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诗仙李白(四):李白参军之谜
本期介绍:公元742年,李白终于等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受到了唐玄宗的接见,但是唐玄宗并没有重用他。在长安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只是担当了一个宫廷诗人的角色,最后以“赐金放还”结束了他的长安生活,而离开长安后的李白又该如何实现他“欲济苍生”的远大志向呢?他的人生轨迹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公元472年,李白终于等到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刻,他受到了唐玄宗的接见。但是唐玄宗并没有重用他,在长安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只是担当了一个宫廷诗人的角色,最后以“赐金放还”结束了他的长安生活。而离开长安后的李白,又该如何实现他“欲济苍生”的远大志向呢?他的人生轨迹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李白参军之谜》。这个名字听上去,好像非常新鲜和刺激。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李白参军,肯定不是去当一等兵、二等兵。也不是去当中尉,或者上尉。他是在军队里边,在军队的幕府里边,做文职的幕僚。但是不管怎么讲,就他的行为本身,他是参军了。那我们就要弄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李白他离开长安之后,他怎么就去参军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最后,参加了军队。为什么他要参加军队?参军,因为它只是一个什么呢?一个结果。一个动作。但是,参军的原因,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更重要的。要讲好李白参军,就得回顾一下,李白从天宝三载,一直到天宝十五载,这十几年的中间,他基本上人生的历程和思想,是怎么发展的。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李白怀着失意的痛苦离开了长安。他浪漫的政治理想,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此时的李白只好选择了漫游。就在他的这次漫游中,李白结识了两位重要的朋友。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百家
讲坛
康震
天宝三载,当时的李白已经44岁了。他离开长安之后,往东走。他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洛阳。他在洛阳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热烈的欢迎。因为李白当时名气已经非常大。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大诗人,大文学家。又是刚从皇帝身边,不管怎么出来的吧。不管是让皇上赶出来的,还是给请走的。总而言之,他从皇帝身边出来的。这么一位翰林,所以他名气很大。他名气大,他出来是心情很坏。所以他在诗里边说,“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就是叹着气离开了长安。长安是西京。洛阳是东都。他到了洛阳之后,对李白来讲,洛阳并不意味着对他更重要的意义。但是对研究文学的人来讲,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来讲,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什么呢?他在这儿和杜甫相遇。
我们说这太好了,正好两个伟大的文学家相会了。当时并不能这么看。李白当时44岁,而当时杜甫也就是才三十二三岁。文学青年。名气不大。但李白当时不但诗文的名气非常大,而且在政治上有一点资本了。所以两人的位置,并不是完全平衡的。所以,应该说杜甫见到李白了。就比较合适。杜甫也是非常仰慕李白。事实上是,后来李白和杜甫分手之后,杜甫写了十二首之多的诗,来回忆李白。李白是个天马行空的人。他写得就少一点。但是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就说什么呢?当时李白的出现,杜甫见到他,对他影响很大。
当时还有一个人物,也是著名的唐代的诗人叫高适。李白后来跟高适,还有一段过往。他们三个人,就一同漫游梁宋。梁宋是一个总称。这梁宋是一个宽泛的地理概念。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哪儿呢?就是河南的开封、商丘这一带。三个人诗文互相都比较欣赏。所以三个人就漫游梁宋。这个时期李白写了很有名的一首诗,叫《梁园吟》。那么在这首诗里边,他说了一些自己的思想。他怎么写的呢?这个诗比较长,我先大概地节选地给他们念一下,然后给大家讲一下意思。
