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资源 | 如何获取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类资源

王国强 人文学术社 2022-01-05

推荐官简介:

王国强,河南嵩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http://yugong.fudan.edu.cn/views/chgis_index.php  


“CHGIS”项目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等机构共同建置,可视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数字时代的升级版。“CHGIS”试图建立一套中国历史时期连续变化的基础地理信息库,为研究者提供数据下载和地名查询等服务。


到目前为止,“CHGIS”已经发布到了4.0版,数据和功能均在持续提升。该项目不仅要连续描述地名、政区和其他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还希望确立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和数据标准,为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CHGIS”系统目前有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数据和功能相同,使用者可自由选择。


2、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地理信息系统”(CPGIS)


http://cpgis.fudan.edu.cn/cpgis/default.asp  


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杨方和路伟东主持的项目,亦可视为《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延伸和升级。该系统涵盖了汉代以来长时段的疆域、政区与人口等数据,用数十幅主图重点展示选取历史节点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等信息。按照数据库的规划,未来还将加入地形、气候、环境、经济、文化、语言等多种变量,打造开放、综合的时空信息平台。系统支持地名检索,数据持续更新中。


3、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清朝地理信息系统”


http://qinggis.fudan.edu.cn/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杨方主持的项目,是清朝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集项目的组成部分,2016年正式上线。该系统利用原始档案和实测地图等资料作为数据基础,尽量复原了有清一代三百余年疆域和政区等地理信息的变化,并首次绘制了县级政区的边界。


“清朝地理信息系统”目前重点展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和宣统三年(1911年)5个历史节点的地理信息。系统支持按地名等进行检索和浏览,有地图量算和标绘功能,使用时可以选择清朝地图、谷歌地图和查询结果等不同图层。


4、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http://silkroad.fudan.edu.cn/ 


“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是结合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建成的数据库,复原了汉代、隋代、唐代的丝路(也包括玄奘西行的路线)。使用者可以通过此系统直观了解丝绸之路重要路线的走向和沿途信息,通过网络重走作为中外交通重要孔道的各时期丝绸之路。


系统分“考察线路”、“历史线路”和“三维展示”三大模块,内容和开放度各不相同。“历史线路”模块支持地名检索,背景地图可选择谷歌街区图、谷歌卫星图、谷歌地形图、Esri彩色街区图、Esri地形图、Esri影像图和自定义等多种模式。“考察线路”目前上线了英吉沙喀什路线、蒲犁驿路路线、罗布泊路线、巴基斯坦路线、陕甘路线、河西走廊路线、中亚路线等7条考察线路的数据,背景底图不支持自定义模式(其余模式与“历史线路”相同)。“三维展示”只对VIP用户开放。


5、台湾“中研院”,“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


http://ccts.ascc.net/


“中研院”的“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系统起源于跨学科学术研究的需求,希望建设以中国为时空范围,并以原始社会以来中国历史时间维度,以中国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信息系统。


该系统包括基础空间信息、WebGIS应用开发和主题信息系统三大部分。其基础空间信息以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基础,提供两千余年来中国历代基本底图,并辅以各种历史地图和现代测绘信息。“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已经和“中研院”的汉籍电子文献等数据库整合,并为这些数据库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该系统开发有“历代疆域变迁”、“历代聚落变迁”、“历代黄河变迁”、“历代国都变迁”、“历代中国变迁”和“中国古代文化圈”等动态演示图,直观生动。系统支持地名、地方志书目等检索,申请账号后会有更多服务提供。


6、哈佛大学China's History in Maps”信息系统


http://worldmap.harvard.edu/maps/china-history


哈佛大学的“地图中的中国历史”(China's History in Maps)平台,整合了来自“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数据库”(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和“施坚雅档案”(G. W. Skinner Archive)等数据库的资源,旨在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免费的地理数据图层。该平台整合的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疆域、政区、人口等数据,还囊括了社会组织(如慈善组织)、环境(如山峰、隘口、河流、湖泊和开放水域等)、气候(如年降水量、沙尘、霜冻、冰雹等)等方面的相关数据,是一个便捷、综合、开放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添加各种地理信息数据的图层,并标记、下载、分享、打印以便研究参考。注册后可以使用更多服务,系统欢迎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


