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多少编辑都成了剑客?

李妮 庖丁解news 2022-03-17



 

明朝末年的军政高层,国防搞得最好的当数袁崇焕,其次就是熊廷弼。熊廷弼文武双全,其人好剑,早年只练过些基本套路,但在万历39年到万历41年这段时间,熊廷弼凭借一个绝好的机缘,在剑术一门登堂入室。


彼时熊廷弼主抓江苏、安徽两省的教育工作,每回院试的时候都要参与评卷。熊廷弼把一份份糊了名字的试卷放到长条书案上,又在书案下面放了两坛酒,在身后墙上挂了一把剑,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就从坛子里倒出半碗酒,咕嘟嘟狂喝两口,以表达内心的喜悦;读到坏文章,就从墙上取下那把剑,刷刷刷练上一趟,以排遣内心的郁闷。两三年下来,酒没喝多少,剑术却陡然大进——由此可见,好文章当真是一篇难求。
本人当了19年编辑,阅文无数,虽也有能让我们狂饮美酒的来稿,但还真不占多数。更不幸的是,办公室中没有剑,郁闷了也不能狂劈,于是只好一直郁闷下去。所以,各位同仁若遇到编辑没好气地打来电话质询稿中疑忖,就请谅解一下。

但我们内心还是希望记者们能多做些好文章,宁可让自己每日烂醉如泥,也不愿成为“独孤求败”似的剑客。熊廷弼看到烂文章只需给个分数了事,我们却要一篇篇编改,改不好影响自己的心情、影响读者的心情,更影响我社声誉。而我们赖以生存的这艘单位大船,是需要各位船员一起努力,携手做出好文章,奉献给海内外的新闻受众,才能在当今媒体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经常有记者诉苦,好新闻难寻,好文章难做。但稿件中的一些硬伤还是可以避免的,编辑们已经被其折磨许久,如鲠在喉,今日就一吐为快。

 

—、长题稿


稿件的标题至关重要,外报编辑选取我社通稿时,首先要看标题是否吸引人,但偏偏我们的大多数稿件标题太长,且概念不清、意思不明。有时一个标题一口气都读不完,读完也让人难解其意。


还有的标题用词激进,概念笼统,总感觉像七八十年代的语言,如“发起……攻坚战”,估计一般读者难以对如此文章有阅读兴趣。


我们如果留意报纸的标题就会发觉,一篇文章的题目一般在10个字左右较佳,最好不超15个字,再长就要做成双题,否则很难用于报纸版面。而现在网络新闻的标题也不长,22字左右,要想自己的稿件被挂于网站显要位置,标题就更要精炼醒目。标题太长,很难吸引读者,请各位同仁一定切记此原则。


其实,一篇新闻的标题如何做,取决于记者对所报道事实的看法、写作方式。新闻人物的讲话,事情发展的原因、结果,我们的记者应选取其中最能引起海外读者关注的新闻点,作为新闻的标题。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记者用心揣摩。记者从一开始采访新闻,心中就要有准备,采集到大量新闻素材后,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来写稿。这样,新闻主题明确了,标题也就自然容易确定下来。

 

二、口语稿

      

如果说稿件的标题有问题,编辑们还可以从内文中提炼精华,删改简化。但有些稿件内文篇幅也过于臃肿,这就需要我们编辑花更多的功夫去改了。
新闻事件中领导的讲话,现场目击者的叙述,采访对象的表白,记者写来仿佛就是现场同期声录音,某些讲述者的话啰嗦又重复,甚至不必要的“了、啊、吧、嘛”等感叹词、口头语都被一字不漏地摆在稿件中。有些案件报道更是让编辑们哭笑不得,罪犯的作案逃窜经过,警察如何搜集线索,蹲守捕捉,描述之细腻生动直如警匪小说。还有专业科技报道,这类稿件最容易写成技术成果汇报,很多记者不敢深加工,往往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但科技报道太过专业的叙述会给普通读者尤其是海外华文读者带来阅读障碍,毫无趣味性和吸引力,还有给某机构做宣传广告之嫌。
我们不反对新闻稿件的描述具体生动,但新闻不是将原材料不经加工就放在稿件中。新闻应该是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读者,对一些事实情况应适当地整理、归纳,若是一件小事就长篇累牍,报纸的版面可不会慷慨宽容。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为读者省去一部分阅读时间,也是我们新闻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新闻题材本身就离海外读者的现实生活很远,只是以内容的趣味性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那就更应该简洁易读,篇幅过长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从而敬而远之。 