他说“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总的意思是说什么呢?就是及时行乐。他有点什么意思?就是把这个给看透了。为什么呢?他刚受了打击。这打击还挺大,从很高的地方呼地一下就摔下来了。所以别人都很热情地招待他。杜甫看见他之后,觉得很仰慕他,当地的官员都很崇拜他。但是他自己心里头,很不痛快。所以他有点及时行乐。他说什么呢?“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这有点像“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有点那个意思。又是赌博,又是赌酒。可是最后最后,又露了底了。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说我唱归唱,乐归乐,我要像东晋的宰相谢安一样,你看着我在东山隐居,可是只要我想要为天下苍生谋,那我还能够马上出来。他其实就是那种永远不能忘情的人。他老用这种表面上的东西来遮盖自己非常悲伤的心理。但是骨子里头,他为什么痛苦啊?他如果真的那么想的话,及时行乐的话,我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讲李白了。他就是骨子里头,还是非常深挚地,非常深情地想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这就是大诗人跟小诗人的不同。大诗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他心里头那点理想不会灭。但是有一些小的诗人,可能就随波逐流了。所以只有大作家这一类的人,才能留下大作品。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李白,看似在漫游期间有所解脱。但是,他的内心还是非常痛苦。随后不久的一件事,就反映了李白内心的矛盾。在离开梁宋后,李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道士。这是他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么,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这块跟高适、杜甫漫游完了之后,李白他有个目标。去哪儿了呢?去齐州。齐州解决现在山东济南一带。干吗去了?就是考学位去了。什么学位?齐州有一个北海的高天师。这高天师是一个什么呢?道教方面很有名的领袖。李白就跟着他,让他给李白授予一个道箓。道箓是什么呢?就是相当于给你这个道箓之后,你就成为有文凭的,有凭证的正式的道士。实际上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到洛阳,然后漫游梁宋,最后来到山东的济南附近,接受高天师授予他的道箓,这是他离开长安之后,第一个很确定的,具体的目标,就是奔这个来的。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李白的道教信仰,一直是比较深。但是这个时候为什么他非要选择离开长安之后,马上就到齐州来,受这个道箓呢?我们说实际上当时的李白,一方面是要通过裘马清狂的漫游的生活来麻痹自己。另外一方面也是要寻找一个精神上的支点,来为自己刚刚在政治上遭到的失败,寻求一个支点。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只不过做法不一样。那么作为李白来讲,他的个性比较奔放,他的视野比较开阔,那么他自己在当时的唐代社会里边,他的信仰方面比较开阔,所以他能够给自己很快找到一个精神上的支点。没有精神支点的话,根本受不了。所以他就跑到这儿来接受这个道箓。
那么我们就说,李白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比较多元的。我们要是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看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他真正进入到政治领域里边以后,比方说他在长安,帮着皇上,从事政治事务的时候,他的思想比较单一。他就是集中在政治这一条线上,当他离开政治的平台以后,他的思想马上变得比较复杂。多元的思想因素,全部都涌现出来了。这一时期就是说,他既有道教的思想,又有儒家的思想。又有什么呢?还有一丁点佛教的思想,还有些侠士的思想。还有些纵横家的思想。那么当他的位置,不确定了以后,他的多样化的精神存在方式,突然变得丰富起来。所以他有一首诗,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在中学就学习过。后来很多同学在大学里边可能也学习过这首诗。这首诗就是他当时在山东的时候,他想要漫游吴越。想要漫游吴越之前,写了一首在梦中,实际上是在想像当中,游览吴越这样的情景。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寄梦的诗。但是它把李白的思想,暴露无遗。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他说“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怒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这全说的是游仙。他说他梦游天姥,实际上做一个游仙。他整个是一个游仙的思想在里边很重。通过游仙,在仙境里边,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很奇怪,他说什么呢?他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突然他说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在写神仙的时候事情,跟天上的事情,你为什么又跟权贵缠到一起,你要真是那么放达的话,你就在云彩里待着。在梦里边不要醒来。他不。他突然非常愤怒地,止不住地说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说来说去,突然又想起这个事来。这实际上说明什么呢?像李白这样的人,他那种入世的精神,他那种为国家,或者为民生的那一点思念,他始终无法摆脱。他实际上拼命地要在这梦游天姥的这一场大梦里边,沉醉自己。但是,睡到最后,还是忘不了。止不住又说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要不是你们搅和的,我这场大梦能做得更好。但是这就是现实。
