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采编公开课:选题就在身边,五招擦亮你的“新闻眼”

吴晟炜 庖丁解news 2023-03-14

写新闻无话可说?
找选题没有头绪?
主题宣传、会议新闻枯燥乏味?

笔者从2009年进入中新社工作,
以多年经验总结了视频记者应该如何
挖选题、做采访的五大妙招
文末另附十则新闻采编小贴士
让你的新闻不再无话可说!

中新社福建分社视频新闻部主任 吴晟炜

一、晨间新闻找“第二落点”


新闻早餐、资讯盘点,是各大媒体在“两微一端”很重要的一次集中发力。

每天早上起床后,不妨浏览各大新闻网站、报纸、电视的时政、文化、民生等栏目,以及刷刷微博、朋友圈等。虽然这样得来的选题不是独家或首发,但是找准第二落点,一样可以出彩。

同一选题的新闻,不同的媒体,报道的角度、侧重点乃至素材的选取、标题的制作、结构的安排都会有所差别。

因此,失掉了第一落点也不必患得患失,还可及时跟进,抢第二、第三落点,绝不能失了“先机”又没“后手”。

▲2021年,笔者赴莆田报道疫情防控,拍摄核酸标本转运


二、“硬”新闻“软”报道

从实际情况看,对于赞歌式的主题宣传或者单一的会议新闻播报,大家关注度并不高。

重大项目技术的新突破、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有温度的人物故事、趣味性的社会民生新闻、人生百态等,备受关注。

主题宣传、会议新闻并非不能做,但是要有技巧地做。


对于主题宣传的采访,主办单位和相关部门往往会提供采访便利和新闻素材。因此,只要从中选取具有典型性、对外视角的对象和素材,以小见大地平实报道,就能获得青睐。

▲2017年,笔者在全国两会采访

对于会议新闻而言,不能只是有闻必录,而要学会“听会”

首先,会议开始前,不妨翻阅下会议资料或看看桌牌,有谁出席会议?是否有高层官员、业界大咖、知名专家学者或当下新闻人物出席会议的主题是否为当下热点?

接着,上网搜索出席嘉宾的背景,了解与嘉宾自身或其所在领域相关的热点话题。抓住知名度高的人物,契合热点采访,是挖掘会议新闻“富矿”的努力方向。

▲2016年里约奥运会,笔者在街头采访

采访时,尽量在会前或者会议间隙约访,不要等到会议结束。作为视频记者,手里要随时拿着机器和话筒,看准时机,直接递上话筒,哪怕只有一两句“同期声”的核心观点,也不枉费参加一场会议。

此外,会议中往往金句不断,如果有重量级嘉宾,一定要记得全程录下其的演讲,会后可截取核心要义以短视频形式进行呈现。

三、地方的就是世界的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四川有大熊猫、广东涉港澳、福建有侨台资源、广西连接东盟、海南与南海,乃至于地方传统习俗、民间信仰、文化遗产等。

以福建分社为例,台、侨就是我们日常报道的重中之重,抓牢港澳台侨资源,就不怕没选题缺稿子。

可以生动讲述台侨人物故事,可以细致解读新出台的涉台侨政策,可以精彩呈现台胞祖地、侨乡的新风貌。

▲2018年,笔者参加全国两会采访
 
四、养成“扫街”习惯

对于视频记者,走出去“扫街”也很重要。心存好奇,关切身边,养成走到哪拍到哪的习惯。这样既积累素材,也可能拍着拍着就有了灵感、找到了线索。
 
五、随拍随记“快”起来

现场是视频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必须用镜头“写”现场。

如今,置身移动时代,“快”是制胜的准则。要在保证新闻事实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提高时效。可以随拍随记,手机和摄像机配合,提高出稿速度。


▲笔者前往采访突发事件,

在动车上先行编发稿件


其次,现场采访同期声要有针对性,不能只是为了有同期声而加同期声。人物专访中,表情、笑声、哭泣等采访对象的情绪表现,都是画龙点睛的地方。

此外,对于非突发稿件要注重拍摄,每个镜头都精益求精,素材尽量丰富,特别是人物报道。质量是稿件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每条稿子都做好,不只是生产成品,更要做成作品。

彩蛋:新闻采编小建议

采访前:
1、对选题做足功课,不要到了采访现场抓瞎,采访时牛头不对马嘴。
2、多关注所在地的重要人物

采访现场:
3、尽可能地记录下重要的现场。同期声是视频区别于文图的重要部分。
4、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先有视频画面,再说质量好坏。
5、拍摄现场尽量做到10倍的素材比。即预估3分钟的片子,拍摄30分钟素材,确保剪辑的时候有画面可用。

采访后:
6、做好素材分类整理
7、同期声尽量备份,特别是新闻发布会等一些重要场合。如果摄像机声音有问题,可以用备份对口型。

其他:
8、核实新闻资讯,安全安全安全!
9、积累资源,建设智库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和专家队伍。很多时候智库对稿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0、最平实的表达最打动人。不要总想着高大上,多做一点接地气的、平实视角的新闻。

▲2017年笔者驻台采访台泥植物保护中心
 
结语

鲜红醒目的“中新视频”角标,“独特视角看世界”的传播理念,这就是中新社视频产品的鲜明标识。

中新风格的视频稿件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特点:及时关注焦点、持续跟进热点、展现人文精神、传播中华文化、做精人物报道、讲好中国故事。

要想做出有质量、受众青睐的视频稿件,从选题、拍摄到采访,处处都要多看多思多用心。

作者简介

吴晟炜,中新社福建分社视频新闻部主任,从业15年来,长期活跃在新闻采访一线,进入中新社以来共计发表各类视频作品四千余条。曾参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藏和平解放64周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国内重大采访报道,多次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以及巴西里约奥运会、赴印尼文莱丝路万里行等境外采访报道。



作者:吴晟炜(中新社福建分社视频新闻部主任 )编辑:陆闻捷责编:魏园
推荐阅读

傍热点、傍名人、傍名企?做新闻不能只靠“傍”

录取通知书“花式”上新,重形式别忘练内功!


“二舅”刷屏!平凡故事如何打动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