7、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测试版)”


http://220.194.54.102/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开放平台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萍教授牵头建设。目标是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历史学、考古学等方法,针对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民族、经济、交通、文化等要素进行空间定位(重点针对汉、唐、明、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起、发展和逐渐衰落)。同时结合相应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信息及遥感影像数据等资料,利用GIS技术,构建2000年丝绸之路沿线时空数据库。运用网络技术及WebGIS技术,重构2000年历史跨度的丝绸之路沿线地理环境,模拟其变迁过程。

针对古丝绸之路沿线人文发展等要素,对影响其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社会变迁过程提供一个基础的、可视化的网络综合历史地理信息平台。


8、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历史地图地理信息平台”(SJTUMAPGIS)


http://sjmap.sjtu.edu.cn/


该平台是一个基于地图影像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式、公益性的地图资源平台。《民国军事地图地理信息系统》是中国历史地图地理信息平台的一期项目,首期发表的地图数据来源于日本科学书院2002年出版的《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共有地图4088幅,原图最初的测量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覆盖今福建、广东等19个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9、香港中文大学,“燕京思迁录:民国时期北京都市文化的历史地理信息研究”


http://www.iseis.cuhk.edu.hk/history/beijing/index.htm

 

“燕京思迁录”尝试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入手,考察民国成立至抗战军兴为止的北京市的各种新旧交替、中西融混的文化现象。有关的六组文化数据为:都市型态及人口、市场文化、教育文化、公共医疗文化、法律文化、宗教文化。相关数据均已公开,主要来自北京市档案馆。


该系统可支持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和经济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研究,具有跨学科合作的基础和前景。


10、西安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测试版)


http://sinosensing.net:8080/xian/composer 


该系统主要展示西安在各历史时期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变化,是建立西安基础历史地理信息的一次尝试。西安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政区、城市变迁、陵寝、园林等。由于西安历史时期的资料非常丰富,系统的重点首先放在了城市变迁和政区沿革,比如可以反映西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西安城郭的变化。


西安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测量和对比等操作,不过访问似乎不稳定。


11、新加坡国立大学,“唐长安的数码重建”


https://www.sde.nus.edu.sg/changan/about.htm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唐长安的数码重建”(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Tang Chang'an)是该校用数字技术重建中国古代著名城市的子项目,网站访问不稳定。主持人出版有同名专著,感兴趣者可参考。


12、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


http://amap.zju.edu.cn/


“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共同建设,主要发布各领域的学术地图。该平台已发布的地图有七百余福,广涉大气、环境、农业、健康、社会、交通、建筑等各领域,尤以人文历史类为主(现有近四百幅)。


至少从目前的资源来看,该平台可以视为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和学术地图的发布平台,对中国人文历史研究和可视化有兴趣者均可关注。现已发布的数据成果及学术地图包括群体性数据和个体性数据两大类。群体性数据如《全宋文》作者、明清戏曲作者、明清妇女作者等。个体性数据目前主要有行迹图与社会关系图两种,涉及古今人物如司马迁、苏轼、汤显祖、曾国藩等。


平台功能不限于发布地图,亦可对其进行编辑、搜索、浏览、定位和分享。平台支持全文和地名等检索,每笔均有详细标注(包括标题、许可、发布日期、地区、所有者和元数据信息等)。


13、搜韵网,“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https://sou-yun.cn/MPoetLifeMap.aspx


该系统的数据由中南大学王兆鹏提供,“搜韵网”负责设计和建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主要功能是在地图上直观展示这一时期文学信息(诗词为主)的地理分布,比如诗人的行迹图和文学作品的分布情况等。系统的背景底图包括当代交通地图、卫星图、唐代地图、五代十国地图、南北宋地图等。系统支持关键词和时段检索,并可生成详细的统计表。系统为每位文学家制作的行迹图,发布后收到相当的关注,可视为文史研究可视化的案例之一。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网站分电脑版和手机版,亦开发有APP,使用者可自由选择。