所以我们说,看上去,我们读李白诗的时候有时候感到很痛快淋漓。但是作为他自己来讲,写出来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们说,从他离开长安,到洛阳、到山东,在河南开封、商丘,包括后来又到了哪儿?到了浔阳就是九江。为什么他去九江?因为他到庐山去要找他的好朋友元丹丘。元丹丘我们原来讲过这个人,是个道士。那是个职业道士。不像李白,失落的时候,就想起道士了。得意的时候又忘了自己是道士。那么元丹丘是他好朋友三十多年的好朋友,他当时能见得着唐玄宗,那还是元丹丘给他使了点劲。我们说他走了元丹丘的后门。现在他又去元丹丘,在庐山。但是不管怎么讲,这些东西都无法摆脱,他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他的想法永远不可能消灭掉。所以到了天宝十载,和天宝十一载的时候,李白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去哪儿呢?他要去幽州。
大家想幽州不是安禄山在幽州吗?他难道去投靠安禄山?这实际上是怎样呢?就是李白经过从天宝三载一直到天宝十一载,整个在河南、山东、河北,还有江南地区的漫游之后,他发现必须给自己找一条政治上的出路。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他要再次进长安,可能性很小。所以他想到什么呢?边塞。
那么我们知道李白一开始给自己定的政治目标不一样。他是要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他也不考科举。他要通过非正常的渠道,突然性的渠道。一下子出名。那么现在他想走边塞这条路,走边塞这套路,他就去到了邯郸、清漳和临洺等地。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北京附近,包括现在的河北地区。结果他不去不知道,一去就吓一跳。他来到幽州一看,安禄山的反相已显。安禄山肯定要谋反。但是当时的唐玄宗,特别宠信安禄山。实际上现在想起来,可能也不单纯是宠信,他也许是想,给安禄山更多。把安禄山笼络住。但是这个虎养虎为患。已经养得够大的时候,你再笼络他,也笼络不住。那么,凡是有人向唐玄宗报告,说安禄山要反了,唐玄宗无一例外地就把人捆着,然后送给安禄山。他可能想这种方式,来使得安禄山不至于要谋反他。但是,到后来,连杨国忠他们都认为,安禄山肯定是要反的。安禄山当时控制的地区,非常大。几乎现在整个的河北和东北地区,全都是他的地方,而且兵力很充足。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一看,国家快要出大问题了,可是没有人敢说,所以这个时候的李白思想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他处在一种观望的,犹豫的一种状态。这就导致安史之乱一爆发之后,李白就隐居起来了。
那么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在什么时候?是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时。安史之乱爆发。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柳城。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朝阳。他因为残酷地镇压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的野心极大,他多次到长安,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王朝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起了灭唐的谋反之心。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他到长安奏事,博得了唐玄宗的喜欢。赐名为思明。在安禄山叛乱之前,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经具备了灭唐的力量。公元755年,即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马十五万人,南下攻唐。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时,他才匆忙布置防御。此时的大唐王朝危机四伏,到处弥漫着战火的硝烟。而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再次燃起他内心埋藏已久的愿望。希望此刻能向皇帝献上自己的灭胡之计,拯救这个危亡的局面。于是,李白开始向长安进发,这一次他能够如愿以偿吗?
