这个有一个概念之后,对这些人的分析,我们就有一个坐标,就好对他们做判断。而不至于处在臆想的状态。好了,现在我们先来看看高力士。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宦官之一。他幼年时入宫。由一个名叫高延福的宦官,收为养子。所以改名高力士。由于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在唐玄宗统治期间,他的地位达到了顶点。在皇宫里,高力士拥有特殊的地位,就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李白,见到他之后会有什么举动呢?高力士,这样一个和皇帝关系非常的人,会对进什么谗言呢?民间盛传的力士脱靴,是否真的发生在他身上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有很多的传说,很多的传奇,很多的小说和戏剧里面,都写到高力士和李白有矛盾。从何而起呢?这个资料的源头从哪儿来的呢?主要有两个资料。一个是当时,唐代有一个人,叫李肇。他写了一本书,叫《国史补》。他写的《国史补》,我们看这书的名字,就是对唐代的正史做一些补充。它里面记录了很多,真真假假的事情。有一些是可以作为补充的,但有一些可能会对我们认识历史,反而起到干扰的作用。这是一本书。还有一本书,第二本书是什么呢?是唐代人,叫段成式。他写了一本书,叫《酉阳杂俎》。这两本书都属于什么书呢?属于笔记杂史,不是正史,是笔记杂史。这两本书地都记载了一件事情。就是关于高力士,给李白脱鞋的事。他怎么记载的呢?说李白刚刚进入到宫廷里边以后,唐玄宗召见他。这个召见的时候,可不像我上一讲所说的,给李白布菜,给李白让座,没有。唐玄宗召见他的时候,那个杂史笔记里面记载的什么?说“李白神气轩昂。”就是他的气宇非常。不是一般的气象。人整个虽然身材不高,可是精神头很大。看上很提精神。唐玄宗一看见他,若有所失。不觉忘记了万圣之尊。就是说他看见李白气宇轩昂之后,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皇帝,有九五之尊。有点茫然失措的感觉,实际上是被李白的气质给震慑住了。大家记住,这是杂史笔记里面写的。新旧《唐书》正史里面,没有这样写。他一失措,就做了个什么事情呢?他就跟李白说,你可以把鞋子脱下来,意思是什么呢?你可以随意一点。北方有些农村,有土炕的,到人家里把鞋一脱,先上炕吧。不要搞得那么拘束,随便一点,说你把鞋子脱了吧。本来在皇帝的面前是不可以这样随便的。但是皇上说了,你把鞋脱了吧。好吧,李白自己解鞋带,没有。李白把脚丫子伸出去,旁边站了个高力士,倒霉的高力士。他就把脚丫子伸到高力士面前说,为我脱靴。高力士正好也是茫然失措,这就是巧劲了。要不怎么叫笔记杂史呢?大家注意,写得越生动,问题就越大。为什么呢?李肇和段成式两个人当时并没在跟前。他们也没亲眼见,他们听谁说的?高力士不可能告诉他们。自己做的这种事,怎么会告诉他呢?唐玄宗也没工夫告诉他。李白自己都不在一个年代,怎么可能告诉他呢?他写得很生动,说高力士,一时手足失措,稀里糊涂地就替李白把靴子脱下来了。一般的人,在引用这条资料的时候,戛然而止,引到这儿,不往后说。这是个很坏的习惯。引用史料一定要全。虽然这条史料我个人认为它不算一条史料。它顶多算一个什么呢?对李白描写气质方面的一个参考资料而已。但是也得引全了。紧接着后面写了一个什么呢?有一句话不是脱完靴子了吗?不能老脱着,接见完了李白就走,走的时候肯定是穿着鞋走的。李白走了以后,唐玄宗就跟高力士说了一句话,说“此人固穷相。”什么意思呢?这种人成不了什么大气。小人得志。其实很多人引这个资料为什么不引后面这句话?因为他引前面这句话,是为了要说明李白蔑视权贵,傲然不群,气宇轩昂,神情非常,很有神采。你把后面要引了,整个前面变成穷相了,那怎么行。这个资料,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引用。为什么呢?认为高力士,在这个事情上就跟李白结了仇。可是我要说,这个故事完全是瞎编乱造的。完全是一个虚假的,没有任何事实基础的故事。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们有我们的理由。