三、文件稿


如果文章偏长,但内容还算生动丰富,说明记者还是用心到基层、现场去釆访了,编辑还有文可改。但有些文章真是让人无从下手,稿件内容不是某项论坛、会议中领导人的发言讲话、政府机构的政策、发展目标、规划,就是对某些项目、经济发展的概括总结。行文往往空洞枯燥,不是官话套话、阿谀奉承的话,就是罗列数字。
编辑们阅读这类稿件是最郁闷的,原料有限,再如何煞费苦心都改不成惊心动魄的文章。但我们仍要一字一句地阅读下去,味如嚼蜡。有时我跟同事们笑称,编辑此类稿子,只恨写稿人不在眼前,否则真要持剑狂劈了,实在是憋闷得无处发泄。
我们希望记者在报道此类活动,或地方情况时,也应多动动脑筋。有些新闻若必须要发,可以时间为轴,比较一下新旧时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或选取成果中比较突出的亮点,有所侧重地介绍,以引起海外读者的兴趣。这也需要记者平时就多下功夫,注意积累数据,了解情况,成为自己所报道领域的专家,在新闻材料中再挖掘更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写出有独特辨识度的新闻。

 

四、地雷稿


若只是文章枯燥些,但新闻来源还可靠,我们编辑也能放心发稿。可稿子中的雷——那些防不胜防的错误往往让我们提心吊胆。稿件中时间、数据、人名、职务、 国名、地名、机构名称最容易出错。有些稿件介绍地方经济发展成果、某项目占地面积等,会少个“万” 或“亿”等单位,或小数点放错了位置,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某些稿件中,同一个人名在前后文中竟然都不一样,出现音同字不同的问题。还有些稿件,竟然是前几天、几个月,甚至前一两年报过的新闻。


当编辑这些年,有次惊险的拦截错稿经历是最让我难忘的。记得那是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值晚班,看到一篇国内某分社来稿,是报道一名连续杀害多人的罪犯被判处死刑的消息。当时脑子很模糊地记得确有这件事,然后认为稿中没什么问题就提交了。没想到,其他部门同事打来电话告知,经查证这条新闻是去年同月同日的事。


我听后一下子就懵了,还好那条稿子并未签发出去。但回想起来真是后怕。经与记者联系得知,竟然是当地的法院给错稿子,把一年前的稿子传给了记者。


过后,我们反思,这条存在重大事实错误的稿件若发往了海外,影响一定很大,好像应承担责任的首当其冲的是法院,是他们误传了新闻稿。可实际上,在传播新闻的这根链条上,我们每位记者和编辑都有责任,倘若当时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稍有犹豫,能在网上查找一下背景资料,都会发现这个错误。


新媒体时代无改稿,一旦存在重大错误的稿子发出去,后果很难挽回。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我们每个做新闻的人,都应把维护新闻真实性作为自己的使命,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错误都要尽力避免。


最后,也请各位一线记者谅解我们在编辑来稿中出现的疏漏。因为我们每天要处理逾百条稿件,编稿中难免有失。希望同仁们一起努力,勤动脚找到好新闻,勤动脑发现好新闻,勤用心写出好新闻让我们的读者都能成为酒仙,陶醉于我们的好文章之中。



作者:李妮

编辑:吴丹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