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集刊|《全球史》发刊词、第一辑目录及稿约


主编:冯雪涛


《全球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每年两辑,专事刊登全球史研究领域的文、译作、访谈书评,力求在不同尺度与维度上探究和呈现近代以来人类超越各种地理、政治和文化边界的交往与互动,包括但不限于贸易史、移民史、传教史、语言交流史、知识迁移史、环境史、科技史、疾病史、概念史、翻译史、留学史等内容。


发刊词


自16世纪大航海以来,由于西方的殖民扩张,世界逐渐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尽管在16世纪中后期以沙勿略(Francis Xavier, 1506-1552)、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已经将欧洲的知识和信仰传播到了日本、中国,但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才真正被西方列强携裹着拖入这场全球化的冒险之中。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士大夫开始意识到此前20年所经历的是几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曾参加签订《南京条约》并且担任过广东巡抚的黄恩彤(1801-1883)将此种情况称作“变动”;担任曾国藩幕僚的黎庶昌(1837-1898)称之为“变端”;当时的著名报人王韬(1828-1897)把这叫做“创事”;洋务运动的实干家丁日昌(1823-1882)、曾任两广总督的瑞麟(1809-1874)、当时被誉为“学贯中西”的曾国藩次子曾纪泽(1839-1890)和曾任两淮盐运使的李宗羲(1818-1884)称之为“创局”;[1]而李鸿章则在1872年声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2]自此,“变局”成为后人经常使用的一个说法。中国开始意识到要参与到这一“变局”之中。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了世界。得益于“大数据”的运用,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实时准确地获悉各地的疫情信息,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全球史的意识和方法很早就产生了,但系统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全球史研究,却始于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1917-2016)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兴起》[4]。自此以后,历史学的研究往往不再以政治或文化单元作为出发点,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脉络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全球史强调关联性,认为一些历史性的概念,如文明、民族、家庭等并非孤立发展的,必须通过概念和概念间的互动来理解。正如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 1966-)所指出的:“最直接与‘全球’一词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始终是‘交流’。还有一连串相关的用语——如‘交换’与‘往来’、‘链结’与‘缠结’、‘网路’与‘流动’等,人们将之集中起来,用来表达跨边界交流发生所需的流动性与变动。”[5]       全球史强调“空间转向”,常常会以专门史、地缘政治、知识迁移、网络等空间性的方式,来取代“文明与野蛮”、“发展与停滞”、“先进与落后”等二元对立的线性用语。这也引发了我们对欧洲中心论的反思,进而从互动来理解历史,强调互动者互为主体。       以往的历史研究常常局限在人文学科的范畴,但全球史的研究,却要求我们尽可能地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打破史学研究的专业与学科局限。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全球史并非建立在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因此实例和具体的个案研究尤为重要。 全球史尽管产生于西方,但与“关联性”相关的思想,最发达的却源自佛教。佛教的缘起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互为条件的,都是由于相互依待、相互作用才得以存在的。因此,《杂阿含经》中有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6]缘起所强调的是事物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必须在彼此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探讨其生成和存在。这可以说是印度佛教中最为重要的缘起理论。在中国佛教中,也有“圆融”的概念,它同样可以与全球史理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圆融”的意思是融会贯通、不偏执、无所障碍,亦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佛教将相互隔离、各自成一单元者称作“隔历”。因此,全球史所谓的“互动”,是在佛教“圆融”前提下的互动,而不是“隔历”。《全球史》除了关注全球史的整体观、互动观之外,也将深入到诸多的专门史,如环境史、社会史、性别史、经济史、全球微观史、物质文化史等等之中,同时注重东亚资源可能对全球史理论产生的作用,尤其是东亚范围内知识的环流现象。 李雪涛 2020年12月8日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第一辑目录


专论

普鲁士柏林王室图书馆的中文文献收藏——以1 9世纪上半叶的两部书目为中心李雪涛/ 003 江户后期“无鲸可捕”原因研究的分析——日本学者对美日捕鲸者不同定性背后的逻辑 张国帅/ 075 访谈

创造历史的瘟疫——有关新冠肺炎与人类疾病史的对话〔德〕腊碧士 李雪涛/ 091 访谈:从中国出发,抵达全球史 葛兆光 张彦武/ 102 学术前沿

专题研讨会知识的环流与第一代留日学人严安生 王颂 李雪涛等/ 121 “全球史与中国”系列讲座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医药交流宋岘/ 150 译文

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所藏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手稿遗产〔俄〕捷留科娃 〔俄〕扎维多夫斯卡娅 著  周峪竹 译/ 169 异域之美种种——性别与欧洲扩张(1500 - 1850)研究项目初探〔德〕戴默尔 著  王强 译/ 177 书评

Ezra F . Vogel, China and JapanFacing History 李玉蓉/ 201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文源长/ 208  托马斯•本德《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于晨阳/ 214  徐国琦《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方晨蕾/ 218 李雪涛《东亚研究与全球史的建构一德语东亚文化史的几个研究路径》何玉洁/ 222 编后记/ 226稿约/ 229


稿  约



  1. 《全球史》(Chinese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每年两辑,专事刊登全球史研究领域的论文、译作、访谈和书评,力求在不同尺度和维度上探究和呈现近代以来人类超越各种地理、政治和文化边界的交往和互动,包括但不限于贸易史、移民史、传教史、语言交流史、知识迁移史、环境史、科技史、疾病史、概念史、翻译史、留学史等内容。本刊对所有原创学术论文实行匿名评审制度。欢迎海内外学者赐稿。
  2. 发表论文以中文为主,一般以3万字为限,特殊情况另行处理。
  3. 来稿必须未经发表,如属会议论文,以未收入正式出版论文集为限;如有抄袭或侵权行为,概由投稿者负责。
  4. 所有学术论文先由编委会作初步遴选,获通过的论文会送请专家学者做匿名评审。文中请勿出现能够辨识作者身份的信息。
  5. 来稿请另页标明中、英文篇名,投稿人发表用的中英文姓名,并附中、英文摘要(各200字为限)及中英文关键词(以5个为限)。
  6. 来稿一律采用页下注(脚注)形式,每页单独编号。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出。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体例请参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第17-25页,下载地址:https://www.ssap.com.cn/upload/resources/file/2016/11/04/126962.pdf。并请以Microsoft Word兼容的文稿电子文件投稿。
  7. 来稿请附个人简介,并附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
  8. 来稿一经刊登,即送作者当期刊物两册。本刊无稿酬。
  9. 来稿经本刊发表后,除作者本人将其著作结集出版外,凡任何形式的翻印、转载、翻译等均须事先征得本刊同意。
  10. 来稿请以附件方式发邮件至:cjgh_bfsu@163.com。
  11. 本刊主编和编委会保留发表最后决定权,并可以对来稿文字做调整删节。如不愿删改,请于来稿时事先予以说明。
    全球史》编辑部


来源 | 北外全球史

READING往期精选

硕博士可投C刊、学术刊物及简介

历史学本科生可投学术刊物及简介

历史学类学术会议征文信息汇总(3-10月)

断代史、通史、专门史、世界史等研习书目一览

历史学研究相关数据库一览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