什么理由?高力士是什么人?高力士是当时唐玄宗最信任的家中的老奴。这个老奴不是贬义的说法。就是他身边,最信任的就是高力士。为什么这么说呢?高力士这个人有个特点。我们都很讨厌宦官。因为宦官乱政。但是,高力士是一个例外。他不但不乱政,他还辅政。因为什么呢?这个人的性格,有三大特点。第一,对唐玄宗是无条件的绝对忠诚。第二,这个人做事情非常的谨慎。第三,这个人在政治上特别精明。我说的是精明。不是说奸诈。也就是说,高力士从他的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有着比较正直的政治道德的一个人。这对唐玄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唐玄宗对高力士,非常信任。加官晋爵。在天宝元年的时候,高力士做什么官呢?做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爵渤海郡公。后来又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这是个什么官级呢?正三品。那很高了。在宫中的时候,唐玄宗不叫他力士。叫他什么呢?叫他将军。皇太子不叫他力士,叫他什么呢?叫他二哥。其他的王子与公主,不叫他力士,叫他什么呢?叫他阿翁。实际上有点(伯父)的称谓。就叫他阿翁。至于那些驸马,就更不敢叫力士了。叫他什么呢?叫他爷爷。我说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力士在宫中有特殊的位置。这个特殊的位置是谁给他的?是唐玄宗给他的。为什么唐玄宗要给他这样的位置,是由于他本人的政治品德。是由于他对于皇家,对于李唐宗室的绝对忠诚。我们就说,这样一个人,李白是个什么职位呢?李白是个布衣,他就是个翰林待诏。跟皇上一起陪着从事诗文娱乐的。他有多大的胆子,这且不说。他又有多大的必要性,非得在皇帝的跟前,让高力士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给他脱鞋子。如果说的真有这样的事情,那我们只能说李白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他的性格也有问题。因为这不符合一般的生活的常识和逻辑。而且李白根本没有必要,来这样做。我们实际上从现在,李白在宫中的表现,和他所写的应制诗来看,他的行为处事方式,都非常谨慎。他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后人因为想要造成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群的这样一种精神姿态,给他附会了很多故事。力士脱靴这种故事,安到杜甫身上没人相信。安在李商隐的身上,也没人相信。安在李太白的身上,一百个相信。就是认为这是他的性格的逻辑,会产生的一个结果。但是,糟糕的是,有的人把它作为史料来用的话,就很麻烦。大家说,那不是高力士说他坏话,你怎么不说呢?具体是怎么情况?这得跟杨玉环联在一起。我们再来看杨玉环。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本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公元737年,因为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死。后宫数千宫女,没有一个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唐玄宗的欢心,便向唐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杨玉环懂音律,很得唐玄宗的欢心。于是,把她召入宫中。为了安慰儿子寿王,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一个妃子,作为补偿。杨玉环入宫后,深得唐玄宗的宠爱,也极有可能成为为李白进谗言的又一人选。