百家
讲坛
康震
可是还没等他(李白)去呢,他(李白)形势已经变了。变成什么样子呢?他自己在函谷关里边,我们都知道,这个长安有一个关口叫函谷关,秦国的时候也一样,出了函谷关,函谷关的东边就到了洛阳。到了河北和山东地区。入了关,就到了关西地区。李白自己当时在函谷关里边,朝外边看,他说什么呢?函谷如玉关。玉关指的是哪儿呢?指的是玉门关。我们知道玉门关指的就是边塞,他说他站在函谷关里向外看,觉得函谷关已经成了玉门关了。那就说明什么呢?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全部已经沦陷到敌手里边,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李白觉得形势非常危急。他自己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再坚持下去。向当朝的皇帝通报,或者说献上自己的锦囊妙计。所以李白很快地向东转,上了华山。在华山上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形势非常严峻,所以从华山上下来,经过商洛大道,他最后就转往哪儿?转往到了江南,到了宣城地区。到了宣城之后,经过了江苏的溧阳、杭州,回到了金陵。最后,到了浔阳,上了庐山。在庐山著名的景点,屏风叠隐居了下来。换句话说,安史之乱爆发了以后,李白的行踪,是由南向北向西,曾经走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形势的变化,他自己又改变了主意,又回到了南方。回到了哪儿呢?回到了庐山上。所以我们说,安史之乱刚刚爆发了以后,李白一开始的行动,跟他以往的对大唐王朝,对朝廷的态度,是完全统一的。但是后来呢?由于形势的发展,他改变主意之后,他隐居起来了。这个后人对李白有很多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当时很多的大臣,拿起武器,拿起刀枪,就跟安禄山的军队干上了。李白当时为什么选择了隐居呢?我们说这里边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想像得那么简单。关键在于哪儿呢?李白在庐山上可能,我们现在想,可能是在等待某一种时机的出现。那么这个时机就让他给等到了。不过这个时机是怎样的时机就很难说了。为什么?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长安,我们刚才说有函谷关,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关口,叫潼关。潼关如果打破了的话,长安就无险可守了。当时守潼关的是谁呢?是当时著名的将军哥舒翰。哥舒翰守着潼关他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我不能主动出击。为什么?因为安禄山的军队,战斗力都特别强,你主动出击的话,容易中他的埋伏。而且你一对一地跟他干,你干不过他,所以固守潼关不出击。那么因为谁呢?因为安禄山反叛的时候,打的什么旗号呢?叫清君侧。就说皇上身边有小人,有奸臣,谁是奸臣呢?杨国忠。杨国忠他就撺掇着皇上说哥舒翰不出击,他有私心。他想要干什么?你让他主动出击。哥舒翰就跟唐玄宗说这不能出击。杨国忠他要求哥舒翰出击,有他自己个人的目的。有他个人的目的,有他的政治目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哥舒翰被迫主动出击,一出击一打,马上就败。哥舒翰也给抓起来了。抓起来以后,哥舒翰就投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潼关一旦失守,唐玄宗很快就逃走了。当时带着杨贵妃,带着杨国忠,还带了很少的一部分人,当时跟随的人,大概也就是几千人。很少。他逃走了,都是很机密的。都不知道。大臣们都不知道。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这些大臣来上班。上班等半天不见皇上出来。后来到后宫一看,什么没了。这才知道皇上跑了。
这个事件在当时震动很大。为什么呢?当时唐玄宗跑去了以后,在半路上,我们都知道发生了很著名的马嵬事变。马嵬坡的事件。大家军队不愿意走了。军队发生哗变。然后把杨国忠先砍了,杨国忠砍了以后,皇上没有说什么,唐玄宗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军士要求,由贵妃侍其侧,他们觉得很不放心。杨国忠这个奸臣已经杀了,但是贵妃在皇上身边。这个也不行。唐玄宗觉得不能理解。他说贵妃并没有参与朝政。但是这在当时形势很危急,所以没有办法。那么在将士的监督之下,最后他赐死杨玉环,就把杨玉环勒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才继续护送着他去成都,但是中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故事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太子李亨,没有跟他一块去。太子李亨就留了下来。他任命太子李亨为什么呢?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那么他在去四川的路上,听从了当时他一个很著名的大臣叫房琯。这房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出什么主意呢?你让太子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然后让那些王子,有永王李璘,有盛王李琦,有丰王李珙。你让他们都各自在各个战区担任总司令。然后再派一些得力的将军,做他们的副手。