14、“全台诗GIS”


http://webgis.sinica.edu.tw/website/literature/viewer.asp


台湾“中研院”建设的系统,旨在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展示台湾诗歌的相关信息。系统支持按照作者、诗社、诗作等方式进行检索,同时提供地名检索。


15、“全球汉籍分布GIS系统”(GIS-based Distribution of Global Chinese Ancient Books Collection)


https://www.kuizhangge.cn/gis/ 


该系统是“奎章阁:中国古典文献资源导航系统”的子项目,主要功能是全球汉籍馆藏分布的可视化呈现、馆藏地点的地位、馆藏单位官网和相关资源的链接等。


16、“北京印迹:北京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网”


http://www.inbeijing.cn/histrv/index.jsp


“北京印迹”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是一个关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的数据平台。“北京印迹”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的建筑、城门、胡同、四合院、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优秀建筑、风景园林、军事遗迹、考古遗迹、官署使馆、宗教场所、墓葬等各种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共计三万余条。系统可以通过编年和地图两种模式,从时空两种维度展示上述资源和信息。


地图模式支持关键词检索,亦可按分类浏览。每笔有较为详细的标注,包括名称、时代、地址、保护情况等,部分提供照片或视频。资源应该还处于不断完善状态,部分类目下信息较少。


17、“新加坡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HGIS)


http://shgis.nus.edu.sg/ 


该项目受到新加坡教育部的资助,旨在通过在新加坡研究领域建立全面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将新加坡定位为人文数码的重要参与者。该项目将建成一个高度创新的SHGIS网站。这个项目将整合中文和英文档案资源的相关信息,汇集在田野调查中的获取的大量数据,并支持用户以自定义的方式利用这些信息。主持人将SHGIS网站设想为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研究工具和一个累积的可检索的数字档案。


华人是新加坡的主要人口,故而该系统对华人的历史和社会文化颇为关注。比如“新加坡华人文化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莆田”(Putian)和“新加坡墓地”(Cemeteries in Singapore)等子项目,详细地收录了华人社会的移民、信仰、宗族、教育和丧葬等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并可直观展示这些要素的空间分布。


18、“文史哲学术趋势分析系统”


http://trends.ncl.edu.tw/ 


该系统主要通过各种软件自动搜集汉学研究的各种学术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文本挖掘和数据分析,并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直观呈现这些信息的数量和空间分布。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关键词检索,然后查看相关信息。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系统可以在地图上呈现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5大区域的相关学术信息。放大后地图后,可以查看该区域内各机关发表的文章数量等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为使用者呈现感兴趣主题在全球的信息数量和地理分布,有助于了解各地区汉学研究的活跃程度和发展趋势。


19、“台湾佛寺时空平台”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ila.edu.tw/taiwanbudgis/


该平台整合“台湾佛教文献资料库”、“台湾佛教数位博物馆”等网站资料,辅以碑刻整理和田野调查等手段,利用谷歌地图展示特定年代台湾佛教的空间分布和详细资料。使用者可以通过文字搜索好地图搜索两种方式,检寻感兴趣的资料。文字搜索模式可以按寺院名称直接搜索,亦可选择限定地址、主祀、活动和宗派等其它条件。


20、“丝路佛教文化地图资料库”


http://silkroad.chibs.edu.tw/index.html


该库目前包括两个项目,即“玄奘西域行”和“丝路中印文化交流时空平台”。其目标是结合文献记载、实地考察和在线地图,用谷歌地图等工具系统展示以玄奘西游为代表的中印文化交流史,通过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来表现中印文化交流的时空延展和文献研究的成果。


信息来源

王国强:《网洋撷英:数字资源与汉学研究》, 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年12月。本文转自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公众号,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及原机构所有。



READING往期精选

硕博士可投C刊、学术刊物及简介

历史学本科生可投学术刊物及简介

历史学相关学术会议、期刊征稿信息汇总(4-10月)

断代史、通史、专门史、世界史等研习书目一览

历史学研究相关数据库一览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