再加上因脱靴而对李白怀恨在心的高力士,会不会联合杨玉环,进李白的谗言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说杨玉环和高力士,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这的首先从高力士那儿说。因为高力士已经怀恨在心里,所以根据有的史料来记载,高力士是通过杨玉环,来给唐玄宗递话的。那他总有个说法吧。这李白这人不道德,或者不地道。不地道在什么地方呢?他举个例子。《清平调》那首诗。就是这个诗里面有点问题。他说哪儿有点问题呢?其中第二首诗,是这么写的。说“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第一句是说“一枝红艳露凝香”,一枝红艳指的是牡丹花。非常娇艳。上面有露水。娇艳欲滴。第二句说,“云雨巫山枉断肠”,这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巫山云雨,实际上指的是神女峰。我们都知道,楚王和巫山的女神之间,有一个美丽的约会。它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巫山的女神这样浪漫,美貌的女神见了杨玉环,枉断肠,也没有办法跟她比。这是第二句。第三句是什么呢?“借问汉宫谁得似”,如果我要说,有谁能够跟您比得上,谁跟您长得一样美丽,绝代风华。那就是谁呢?那就是“可怜飞燕倚新妆。”就像汉代的时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一样。这就是把柄。高力士就说,你看,他把你比作赵飞燕,这是把你贬低了。你受到人格的侮辱,你要去告他。但是我们翻来《汉书》看一看,赵飞燕这个人的经历,包括她的擅长,跟杨玉环都很相近。赵飞燕出身很低微。本来是在一个宫廷的戏班子里面,演歌舞的。汉成帝路过的时候,看到她演歌舞,很欣赏她。所以,就把她召入宫中,宠幸她。后来她做了皇后。你翻开《汉书》看看赵飞燕的事迹之后,第一,她不是一个祸水的象征。如果把她比做褒姒,那就问题比较大了。或者是比做西施,或者是比做貂蝉,那这个都不好的。她们乱政,或者在政治上有不好的不良记录。赵飞燕没有。赵飞燕没参过政。相反的,她个人的才艺,跟杨玉环还有很接近的地方。所以本身他用这个典故,没有什么贬义的意思。相反,唐代的诗人一般用赵飞燕这个词汇的时候,都是在形容一个人长得漂亮。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个例子,举得也不好,因为《清平调》是李白奉唐玄宗的诏命,而写的。唐玄宗是什么人?唐玄宗也是会做诗,精通音乐。是梨园子弟的祖先。他自己博学多闻,难道他就不知道,这诗里面写赵飞燕是在讥讽杨玉环,还是在赞美杨玉环吗?如果是讥讽杨玉环,难道他还会马上让李龟年把它谱成曲,然后当场就开始演唱。那不是自己骂自己吗?所以这个可信度,就是非常低。再加上杨玉环这时候还不是杨贵妃,她是什么呢?她是太真道士。所以在这个诗里边,第一首诗里面,出现了一个词叫瑶台。就是王母娘娘那个瑶池。瑶台是道教里面的专用词汇,实际上李白是讨好杨玉环。意思说她现在还是道士,但是她是个美貌的道士。李白固然抨击黑暗政治,李白固然,对那些奸佞小人,有不满的意见,但是这个时候说白了,杨玉环如果说她坏,她这会还没显出坏来。她真正开始得到唐玄宗的宠信,并且由于她而兄弟姐妹,鸡犬升天。那是在什么时候?是她做了贵妃以后。
所以这个时期的李白,没有必要,去讥讽杨玉环,也没有这个基础。我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对高力士,对杨玉环的分析来看,说高力士和杨玉环曾经在唐玄宗跟前,进谗言,说李白的坏话,这个在历史上,在史实上,是很难成立的。那说完了高力士和杨玉环,接下来就该说谁了?说唐玄宗和李林甫。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奸相。李林甫擅长音律,会机变,善钻研。是一个口蜜腹剑的阴险之人。他的政治权术,已经耍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一般人为之心惊,即便老奸巨滑者,也望而生畏。生性狂傲的李白,在李林甫面前,无疑也会成为他进谗的对象。事实果真如此吗?