这叫什么呢?这叫分制置诏。就是说,各自为战,各自统领一个战区。这个东西,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唐玄宗经过慎重地考虑,就听从了。其实,让很多的这些王子,担任各战区的司令,其实最关键的是两个地区,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太子李亨,太子李亨当时主要负责黄河流域。还有一个是谁呢?就是永王李璘。负责整个长江流域。可是我们知道,当时打仗主要是在哪儿打?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黄河流域。所以李亨,当时的责任非常重大。打得好了,就统一了整个北方。打得不好了,就很麻烦。当时永王李璘,主要负责什么?是南方的长江流域地区的战备。对于他来讲,相对来说,这个工作比较有弹性,便于操控。所以应该说李璘当时,他主要的负责的什么?承担的是总战略预备队的角色。因为直接的战争,并没有发生在长江流域。总战略预备队同时也是一个后勤保障的总部。而且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如果北方的战事摆不平,将来要考虑以南方为中心,建立南唐或者东唐的问题。就好像南北分治一样,就像南北朝一样。这个当时从房琯来讲,从唐玄宗来讲是一个战略举措。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分制置诏,实际上是当时唐玄宗所采取的一个权宜之计。一方面是确保自身安全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又是重新部署力量,进行反击的战略部署。它主要是让李亨等皇子们,在将军们的辅佐之下,统帅诸多道、镇的节度使军队,与安禄山的叛军作战。分制置诏下发之后,永王李璘开始执行唐玄宗的命令,在长江流域地区招兵买马,这为李白参军提供了一个契机。
百家
讲坛
康震
那么永王李璘,就在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还在江夏,就现在的武昌地区,集结兵力、招募勇士,而且筹集了大量的上以巨万的军费和粮草,沿江东下,直取广陵。途中路过江西省的九江市。李白在哪儿呢?李白在庐山上呢。李白参军的契机在这个地方。他既不像杜甫,在战乱当中,跟贫民一起颠沛流离。也不像王维,安禄山军队一到,来不及逃跑就给抓起来了。陷贼为官。也不像颜真卿兄弟,拿起武器直接跟安禄山的叛军打起来。他是什么呢?他躲到了庐山上,静观待变。所以每个作家你注意,很多文人在大的战乱,战争到来的时候,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当然我们不能说李白躲起来了。我们说他是在等待时机,现在好了,永王李璘的军队,应该说在当时官方的正规军里边,他是最强大的两支军队之一。他代表着南方战区的军队,他路过江西九江的时候,永王李璘就派他的一个心腹,叫韦子春,这是他永王幕府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派他上了庐山,说服谁呢?说服李白,来参加他的军队。那么李白曾经写了一首诗,叫《赠韦秘书子春》。详细地记叙了这件事情,它里边有几个很关键的句子。有一个是什么呢?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说什么意思?说我在庐山上待着,本来是挺好的,独善其身嘛。可是想想天下苍生需要我啊。大家不要觉得可笑,这种话从李白嘴里说出来很自然。李白非常自信。从来就没觉得自己在说大话。他一直都把自己当做是东晋的谢安。那样的一个大人物。而且把自己有时候还当做姜太公,所以说出来这种话,当时的人也都不以为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起码觉得很有面子。不是他跑去死气白赖地要参加军队,是人家永王李璘,那当时也是一方诸侯专门上山来,而且连续请了他三次。他在有一篇文章里边说“大总元戎,辟书三至。”就是聘请他的书,接连来了三封。来了三回,他才答应。走的时候给家里人也写了一封信。写了三首诗。其中有一句叫什么呢?说“王命三征去未还。”王命来了三次我都没去。“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他给他夫人说啊,以后你要见我,只能上望夫山看我了。整个的情绪,还是比较得意的。因为什么呢?可给他逮着一个机会,因为李白一直漫游,他在漫游什么呢?他就一直在逮机会。他漫游你注意他的路线,他没有说漫游到新疆去。他也没有说回到老家成都,没回到四川。他一直在哪儿?你注意。他就在洛阳,就在河北。就在山东,就在金陵,就在扬州,来回那儿转。你注意李白到了44岁以后,他的行踪全部集中这个地区,为什么?这个地区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你说李白飘逸、狂放,好像不谋算,他心里比谁清楚。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寻找机会,只能在这条线路上。
他第二首诗还写到“出门妻子强牵衣。”家里的孩子、老婆都不愿意让他走。“问我西行几日归。”她问我你去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回来?他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他说什么意思?我回来如果配的黄金印,其实就是相印,你可别学苏秦他们家人。为什么呢?苏秦,饱读诗书,出去求功名。求得一塌糊涂,回来了以后什么都没带回来,回到家里以后,他老婆织布不下织机。理不理他。他嫂子不给他做饭,他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觉得世态炎凉以至于此。他这意思说什么?我回来的时候,不是像苏秦那样什么都没带回来。我带回来的是一颗黄金印。可我带黄金印回来,你可不要觉得我很俗气,我很庸俗。不理我。所以就说他用这个典故是翻过来讲的。从这儿我们也能看出来,可能他的夫人,对李白去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这个行为,并不是很赞同。