百家
讲坛
康震
有人认为,李白在长安期间,政治环境的险恶和腐败,主要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唐玄宗和李林甫这两个人在起作用。应该说,实事求是地讲,天宝时期的唐玄宗,和开元时期的唐玄宗,确实有很大的差别。从当时高层的政治人士的安排和调整来看,出现了一次很大的变动。这就是什么呢?唐玄宗当时罢免了张九龄这个宰相,任命了谁?任命了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人呢?根据历史的教科书,根据史料上的记载,他这个人,有三个主要特点。一,当面说好话,背后说坏话。叫做口蜜腹剑。嘴上说的时候,就跟涂了蜜一样。肚子里头全都是坏水。就是这么一个人。专门陷害忠义的大臣。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大权独揽,堵塞言论。不准大家发表意见。这确实是事实。他把从唐太宗以来,君王向大臣征求意见,大臣给皇帝无所顾忌地提意见,这个优良的政治传统给断绝了。李林甫最大的能耐是什么呢?嫉贤妒能。这个没人能超过他。他作为宰相,不但不向唐玄宗推荐人才,反而还阻碍人才。所以研究者就认为,这么一个坏家伙,唐玄宗还重用他,而且重用的时间很长,整整16年。一直到他死。大家说16年也不长啊。问题是有短的,有长的,才能有比较啊。唐玄宗手下的宰相,一般来讲,任期就是三四年,倒不是说有专门的规定任期,就是到了三四年左右他就得换人。这都出于政治目的。比如说姚崇、宋璟,还有张九龄等这些人,大体就是三四年,都没有超过六七年的。唯独就这个李林甫,用了16年。为什么要用他这么时间?我们放到下面讲。先来看看唐玄宗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腐化堕落。那么有很多人认为唐玄宗有四大特点,就是从天宝年间以后,哪四个特点呢?
第一,不理朝政,不管事。把事儿全交给李林甫处理,自己号称无为而治。因为他是崇尚老子的。实际上不是无为而治,是什么呢?是大权旁落。这是研究者认为他犯的第一个大错误,也就是他腐败的开始。因为他纵容李林甫。所以在李林甫做宰相期间,政治风气越来越坏。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他成天老想长生不老,弄了好些道士,成天给他炼丹。唐代的皇帝有个特点,特别喜欢吃药。成天炼一些药吃。很多人就死在这上面。这是第二。第三呢?他搞了大量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迷信活动。他崇尚道教,崇尚老子。到处铸造了很多老子的塑像。所以这种谶纬的活动非常猖獗。第四是什么呢?骄奢淫逸,专宠杨玉环。生活腐化堕落。
我们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四个特点。我们就发现,这其实不是唐玄宗自己专有的特点。好像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些特点。不是说他特别堕落成这个样子,而是说一般的皇帝,在不十分堕落的情况下,好像也基本上都有这些特点。所以我讲这是什么意思呢?李林甫也罢,唐玄宗也罢,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有一些造成腐败政治的因素。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他们有造成这样的因素,关键是他造成了没有?或者你刚才说了,先是唐玄宗自己政治意志堕落,他又用了一个奸相。他为什么要用这个奸相?他用了这个奸相,整个政治风气就变坏了。这里边要稍微扯开一点,谈一谈唐代皇帝和宰相的关系。不谈这个关系,根本解释不清楚。就是干嘛不要张九龄了?干嘛要李林甫,干嘛要了李林甫,用了这么长时间,立马国家给搞坏了。这皇帝和宰相之间是有矛盾的。为什么呢?因为当皇帝,任命了宰相之后,以宰相为首,他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自主的,独立的官僚体系。我举个简单例子。皇帝任命了宰相,是因为信任他,想让他为自己服务,才任命他的。但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皇帝的舅舅犯法了,犯法当诛,要杀头。宰相按照法律,应该砍他的头,皇帝说这怎么行呢?你把我的舅舅杀了,我皇帝的脸往哪儿放?你把他赦免了,以后他保证不犯错误就行。宰相说那如果这样,法律形同虚设,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戏上经常演七品芝麻官跟一品诰命夫人,在朝堂上吵来吵去,吵什么呢?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皇权要求无限扩张,没有局限,但是相权要求在限度之内,发挥皇权。所以皇权和相权这一对矛盾,在封建社会里面,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大家说这跟你刚才说的李林甫唐玄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主要跟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他的皇权意志的转变,有很大的根本。因为到了天宝年间,我刚才说了,这个开元盛世已经维持了30年的时间。国家空前强大。唐玄宗皇权的意志也空前地膨胀,他不想再用张说、张九龄这一批宰相。为什么呢?张说、张九龄这批宰相,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才能,而且他们都是传统的儒家学说的信奉者。传统的儒家学说,不是要求皇帝要无限制地扩张权力,它是要求什么?传统的儒家学说里面,君和臣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君任命臣,并且向臣虚心地听取意见,臣看到皇帝,有不仁不义的行为,也可以给他提意见。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推翻你。这是什么呢?这是君权和相权发生矛盾之后,发生冲突之后必然的一个结果。
李林甫这个人没别的特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你说咋样都行。他为什么能当16年的宰相,就是他最后变成了唐玄宗的代言人。并不是说,唐玄宗无可奈何地忍耐了16年。而是他真的需要李林甫十六年。大家说,那不就是大权旁落了吗?错了,其实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讲,唐玄宗的权力一天都没有失落过,李林甫只不过是他幕前的一个傀儡。在为他做事情。所以说,为什么要用他十六年,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说来说去是想说一个什么问题呢?李白到了长安之后,看来整体上来说,政治环境还没有坏到,他连一点点政治作用,都无法发挥的程度。那些人也都没有像过去所说的那样,专心致志地去给他进谗言。没有。刚才所说的,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就是高力士和杨玉环。杨国忠现在想给他进点谗言,还没机会。他人在四川呢。所以我说的什么意思呢?李白遭谗言的,尤其在政治上遭到重大迫害这种事情,看来是没有发生。再一个就是什么呢?整体的政治环境,没有糟糕到个,没有黑暗到,也没有衰落到,李白没有一点点机会,用来施展自己才华的程度。比如说吧,如果你真的政治才能,唐玄宗是会任用你的,安禄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知道,唐玄宗用安禄山,那真是排除万难。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看好安禄山。杨国忠,几次给唐玄宗提醒,此人将来必反。包括谁呢?高力士,也指出。但是,唐玄宗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他义无反顾地要用这个人。我说这什么意思?刚才我说了,唐玄宗57岁,还没有老到那种程度,老糊涂到那种程度。从他对李林甫的控制来看,他不但精明,而且有力。我想说明的是什么呢?以唐玄宗的精明,以唐玄宗的皇权的有力的控制,他要真想使用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呢,李白自己应该说,没有很有效地抓住这个机会。虽然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但是他没有抓住。这样以来,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李白来讲,他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文学家的这样一个资格,这样一个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承认。但是他到长安来,不是让大家承认,他是文学家,他是要得到一个像政治家一样的尊重,得到像政治家一样的使用。这对李白来说是最重要的。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蔑视权贵的李白,没有像传说中所说的那样,让身份显赫的高力士,为他脱靴。也没有写诗讥讽杨玉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纵然一无是处,但英明的唐玄宗,自会明辨是非,启用真正具有政治才能的人。可是李白还是被冷落了。最终离开了长安。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到底是李白根本就没有政治才能,还是有别的原因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那么李白在政治上,没有前途。也看不到前途。在政治上,得不到重视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发生变化。