那就是说他指定他觉得自己肯定这回是成了。肯定就成功了。因为这是一次什么呢?这是安史之乱爆发了以后,一支平叛的军队,要求他参加。这确实对一个文人来讲,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会。更何况这次机会跟他上次离开长安的时候,相差也不过十二年的时间。他等待的时间还不算长。他的年龄还不算大。他还能拿动刀枪。所以对李白来讲,我们应该理解,这确实是很重要的机会。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李白在他56岁那年,终于等来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他到了当时朝廷一支重要的军队里边,这样他的政治理想,就找到了施展的平台。而参军后的李白,在军队里都做了些什么?他的远大志向是否能够实现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问题就是说,他在军队里干什么了?这是最关键的。就跟上次我问的,他到长安之后他干什么了?我们不能说他到了长安,就一切都妥了。他到了永王的军队里边,一切也就妥了。他到了永王军队里边,就写了十首诗。叫《永王东巡歌》。永王一直朝广陵在走。写了十首。这十首诗被认为是了解李白在永王军队里边,就是他参军以后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这个我没办法一首一首给他们念下来。我只能大概地说一下。就是说,第一首诗它主要讲什么呢?永王一出师,整个长江流域就被摆平了。一切的形势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这是第一首诗的中心思想。第二首诗说,说他自己,关键军队里有我。他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这个说得是很直露的。现在局面很乱,乱得像什么呢?像东晋南渡以后,南北朝的时候那么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能是你找我来了,我就是现在的谢安。我谈笑之间,就把一切都搞定了。
这样的估价,很明显是一个诗人做出来的。换句话说,李白是个诗人,他对形势的估价,过于乐观,而且他完全不了解当时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下一讲的时候会讲到这个问题。第三首诗,从诗里边看,(军队)已经过了浔阳,到了现在的江苏省境内。这首诗是称赞永王的军队纪律严明,第四首诗说军队已经过了南京,过了金陵。到第五首诗的时候,他说李璘的军队,一直要到达扬州,从水陆来攻取安禄山的老巢,就是幽州。他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战略的举动。这是第五首诗,第六首诗的时候说,永王的军队现在已经到达了镇江。镇江是当时粮草的一个集散地。那么也许是永王要利用运河,因为镇江是在运河上的一个枢纽。要利用运河来输送粮草。到了第七首诗,他的诗里边写到,当时的军队可能要跨海而北征。要走海路。换句话说,他要直接从海路,水陆上去攻打幽州。到了第八首诗的时候,他就把永王比作当年讨伐东吴的西晋的将军王濬。到了第九首诗的时候,有人就认为这诗显然是伪作,伪造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这首诗里边,把永王就比作了秦始皇。还比作了汉武帝,还比作了唐太宗。这是很危险的。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浔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百家
讲坛
康震
就是说他这个《永王东巡歌》这十首,可以说记录了永王的军队,行进的基本路线。李白也在这军队里,最后一首诗,一共是十一首,中间有人认为是伪作。最后一首诗说“试借”,尝试的试。“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我最终的目的是要收复长安。当然了,李白不光是写了这十首诗,他还写了在军队里边怎么喝酒,怎么看歌舞,娱乐。也有。总的来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自己的理想伴随着军队也要快实现了。永王现在显然对他来讲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写永王所担负的使命也是非常重大的。那么在这支担负重大任务的,非常强大的军队里边,做一个幕僚,李白认为自己确实能谈笑静胡沙,确实指日可待,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时候正有一个巨大的灭顶之灾,面临到他的头上,也面临到永王的头上。这个灭顶之灾,最终毁掉了李白这一辈子最后一次,最重要的政治机遇。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李白入狱之谜。今天这一讲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
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