发生什么变化呢?他就要宣泄。他这个宣泄,还不是光用诗来宣泄,他伴随着酒就宣泄出来了。这个东西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就他不得志,他就会写一些发牢骚的诗文。写一些发牢骚的诗文还不行,就去喝酒。喝酒之后,写更多这样的诗文。这种东西,无论是让唐玄宗看到了,还是让那些真正的奸佞小人看到了,都会给他散布一些有毁他形象的闲言碎语。这个闲言碎语倒不是像刚才所说的,高力士、杨玉环给他进的谗言,没到那个水平。但是对他的声誉,是一个很大的诋毁。李白曾经有一首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写得很好。很有气势。可是很糟糕啊,因为你天天处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里边,你只能离你自己所要的东西越来越远。好了,李白也不是说天天在喝酒,但是,他在后人的印象里边,总是一个醉醺醺的人,特别是很多的史料里边指出,李白在翰林院里边,有时候也醉醺醺的。李白有时候唐玄宗找他的时候,很多史料,虽然这些史料有很大程度上不大可信,有点捕风捉影。但是呢,它给我们提供一个线索是什么呢?就是我所看到的这些史料里边,唐玄宗找他,就没有一次直接找着他的时候。不是在长安市上的酒馆里面找到的,就是在翰林院里面找到的。而且每次找到的模式,都差不多。就是他喝着喝醉了。喝醉以后把他叫来以后,搞一点凉水,泼到他脸上。把他泼醒之后,然后他依然能够挥笔而就。诗文的才华很高,可是他越这样,大家越不放心他。为什么呢?他待在翰林院里边,虽然不是待在南边的院子里头,可是他老待在宫里边,宫里边的事儿,他老这么醉醺醺的,就怕他给说出去。有史料记载说,唐玄宗恐其言温室树。什么意思?这里边有个典故。汉代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孔光。孔子的孔,光明的光。官做得很大。休假的时候回到家里地跟家里老婆孩子亲戚聊天,聊天的时候他的夫人就问他,这个温室指的是什么地方呢?指的是长乐宫里面,有一个宫殿,我们都知道汉代著名的长乐宫。长乐宫里面有一个宫殿叫温室殿。他老婆就问他,说你们温室殿里边种了很多树,种的都是什么树啊?这不是闲聊天吗?孔光嘿然不语。嘿然什么意思?就是胡打岔。不说话。说点别的话岔过去。意思是什么?这个保密的原则很强。连宫里面种的什么树,他都不说。
李白会不会说,那我不知道。他可能不但连树都说了,可能连唐玄宗跟杨玉环怎么散步他也许都会说,因为他喝醉了,所以就恐其言温室树。就是担心他在宫里边,老是醉醺醺的。他又那样一个很张扬的性格。我们猜测,他可能有些不大检点的言语。他可能有些不大检点的行为,遭到了当时一些小人的点点戳戳,反映到上级领导部门那儿去了,可能他有点恼火,他心情不大舒畅,他又不是个翰林学士。他又觉着虽然皇上用他,可老是让他写诗等等。这东西瘀积起来,他就觉得在长安待着没意思了。与其在这儿给皇帝一个人写诗,还不如面向群众。这当然是咱们的推测了。所以李白的个性,决定了虽然他有跟皇帝接近的机会,这是多宝贵的机会,但是他不大可能会有效地利用这个机会。再加上我们现在也很难说,李白有什么真正的具体的有效的政治策略。就是你作为真正政治家,你有自己的理想。还得有自己的具体的举措。你得表现出来。
还好,唐玄宗这个人还比较仁义。他一看李白确实待不住,史书记载四个字叫赐金放还。给他一笔钱,你回家搞创作去吧。我告诉你是一个非常体面的一个下台方式。他没有贬斥他,没有谴责他,没有给他赶出去轰走。而是什么呢?保全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体面。给你一笔钱,所以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名声越来越大。为什么呢?他文学上的名声越来越大。那从皇帝身边出来的人,听说皇上给他一笔钱呢。但是李白的政治名声并不大。我说名声很大,不是说他政治名气大,他从长安出来,大家对他的认识更清楚了。他真的就是个文人。他就是一个诗人。
所以李白,只能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性格没有变,他张扬的个性也没有变。他对政治的理解,依然是那么天真。这才会导致,他后来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贸然地加入永王李璘的军队。我们下一讲就要具体讲讲李白参军的事儿。他参军了以后,他参的是什么军。他参军以后,他到底落个什么结果?我们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百家
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